还谈“清官情结”

还谈“清官情结”

一、也谈“清官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孙克诚[1](2020)在《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特殊时期,封建时代又到存亡交替关口。当此之际,因政治腐败明王朝急剧没落,以武力血腥清政权勃然兴起,社会变乱四起,战争频发,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人们经历着政治黑暗导致的生活失序,感受着朝代更替带来的心理失落,体会着华夷错位生就的思想阵痛,这是一个令人精神痛苦、心灵扭曲的时代。置身巨大社会变迁中,生性敏感的知识分子的感受尤为深刻。失望于现实的腐霉黑暗,感慨于社会的狂澜难挽,诸多不肯出卖节操以求荣利,不愿屈膝以事异族的高洁之士,此时纷纷走向了遁世之途。与时代沉浮相协应,隐逸历史渊源流长的崂山亦于明末清初,迎来了隐逸文化的繁盛时期。一批士子各有不同出身与经历,或为朝中高官,或为地方官员,或为东林党人,或为复社成员,或为进士举人,或为布衣士子,或为宫廷太监,或为义军领袖,为了驱除胸中郁闷、排解思想痛苦、保全气节操守、苟全身家性命,受到了崂山所承传的隐逸精神的感召,先后来到崂山,隐遁丛林之中,僻居海滨之侧,托身佛道之门,选择了远离尘俗、固守德操、持养心志的隐逸生活。但是他们并非全然忘怀世事,消极以避世,在纷乱时代中,仍然关怀世情民生,持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他们互通声气、彼此支持,结友仁人志士,交往文化名流,形成了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隐逸文人群体,从而对地方多有作为,于社会多有贡献。啸傲在崂山,作为特殊时代中有德操之士的代表,他们的人生之终,或从容赴死,或慷慨就义,或守志终老,各自成就了人生的价值,光扬了崂山文化的精神。栖息在崂山,他们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使命,披荒榛、筑屋舍,修造藏读场所,创办书塾书院,兴造佛庵道庙。于此读书治学、赋诗论艺、习书抚琴、教授生徒、参禅修道,于学术、教育、艺术、宗教上,都有突出的作为与贡献。他们传延了崂山文脉,发展了区域文化。歌哭在崂山,他们以文学为生活方式,记事抒情议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与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他们创办诗社,相聚一起,联吟酬唱、论诗谈艺,主导了崂山及周边的文学风气,繁荣了区域性文学创作,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学遗产。因为隐逸文人的入驻,崂山文化呈现出鼎盛之势。在崂山,隐逸文人们拓建了新的文化空间,营造了新的文学景观,使崂山文化地理的精神内涵再得丰富。明末清初之时,社会种种变局均对崂山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之博弈、奸邪之斗争、生活之动荡、易代之变化、强权之暴虐等诸般时代风雨,都波及到了这边隅海陬之地。旧恩之眷恋、亡国之哀痛、恢复之图谋、出处之矛盾、生死之抉择等诸般文人情思,都在崂山丛林中留下了深深印痕,崂山实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与表征。此时的崂山隐逸文化与文学蕴含着时代的品质与精神,超越了一时一地之局限,具有了普遍性与永恒性的意义。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绪论:论析了选题提出的意义,对与选题相关研究成果作了述评,明确了论文研究任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作了界定,说明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准备及使用情况。第一章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作了考述,对从秦汉到明前中期二十余位进入崂山隐居人物隐居始末作了探析;其次论析了崂山隐逸文化精神传统的形成及其内涵,分析了影响其形成的自然与文化原因。第二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首先对此际崂山隐逸文人群体概况作了考述,对三十余位人物的生平及隐居崂山情况作了考析;其次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表现及特点作了论析;最后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作了分析。第三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地理的空间存在及其内涵作了论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作了阐析,指出一些文化景观蕴含着独有的精神内涵,因而成为隐逸文人崇尚的精神地标;其次对隐逸人物密集的地理空间所在与变迁情况作了考述,明晰了自然与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历史变动情况。第四章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对当时文化名士如施闰章、顾炎武、王士禛、钱谦益、蒲松龄、高珩、王铎、朱彝尊、张英等人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游情况,及其对崂山作出的文化贡献,分别作了考析。第五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研究:从隐逸文人中选择高弘图、黄宗昌、张允抡、黄培、胡峄阳等五人为代表人物作了个案研究,对其生平、隐居崂山始末、文化贡献与文学创作情况作了较详备的考述。第六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论析了崂山隐逸文人对区域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其在学术、教育、艺术、宗教等方面所作出重要的贡献作了整体性考析。第七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对隐逸文人的散文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对他们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作了考察;其次从文体角度,对其创作的各种散文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第八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对隐逸文人诗歌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就其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进行了考察;其次对其诗歌结社、诗论建树情况作了考论;再次从题材角度,对其所创作各种诗歌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诗歌整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结语:就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作了回顾性的概括总结。明晰了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在中国隐逸文化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与现实性价值。

公冉然[2](2020)在《宋元戏曲“扭曲型”团圆结尾叙事探析》文中指出团圆结尾历来备受关注。宋元时期,戏曲作品的团圆结尾已然形成,对后世戏曲叙事模式影响深刻。近年来,多位研究者用分类法对戏曲团圆结尾进行研究,他们普遍认为,古典戏曲中有一类剧作结尾是“扭曲的”、“生硬的”、“妥协的”、“公式化的”,这类不合理的结尾有损人物形象、更不符合情节发展逻辑,是剧作家才思有限的表现,我们将这类受争议的结尾称为“扭曲型”团圆结尾。结合宋元社会背景与剧作家创作倾向,对学界普遍认为的这几部“扭曲型”团圆结尾的剧作进行深入解读,可以发现这些剧作的结尾有其合理性,并不是强扭的团圆,而是剧作家依据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剧作主旨有意为之。《张协状元》中“贫女复嫁张协”的结尾是对“榜下捉婿,不论人品”社会现象的揭示、对“贫女难嫁”、“进士娶妻论财”婚姻现实的讽刺。《潇湘雨》结尾崔张团圆、赵女受罚,反映元代官吏之腐败、妇女婚姻之不易、书生地位之卑微。《秋胡戏妻》以梅英认夫作结说明女性守志自持之艰难,体现石君宝对于儒家仕婚观的扞卫。《曲江池》父子团圆结尾反映剧作家对传统伦理中“父为子纲”的思考以及对儒家观念的回归。《调风月》结尾燕燕成为小夫人体现了关汉卿对于婢女摆脱奴役地位、争取个人尊严的肯定。《金线池》结尾韩杜团圆表现元代官妓在官府与老鸨的双重压迫下实现爱情之困难。学界对“扭曲型”团圆结尾的误读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缘于此类剧作结尾语言的模式化与主旨的复杂性,一是由于诸多研究者以西方悲剧理论作为剧作结尾好坏的评判标准。在“扭曲型”团圆结尾误读现象的背后,体现了中国戏曲叙事研究的相对滞后性。通过对“扭曲型”团圆结尾的重新阐释,希冀对戏曲作品的研究和中国戏曲叙事理论的建设有所裨益。

何文静[3](2019)在《川剧包公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包公,中国古代清官廉臣的代表,天理公正的化身。包公戏,是指以包公为主人公或包公在戏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戏曲。川剧包公戏,是包公戏的一种地方戏种,是指包公为主人公或包公在戏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川剧。包公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个热门话题,目前国内对“包公本人”、“包公品性思想”的研究一直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其衍生的“包公故事”、“包青天情结”、“包公崇拜”、“包公精神”、“包公现象”、“清官文化”等内容;研究“包公戏”的论文期刊也有不少,但扎堆集中在“元杂剧包公戏”的研究上,明清及近代包公戏研究则显得不足;没有成系列的“地方剧种包公戏”研究;“具体包公戏研究”多探究剧目剧本的文学艺术,对舞台艺术少有涉及;“川剧包公戏”相关研究只有寥寥3篇。此外,对于包公的研究,国外也有不俗的成果。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回溯法、归纳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观察法这六种研究方法,对川剧包公戏现今的剧目概况、本事渊源、演化发展、剧本编创、舞台呈现、调查现状及发展这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分四个章节来具体研究川剧包公戏,第一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全面整理了目前所存的九十六种川剧包公戏剧目;第二章追本溯源,研究了川剧包公戏的本事渊源及演化发展;第三章观摩川剧包公戏,重点分析了川剧包公戏的唱腔艺术及脸谱艺术;第四章调查现状则以擅演包公戏的着名净行演员、班社科班和剧团为例,掌握包公戏的演出现状,探究川剧包公戏面临的危机。

佘燕文[4](2019)在《清代宠物饲养及其社会生活意义研究》文中指出宠物是指人类出于精神慰藉、玩赏陪伴而豢养的各类动物总称。饲养宠物是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狩猎时代,有着深远的历史根脉。唐代以前,宠物现象还多限于上流贵族阶层。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明程度提高,宠物饲养出现世俗化的趋势,进入寻常百姓家。清代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统治疆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达至前所未有的水平,娱乐生活空前丰富,宠物更是清代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娱乐情结。历代宫廷宠物多是中外各地进贡的名种,主要源于地方土贡、外邦朝贡、私人进献等途径。清代皇室对宠物重视有加,在宫廷设立内外养狗处、上驷院、养鹰鹞处、驯象所以及鸽房等机构管理管理其生活起居,配有专职官员与太监管理。宠物在饲养、把玩中难免有潜在危险,如宠物伤人、疫病传染、放鹰毁田等等;更为严重的是,斗蟋蟀与斗鹌鹑在清代已完全沦为市井豪赌,给社会风气造成恶劣影响,对此清政府颁布了相应法规,于宠物致害的社会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对于赌博问题加以整治。清代社会宠物饲养格外兴盛,遍及社会各阶层,上至帝王后妃、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社会流民都爱豢养各类宠物来消遣娱乐或是谋生有道;相关的宠物科技更是在这一时期获得巨大的发展,各类宠物专着丰富。清代是满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王朝,清皇室的宠物饲养一方面保持本民族特色,饲养大量的马、猎犬、鹰陪伴其围猎生活,以加强满清贵族的骑射技能;另一方面,在内廷宠物饲养中体现出与汉文化的交融,饲养小型犬、猫、鸟、金鱼以及各类珍奇异兽等宠物消遣娱乐、怡情养性。在清代民间,与宠物玩赏陪伴不仅是清人日常休闲活动,还形成了独具的民俗现象。在家居陪伴中,宠物与人朝夕相伴、娱人性情;在户外活动中,提笼架鸟、强身健体;在城镇街头,流浪艺人驯养宠物做各类杂技表演,逗人以乐,谋生有道。清代是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灿熟、民族交融的大一统时代,我国宠物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达到了新的高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宠物与清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深刻反映着清人的生活面貌与社会变迁,对于解决清代民生问题、调剂大众生活以及后世的宠物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魏偲[5](2019)在《朱素臣《十五贯》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初年,苏州派剧作家朱素臣创作了昆曲传奇《十五贯》,这是一部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剧作。《十五贯》被后人评为“宾白曲词俱当行”之作。本文从文学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十五贯》,通过梳理文本传播,考察演出传播,并探究绘画传播、影视传播及国外传播,勾勒出《十五贯》的传播面貌,并进一步探讨《十五贯》的传播动因。全文包括绪论和四章正文。绪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十五贯》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本文选题的价值与意义。第一章从全本和选本两个方面梳理《十五贯》的文本传播。《十五贯》以全本和选本的形式流传,全本的数量多,版本价值高。与全本相比,选本的传播更为广泛,影响力更为深远。《缀白裘》《纳书楹曲谱》《瑞鹤山房抄本戏曲四十六种》《六也曲谱》《集成曲谱》等戏曲选本是《十五贯》文本传播的重要载体,选本收录的折子戏真实地反映了《十五贯》演出的情况。文本传播十分繁盛,是《十五贯》传播的重要基础。第二章从演出形式和演唱方式两个方面考察《十五贯》的演出传播。《十五贯》既具有剧本的文学性,又兼备舞台的表演性,其演出传播意义重大。全本戏、折子戏、串本戏是《十五贯》最重要的三种演出形式。全本戏规模庞大,较少搬演,仅在宫廷和民间的特殊场合上演。折子戏是《十五贯》最常见的演出方式,它记录着舞台表演的真实面貌,是探究艺人舞台创造力的重要材料。研究《十五贯》的舞台演出本,一方面分析它的舞台倾向性,另一方面探究它的舞台创造力。除了全本戏和折子戏,《十五贯》还以串本戏的形式传播。串本戏由折子戏串联而成,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因切合商业剧场要求,串本戏演出频率比折子戏要高。昆腔是《十五贯》的经典演唱方式,声腔悠扬柔美,精致细腻,且曲牌丰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1956年浙昆团改编的《十五贯》改变了传统昆腔定势的曲牌与僵化的曲调。改编版《十五贯》词曲严密结合,曲词宾白相得益彰。演唱方式不断的变革,增强了《十五贯》的传播效果。第三章探究《十五贯》的其他传播方式。《十五贯》以绘画、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传播。1956年,匡荣创作的《十五贯》连环画广泛传播,扩大了《十五贯》的影响力。同年陶金拍摄了电影《十五贯》,电影独特的表达方式让《十五贯》焕然一新,该影片传播甚广,影响较大。《十五贯》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在国外也以不同形式和版本传播。1957年,苏联作家吉什科夫翻译了《十五贯》,以单行本形式在苏联发行,宣传了剧中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1961年德国魏森堡翻译并改编了《十五贯》,改编后的德语版《十五贯》在柏林、美茵兹、慕尼黑等城市相继上演。第四章研究《十五贯》的传播动因。《十五贯》的广泛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再现了日常性的真实生活,《十五贯》关注小市民阶层,反映小人物的生活百态与悲剧命运,具有现实意义。其二,符合舞台表演规范,曲词宾白通俗易懂,艺术水准较高。其三,迎合了民众的清官情结,况钟这一类清官在民间声誉极高。其四,契合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化政策,切合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政治语境。《十五贯》广泛传播最主要的原因是文本的现实性和艺术的生动性。

曾盈盈[6](2017)在《儒家清官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公共权力以来,腐败现象就随之产生,而且一直难以根除。腐败是社会生活中的毒瘤,它侵犯了公共利益,污染了政治生态,民众对此深恶痛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倡廉力度,提出了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的思想,其基本要求就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此,中央一方面加强党纪党规及法制建设,力求从制度上防止腐败的产生;另一方面,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加强官德建设,力求打牢执政为民的思想根基,增强各级官员的政治免疫力和战斗力。在反腐倡廉的进程中,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注重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汲取。作为代代相传并蕴含着丰富的儒学内涵的清官思想,一直以来作为古代为官者的执政信条,曾在历史时期发挥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反腐倡廉的今日,我们有必要对这种传统思想进行有效的梳理,提取出适合于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有益资源并加以借鉴。本论文正文部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儒家清官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清官思想产生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及文化渊源;第二部分对儒家清官思想包括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并且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这一思想所具有的特色;第三部分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分析儒家清官思想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并对这一思想的局限性进行剖析;第四部分是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将儒家清官思想放置于当代社会进行分析,阐明这一思想在当代所展现的的启示,力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建设及反腐倡廉工程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江文丽[7](2017)在《青天情结与公共行政正义的关联》文中指出青天情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现象,为研究当代公共行政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开篇以青天人物立意,何为“青天”?清如水,明如镜,爱民如子,如同青天。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将“清官”与“青天”视为同一概念,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民众心中“青天”与“清官”在评价标准上存在着价值分野,就“清官”而言,评价标准倾向于甘于清贫、廉洁自律等,而青天本身更强调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反映了人们相比于推崇清官清廉的品质,更看重青天对公平正义的维护。不可否认,青天人物在其所处朝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为民做主,坚守正义的行政理念却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故而,时至今日,当一些远离公正的弱势群体在利益受损时,仍会寄望于“青天大老爷”的出现,人们渴望“青天”式的正义。实际上,这种“青天”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社会正义的普遍失落,代表了人们对公共行政正义的诉求。从理论层面来讲,强调正义也是公共行政学说百年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公共行政正义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为我们进一步完善中国公共行政提供了重要逻辑基础。事实上,中国也的确存在着现实的公共行政正义困境,“青天情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社会当中,值得我们反思与警醒,我们并非要弘扬青天情结,而是从青天情结产生和存续的原因上汲取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行政智慧。而且公共行政正义作为公共行政首要和核心的价值,一旦缺失必然会引发公共行政问题,因而,笔者的研究主要从“青天情结”对公共行政正义的启示出发,根据其中可供借鉴的部分来寻求一种拯救公共行政正义的可能性路径。正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充分论证了青天情结背后的正义诉求,然后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公共行政正义所追求的三大公平正义维度为分析框架,从青天情结与公共行政正义的契合之处出发,结合中国的现实困境,寻求路径以扞卫权利公平、保障机会公平、坚守规则公平,并最终实现当代中国所吁求的社会公平正义。

谢婷[8](2015)在《“青天”情结与民主法治的悖离》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有关“青天”和“青天”情结的讨论频繁地出现在媒体、文艺作品和学术文章中。“青天”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法律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影响着司法审判、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同时也是如今法治理念普及中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和法律文化。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时期和清明政治建设时期,对“青天”情结的局限能够有客观谨慎的认识,对于我们进行反腐工作、民主法治建设和培育新的政治文化,进而推动“青天”情结向清明政治的历史转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青天”情结的内涵和原因出发,得出对“青天”我们首先应当给予尊重,但对于“青天”情结,在法治社会大背景下不应当是一个需要大力推广的范本的结论。首先,本文从“青天”情结的概述入手,详细描述了“青天”的概念,并以包拯为例描绘通常意义上的“青天”形象,展示一个大概的脸谱轮廓,并分析了“青天”的作用和局限,认为“青天”有着自身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青天”情结的内涵进行阐释,包括其含义、产生和发展。其次,在对“青天”以及“青天”情结有了大致的印象之后,进一步深入分析“青天”情结产生的原因,从古代“青天”情结产生原因和当代“青天”情结产生原因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进入本文的主题,即“青天”情结与民主法治的悖离,从权利话语、当代法官角色、政府职能和程序正义四个角度来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对“青天”进行否定,相反却认为“青天”的品质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旨在分析“青天”情结与民主法治的悖离,从这种悖离分析中以期获得一点民主法治走向的启示。

王琪[9](2015)在《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的“清官情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官情结”是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表现为百姓对“清官”的崇敬、信仰、依赖等情感,形成于古代,并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心理产生影响。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塑造了现代“清官”老杨,体现出一种“清官情结”。作品中“清官情结”存在的根源包括传统文化根源——人治、德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现实根源——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官员对正义实现的促进;民众心理根源——民众自弱心理和对公平正义的向往。“清官情结”的文学书写是一种诗性正义的体现,具有独特的法学价值。这种诗性正义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对现实不公进行一定弥补,对法律相对正义作出一些填补,并对社会正义有所引导。“清官情结”在现实社会中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在“清官情结”影响下官员权力易被放大从而导致越权,官员情感上的偏向会导致无意识的非正义;另一方面,“清官情结”对官员品德的看重,对“清廉”的强调,对智慧、明察、办案技巧等的重视又具有现代价值。同时“清官情结”对法治建设的影响也是辩证的:一方面,同法治理念产生冲突并对正当程序产生一定干扰;另一方面,对于法律普及和预防腐败有积极作用。实践中应当首先加强法律对官员的全面规制作用,将官员限定在制度的框架内。在此基础上,再对官员的其他品德和特质提出更高的期待和鼓励。

范文[10](2014)在《由“清官情结”谈我国法官的定位》文中指出"清官情结"由来已久,造成了一些弊端。通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的研究方法,得出我国"清官情结"产生的制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社会评价会对司法官员的自我角色定位产生一定影响。在新一轮的司法改革中,应当坚持走法官职业化之路。

二、也谈“清官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清官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1)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
    五、文献搜集与使用说明
第一章 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发展历史考述
        一、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
        二、明朝前中期崂山隐逸文化考述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原因
        一、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
        二、崂山隐逸文化传统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
    第一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群体考探
        一、明末入崂隐逸文人
        二、隐居崂山的明朝遗民文人
        三、清初入崂隐逸文人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及其特点
        一、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
        二、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
        一、社会现实与隐逸传统原因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安保的加强
        三、区域文化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
        一、黄石洞——黄石宫:为而不恃、功成身退
        二、田横岛——五百义士冢:不甘屈服、尽节守义
        三、驯虎山——童公祠:勤政爱民、造福一方
        四、不其山——康成书院:绵延文脉、传道继圣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一、自然隐逸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二、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变迁
第四章 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
    第一节 施闰章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一、施闰章的崂山之游
        二、施闰章与崂山隐士杨还吉的交往
        三、与杨遇吉、蓝润的交往
    第二节 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及对崂山文化贡献考述
        一、顾炎武的崂山之行
        二、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三、顾炎武陷身黄培文字狱始末
        四、顾炎武对崂山的文化贡献
    第三节 王士禛笔录崂山及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述考
        一、王士禛对崂山、即墨人事的记咏
        二、王士禛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第四节 钱谦益等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一、钱谦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二、蒲松龄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三、高珩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四、王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五、朱彝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六、张英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第五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人物研究
    第一节 高弘图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五、隐居期间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黄宗昌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考
        二、着述及其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五、《崂山志》的撰写及其学术价值
        六、创作的隐逸诗歌
    第三节 张允抡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考
        二、着述及传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化贡献
        五、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黄培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黄培文字狱案始末、原因及其影响
        三、黄培隐居崂山始末及所创丈石斋诗社
        四、甲申后黄培的交游情况
        五、黄培文化作为及其着述
        六、黄培的诗歌创作
    第五节 胡峄阳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及其交游情况
        四、胡峄阳的文化贡献
        五、文学创作情况
        六、胡峄阳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学术贡献
        一、经学贡献
        二、理学贡献
        三、史学贡献
        四、区域人文地理学贡献
        五、其他学术贡献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教育贡献
        一、从教授业传道
        二、修缮教育设施
        三、创建书舍书院
        四、致力家庭教育
        五、编刊书籍以助风教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艺术贡献
        一、书法贡献
        二、音乐贡献
        三、集藏贡献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宗教贡献
        一、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二、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第七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考探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文体类析
        一、传记文
        二、序跋文
        三、碑志文
        四、书启文
        五、哀祭文
        六、论说文
        七、杂记文
        八、赞铭箴赋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
        一、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艺术特色
        二、崂山隐逸文人散文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学术价值
第八章 明末清初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考探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诗歌结社及诗论建树
        一、诗歌结社
        二、诗论建树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作品的题材类析
        一、隐居诗与隐逸情怀
        二、酬应诗与人际交往
        三、山水诗与诗歌地理
        四、咏物诗与情意寄托
        五、佛道诗与宗教氛围
        六、海洋诗与海洋风情
        七、时事诗与世情关怀
        八、怀思诗与思想意绪
        九、饮酒诗与情感慰藉
        十、时序诗与生命感思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
        一、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具有的学术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宋元戏曲“扭曲型”团圆结尾叙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元戏曲团圆结尾分类及“扭曲型”团圆结尾的提出
    第一节 现实性团圆结尾
    第二节 象征性团圆结尾
    第三节 “扭曲型”团圆结尾的提出
第二章 《张协状元》团圆结尾新探
    第一节 团圆结尾与主要人物性格
    第二节 团圆结尾与情节发展
    第三节 团圆结尾与剧作主旨
第三章 《潇湘雨》团圆结尾新探
    第一节 团圆结尾与主要人物性格
    第二节 团圆结尾与情节发展
    第三节 团圆结尾与剧作主旨
    第四节 团圆结尾设定与杨显之的创作倾向
第四章 《秋胡戏妻》《曲江池》团圆结尾叙事探析
    第一节 《秋胡戏妻》团圆结尾叙事探析
    第二节 《曲江池》团圆结尾叙事探析
第五章 《调风月》《金线池》团圆结尾叙事探析
    第一节 《调风月》团圆结尾叙事探析
    第二节 《金线池》团圆结尾叙事探析
第六章 “扭曲型”团圆结尾与中国戏曲叙事初探
    第一节 “扭曲型”团圆结尾误读成因之探析
    第二节 中国戏曲叙事理论初探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川剧包公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川剧包公戏及研究意义
        一、从理论意义上
        二、从实践意义上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范围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范围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包公本人”
        二、研究“包公衍生文化”
        三、研究“包公戏”
        四、研究“川剧包公戏”
        五、国外的“包公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和回溯法
        二、归纳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
        三、田野调查法和观察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川剧包公戏剧目概况及剧本艺术
    第一节 包公、包公戏及川剧包公戏
    第二节 川剧包公戏的概念及界定
    第三节 川剧包公戏剧目考
    第四节 川剧包公戏分类
        一、按声腔划分
        二、按演出时长划分
        三、按包公占比和作用划分
        四、按包公年龄划分
第二章 川剧包公戏本事远源、演化过程及现代创新
    第一节 川剧包公戏演化过程
        一、来源于古老戏曲剧目
        二、来源于说唱词话
        三、来源于公案/演义小说
        四、来源于民间传说
        五、来源于历史记载
        六、来源于其他剧种
    第二节 川剧包公戏的流传范围
    第三节 川剧包公戏现代创新
        一、包公戏的新编、改编及丰富之作
        二、原创包公戏
    第四节 新编灯戏:川剧包公戏特例研究
        一、川北灯戏《包公照镜子》
        二、《包公照镜子》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消失了”的川剧包公戏
第三章 川剧包公戏舞台呈现
    第一节 川剧包公戏的唱腔艺术
    第二节 川剧包公戏的脸谱艺术
    第三节 川剧包公戏的表现手段
    第四节 川剧包公戏的服装道具
第四章 川剧包公戏调查研究
    第一节 擅演包公戏的着名净行演员
    第二节 以包公戏为保留剧目的班社、科班和剧团
    第三节 包公戏调查现状
    第四节 川剧包公戏面临的危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清代宠物饲养及其社会生活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第六节 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清代宠物的来源
    第一节 宫廷宠物来源
    第二节 民间宠物来源
第二章 清代的宠物饲养管理措施与法规
    第一节 宫廷宠物饲养管理机构与措施
    第二节 政府对民间宠物饲养的管理
第三章 宠物与清代皇室生活
    第一节 帝王围猎
    第二节 内廷休闲
    第三节 园林观赏
第四章 宠物与清代民间生活
    第一节 日常休闲
    第二节 杂艺表演
    第三节 赌博博弈
第五章 清代宠物饲养的历史特点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历史特点
    第二节 历史作用
    第三节 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朱素臣《十五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十五贯》的研究现状
        1.初始期(1645年..1911年)
        2.发展期(1912年..1949年)
        3.高潮期(1950年..1966年)
        4.成熟期(1980年至今)
    (二)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一、《十五贯》的文本传播
    (一)全本的传播
    (二)选本的传播
二、《十五贯》的演出传播
    (一)演出形式
    (二)演唱方式
三、《十五贯》的其他传播
    (一)绘画传播
    (二)影视剧传播
    (三)国外传播
四、《十五贯》的传播动因
    (一)传播的内因
    (二)传播的外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儒家清官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1. 以"清官"的形象为研究对象展开的探讨
        2. 关于清官思想文化内涵的研究
        3. 清官思想的可取性研究与现代适应性分析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儒家清官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清官思想形成的政治基础——君主专制制度
    (二) 清官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三) 清官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
        1. 清官思想源于儒家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的熏陶
        2. 清官思想的形成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
        3. 清官思想的形成受到儒家理想人格追求的影响
二、儒家清官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 儒家清官思想的内容
        1. 孝亲、忠君是为官者的基本原则
        2. 修身节欲、清正廉洁是为官者的基本要求
        3. 以民为本、惠政于民是为官者的核心理念
        4. 做派正直、狱讼公平是为官者的价值追求
    (二) 儒家清官思想的特点
        1. 儒家清官思想重视官员德行的塑造
        2. 儒家清官思想强调为官者应修身养性,廉洁自律
        3. 儒家清官思想追求"为官一任,造福于民"的政绩观
        4. 儒家清官思想强调为官者需做到断案公允
三、清官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历史局限性
    (一) 清官思想的历史价值
        1. 清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治者的无道行为
        2. 清官思想满足了民众的政治诉求,形成了全社会的清官情结
        3. 儒家清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为官者的行为准则,推动了清官的产生
    (二) 清官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1. 清官思想的宗旨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2. 清官思想轻视法制,带有极强的人治色彩
        3. 清官思想忽略了对权力的制度约束,使得权力的运行缺乏一定的保障
        4. 清官思想强化了传统威权主义人格,抑制了民众的参与意识
四、儒家清官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一) 现代社会需对儒家清官思想进行批判与反思
        1. 清官思想中的官本位观念阻碍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进程
        2. 清官思想中的人治观念阻碍法律至上原则的确立
        3. 清官思想阻碍政治人格的成长和公民参与政治的主动性
        4. 清官思想不仅不能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反而会导致特权思想泛滥
    (二) 儒家清官思想的现代启示
        1. 清官思想有助于推进官员道德自律性的养成
        2. 清官思想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在当代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3. 清官思想有助于各级官员树立一种正向的行为价值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青天情结与公共行政正义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五、本选题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青天情结探析
    第一节 何谓青天情结
        一、青天的由来
        二、青天情结
    第二节 青天人物的共同特征
        一、廉洁自律,勤俭节约
        二、不畏权贵,为民作主
        三、轻徭薄赋,兴利除弊
        四、执法如山,不徇私情
    第三节 “青天情结”的赓续与反思
        一、青天: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综合体
        二、当代“青天情结”的外化表现
        三、“青天情结”:倒逼当代公平正义
第二章 青天情结与公共行政正义
    第一节 正义: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
        一、西方公共行政的正义观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正义理念
        三、当代公共行政正义的三个维度
    第二节 青天情结与公共行政正义理念的契合
        一、权利公平:强调为民做主,注重弱者关怀
        二、机会公平:吁求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三、规则公平:坚守法律底线,为政不徇私情
第三章 我国公共行政正义的困境
    第一节 当代公共行政正义面临的挑战
        一、民主政治发展仍然滞后
        二、贫富差距依然明显
        三、群体差异显着
        四、司法公正性难以保证
    第二节 我国公共行政正义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权力异化侵蚀公民权利
        二、资源分配失衡引发机会不均
        三、立法不完善难守规则公平
    第三节 我国公共行政正义缺失的后果
        一、行政权力异化,导致政府自利性
        二、有损政府形象,削弱政府合法性
        三、引发阶层分化,加剧社会焦虑
第四章 青天情结:拯救公共行政正义的一种可能
    第一节 公共行政正义:回归公共性的必然选择
        一、公共行政正义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公共行政正义是实现公共性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扞卫权利公平
        一、民主:通达公平正义之路
        二、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
        三、构建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和救济机制
    第三节 保障机会公平
        一、调适现有的利益格局
        二、强化公众的平等意识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第四节 坚守规则公平
        一、保证法律的严明
        二、实行透明的监督机制
        三、科学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
        四、提高行政执法主体的责任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青天”情结与民主法治的悖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青天”情结概述
    1.1 “青天”的概念要义
        1.1.1 “青天”的概念
        1.1.2 “青天”形象的特征:以包拯为例
        1.1.3 “青天”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1.2 “青天”情结的内涵
        1.2.1 “青天”情结的含义
        1.2.2 “青天”情结的产生和发展
第2章 “青天”情结盛行的原因
    2.1 古代 “青天”情结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2.1.1 等级差异和权利的普遍缺失
        2.1.2 “儒教为本、兼容百家”观念的渗透
        2.1.3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提供土壤
        2.1.4 权势者的褒扬与认同
    2.2 当代 “青天”情结仍然盛行的原因
        2.2.1 社会转型时期法制环境不健全
        2.2.2 文化的惯性力
        2.2.3 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扬
第3章 “青天”情结与民主法治的悖离
    3.1 “青天”情结与权利话语的悖离
        3.1.1 “青天”情结的根源是权利及救济渠道的缺失
        3.1.2 “青天”情结本身就依赖特权的存在
        3.1.3 “青天”人物自身存在权利维护的困境
    3.2 “青天”情结与当代法官角色的悖离
        3.2.1 形象范畴的悖离——理想化与世俗化
        3.2.2 权力范畴的悖离——行政化与职业化
        3.2.3 文化范畴的悖离——乡土文化与法治文化
    3.3 “青天”情结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悖离
        3.3.1 与政府职能法定的悖离
        3.3.2 与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悖离
    3.4 “青天”情结与程序正义的悖离
        3.4.1 “青天”情结与程序中立性的悖离
        3.4.2 “青天”情结与程序安定性的悖离
第4章 从 “青天”情结看民主法治的走向
    4.1 完善权利话语环境
        4.1.1 完善权利和义务的分配
        4.1.2 扩大权利救济渠道
    4.2 回归理性的法官角色
        4.2.1 完善司法权独立
        4.2.2 深化法官职业化建设
    4.3 加强地方政府职能建设
        4.3.1 深化地方政府职能法定化立法
        4.3.2 加强基层政府公信力
    4.4 坚持正当程序原则
        4.4.1 坚持程序的中立性原则和安定性原则
        4.4.2 对程序的运行进行有效监督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的“清官情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清官和清官情结概述
    第一节 “清官”的基本概念
        一、“清官”探源
        二、“清官”的含义
        三、“清官”的本质
        四、“清官”的现代含义
    第二节 “清官情结”的基本概念
        一、“清官情结”词义辨析
        二、“清官情结”的形成
        三、“清官情结”含义的现代延续
第二章《李有才板话》及其中的“清官”
    第一节 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小说叙事模式和特点
        一、“问题小说”的“清官”断案模式
        二、朴实叙事与进步思想结合
    第三节《李有才板话》中的“清官”塑造
        一、官员形象的传统“清官”色调
        二、小说中“清官”的新特点
第三章 “清官情结”文学书写的根源及法学价值
    第一节 “清官情结”文学书写的根源
        一、传统文化根源
        二、社会现实根源
        三、民众心理根源
    第二节 “清官情结”文学书写的法学价值
        一、诗性正义对现实不公的弥补
        二、绝对正义对法律相对正义的填补
        三、文学畅想对社会正义的启发和引导
第四章 文学照进现实——“清官情结”存在的问题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清官情结”存在的问题及对法治建设的不良影响
        一、存在的问题
        二、对法治建设的不良影响
    第二节 “清官情结”的现代价值及对法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现代价值
        二、对法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第五章 从“清官”到当代合格官员——对实践的启示
    第一节 用法律“订制”当代合格官员
        一、“虽最好的人们也未免有热忱”——限定权力
        二、法律放弃对人性善的想象——明确义务
        三、确保官员职权、职责、义务的履行
    第二节 指引百姓对官员形成正确定位
        一、特殊职业者
        二、平等管理者
        三、服务提供者
结论
参考文献

(10)由“清官情结”谈我国法官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今“清官情结”探析
二、“清官情结”之弊
    ( 一) 造成法治信仰的缺失,阻碍我国法治的进程
    ( 二) 造成行政官员的评价标准有失偏颇
    ( 三) 造成司法不独立
三、我国法官角色的变迁
    ( 一) 行政化
    ( 二) 政治化
四、我国法官的角色定位
    ( 一) 法官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 二) 我国法官应有的角色定位

四、也谈“清官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D]. 孙克诚.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3)
  • [2]宋元戏曲“扭曲型”团圆结尾叙事探析[D]. 公冉然.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川剧包公戏研究[D]. 何文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4]清代宠物饲养及其社会生活意义研究[D]. 佘燕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朱素臣《十五贯》传播研究[D]. 魏偲. 湖北大学, 2019(05)
  • [6]儒家清官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 曾盈盈. 内蒙古大学, 2017(09)
  • [7]青天情结与公共行政正义的关联[D]. 江文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青天”情结与民主法治的悖离[D]. 谢婷. 华侨大学, 2015(08)
  • [9]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的“清官情结”研究[D]. 王琪. 中国政法大学, 2015(12)
  • [10]由“清官情结”谈我国法官的定位[J]. 范文.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10)

标签:;  ;  ;  ;  ;  

还谈“清官情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