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员工培训教材

难得的员工培训教材

一、一部难得的职工培训教材(论文文献综述)

谢新峰[1](2019)在《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审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弄清楚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显得十分紧迫,这也是时代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出的现实任务。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相关政策、文件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可以看出现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涵不够清晰,理论基础相对落后,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实际,总目标、学段目标、课程目标互不协调,大、中、小三学段目标之间特别是大学与中小学目标之间割裂。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统一了研究的语境,从本质上统整了德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基本概念,界定了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科学内涵,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内涵上的基本统一,从而奠定了本文的话语体系和学理基础。本文提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系统构建,一方面要立足于时代的需求。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学生提出的要求等五个维度,全面而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需求,完成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时代需求研判;另一方面,要系统地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反思。本文对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背景与理论基础进行检讨,并从国家政策法规、教育部文件和课程标准等三个层面反思了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论和实践质效,从而奠定了本文研究的时代与现实基础;再次,还要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与教训。本文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经典,根据原文研究,探寻了中国古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沿革和基本特点,排除其历史局限性,提出了根据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文化基因来定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向度、传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人文理性、汲取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超越特点和借鉴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系属性等四个启示。本文对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和思想政治教育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等三个方面,根据较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分析,抽离了国别与阶级立场和局限性,探寻各国的成功经验,建议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该借鉴目标法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与实践性等各方面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唯有基于时代的需求,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系统构建,才能更好地履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理论模型: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教育目标研究的科学成果为理论支撑,遵循方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七大主要原则,强调要坚持六个基本方向:一要坚持大中小一体化系统化设计;二要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统一起来;三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四要探索构建相对稳定的目标架构,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目标研究和内容建设的迭代发展;五要把学生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和发展学生的自觉性;六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完善、调整和整合创新为主。在理论模型的指导下,本文又提出了系统构建的实践模型:即总目标的系统构建先行,形成总目标引领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学段目标按层级推进,构建起由低到高的目标层级体系;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具体落位,系统构建基本完成。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型的提出,从学理上基本完成了本文的研究任务。在两个模型的指导下,我们探索性地构建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即是作为理论模型的实践范例,也是对系统构建理论和本文研究的深化。一是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目标引领下的中华优秀美德、科学思维方式、核心价值信念和家国天下情怀等四个核心素养及每个核心素养对应的基本点,形成了总目标系统;二是在总目标系统的指引下,系统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有机衔接的学段目标体系;三是系统构建了总目标引下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体系。本文目标系统建构的逻辑理路是遵循在学习与生活逐渐拓展的基础上而不断发展的学生的社会性、逐步完善的认识结构、逐步健全的品德心理、逐步丰富的视野阅历、逐步放大的人生格局、逐步自由的思想境界和逐步增强的行动能力为线索,以自主、内修、引领、体验为范式,以知、情、意、行为四维而设计的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达成了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宋敏[2](2018)在《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戏剧具有提升儿童审美能力、塑造儿童优良品格的功能。中国儿童戏剧近百年的发展史能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态,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1919年至2010年中国儿童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纵轴上以1919——2010年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作家作品、艺术特征为探索对象,力图用新的研究视角,来审视近百年的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本论文由绪论与九个章节组成。绪论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儿童戏剧研究文献的回顾与述评,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一章儿童戏剧定义的内涵及艺术特征。什么是儿童剧?本文的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演出的戏剧艺术。其内涵有三:一是以儿童为对象,也就是儿童为主要观众群体;二是演出内容与演出方式要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三是演出主体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人,或者两者共同演出。在上述定位之下,可以将儿童戏剧的涵盖范围扩大到:只要其出发点是为儿童服务,那么一切反映儿童生活并为儿童所接受和欣赏的都可称为儿童戏剧,如戏曲、歌舞剧、童话剧、课本剧等。儿童戏剧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游戏性等艺术特征。第二章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戏剧的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儿童观念中,儿童是父母的所属品,是缩小的成人,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1915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将儿童从父母的从属地位中解救出来,儿童作为独立的人被尊重,确立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新的儿童观。在这种儿童观的观照下,周作人、郭沫若、郑振铎、陈伯吹等有识之士开始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戏剧研究或创作。第三章中国儿童歌舞剧鼻祖——黎锦晖及其创作。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其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共计12部,在作品中宣扬爱的教育、美的追求,呈现唯美主义与平民主义两种审美特征,影响广泛。除此之外,黎锦晖对国语运动的推行及演艺人才的培养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四章战争期间的儿童戏剧。数量众多的儿童剧团是战争时期儿童戏剧创作与传播的主要载体,本时期的儿童戏剧内容主要以宣传民众、鼓动抗战、配合政治任务为主要目的,对发动民众、宣传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此时期多数剧作制作粗糙,思想传达的急迫感压倒了对艺术表达的追求,内容政治化、概念化、标语化、公式化,尽管剧目数量巨大,质量上乘者无几。第五章“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戏剧。此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儿童剧作,作品内容多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重建新生活的理想以及对新生活投入的热情为主,凸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剧作叙事技巧较战争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完善。由于政治标准第一的影响,剧作存在时代烙印明显,人物僵化、题材狭窄等缺陷。老舍的童话剧《青蛙骑手》、《宝船》,刘厚明的《小雁齐飞》、王镇的《枪》是此时期代表作。第六章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任德耀及其创作。任德耀的创作代表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他创作的《马兰花》、《魔鬼面壳》等儿童剧是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影响深远。其剧作内容在展现真善美的同时注重思辨内涵。任德耀的创作风格和审美特质影响了一批后来的儿童剧作者,欧阳逸冰的《闪烁吧,繁星》、《红蜻蜓》及秦培春的《雁奴莎莎》、《白马飞飞》等都是在其影响下而创作的优秀剧作。第七章新时期儿童戏剧的繁荣。新时期的中国儿童戏剧的叙事空间处于一种微妙的变置状态,在叙事内容上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传统与变革、城市与乡村、伟大与平凡等多重“二元”化格局。教师与学生的对立促成新教师形象的诞生;传统与变革的对立折射出新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呈现出剧作家对乡村儿童的关注,折射出这时期的“以全体儿童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关怀。伟大与平凡的对立促成了“伟人”题材的平视视角,开创了以儿童戏剧的样式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道路。第八章港澳台儿童戏剧发展概况。香港、澳门、台湾的儿童戏剧是中国儿童戏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台十分重视儿童戏剧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应用,中小学戏剧教育活动开展得非常广泛。港澳台地区受欧美教育戏剧理念影响较大,儿童戏剧的民间剧团十分活跃,他们重视对中小学学生的培训和巡演;学校戏剧节、戏剧比赛、中小学开设戏剧课、中小学戏剧师资的培训等等都为港澳台地区的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儿童戏剧事业的发展。第九章新世纪的儿童戏剧与健康发展的方略新世纪以来,儿童戏剧蓬勃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演出十分频繁。互动剧增多。儿童剧剧场的表现形式被高度重视,呈现规模化、多样化、娱乐化特征。但同时,原创剧本较为贫弱,儿童戏剧的经济消费性质更趋明显,文学性被忽略,娱乐性被强化,教育性被忽略。

黄勇军[3](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认为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宋应离[4](2017)在《五十春秋铸华章 离而不休续新篇——记图书发行家郑士德》文中研究指明今年是新华书店成立80周年的日子,宋应离先生特赐稿本刊,通过对图书发行家郑士德先生生平事迹的回顾,总结他为我国图书发行事业所做的突出贡献,为新一代图书发行工作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纪念新华书店80华诞。

方豪阳[5](2016)在《1949年以来会计档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会计档案管理是专门档案管理和档案管理学重要的一门分支学科,我国涉及会计档案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近70年的时间里,虽然会计档案管理这个分支学科的管理实践环节(收集、整理、编研、保存、销毁等)的研究有了较多的论着出现,但是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是没有突破。会计档案管理身为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学科,在我国迅速发展,并日趋走向成熟。回顾并爬梳会计档案管理学科一路走来的过程,对丰富和完善与该学科相关的主要研究内容,建立该门学科的学科体系,推动会计档案管理成为独立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会计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将有利于预测会计档案管理的研究侧重点,把握其发展方向。鉴于上述会计档案管理研究的必要性,该文从我国会计档案管理的发展路程着手,以1949年以来的所有关于会计档案管理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核心,借鉴会计档案管理研究领域的先驱们的研究理论,另辟蹊径,划分出会计档案管理的萌芽、发展与繁荣阶段,总结并归纳会计档案管理在这三个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点。为预测未来我国会计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王明[6](2011)在《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中认为延安时期(1935年10月—1948年3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走向自觉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较成功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取得了全方位的丰富的理论成就,而且对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乃至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对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史意义,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由引言和正文七章共八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对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研究现状(包括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创新与不足作了介绍和说明。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存在着结构性的不足,造成这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不够全面。论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设计整个论文的框架。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也都是围绕这一点而产生的。论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重新定位,把马克思主义不仅仅看成一种革命理论,而且看成一种契合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先进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看成中国共产党的专利或者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而且看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融合和再生的过程。第一章主要是考察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并不是毛泽东等人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只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逻辑必然,它有着复杂深刻的国内历史文化背景。抗日战争前的中国化思潮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提供了现成的概念条件,而且赋予了“中国化”特定的内涵;新启蒙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也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的提出准备了思想和理论条件;共产国际路线和政策的转变则为中共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开了思想枷锁。第二章主要考察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除了上述历史文化背景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之所以在1938年向中共全党提出,直接原因是抗战初期中共党内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对日作战的战略原则方面;处理国共统一战线的原则;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路线的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在1938年提出后,经过不断地丰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五点内涵。当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论文在此进行了商榷。第三章主要论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方法。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取得丰富的成就,与其采取特殊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定位和解读,着重强调其方法论和世界观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方向性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运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给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内容,并根据中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第四章主要总结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化的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包含政治、经济与土地政策、文化政策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以拓宽阶级基础、集中统一领导、强化道德修养为特征的党建理论和以游击战、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和人民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第五章主要阐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成果。除了上述成果以外,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哲学、史学和文艺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哲学方面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在史学方面主要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三个方面,而且在此三方面研究中都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贯彻阶级分析法,并服务于现实的政治斗争。文艺理论方面则主要表现在坚持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不竭的源泉,文艺创作应该服务于工农兵群众、服务于现实政治。第六章主要阐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延安时期,中共中央通过马克思主的干部教育和延安整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理论发展原则向全党普及。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通过整风在党的高级干部中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清除下层党员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第七章主要讨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我们揭示:全面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主要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实现途径,要以中国革命的实践为动力和检验标准,而且要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从上述经验出发反观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切实改善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并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

李旭[7](2011)在《一个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运作 ——山东四县水浒文化的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山东水浒文化故里的水浒文化的生成与当代运作作为研究对象,从人类学的角度,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视角,对水浒故里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内容涉及水浒文化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及其在期间作为文化资本的运作过程。重点论述了水浒文化旅游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的当代空间运作。本文尝试运用人类学实践理论、空间理论(含文化资本)和遗产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社会学等相关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以期对水浒文化在当前时空下产生的意义及人们对它的现实运作做出合理的阐释。水浒文化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学根基,又有作为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作载体,其丰富的地方传说是当地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地方性知识的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把水浒区域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文化称为水浒文化,这与其他人多倾向于文学方面从小说文本出发进行阐释颇为不同,他们认为由于小说《水浒传》的出现才‘出现了水浒文化,即从北宋宋江起义以来才有水浒文化一说,笔者认为是历史悠久的水浒文化成就了小说《水浒传》,它体现了水浒区域的水浒文化,是水浒文化重要的最优秀的载体之一,因此本研究将是新的尝试,丰富了人类学研究的面向,这也是本文最具学术创新之处。以前对水浒义化的侧!究很少有以水护许文化为题材的人类学研究,人类学视角强一调整体胜观察和联系的观点,强调借助川野侧于究方法}日}归“本地人观点”。囚此,木文的二个重点是:一、地理位置的独特,造就独特的地方文化。对水浒文化故里四县的历史、地理沿革进行人类学考察,对水护许一词的历史溯源、区域变迁进行了详细考查和论一证。这是水浒文化产产仁的客观现实条件。二、探讨水浒文化渊源,走进水浒文化资本生成空间。论述水浒文化山一J飞北宋末年宋汀一起义而在民间口头流传到小说《水浒传》成书的生成过程,以及近代社会毛泽东对水浒人物的意义解读和利用,阐释了水浒文化和齐兽文化、中原义化、《水浒传》文化的关系,说明了水浒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宋江起义的小说载体,使水浒文化资本生成彰显。三、空间场域的展演,实现“过去的重建”。遗产价值的核心是原真性(本真性)和完整性,实际上任何“过去”都无法完整“重现”。“重建”中女「l何表达“本地观点”,如何利用历史“黍占合剂”,木文用两帝的篇幅来讨论这个转变。由于历史不能重演,因!lJ{采用印证的办法来实现。让景点遗川二遗迹作为物证,实现刘一“i己忆”的补充,重构时一代记忆。论述了水浒故里的现代旅游文化空间建构与争夺,及水浒文化旅游价值符号解读,其背后则是“文化资本”的逻辑表现。“民间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与“文化资源”的排他陛,在当下如此吊诡地并置,“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改造为政治经济意义的“遗产”。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水浒文化蕴含的经济价值显露出来,水浒故地四县旅游资源被人为分割,水浒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热点问题,在这种社会空间场域中,文化推手的活动、水浒文化的各种载体以及非物质的“遗产”形态在当下的展演的考察,即共时性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内容最为详实且较为权威的论述。最后,论文通过对山东水浒文化资本生成与运作的探析、论述,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水浒文化旅游与申遗实质上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民族——国家话语权力的建构逻辑过程,在这一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空间场域中,人们围绕着水浒文化资本,进行着水浒传统文化的再生产。

刘继方[8](2009)在《从音乐图书出版中探寻音乐编辑原理 ——基于对人民音乐出版社的考察》文中提出在音乐图书出版过程中,音乐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对创造、生产音乐图书出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传播和积累人类优秀音乐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为考察对象。第二章介绍了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对其图书出版物进行了整理和统计,根据年度出版量的变化来划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具体论述各阶段的发展情况时,同时兼顾了各时期的社会发展环境因素,以阐释客观的社会环境因素对音乐出版以及音乐编辑工作的影响。第三章、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对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品种进行统计,总结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出版特点,并根据出版特点对音乐图书的选题做了具体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兼顾不同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以说明音乐文化的发展情况对音乐图书选题的制约因素。第四章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对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编辑者的采访。笔者根据采访整理出音乐图书出版中的组稿、审稿、加工整理,以及发稿后音乐编辑的工作情况。第五章介绍了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编辑者情况。通过对人民音乐出版社内知名的音乐家,以及音乐编辑所获得的重要奖项的统计,力求证明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编辑者所具有的较高的音乐素质。第六章从音乐出版的角度,对音乐编辑者的读者工作做了阐释,并结合人民音乐出版社发展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来具体说明音乐编辑者应该具有的读者意识。第七章为结论部分,也是对本文最大的创新点。通过以上四章的论述,得出在音乐图书出版社中制约音乐编辑工作的三个客观因素——社会发展因素、音乐文化发展因素、音乐编辑工作操作规范,音乐编辑工作的两极——音乐信息的“最优化”和音乐读者的“最大化”,并与此相对应地总结出音乐编辑者应该具有的四个基本素养。

宋灏漭[9](2008)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梧州瑶歌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内民族歌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所要描述的,是梧州瑶歌的传承现状和笔者对这种现状的思考。本文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梧州瑶村寨的梧州瑶歌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结合所收集和掌握的文献资料对梧州瑶歌的基本特征、梧州瑶歌的传承方式及现状作客观描述和相应分析。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部分研究名词的界定和研究的方法。第一部分:对与涛圩镇梧州瑶歌共生的文化背景作了大致梳理。重点包括其自然生态、语言文字、历史沿革、生活习俗。第二部分:集中对涛圩镇梧州瑶歌的音乐本体特征及梧州瑶歌演唱形式及作了分析与研究。第三部分:从民间传承、媒体传承、教育传承三个方面描述和分析了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的现状。第四部分:在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梧州瑶歌传统音乐如何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协调方面进行探讨。结语: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

赵醒[10](2006)在《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文中指出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关注文化研究的当今,尽占地利人和优势的中原之于中原文化研究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在建国以后出版、刊行了许多,狭义文化所包含的文、史、哲、民间文化和文化专题类论着在已过去的五十余年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笔者主要以《全国总书目》、《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河南人民出版社图书总目录》和其他相关书目类文献为资料来源。共对302部1949~2005年间出版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进行研究和叙录。另有330部笔者仅收集到部分信息而未能亲见的论着,收入存录部分。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有着不同形式与内容,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着述风格与目的。既有单册专着和多册丛书,也有工具书和非正式出版物,这些论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出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文化的不同侧面在不同时代受到关注情况的变化。同时,这些论着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记录性的论着较研究型的论着为多,褒扬性的文字较批判性的文字为多。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风格和水准,除了相对严肃、价值极高的学术着述,也有相对浅易、普及知识的随笔之作。此外,不同的论着也有着不同的着述目的,既有出于学术追求、研究兴趣者,也有旨在普及知识、促进发展者。 已收录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及相关信息也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从内容上看,各类相关研究论着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地域本位主义”倾向,强调本地域特色,而对与全体的联系重视不够;强调本地域优势,而对其他地域尊重不够;强调本地域目的,而对其他地域关怀不够;强调本地域“贡献”,而对文化创造的共同性认识不够。从风格上看,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论着多轻躁急切、主观人为、好大喜功、浮光掠影,但真正的学术研究要求的是沉静笃实、科学客观、点滴积渐、深入深刻;前者的大量出现与中原文化的研究并无更大积极意义,后者得不到充分关照反而会使中原文化的科学研究进程缓慢。

二、一部难得的职工培训教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部难得的职工培训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
第一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概念辨析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的全面意涵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科学内涵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含义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的科学内涵
        (一)何谓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的所指
第二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时代要求
    一、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二)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二)新时代的政治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新要求
    三、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新要求
    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取向
        (二)新时代的外交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五、习近平关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论述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
        (一)习近平关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论述
        (二)习近平关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论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启示
第三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现状反思
    一、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背景反思
        (一)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社会背景反思
        (二)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理论基础反思
    二、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层域反思
        (一)国家法规层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反思
        (二)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反思
        (三)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关目标建构反思
第四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经验借鉴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经验借鉴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分析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启示
    二、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及经验启示
        (一)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
        (二)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目标的经验启示
    三、新加坡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及经验启示
        (一)新加坡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
        (二)新加坡学校公民教育目标的经验启示
    四、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分析及经验启示
        (一)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分析
        (二)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经验启示
第五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宏观理路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理论支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二)坚持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三)吸纳教育目标研究的科学成果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时代性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主体性原则
        (六)科学性原则
        (七)整体性原则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思维模型
        (一)系统建构的思维理路
        (二)系统建构的实践模型
第六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具体展现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素养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基本点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段目标
        (一)小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初中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高中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大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目标
        (一)小学段的课程目标
        (二)初中学段的课程目标
        (三)高中段的课程目标
        (四)大学段的课程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儿童戏剧定义的内涵及艺术特征
    第一节 儿童戏剧的定义
    第二节 儿童戏剧的特征
    第三节 儿童戏剧的功能
第二章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戏剧的发生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儿童剧
    第二节 从“儿童”的发现到新的儿童观确立
    第三节 筚路蓝缕的拓荒者
    第四节 时代特征
第三章 黎锦辉与儿童歌舞剧
    第一节 黎锦晖与他的儿童事业
    第二节 儿童歌舞剧的开创
    第三节 黎锦晖的贡献
第四章 战争期间的儿童戏剧
    第一节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运动
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一节 新时代主旋律儿童剧的崛起
    第二节 老舍的《宝船》和《青蛙骑手》
    第三节 刘厚明和《小雁齐飞》
    第四节 王镇和《枪》
第六章 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任德耀及其创作
    第一节 任德耀生平及其创作
    第二节 任德耀剧作的艺术特征及其贡献
    第三节 任德耀的影响
第七章 新时期儿童戏剧的繁荣
    第一节 新时期儿童戏剧发展概述
    第二节 现实生活题材剧的新形象
    第三节 童话剧中的新境界
    第四节 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新视角
    第五节 从儿童戏剧到儿童电影
第八章 港澳台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一节 香港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二节 澳门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三节 台湾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九章 新世纪的儿童戏剧与健康发展的方略
    第一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略
余论
附录一:1919年—2010年儿童戏剧剧目一览表
附录二:1919 年—2010年中国儿童戏剧理论专着书目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五十春秋铸华章 离而不休续新篇——记图书发行家郑士德(论文提纲范文)

图书发行伴一生
理论研究促发行
呕心沥血育英才
名着传世弥久存

(5)1949年以来会计档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文献计量法
        (三) 跨学科研究法
        (四) 逻辑研究法
    五、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局限性
第二章 会计档案管理研究述评
    一、检索工具和检索策略的确定
    二、会计档案管理研究现状统计分析
        (一) 相关期刊统计分析
        (二) 相关硕博论文统计分析
        (三) 相关着作统计分析
第三章 会计档案管理的学术发展历程
    一、会计档案管理: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二、会计档案管理: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三、会计档案管理:繁荣阶段(21世纪至今)
第四章 会计档案管理研究进展和研究特点
    一、会计档案管理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一) 会计档案管理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 会计档案管理学科特征的认定
        (三) 会计档案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进展
        (一)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探讨
        (二)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的问题侧重点
        (三)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缺陷
        (四)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三、会计电算化档案研究进展
        (一) 会计电算化档案信息的标准化
        (二) 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建设
    四、会计档案的数字化研究进展
        (一) 会计档案数字化信息的标准化
        (二) 会计档案数字化的建设
    五、会计档案管理的研究特点
        (一) 研究领域拓宽
        (二) 研究方法多样
        (三) 研究内容单一
        (四) 研究力量薄弱
第五章 会计档案管理研究的展望
    一、基础理论研究需理论化、系统化
        (一) 会计档案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
        (二) 会计档案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二、所构建的管理实践研究需加强
        (一) 完善会计档案管理环节
        (二) 重视会计档案真实性
        (三) 提高现行会计档案研究的关注度
        (四) 加大会计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力度
        (五) 创新会计档案的编研和利用工作
        (六) 加快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利用
    三、会计档案管理学科研究方式和内容需转变
        (一) 强调学科的独立性
        (二)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 及时调整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抗战前的"中国化"思潮
        (一) "中国化"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二) "中国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
    二、新启蒙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一) 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
        (二) 反对日本侵略,主张爱国主义
        (三) 反对文化专制,主张自由民主
        (四) 反对封建迷信,主张理性主义
    三、共产国际路线和政策的转变
        (一) 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应该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
        (二) 要求各国党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革命路线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直接原因
        (一) 党内关于对日作战的战略原则的争论
        (二) 党内关于处理国共统一战线的原则的冲突
        (三) 党内关于评价土地革命时期党的路线的分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的几种观点
        (四) 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点看法
    三、毛泽东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目的
        (一) 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
        (二) 反对苏共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预
        (三) 树立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理论旗帜
        (四) 实现党内思想认识的统一
第三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方法
    一、重新定位和解读马克思主义
        (一)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 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方向性意义
        (三) 对延安时期中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评价
    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总结和发展中国革命的理论
        (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
        (二) 根据俄国革命经验创建中国革命的理论
    三、运用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新的内容
        (一) 用中国历史文化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整理中国历史文化
        (三) 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四、以实践为标准和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
        (一) 根据中国革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选择和运用
        (二) 根据革命形势和实践的变化,不断推动理论发展
第四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就(上)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一) 确立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体地位
        (二) 把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夺取全部政权的战略基地
        (三) 确定了从游击战逐渐向运动战发展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前途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
        (三)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和土地政策
        (四)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一) 关于党的阶级基础和性质问题
        (二) 关于党的领导体制
        (三) 关于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
    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一) 战争的一般问题
        (二)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与军事原则
        (三) 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
        (四) 关于游击战争的思想
        (五) 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
第五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就(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一) 发展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理论
        (三)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理论
        (四) 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
        (一) 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二) 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三) 中国革命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四)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主要特点
        (五)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存在的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一) 文艺创作的源泉问题
        (二) 文艺的阶级性问题
        (三) 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影响
        (一) 为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直接指导
        (二)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建构了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基本框架
第六章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干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一) 确定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路线
        (二) 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历史的学习
        (三) 建立了强有力的干部教育领导和学习机制
    二、整风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方式
        (一) 在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中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二) 开展对普通党员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
    三、文艺创作和表演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第七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深入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为前提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解决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为目标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实现途径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中国革命的实践为动力和检验标准
        (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汲取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有益营养
    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启示
        (一) 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条件
        (二) 切实改善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三) 解决民生问题是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一个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运作 ——山东四县水浒文化的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相关名词术语
田野调查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一 本选题相关研究动态
        二 本论文相关理论探讨
    第三节 资料来源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独特的生态环境:我的田野调查点
    第一节 水浒故里四县的历史人文环境
        一 郓城县
        二 梁山县
        三 东平县
        四 阳谷县
    第二节 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
        一 "水浒"名称的历史溯源
        二 水浒区域变迁
    第三节 水浒故地人们的生活世界与文化融合
        一 水浒故地人们的生活世界
        二 水浒文化的融合衍变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水浒文化:地域特征与资本生成
    第一节 水浒文化的界定及其地域性特征
        一 水浒文化界定
        二 水浒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第二节 水浒文化资本生成
        一 宋江起义:水浒文化资本生成的条件
        二 《水浒传》的成书:水浒文化资本进一步彰显
    第三节 毛泽东对水浒文化的运用
        一 毛泽东对水浒人物的意义解读与利用
        二 毛泽东对水浒文化事件的时代借鉴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水浒文化的现代建构:水浒文化旅游
    第一节 水浒文化旅游
        一 水浒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二 水浒四县的旅游资源
    第二节 水浒文化旅游活动的社会场域
    第三节 水浒旅游精神文化符号价值解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水浒文化资本的"支点":水浒文化遗产空间
    第一节 水浒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
        一 水浒文化的载体及其分布、价值
        二 水浒文化传承人及其研究
        三 水浒文化推介达标程度
        四 水浒文化延续的必要性
        五 濒危情况
        六 保护、利用、发展之计划
    第二节 水浒纸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
    第三节 水浒文化遗产空间的人类学思考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 文化资本与权力资本
    二 结构与能动性的不同彰显
    三 水浒文化资本与空间场域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从音乐图书出版中探寻音乐编辑原理 ——基于对人民音乐出版社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音乐编辑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1.2.2 与本论题相关的文献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民音乐出版社概况及发展历程
    2.1 人民音乐出版社简介及组织结构
        2.1.1 人民音乐出版社简介
        2.1.2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组织结构
    2.2 人民音乐出版社发展历程
        2.2.1 建社背景——万叶书店与新音乐出版社
        2.2.2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成立
        2.2.3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发展历程——从图书出版量的角度解读
第三章 音乐编辑工作(一)——选题
    3.1 音乐图书出版的工作流程概述
    3.2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选题工作概述
    3.3 从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出版特点看其选题特点
    3.4 对选题的具体分析
        3.4.1 声乐类图书独领风骚
        3.4.2 重视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3.4.3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出版
        3.4.4 音乐学术类图书的选题
        3.4.5 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出版
        3.4.6 特色选题——引进版与输出版
第四章 音乐编辑工作(二)——组稿、审稿与编辑加工
    4.1 组稿
        4.1.1 组稿以及工作特点
        4.1.2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作者(作曲家)情况
    4.2 审稿
    4.3 编辑加工整理
    4.4 发稿后的工作
        4.4.1 校样处理与校对
        4.4.2 样书检查
        4.4.3 出版物宣传工作
第五章 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编辑者概况
    5.1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成员的构成情况
    5.2 在人民音乐出版社担任编辑的几个重要音乐家简介
    5.3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者获得的重要奖项
第六章 读者情况
    6.1 图书宣传
        6.1.1 自办读者服务部
        6.1.2 举办读者活动
        6.1.3 利用出版物宣传
    6.2 收集反馈信息
第七章 结论——音乐图书出版中的音乐编辑原理
    7.1 音乐编辑的客观因素
        7.1.1 社会发展环境
        7.1.2 音乐文化发展因素及读者需求
        7.1.3 音乐编辑的加工操作规范
    7.2 音乐编辑工作的“两极”
        7.2.1 音乐信息的递减化(最优化)
        7.2.2 音乐读者的最大化
    7.3 音乐编辑工作的主观因素——音乐编辑者的素养
        7.3.1 政治思想素质和社会规范意识
        7.3.2 音乐家的素养
        7.3.3 文化功底
        7.3.4 市场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绪论
    1、缘起
    2、部分称谓的界定
    3、研究的方法
1、涛圩镇梧州瑶歌的文化背景
    1.1 自然生态
    1.2 语言文字
    1.3 历史沿革
    1.4 生活习俗
2、涛圩镇梧州瑶歌的音乐特征
    2.1 单声歌
    2.2 双声歌
    2.3 梧州瑶歌的社会功能
3、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的现状和分析
    3.1 民间传承
    3.2 媒体传承
    3.3 教育传承
4、关于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现状的思考
    4.1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
    4.2 文化优势与旅游资源相结合
    4.3 发挥学校传承的优势、确保民间音乐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10)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论
    第一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形式
        一、单册专着
        二、多册丛书
        三、工具书
        四、非正式出版物
    第二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内容
        一、文学类
        二、史学类
        三、哲学类
        四、民间文化类
        五、文化专题类
    第三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几点不足
第二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
    第一节 文学类
    第二节 史学类
    第三节 哲学类
    第四节 民间文化类
    第五节 文化专题类
第三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存目
参考书目
后记

四、一部难得的职工培训教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D]. 谢新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2]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D]. 宋敏. 上海大学, 2018(02)
  • [3]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4]五十春秋铸华章 离而不休续新篇——记图书发行家郑士德[J]. 宋应离. 出版发行研究, 2017(01)
  • [5]1949年以来会计档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 方豪阳. 云南大学, 2016(02)
  • [6]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王明.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7]一个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运作 ——山东四县水浒文化的人类学考察[D]. 李旭.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8]从音乐图书出版中探寻音乐编辑原理 ——基于对人民音乐出版社的考察[D]. 刘继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02)
  • [9]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宋灏漭. 新疆师范大学, 2008(10)
  • [10]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D]. 赵醒. 郑州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难得的员工培训教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