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离子艳红染料的光催化降解

阳离子艳红染料的光催化降解

一、阳离子艳红染料的光催化降解(论文文献综述)

任轶轩[1](2021)在《纳米TiO2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对二氧化钛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二氧化钛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尤其在用于环境有机废水的光催化降解方面表现出很高的应用价值。纳米二氧化钛具有催化活性高、无毒害、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光催化领域拥有其它材料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研究者致力于提高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性能、降低成本、负载化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本论文创新优化二氧化钛实验室制备工艺,从经济性出发,采用相对廉价易得的原料及相对简单的工艺制备性能良好的锐钛矿纳米TiO2,探索研究掺杂改性、负载改性等提高光催化性能的方法,制备磁性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实现了光催化剂废水处理过程的循环利用。研究通过光谱分析、电镜分析、光电性能及磁性能检测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材料进行物性表征,采用标准光催化降解探针反应表征所制得样品光催化性能,研究分析其作用机理。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改进的溶胶凝胶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了纳米锐钛矿型TiO2,通过多组单因素实验,确定该种方法下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即前驱体加水量为3 m L,p H=6,水热温度为120℃,水热时间为18 h。该制备方法原料简单不添加模板剂或表面活性剂,实验条件温和,省去高温焙烧相变过程,且制备的样品颗粒细小均匀,光催化活性相较市售P25光催化剂有明显提高;(2)对TiO2的性能的优化改善方面,目前主要有掺杂和负载两类方法,在改进溶胶凝胶水热法基础上,以尿素为氮源,引入N原子改性纳米二氧化钛,对比分析发现改性后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结晶度增高、光响应范围扩大,光催化性能增强;以SSZ-13分子筛为载体,对纳米TiO2进行负载化研究,负载后的材料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富集效果,光催化降解效率更高;(3)利用磁性颗粒在磁场环境下易于回收的特点,采用超声辅助水热法制备了磁性SSZ-13分子筛负载TiO2的三元复合光催化剂材料,磁性纳米Fe3O4的加入不会破坏分子筛的原有结构,在复合材料样品降解实验以外还增添了回收循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各成分之间通过协同作用使光催化性能提高的同时还能高效回收,平均回收率达90%,4次循环降解实验去除率仍可达到79.6%。

李昊伦[2](2021)在《钛酸盐光催化材料活性增强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两种改性手段,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研究了钛酸盐光催化剂。以SiO2为载体,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m2Ti2O7/SiO2光催化剂,分析了负载量及煅烧温度对其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以不同分子量的PEG和不同添加量的TBAOH为模板剂制备多孔Sm2Ti2O7光催化剂,研究了TBAOH添加量和1.5 g不同分子量的PEG对Sm2Ti2O7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借助XRD、SEM、TEM、FT-IR/FIR、UV-Vis DRS、BET、BJH、FS及XPS等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不同改性手段对所制备样品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X-3B和氧氟沙星的影响,主要实验内容如下:(1)以SiO2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负载型光催化剂Sm2Ti2O7/SiO2。经SiO2负载后仍然保持烧绿石相Sm2Ti2O7没有生成其他杂质相。TEM图显示Sm2Ti2O7晶体负载在SiO2表面上。随着Sm2Ti2O7含量的降低,Sm2Ti2O7/SiO2复合材料的吸收边缘移至较短波长区域,且Sm2Ti2O7的禁带宽度随之增加。50%Sm2Ti2O7/SiO2复合材料的孔容和比表面积相较Sm2Ti2O7更大。Sm2Ti2O7、20%Sm2Ti2O7/SiO2和50%Sm2Ti2O7/SiO2降解氧氟沙星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977 min-1、0.0148 min-1和0.0220 min-1。当煅烧温度为800℃,50%Sm2Ti2O7/SiO2样品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其在紫外光下照射30 min时对活性艳红X-3B和氧氟沙星的光降解率分别为31.6%和47.8%。(2)采用PEG为模板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多孔Sm2Ti2O7光催化剂。PEG的添加导致多孔Sm2Ti2O7样品的吸收边缘发生蓝移,Sm2Ti2O7(PEGn)的禁带宽度在3.41 e V和3.82 e V之间。Sm2Ti2O7(PEGn)样品的N2吸附-解吸等温线是介孔材料的IUPAC IV型。使用1.5 g PEG2000制备的Sm2Ti2O7的有最大的比表面积为23.22 m2/g,而纯Sm2Ti2O7的比表面积仅为2.87 m2/g。Sm2Ti2O7(PEGn)样品的光催化活性顺序与其光致发光强度和羟基自由基产生量中显示的顺序相同。所有的多孔Sm2Ti2O7(PEGn)样品对RBR X-3B的降解都有显着的改善,其中Sm2Ti2O7(PEG2000)样品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其在紫外光下照射30 min对RBR X-3B的光降解率为43.1%。Sm2Ti2O7、Sm2Ti2O7(PEG2000)和Sm2Ti2O7(PEG10000)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58 min-1、0.0300 min-1和0.0136 min-1。(3)采用TBAOH为模板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多孔Sm2Ti2O7光催化剂。溶胶中的TBAOH可以阻止Sm2Ti2O7的晶体生长。添加不同量的TBAOH后,会在Sm2Ti2O7中留下明显的孔隙结构,甚至可以观察到贯穿型的孔结构。TBAOH的添加导致多孔Sm2Ti2O7样品的吸收边缘发生蓝移且禁带宽度增大。凭借TBAOH的成孔性能,使用1.0 m L TBAOH制备的Sm2Ti2O7有最大的孔容为0.0271 cm3/g,而纯Sm2Ti2O7的孔容仅为0.0127 cm3/g。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光照60 min时,Sm2Ti2O7(1.0TBAOH)样品对活性艳红的光降解率可达到77.1%,且Sm2Ti2O7(1.0TBAOH)对活性艳红的总去除率达到96.6%;而纯Sm2Ti2O7的光降解率仅为45.2%。Sm2Ti2O7、Sm2Ti2O7(1.0TBAOH)和Sm2Ti2O7(1.4TBAOH)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148 min-1、0.0487 min-1和0.0225 min-1。

周云彩[3](2020)在《MOFs-Ag系复合物光催化还原六价铬及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水质的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严重威胁了饮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健康。其中,废水中含有的各类有机染料以及重金属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用于治理废水的常用方法包括混凝-絮凝,生物降解,氯化,高级氧化过程和臭氧氧化等,在对环境治理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耗能高,产生新的有毒副产物以及再生困难等。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净化技术得到了广泛认可,光催化剂在可见光或者紫外光照射下对污染物进行氧化或者还原降解,甚至将有机污染物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光催化剂本身没有损失。光催化技术操作简单,反应效率高,可以直接利用光源节约能耗,无二次污染问题,反应迅速,在几个h甚至几s内均可完成反应。同时,光催化技术还可以将具有致癌致突变的有毒污染物Cr(Ⅵ)还原为无毒的Cr(Ⅲ)。目前常见的光催化剂WO3,ZnO,TiO2等存在可见光利用率低,光生电子和空穴易复合等问题,因此寻找一种受可见光激发并同时能够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的光催化剂材料用于环境中降解污染物至关重要。在本文中,基于对重金属Cr(Ⅵ)的还原以及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制备了一系列MOFs/Ag系复合物,探究复合物在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还原Cr(Ⅵ)及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并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可重复利用性稳定性以及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经典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NH2与无机半导体材料碳酸银(Ag2CO3)为原料,采用离子交换溶液法制备了一系列UiO–66–NH2/Ag2CO3复合材料,并采用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UAC-100(UiO-66-NH2:Ag2CO3的质量比为1:1)在可见光下对Cr(Ⅵ)还原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了各种有机化合物(酒石酸、柠檬酸和草酸)作为空穴捕捉剂、pH值(2、3、4、6和8)对Cr(Ⅵ)还原的影响,及其外来离子(自来水、湖水等水中的离子)对UAC-100还原Cr(Ⅵ)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UAC-100光催化还原Cr(Ⅵ)比单独的UiO-66-NH2和Ag2CO3表现出更好的光催化还原效果,并通过光致发光光谱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定证实。UAC-100被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亚甲基蓝、甲基橙和刚果红)。此外,研究了UAC-100在可见光照射下对Cr(Ⅵ)和亚甲基蓝的混合体系的光催化性能。与单组分体系的光催化性能相比,由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导致混合体系中Cr(Ⅵ)和有机染料的降解效率均有所抑制。光催化还原Cr(Ⅵ)循环实验表明UAC-100作为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光催化还原Cr(Ⅵ)和降解有机染料的机理,并通过电化学表征,光致发光技术,活性物质捕捉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对机理进行了验证。2.选用经典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25-NH2与无机半导体材料磷酸银(Ag3PO4)为原料,采用离子溶液交换法制备了Ag3PO4/MIL-125-NH2(AMN-X),光化学还原沉积法制备了Ag/Ag3PO4/MIL-125-NH2(AAMN-X)复合材料,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AAMN-120和AMN-120(MIL-125-NH2:AgNO3的质量比均为1.2:1)在可见光下对Cr(Ⅵ)还原的光催化活性,研究发现AAMN-120中的Ag纳米颗粒作为电子传递介质促进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从而促进了AAMN-120的光催化效率优于AMN-120,MIL-125-NH2和Ag3PO4。选用AAMN-120探究了各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酒石酸、柠檬酸和草酸),pH值(2、3、4、6和8)及外来离子(自来水、湖水等水中的离子)对Cr(Ⅵ)还原的影响。研究表明,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归因于Z型异质结Ag纳米颗粒增强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AAMN-120在光催化还原Cr(Ⅵ)中保持了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活性物种捕获和Pt沉积实验验证了光催化还原Cr(Ⅵ)的机理。3.采用光化学还原沉积法制备了Ag-UiO-66-NH2复合材料,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Ag-UiO-66-NH2在可见光下对Cr(Ⅵ)还原的光催化活性,探究了各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酒石酸、柠檬酸和草酸)、pH值(2、3、4、6和8)和外来离子(自来水、湖水、模拟海水等水中的离子)对还原Cr(Ⅵ)的影响。30min-Ag-UiO-66-NH2光催化还原Cr(Ⅵ)性能比单独的UiO-66-NH2提高了41.35倍,这说明引入适当的Ag纳米颗粒有助于改善在可见光下复合材料界面上的电荷转移。此外,30min-Ag-UiO-66-NH2被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和活性艳红),通过活性物质捕捉实验证明空穴和超氧自由基参与了有机染料的降解。光催化还原Cr(Ⅵ)循环实验表明30min-Ag-UiO-66-NH2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最后,提出了光催化还原Cr(Ⅵ)和降解有机染料的机理,并通过电化学表征,光致发光技术,活性物质捕捉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对机理进行了验证。

李世奇,樊增禄,李庆,哈尔祺[4](2020)在《磁性Fe3O4@MO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阳离子艳红5GN的物理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文中研究表明为清除印染废水中的有机染料,通过混合法合成了Fe3O4@HKUST-1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饱和磁化强度对其进行表征,并用复合材料对水相中的阳离子艳红5GN进行了物理吸附和可见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晶形和磁性,易于外加磁场分离。10mg的吸附剂在180min内对20ml质量浓度为36.71mg/L的吸附效率高达87.3%,吸附速率为7.9×10-4mg/(g·min);在可见光照射下,5mg的催化剂在170min对40ml质量浓度为18.061mg/L的阳离子艳红溶液的降解率高达99.2%;经过5循环实验,在保留良好磁性性的情况下,复合材料对染料的吸附和光催化能力近乎不变。

李欣[5](2020)在《水溶性聚合物及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染料颜色鲜艳且多样,被广泛应用到纺织印染、皮革、食品、电子等行业。随着染料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染料废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给动植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甚至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染料废水的处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在研究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例如光催化法、声光催化法、生物降解法、超临界萃取法等,都是较为新颖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均具备较为突出的特点,但总体还是存在耗时长、操作条件复杂或苛刻等不利因素;而吸附法作为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其具备的操作简单、成本低以及时间可控等特色,依然在染料废水处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本论文采用功能性聚合物絮凝—吸附的方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和活性黑KN-B。首先,选择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作为聚丙烯酰胺(PAM)改性剂,验证DMDAAC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效果。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P(DMDAAC-AM)(简称PDA)和PAM分子量,高岭土用量、PDA用量、染料溶液初始pH值及温度对染料吸附和絮凝性能的影响。其次,制备非水溶性功能性聚合物微球,考察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组成及静态吸附条件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相较PAM,经DMDAAC改性后的PDA对两种活性染料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当DMDAAC的摩尔百分比为5.0%,AM的质量浓度为40.0%时,用量为1.0wt%的PDA对100ml、100mg/L活性艳红X-3B的吸附率约33%,对活性黑KN-B的吸附率约36%;而1.0wt%的PAM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率仅5.0%左右。2.对两种活性染料既能保证良好絮凝效果又不影响吸附性能的最佳功能性聚合物PDA的配方为:AM的质量浓度为20.0%、DMDAAC的摩尔百分比为5.0%;最佳粘度范围:350-1200m Pa·s(5.0wt%的PDA水溶液)。其中用量在1.0wt%时,对100ml;100mg/L的活性艳红X-3B的吸附率约45%;对100ml;100mg/L的活性黑KN-B的吸附率约50%。同用量下,PAM在300-800m Pa·s(5.0wt%的PAM水溶液)的粘度范围内,对同体积同浓度下的两种活性染料几乎没有吸附效果。3.PDA对两种活性染料的最佳絮凝-吸附条件为:高岭土3.0g、聚合物用量1.0wt%、转速200r/min。酸性环境可以提高PDA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但pH值过低不利于PDA对高岭土的絮凝。其中pH=2时,相较未调节染料的初始pH值,1.0wt%的PDA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率均提高了约18%。PDA在25℃-65℃范围内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及絮凝效果不受温度影响。4.对两种活性染料具有有效吸附且能成功制备出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组成及单体摩尔比例为St:MMA:BA:AA:DMDAAC=3.5:2:1.5:0.8:0.4。粒径在75-110um范围的该聚合物微球对未调节pH值的两种活性染料的最大吸附容量约50mg/g。降低染料溶液初始pH值不仅有利于提高该聚合物微球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容量,而且缩短了对活性艳红X-3B的吸附时间。高温不利于该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

李世奇,樊增禄,李庆,哈尔祺[6](2020)在《铜基有机骨架Cu-H4L1的制备及对阳离子艳红5GN的光催化降解》文中研究说明制备了一种铜基有机骨架材料Cu-H4L1,并用其对水相中的阳离子艳红5GN进行吸附和可见光催化降解试验。结果表明:30 mg Cu-H4L1在180 min内对10 mL质量浓度为10 mg/L的阳离子艳红5GN吸附率高达88.42%,吸附速率为9.70×10-2mg/(g·min);在可见光照射下,100 min内5 mg Cu-H4L1对40 mL质量浓度为10 mg/L的阳离子艳红5GN的光催化降解效率达到100%。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等对Cu-H4L1进行测试表征,结果显示Cu-H4L1具有较好的晶形和较高的热稳定性。

李庆,张莹,樊增禄,朱炜[7](2018)在《Cu-有机骨架对染料废水的吸附和可见光降解》文中指出为清除印染废水中的有机染料,采用Cu(NO3)2与2,6-二(4-羧基苯)-4-(三氟甲氧基)苯胺反应,合成了多孔的半导体型Cu-有机骨架材料(Cu-MOF),对废水中的有机染料进行物理吸附和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10 mg的Cu-MOF对20 mL质量浓度为48.95 mg/L的阳离子艳红5GN的吸附效率高达98.88%,吸附速率为9.73×10-3mg/(g·min),其对不同尺寸的染料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在可见光照射下,5 mg的Cu-MOF在11 h内对40 mL质量浓度为35.81 mg/L的活性翠蓝KN-G的可见光降解效率为79.78%,光催化速率系数为0.14 h-1,最佳应用pH值为8;经5次连续的光催化循环测试,其对活性翠蓝KN-G的光降解效率仍高达71.03%。

李庆[8](2017)在《水稳定型In/Zr-有机骨架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文中研究说明有机染料排放导致的水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峻课题,而现有的处理方法如物理吸附、光化学和生物降解等,具有成本高、效率低和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作为众望所归的替代材料,MOFs可以借助于其高孔隙率、主客体相互作用和框架的离子性对染料进行物理/选择性吸附。作为半导体材料,很多MOFs对有机染料的光催化降解能力更是备受瞩目。但是,开发高效、可实用化的MOFs来清除有机染料,依然困难重重。我们的研究兴趣集中在采用高价态的金属离子和高度共轭的芳香族多元羧酸,来构筑兼备高耐水解稳定性和光响应性的MOFs,对水中的有机染料进行物理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清除。并通过对MOFs框架进行敏化,提升其光催化降解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In3+与具有共轭性的芳香族三元羧酸反应,构筑出了基于[In(O2C-)4]金属簇的二重穿插的3D阴离子型化合物1。1可以在阴离子的Methyl Orange(MO)存在下,选择性吸附水中阳离子的Methylene Blue(MB)染料分子,其室温吸附速率为1.71×10 3 mg-1mig-1,吸附容量为714.3 mg g-1,并表现出Type I型的吸附等温线。变温(298、308和318K)吸附过程中的△G为负值,△H和△S为正值,证实了1对MB的吸附是一个吸热的自发离子交换过程。4次连续的脱-吸附循环实验证明了其对MB良好的循环吸附使用能力。UV-Vis吸收和漫反射(DRS)测试表明,1具有紫外/可见光吸收能力,其能带间隙值(Eg)为2.89 eV。接下来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1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均可以高效快速地降解水中的MB和MO染料分子,相应的紫外光降解效率分别为95.89%和92.80%,可见光降解效率为98.89%和90.51%。5次连续的可见光催化循环表明,1对MB和MO均表现出极好的循环催化使用能力和可靠的光稳定性。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1表现出的良好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染料分子对其MOF框架的敏化。(2)为了更深入地探究染料分子的敏化对MOF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的影响,对可见光吸收波长范围不同的 Basic Yellow 24(BY24,λmax = 420 nm)、Basic Red 14(BR14,λmax = 520 nm)和MB(λmax = 664 nm)被选中,分别构建了单染料敏化的BY24@1、BR14@1 和 MB@1,双染料敏化的(MB+BY24)@1、(MB+BR14)@1 和(BY24+BR14)@1及三染料敏化的(BY14+BR24+MB)@1共7种复合型催化剂。UV-Vis DRS测试发现,单染料敏化的MOF框架的Eg值为:MB@1(1.66 eV)<BR14@1(1.98 eV)<BY24@1(2.33 eV)<1(2.89 eV)。可见光照射 10 h 后,它们对Reactive Blue 21(RB21)的降解效率分别为:91.37%、88.76%、40.99%和 73.13%。双/三染料敏化的(MB+BY24)@1、(MB+BR14)@1、(BY24+BR14)@1 和(BY24+BR14+MB)@1 的 Eg 值分别为 1.70 eV、1.69 eV、2.08 eV 和 1.72 eV,对RB21的光催化降解效率依次为93.10%@10 h、33.87%@10 h、89.98%@10 h和95.36%@8 h。这充分表明,混合染料敏化对1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的提升总体优于单染料敏化体系,而(BY14+BR24+MB)@1在降解效率和速率上均具有压倒性优势。然而,美中不足的是,5次连续地光降解循环后,虽然1的PXRD变化不大,但(BY14+BR24+MB)@1对RB21的降解效率从第一次的96.07%下降到了 81.03%。(3)考虑到Zr基MOF框架在水稳定性方面的绝对优势,特别是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光化学研究,我们构建了基于Zr6金属簇、2,2-联吡啶-4,4-二甲酸(H2L1)和2,2-联喹琳-4,4-二甲酸(H2L2)、配体配位模式相同的、均为bcu拓扑构型的2个3D框架(2和3)。特别是基于更加稳定的H2L2的化合物3,即使长时间暴露于室温空气、水、沸水甚至是强酸(pH = 2的盐酸)和强碱(pH = 14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环境中,仍能保持其骨架的高稳定性和高结晶性,而且3在N2气氛下的耐热稳定性更是达到了 500℃以上。通过对MB和MO的离子选择性吸附实验,我们证实了 2和3的中性框架特征。在历经8次脱-吸附循环后,2对MO的吸附效率只是略微下降了3.18%,3对MB吸附效率的下降幅度更是只有1.44%,循环结束后的PXRD测试证实了它们的3D框架均具有极高的耐电解质稳定性。由于配体共轭性的差异,化合物3(Eg = 3.26 eV)的光吸收/光响应性能要明显优于化合物2(Eg = 3.74 eV)。2和3及其被染料敏化后的复合催化剂均可以有效地光降解RB21,而基于化合物3的催化体系则明显更为高效。值得关注的是,经历8次连续的光催化降解循环之后,MB@2和MO@3对RB21的降解效率只是分别略微下降了 2.73%和1.18%(初始值分别为76.4%和84.36%),兼备了高效性和实用性。此外,在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们采用一个手性药物配体伏立康唑(HLVCZ)与过渡金属离子构筑了 5个手性MOF(4-8)。多配位点的HLVCZ表现出螯合、单齿、双齿和三齿配位共4种配位模式,化合物4-8则显示出从0D到3D的空间结构。振动圆二色光谱(VCD)和红外光谱(IR)测试表明,4-8具有单一的手性模式。其二次谐波发生(SHG)强度分别为尿素的0.3、0.4、0.6、0.8和0.1倍,再次验证了它们的手性特征。化合物4、6和7还表现出良好的铁电和介电响应性能,尤其是化合物6,在102 Hz电场频率和350 K居里温度处的介电常数值高达1.98 × 105。

许红梅[9](2014)在《阳离子染料的光催化降解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阳离子染料的光催化降解。首先采用UV/H2O、 UV/TiO2、UV/K2S2O8、UV/Na2S2O4四种不同光催化体系对阳离子桃红X-FG染料进行光催化降解,探讨了pH、光敏剂浓度、温度、时间对光降解的影响。进而研究了这四种光催化体系降解染料的动力学。然后采用红外光谱(FT-IR)、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LC-MS)、元素分析、核磁共振(1H-NMR)等测试手段,对原染料溶液及不同降解时间的降解残液进行了跟踪分析;同时对染料降解产物中部分提取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和结构推定。最后对不同结构的商品阳离子染料在这四种光催化体系中的光催化降解应用进行了探讨。此外,本文还对阳离子染料在腈纶纤维上的光降解褪色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影响工艺因素;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分析(TG-DTG-DSC)联用仪、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探讨了光催化降解褪色处理对腈纶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阳离子桃红X-FG染料水溶液在UV/H2O、UV/TiO2、UV/K2S2O8、UV/Na2S2O4四种光催化中降解效果较好;其动力学研究显示染料光降解反应属一级反应。采用UV/H2O体系降解阳离子桃红X-FG染料,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降解时间的延长,溶液的pH不断下降,降解产物不断增多,降解残液中染料的百分含量也不断下降;其中光降解60min降解产物的组分之一分子式可能为C8H12O6。商品化偶氮类阳离子染料在UV/H2O和UV/TiO2体系中较容易被光降解,而次甲基类结构染料在UV/K2S2O8和UV/Na2S2O4体系中降解效果较好。此外,阳离子染料在腈纶纤维上的光降解褪色结果表明,阳离子染料在腈纶纤维上能被光催化降解褪色。经不同光催化褪色体系处理后,腈纶纤维的结晶度有所提高,腈纶纤维的热分解性能受到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腈纶纤维表面形态未造成破坏。

龚丹[10](2013)在《蒽醌染料的TiO2光催化降解产物分析及其降解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蒽醌染料作为第二大类染料,具有色泽鲜艳、稳定、耐晒、牢度好等特点,在现代印染工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此类染料具有结构复杂、难降解等特点,传统的处理方法对蒽醌染料废水降解效果不理想。光催化法是高级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对有机物的降解无选择性、矿化彻底、无二次污染等显着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论文以促进光催化法在印染废水中的工业化应用为目标,以典型蒽醌染料茜素绿为处理对象,研究其在光催化降解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降解动力学模型,中间产物的生成情况,推测其降解历程,并且对废水的可生化性做了初步分析。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为了跟踪蒽醌染料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生成的小分子羧酸和无机离子,论文分别建立了离子色谱(IC)同时测定阴离子(甲酸、乙酸、乳酸、草酸、苹果酸、Cl-、SO42-、NO2-、NO3-)和同时测定无机阳离子(Na+、NH4+)的分析方法,优化了离子色谱的分离条件,各物质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且方法重现性良好。运用上述方法跟踪测定了茜素绿光催化降解降解过程中生成的无机离子SO42-、NO3-、NO2-及Na+、NH4+的含量变化,检测到甲酸、乙酸、草酸3种小分子有机羧酸,并测定其含量变化。(2)通过分析降解过程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研究光催化降解过程中茜素绿中芳环的开环及其共轭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反应时间30min时,茜素绿400-800nm可见光部分吸收峰基本消失,脱色率接近达到100%,说明茜素绿分子大共轭结构及助色基团被彻底氧化降解;反应时间45min时,降解率接近100%,200nm左右的紫外部分吸收峰得到很大程度的衰减。降解过程中紫外-可见光谱的变化说明茜素绿分子大的共轭结构降解快于蒽醌和苯环类结构的降解。(3)研究了茜素绿光催化降解反应的动力学,染料液降解反应过程中-lnAt/A0与t的关系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并通过降解过程中总有机碳(TOC)值及无机阴、阳离子含量的测定,研究了光催化降解茜素绿的矿化过程。反应60min时,TOC的去除率达到81%,茜素绿分子中的磺酸基主要被矿化成无机SO42-,茜素绿分子中的氮大部分被矿化成无机NH4+。(4)运用LC-MS和GC-MS跟踪分析了茜素绿光催化降解生成的中间产物。结合TOC分析、降解体系的UV-vis图谱分析与降解过程中的离子色谱分析,推测了茜素绿可能的降解途径。(5)通过测定BOD5/COD对茜素绿光催化降解过程的可生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的进行,染料溶液的可生化性逐渐提高。结合茜素绿降解历程分析,可知光催化反应可有效提高染料废水可生化性。

二、阳离子艳红染料的光催化降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离子艳红染料的光催化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TiO2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
    1.1 绪论
    1.2 二氧化钛简介
        1.2.1 二氧化钛的晶体结构
        1.2.2 二氧化钛的能带结构
        1.2.3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原理
    1.3 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1.3.1 TiO_2的工业化制法
        1.3.2 TiO_2的实验室制法
    1.4 二氧化钛的应用
        1.4.1 废水处理领域
        1.4.2 抗菌材料领域
        1.4.3 新能源领域
        1.4.4 其他精细化工领域
    1.5 二氧化钛光催化特性
        1.5.1 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
        1.5.2 晶粒尺寸对光催化的影响
        1.5.3 比表面积对光催化的影响
        1.5.4 TiO_2实际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1.6 TiO_2纳米化
    1.7 TiO_2掺杂改性
        1.7.1 贵金属修饰改性
        1.7.2 元素掺杂改性
        1.7.3 半导体复合改性
        1.7.4 表面光敏化改性
        1.7.5 表面酸化改性
    1.8 TiO_2负载化
        1.8.1 负载体种类
        1.8.2 分子筛简介
        1.8.3 负载型TiO_2制备方法
    1.9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工作
        1.9.1 本文选题意义
        1.9.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性能表征手段
    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2.1.1 实验所用药品
        2.1.2 实验所用仪器
    2.2 实验流程
    2.3 材料表征手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2.3.6 荧光发射光谱分析(PL)
        2.3.7 磁学性质测定(VSM)
    2.4 光催化剂性能评价
        2.4.1 光催化降解实验
        2.4.2 光催化材料稳定性试验
第三章 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纳米TiO_2光催化剂
    3.1 引言
    3.2 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纳米TiO_2
    3.3 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3.3.1 前驱体水量对产物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3.2 前驱体碱度对产物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3.3 水热时间对产物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3.4 水热温度对产物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4 TiO_2样品表征与评价
        3.4.1 X射线衍射分析
        3.4.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3.4.3 扫描电镜分析
        3.4.4 透射电镜分析
        3.4.5 光催化降解实验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O_2光催化剂掺杂改性及负载化研究
    4.1 引言
    4.2 N掺杂改性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4.2.1 N掺杂改性TiO_2样品的制备
        4.2.2 N掺杂改性TiO_2样品的XRD表征
        4.2.3 N掺杂改性TiO_2样品的FTIR表征
        4.2.4 N掺杂改性TiO_2样品的UV-Vis表征
        4.2.5 N掺杂改性TiO_2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4.3 分子筛负载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4.3.1 分子筛负载TiO_2样品的制备
        4.3.2 分子筛负载TiO_2样品的XRD表征
        4.3.3 分子筛负载TiO_2样品的FTIR表征
        4.3.4 分子筛负载TiO_2样品的TEM表征
        4.3.5 分子筛负载TiO_2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性SSZ-13 分子筛负载TiO_2复合光催化剂
    5.1 引言
    5.2 TiO_2/磁性SSZ-13 分子筛的制备
    5.3 TiO_2/磁性SSZ-13 分子筛的结构形貌表征
        5.3.1 XRD表征和分析
        5.3.2 FT-IR表征和分析
        5.3.3 SEM和 TEM表征和分析
    5.4 TiO_2/磁性SSZ-13 分子筛的性能表征
        5.4.1 VSM表征和分析
        5.4.2 UV-Vis表征和分析
        5.4.3 PL表征和分析
    5.5 TiO_2/磁性SSZ-13 分子筛的催化及回收实验
        5.5.1 光催化性能评价实验
        5.5.2 磁回收性能实验
        5.5.3 光催化剂稳定性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钛酸盐光催化材料活性增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钛酸盐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1.2.1 固相法
        1.2.2 微乳液法
        1.2.3 共沉淀法
        1.2.4 喷雾热解法
        1.2.5 水热法
        1.2.6 溶胶凝胶法
    1.3 钛酸盐光催化材料的应用
        1.3.1 光催化裂解水析氢
        1.3.2 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
        1.3.3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1.4 钛酸盐的改性研究
        1.4.1 掺杂
        1.4.2 负载
        1.4.3 复合材料
    1.5 钛酸盐光催化材料概述
        1.5.1 钛酸盐光催化材料的晶体结构
        1.5.2 钛酸盐光催化材料的局限及展望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所需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2.2.1 负载型钛酸盐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2.2.2 多孔型钛酸盐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2.3 材料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3 透射电镜分析(TEM)
        2.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FT-FIR)
        2.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 DRS)
        2.3.6 荧光光谱分析(PL)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8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BET)及孔径分析(BJH)
    2.4 光催化活性评价
        2.4.1 活性艳红X-3B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
        2.4.2 活性艳红X-3B溶液标准曲线
        2.4.3 氧氟沙星溶液吸收曲线
        2.4.4 氧氟沙星溶液标准曲线
        2.4.5 催化剂光催化活性评价
        2.4.6 羟基自由基浓度分析(FS)
    2.5 污染物降解机理分析方法
        2.5.1 污染物降解液预处理
        2.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UV-Vis)
第3章 Sm_2Ti_2O_7/S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案
    3.3 石英砂的用量对钛酸钐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3.1 XRD分析
        3.3.2 SEM分析
        3.3.3 TEM与 SAED分析
        3.3.4 FT-IR及 FT-FIR分析
        3.3.5 UV-Vis DRS分析
        3.3.6 PL光谱分析
        3.3.7 BET及 BJH分析
        3.3.8 XPS分析
        3.3.9 羟基自由基的生成
        3.3.10 光催化性能分析
        3.3.11 催化剂用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3.3.12 反应时间对活性的影响
        3.3.13 UV-Vis分析
        3.3.14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研究
        3.3.15 光催化机理探究
    3.4 煅烧温度对50%Sm_2Ti_2O_7/SiO_2光催化材料的影响
        3.4.1 XRD分析
        3.4.2 SEM分析
        3.4.3 FT-IR及FT-FIR分析
        3.4.4 UV-Vis DRS分析
        3.4.5 PL光谱分析
        3.4.6 BET及BJH分析
        3.4.7 羟基自由基的生成
        3.4.8 煅烧温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分子量的PEG制备多孔钛酸钐研究
    4.1 引言
    4.2 PEG的分子量对制备多孔钛酸钐的影响
        4.2.1 XRD分析
        4.2.2 SEM分析
        4.2.3 TEM分析
        4.2.4 FT-IR及FT-FIR分析
        4.2.5 UV-Vis DRS分析
        4.2.6 PL光谱分析
        4.2.7 BET及BJH分析
        4.2.8 XPS分析
        4.2.9 羟基自由基的生成
        4.2.10 光催化性能分析
        4.2.11 催化剂用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4.2.12 反应时间对活性的影响
        4.2.13 UV-Vis分析
        4.2.14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研究
        4.2.15 光催化机理探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丁基氢氧化铵制备多孔钛酸钐的研究
    5.1 引言
    5.2 TBAOH的用量对制备多孔钛酸钐的影响
        5.2.1 XRD分析
        5.2.2 SEM分析
        5.2.3 TEM分析
        5.2.4 FT-IR及FT-FIR分析
        5.2.5 UV-Vis DRS分析
        5.2.6 PL光谱分析
        5.2.7 BET及BJH分析
        5.2.8 XPS分析
        5.2.9 羟基自由基的生成
        5.2.10 光催化性能分析
        5.2.11 催化剂用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5.2.12 反应时间对活性的影响
        5.2.13 UV-Vis分析
        5.2.14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研究
        5.2.15 光催化机理探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MOFs-Ag系复合物光催化还原六价铬及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1.2.1 金属-有机骨架的简介
        1.2.2 金属-有机骨架的应用
    1.3 MOFs/Ag系光催化剂
        1.3.1 MOFs/Ag系光催化剂研究现状
        1.3.2 MOFs/Ag系光催化剂的机理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UiO-66-NH_2/Ag_2CO_3复合物光催化还原Cr(Ⅵ)及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正八面体UiO-66-NH_2的合成
        2.2.3 UiO-66-NH_2/Ag_2CO_3复合物的制备
        2.2.4 表征与检测技术
        2.2.5 光催化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UiO-66-NH_2/Ag_2CO_3复合物的表征
        2.3.2 UiO-66-NH_2/Ag_2CO_3复合物光催化性能探究
        2.3.3 UAC-100 的可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
        2.3.4 光催化反应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g/Ag_3PO_4/MIL-125-NH_2复合物光催化还原Cr(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圆盘状MIL-125-NH_2的合成
        3.2.3 Ag/Ag_3PO_4/MIL-125-NH_2复合物的制备
        3.2.4 表征与检测技术
        3.2.5 光催化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g/Ag_3PO_4/MIL-125-NH_2复合物的表征
        3.3.2 Ag/Ag_3PO_4/MIL-125-NH_2复合物光催化性能探究
        3.3.3 AAMN-120的可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
        3.3.4 光催化反应机理探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g-UiO-66-NH_2复合物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Ag-UiO-66-NH_2复合物的制备
        4.2.3 表征与检测技术
        4.2.4 光催化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g-UiO-66-NH_2复合物的表征
        4.3.2 Ag-UiO-66-NH_2复合物光催化性能探究
        4.3.3 Ag-UiO-66-NH_2的可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
        4.3.4 光催化反应机理探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磁性Fe3O4@MO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阳离子艳红5GN的物理吸附和光催化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Fe3O4@HKUST-1复合材料的制备
    1.3 复合材料对染料的吸附
    1.4 复合材料对染料的可见光催化
2 结果与讨论
    2.1 Fe3O4@HKUST-1复合材料的表征
    2.2 复合材料对染料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2.3 复合材料对染料的可见光催化研究
    2.4 复合材料的可循环性研究
3 结论

(5)水溶性聚合物及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染料的概述
    1.3 染料处理的方法
        1.3.1 光催化降解法
        1.3.2 生物降解法
        1.3.3 声光催化法
        1.3.4 电化学法
        1.3.5 超临界萃取法
        1.3.6 吸附法
    1.4 聚合物微球的简介
    1.5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应用
    1.6 论文设计思路和研究工作
        1.6.1 DMDAAC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及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1.6.2 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第二章:实验部分
    2.1 DMDAAC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及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2.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水溶性聚合物的制备
        2.1.4 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
        2.1.5 活性染料标准曲线的绘制
    2.2 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2.2.1 主要试剂与药品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非水溶性聚合物的制备
        2.2.4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2.2.5 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的吸附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水溶性聚合物分子量表征
        2.3.2 红外光谱表征
        2.3.3 聚合物微球表面及内部形态
        2.3.4 微球粒径统计
        2.3.5 染料浓度测定
第三章:DMDAAC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及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3.1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
        3.1.1 红外光谱表征
    3.2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含量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3.2.1 聚合物粘度表征
        3.2.2 不同DMDAAC含量的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性能
    3.3 丙烯酰胺含量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3.3.1 聚合物粘度表征
        3.3.2 不同AM含量的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性能
    3.4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对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3.4.1 聚合物粘度表征
        3.4.2 不同引发剂用量下的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附条件对功能性聚合物吸附-絮凝染料分子性能的影响
    4.1 高岭土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1.1 PDA对高岭土絮凝效果的定性表征
        4.1.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4.2 PDA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1 PDA用量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4.2.2 PDA用量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4.3 搅拌速率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4.3.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4.4 染料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4.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4.4.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4.5 酸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5.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4.5.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4.6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6.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4.6.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5.1 聚合物微球基本组成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5.1.1 不同苯乙烯含量的聚合物及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5.1.2 不同苯乙烯含量的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5.1.3 不同丙烯酸含量的聚合物及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5.1.4 不同丙烯酸含量的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5.2 DMDAAC的引入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初步探究
        5.2.1 红外光谱表征
        5.2.2 微球形貌及粒径分布
        5.2.3 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的定性表征
        5.2.4 聚合物微球对两种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5.3 丙烯酸对制备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影响
        5.3.1 红外光谱表征
        5.3.2 微球形貌表征
    5.4 静态吸附
        5.4.1 微球用量和染料溶液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4.2 染料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4.3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4.4 时间对吸附平衡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铜基有机骨架Cu-H4L1的制备及对阳离子艳红5GN的光催化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试验部分
    1.1 药品与仪器
    1.2试验方案
        1.2.1 Cu-H4L1的制备
        1.2.2 Cu-H4L1对染料的吸附
        1.2.3 Cu-H4L1对染料的光催化降解
    1.3 测试方法
        1.3.1 红外光谱
        1.3.2 X射线粉末衍射
        1.3.3 热稳定性能
        1.3.4 吸附动力学
2 结果与讨论
    2.1 Cu-H4L1的制备及其表征
        2.1.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1.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1.3 Cu-H4L1的热稳定性
    2.2 Cu-H4L1对阳离子艳红5GN的吸附性能
        2.2.1 Cu-H4L1对染料的吸附
        2.2.2 Cu-H4L1对阳离子艳红5GN的吸附动力学
    2.3 Cu-H4L1对阳离子艳红5GN的光催化降解性
3 结论

(7)Cu-有机骨架对染料废水的吸附和可见光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及仪器
    1.2 工艺流程
        1.2.1 光催化剂Cu-MOF的合成
        1.2.2 Cu-MOF对染料的物理吸附
        1.2.3 Cu-MOF对染料的光催化降解
    1.3 测试与表征
        1.3.1 化学结构表征
        1.3.2 热力学性能测试
        1.3.3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1.3.4 吸附动力学的计算
        1.3.5 能带间隙值Eg的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红外光谱分析
    2.2 热失重分析
    2.3 染料吸附性能分析
        2.3.1 染料的吸附量和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
        2.3.2 染料吸附动力学
    2.4 染料光催化降解能力分析
        2.4.1 H2L和Cu-MOF的UV-DRS谱图及Eg值
        2.4.2 Cu-MOF对活性翠蓝KN-G的光催化降解
        2.4.3 p H值对光催化能力的影响
        2.4.4 Cu-MOF的可见光催化循环使用能力
3 结论

(8)水稳定型In/Zr-有机骨架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MOFs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
    1.3 MOFs结构的拓扑分析
    1.4 MOFs的合成
        1.4.1 水/溶剂热法
        1.4.2 微波和超声波法
        1.4.3 电化学合成法
        1.4.4 机械化学合成法
        1.4.5 扩散法
        1.4.6 溶剂挥发及离子热合成法
    1.5 配位聚合物的应用研究
        1.5.1 光合成和光催化
        1.5.2 气体吸附、分离和存储
        1.5.3 去除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1.5.4 水稳定和水吸附
        1.5.5 电及光电性能
    1.6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In-MOF的合成、结构及对染料的吸附和光化学降解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化合物1的合成
        2.1.3 X射线单晶结构测试及晶体学数据
        2.1.4 染料吸附和再循环实验
        2.1.5 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测试
        2.1.6 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以及吸附容量的计算
        2.1.7 能带间隙(Eg)的计算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描述
        2.2.2 化合物1的其它表征
        2.2.3 化合物1对有机染料的吸附和分离
        2.2.4 染料的光化学降解
        2.2.5 光催化后残余染料溶液的COD_(Cr)值
        2.2.6 紫外可见漫反射测试
    2.3 小结
第3章 单一/混合染料敏化的1对RB21的光催化降解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化合物1对单一及混合阳离子染料的吸附
        3.1.3 染料敏化后化合物1的UV-Vis DRS及Eg值
        3.1.4 敏化后的化合物1对RB21的光催化降解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染料标准曲线的校正
        3.2.2 化合物1对阳离子黄和阳离子红的物理吸附
        3.2.3 化合物1对混合阳离子染料的吸附
        3.2.4 染料@MOF复合材料的紫外一可见吸收、漫反射和Eg值
        3.2.5 单一染料敏化后1的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3.2.6 混合染料敏化后1的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3.2.7 可见光光催化循环和复合型催化剂的光稳定性
        3.2.8 光催化降解后染料残液的COD_(Cr)值
    3.3 小结
第4章 水稳定型Zr-MOF的构筑及其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染料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化合物2的合成
        4.1.3 化合物3的合成
        4.1.4 X射线单晶结构测试及晶体学数据
        4.1.5 染料吸附和再循环利用实验
        4.1.6 能带间隙(Eg)的计算
        4.1.7 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化合物2和3的晶体结构描述
        4.2.2 化合物2和3的其它表征
        4.2.3 化合物2和3对有机染料的吸附和分离
        4.2.4 染料脱附和循环利用
        4.2.5 紫外漫反射(UV-Vis DRS)及Eg值
        4.2.6 化合物2及其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RB21
        4.2.7 化合物3及其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RB21
        4.2.8 化合物2和3的光催化循环及光稳定性
    4.3 小结
第5章手性MOF的构筑及配位模式、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化合物4-8的合成
        5.1.3 X射线单晶结构测试及晶体学数据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化合物4-8的晶体结构描述
        5.2.2 HLVCZ的配位模式及化合物4-8晶体结构的多样性
        5.2.3 化合物4-8的其它表征
        5.2.4 化合物4-8的振动圆二色谱(VCD)分析
        5.2.5 化合物4-8的二次谐波发生(SHG)效率
        5.2.6 化合物4-8的铁电性能
        5.2.7 化合物4-8的介电性能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9)阳离子染料的光催化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光催化技术的历史
    1.2 光催化氧化降解的原理
    1.3 国内外阳离子染料降解处理的方法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阳离子桃红 X-FG 染料在水溶液中的光催化降解工艺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水溶液中阳离子桃红 X-FG 染料的光降解试验
        2.2.2 水溶液中阳离子桃红 X-FG 染料的光降解工艺优化
        2.2.3 光降解处理效果的测定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光降解体系中溶液 pH 对阳离子染料光降解处理的影响
        2.3.2 不同光降解体系中光敏剂浓度对阳离子染料光降解处理的影响
        2.3.3 不同光降解体系中温度对阳离子染料光降解处理的影响
        2.3.4 不同光降解体系中处理时间对阳离子染料降解处理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阳离子桃红 X-FG 染料的光降解动力学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UV/H_(2)O 体系的染料降解动力学研究试验
        3.2.3 UV/TiO_2体系的染料降解动力学研究实验
        3.2.4 UV/K_(2)S_(2)O_(8)、UV/Na_(2)S_(2)O_(4)体系的染料降解动力学研究实验
        3.2.5 光降解效果的测定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标准曲线分析
        3.3.2 UV/H_(2)O 体系的阳离子桃红 X-FG 染料降解动力学
        3.3.3 UV/TiO_(2)体系的阳离子桃红 X-FG 染料降解动力学
        3.3.4 UV/K_(2)S_(2)O_(8)、UV/Na_(2)S_(2)O_(4)体系阳离子桃红 X-FG 染料降解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光催化降解阳离子桃红 X-FG 染料的跟踪分析及其产物探讨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阳离子桃红 X-FG 染料的光降解
        4.2.2 染料降解液及降解产物的分析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催化降解阳离子桃红 X-FG 染料的跟踪分析
        4.3.2 降解产物中部分提取组分的分析和结构推断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结构阳离子染料在水溶液中的光催化降解特性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用染料及化学药品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水溶液中商品阳离子染料的光降解反应
        5.2.2 光降解处理工艺
        5.2.3 光降解效果的测定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光降解处理工艺应用于不同结构商品阳离子染料的降解效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阳离子染料在腈纶纤维上的光褪色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6.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6.1.3 光催化褪色装置
    6.2 实验方法
        6.2.1 腈纶织物的阳离子染料染色
        6.2.2 腈纶织物的光催化褪色工艺优化
        6.2.3 织物表面色深值(K/S)测定及褪色率计算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光降解体系中溶液 pH 对染色腈纶织物褪色的影响
        6.3.2 不同光降解体系中光敏剂浓度对染色腈纶织物褪色的影响
        6.3.3 不同光降解体系中溶液温度对染色腈纶织物褪色的影响
        6.3.4 不同光降解体系中处理时间对染色腈纶织物褪色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光催化处理对腈纶纤维结构的影响
    7.1 实验部分
        7.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7.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7.2 实验方法
        7.2.1 腈纶织物的阳离子染料染色
        7.2.2 腈纶织物的光催化褪色处理
        7.2.3 测试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光催化褪色处理对腈纶纤维大分子链段的影响
        7.3.2 光催化褪色处理对腈纶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7.3.3 光催化褪色处理对腈纶纤维耐热性能的影响
        7.3.4 光催化褪色处理对腈纶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蒽醌染料的TiO2光催化降解产物分析及其降解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TiO_2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的机理与研究现状
        1.2.1 TiO_2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的机理
        1.2.2 TiO_2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1.3 染料废水的特点
    1.4 染料废水降解过程分析的研究现状
        1.4.1 蒽醌染料
        1.4.2 偶氮染料
        1.4.3 其它染料
    1.5 相关色谱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1.5.1 离子色谱
        1.5.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1.5.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1.6 课题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染料溶液的配制
        2.2.2 染料特征吸收波长的确定
        2.2.3 染料光催化降解实验
3 分析方法
    3.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2 总有机碳TOC值分析
    3.3 可生化性分析
    3.4 离子色谱分析方法
        3.4.1 离子色谱条件
        3.4.2 样品预处理
    3.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
        3.5.1 液相色谱(LC)条件
        3.5.2 质谱条件
        3.5.3 样品预处理
    3.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
        3.6.1 气相色谱(GC)条件
        3.6.2 质谱条件
        3.6.3 样品预处理
4 结果与讨论
    4.1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光催化降解茜素绿生成的有机及无机离子
        4.1.1 TiO_2光催化降解茜素绿生成小分子羧酸和无机阴离子的同时测定
        4.1.2 TiO_2光催化降解茜素绿生成无机阳离子的测定
        4.1.3 小结
    4.2 茜素绿TiO_2光催化降解与矿化分析
        4.2.1 茜素绿光催化降解过程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2.2 茜素绿光催化降解过程的矿化程度研究
        4.2.3 茜素绿光催化降解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4.2.4 小结
    4.3 茜素绿TiO_2光催化降解中间产物测定和降解过程研究
        4.3.1 中间产物的IC测定
        4.3.2 中间产物的LC-MS分析
        4.3.3 中间产物的GC-MS分析
        4.3.4 茜素绿光催化降解机理的探讨
    4.4 茜素绿TiO_2光催化降解过程的可生化性研究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阳离子艳红染料的光催化降解(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TiO2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任轶轩.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钛酸盐光催化材料活性增强机制研究[D]. 李昊伦.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3]MOFs-Ag系复合物光催化还原六价铬及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D]. 周云彩.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磁性Fe3O4@MO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阳离子艳红5GN的物理吸附和光催化降解[J]. 李世奇,樊增禄,李庆,哈尔祺.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0(02)
  • [5]水溶性聚合物及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D]. 李欣.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铜基有机骨架Cu-H4L1的制备及对阳离子艳红5GN的光催化降解[J]. 李世奇,樊增禄,李庆,哈尔祺. 印染, 2020(01)
  • [7]Cu-有机骨架对染料废水的吸附和可见光降解[J]. 李庆,张莹,樊增禄,朱炜. 纺织学报, 2018(02)
  • [8]水稳定型In/Zr-有机骨架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D]. 李庆.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4)
  • [9]阳离子染料的光催化降解研究[D]. 许红梅. 苏州大学, 2014(10)
  • [10]蒽醌染料的TiO2光催化降解产物分析及其降解过程研究[D]. 龚丹. 武汉纺织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阳离子艳红染料的光催化降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