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R_(59)成熟胚组织培养初报

小麦新品种R_(59)成熟胚组织培养初报

一、小麦新品种R_(59)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华[1](2021)在《裸燕麦转基因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文中提出本试验以8个裸燕麦品种的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对愈伤组织培养中不同品种、培养基、激素种类及浓度配比之间的研究,探究裸燕麦成熟胚脱分化、再分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从中筛选出再生频率高的品种;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创伤胚转化,通过对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农杆菌侵染浓度以及移栽时间进行研究,获得创伤胚培养的最佳条件,并建立创伤胚快速遗传转化体系。结果如下:1.品种与培养基存在互作关系,不同品种的裸燕麦成熟胚在同种培养基上出愈率不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相同品种的出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坝莜1号”在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最为适宜,出愈率为87.33%,植株再生率为32.99%,可用于裸燕麦再生体系的建立和进一步的遗传转化。2.适合裸燕麦“坝莜1号”愈伤组织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2.0 mg/L 2,4-D+1.0 mg/L NAA+1.0 mg/L IAA+500 mg/L水解酪蛋白(CH)+25 g/L蔗糖;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MS+1.5 m g/L 2,4-D+1.0 mg/L NAA+1.0 mg/L 6-BA+30 g/L蔗糖;愈伤组织绿芽分化培养基:MS+1.5 mg/L 6-BA+0.5 mg/L NAA+0.5 mg/L IAA;愈伤组织生根培养基:1/2 MS+0.5 mg/L NAA+0.1%生根粉。3.以“坝莜1号”为材料,农杆菌转化创伤胚过程中抑菌剂氨苄青霉素在培养基中添加的最适浓度为200 mg/L,选择剂卡那霉素的最适浓度为40 mg/L。4.使用不同浓度的农杆菌侵染“坝莜1号”创伤胚,最适浓度的OD600为0.8。5.创伤胚在培养基中培养不同的时间影响成活率。转化后在培养基内培养10天移栽为最佳。6.将质粒pBI121-GFP转化“坝莜1号”创伤胚,经筛选培养后获得126株再生转化植株,对再生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获得4株阳性植株,裸燕麦创伤胚的转化率为3.17%。

徐凤[2](2016)在《节节麦幼胚和成熟胚再生体系建立》文中认为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山羊草属,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D基因组的供体种。本研究以节节麦幼胚为外植体材料,进行了4因素不同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探索了基本培养基、碳源、2,4-D、KT等因素对节节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成苗等组培特性的影响;以节节麦成熟胚为外植体,探索了2,4-D、转分化时间、KT、6-BA和IAA复配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成苗等组培特性的影响,以寻求建立高效的节节麦幼胚和成熟胚再生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基本培养基、碳源及2,4-D等因素对节节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对出愈率有显着影响,且MS培养基对应出愈率最高;而碳源种类及2,4-D浓度对幼胚出愈情况无显着影响,出愈率均在83.41-94.38%之间。基本培养基和2,4-D浓度对节节麦幼胚胚性愈伤率具有显着的影响,3种培养基中,MS培养基对应的胚性愈伤率最高,平均胚性愈伤率为74.41%;在添加2.0 mg﹒L-12,4-D的培养基上获得的胚性愈伤率最高,平均胚性愈伤率为75.26%;而碳源种类对节节麦幼胚胚性愈伤率的影响不显着。2.研究了基本培养基、碳源、2,4-D及KT等因素对节节麦幼胚愈伤组织分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2,4-D和碳源等三个因素对节节麦幼胚愈伤分化率的影响不显着,但KT对幼胚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具有显着影响,当KT浓度为1.0mg﹒L-1时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均最高,平均愈伤分化率和平均成苗率分别为64.44%和7.34%。综合各因素对节节麦幼胚植株再生的影响,研究认为,节节麦幼胚最佳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培养基+3.0 mg﹒L-12,4-D+15 g﹒L-1蔗糖+15 g﹒L-1甘露醇,愈伤分化培养基为:MS培养基+1.0 mg﹒L-1KT+15 g﹒L-1蔗糖+15 g﹒L-1甘露醇。3.研究了2,4-D浓度、转分化时间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发现不同2,4-D浓度对节节麦成熟胚的出愈率、胚性愈伤率、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均有显着影响,且这四个指标均随着2,4-D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浓度为2.0 mg﹒L-1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2.17%、39.96%、49.45%和4.20%。转分化时间从25天到40天的处理均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无显着影响,但转分化时间为25天和30天的愈伤组织大部分较为干燥,愈伤质量比35天和40天的质量高。4.研究了KT(附加0.05 mg﹒L-1 NAA)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和成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KT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均具有显着影响,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均随着KT浓度的升高呈单峰变化,当KT浓度为2.0 mg﹒L-1时均达到最大值(64.44%和2.22%)。6-BA和IAA复配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和成苗的影响表现为:固定IAA浓度为0.25 mg﹒L-1时,节节麦成熟胚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6-BA浓度为1.5 mg﹒L-1时二者均达到最大值,分别72.03%和6.35%;当6-BA的浓度为1.0 mg﹒L-1,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随IAA浓度的增加同样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IAA浓度为0.25 mg﹒L-1时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4.80%和5.56%。

刘洋[3](2014)在《普通小麦新品种陕农33组织培养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认为为建立稳定、高效的小麦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本研究对陕农33和2个对照材料(科农199和H269)进行未成熟胚培养,研究其再生系统建立的影响因素,另比较了陕农33和3个对照材料(科农199、Bobwhite和轮选987)在4种培养基上成熟胚的组织培养能力;又比较20个小麦品种(系)成熟胚的组织培养能力,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小麦品种(系)陕农33、科农199和H269的未成熟胚组织培养,科农199平均诱导率为最高,达99.43%;陕农33居中,为98.11%;H261最低,为96.24%;H261的褐化率最高,为7.81%,而陕农33与科农199的褐化率相近,科农199(2.25%)、陕农33(2.48%);优质愈伤诱导率分别为,科农199(97.20%)、陕农33(95.68%)、H261(88.73%)。三者的再生分化能力高低依次为,陕农33(84.68%)>科农199(72.62%)>H261(64.72%)。每胚愈伤组织产生绿苗的数目以科农199的11.33个最高,其次是陕农33的10.00个,H261最低,5.67个。2.当AgNO3浓度为4.0mg/L时,对陕农33未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效果最好,诱导率高达99.41%,再生分化率达82.35%,褐化率仅为1.68%,并且其他组AgNO3浓度下产生的愈伤组织完全不存在褐化现象;当CuSO4浓度达到2.5mg/L时,分化率最高,为84.17%,且添加CuSO4的培养基分化率均高于对照。3.以4个小麦品种陕农33、科农199、Bobwhite和轮选987为供试材料,4种诱导培养基上的优质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大小顺序为,MSSR(97.92%)、MSB5(96.00%)、W14(95.97%)、N6(95.00%);并且MSSR和MSB5培养基上产生的多数愈伤组织质量明显好于W14和N6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4种分化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平均分化率的高低依次为:MSSR(58.30%)>MSB5(45.83%)>W14(42.92%)>N6(36.61%)。在4种培养基上4个材料的愈伤平均诱导率高低依次为:陕农33(96.50%)>Bobwhite(95.92%)、轮选987(95.92%)>科农199(95.67%);四个小麦品种的平均分化率高低依次为:Bobwhite(53.78%)>科农199(46.08%>)轮选987(42.40%)>陕农33(41.80%)。4.将20个小麦品种(系)的成熟胚分别在两种不同类型培养基MSB5和MSSR上培养,有18个小麦材料的平均诱导率都达到95%以上,K35(60.50%)和京冬8号(57.46%)的均是其中最低的,其中12个材料所形成的愈伤组织质量表现较突出;在2种分化培养基上的分化再生率,Bobwhite的都是最高,K35的都是最低;在MSB5分化培养基上,仅Bobwhite和科农199的分化率达到50%以上,分别为55.24%、51.68%,其余材料的分化再生率在28.30%44.59%间;在MSSR分化培养基上,Bobwhite和科农199的分化率分别为67.18%、60.34%,其余材料的分化率在34.60%55.82%间;在MSSR分化再生培养基上,有5个基因型达50%以上,分别是Bobwhite(67.18%)、科农199(60.34%)、陕农138(55.82%)、轮选987(54.39%)和陕农33(50.17%),这5个材料均是具有较高再生分化频率的受体基因型。

杜文平,余桂容,宋军,徐利远,张莲,蒋云[4](2012)在《基因型和外植体对小麦离体培养的影响》文中提出为建立适合小麦遗传转化的高效离体培养体系,本实验用14个优良小麦新品种(品系)为材料,对不同基因型的小麦进行幼胚离体培养研究,通过培养基激素的变化,寻找最适合遗传转化的基因型及培养基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着,其中09P200和SH905在小麦离体培养中反应较好,幼胚愈伤组织绿原基分化率和出苗率显着高于其他基因型,可作为幼胚培养和转基因受体材料的优良基因型,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00mg/L水解酪蛋白、100mg/L脯氨酸和2.0mg/LKT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成苗效果较好,所有供试基因绿原基分化率、成苗率平均分别为31.93%和14.42%;另外采用4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幼胚和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继代次数的改变,筛选各外植体最适合遗传转化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幼胚继代两次、成熟胚继代三次可以获得相对理想的绿原基分化率,且此时的愈伤组织是遗传转化较理想的受体材料。

乔妹[5](2011)在《小麦“5389”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植株再生》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小麦高感叶锈品种“5389”的幼胚和成熟胚为试材,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获得幼胚的胚性愈伤组织,建立了悬浮细胞培养体系以及悬浮细胞系的植株再生。为在单细胞水平探讨小麦抗叶锈生理机制,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善小麦抗叶锈性状提供良好的试验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效应的影响,发现小麦“5389”的幼胚和成熟胚在MS+2,4-D2.003.00mg/L的诱导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生长状态最佳。2、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继代过程中对愈伤组织质量改善的影响,在继代培养时根据愈伤组织的状态调整2,4-D和KT的浓度,对于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可以适当降低2,4-D的浓度,提高KT的浓度;对于出现褐化和生长较慢的愈伤组织,可降低KT浓度提高2,4-D的浓度。经过三到五代的调整状态,在MS + 2,4-D 1.00mg/L + KT0.10 mg/L的培养基上获得了来自幼胚的呈淡黄松脆的胚性愈伤组织。3、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确定了适于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水平,在悬浮系的长期继代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用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悬浮培养物的生长状态适当调节其用量。研究发现水解酪蛋白、谷氨酰胺、天冬酰胺、麦芽提取物对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长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它们对细胞状态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通过优化悬浮系的继代条件得到了小麦“5389”幼胚稳定的悬浮细胞培养体系。并对悬浮系的生长曲线和细胞活性进行了测定,由此进一步确定了悬浮培养体系应在7d左右继代一次,这对维持悬浮系的稳定和保持悬浮培养细胞的活力较为有利。5、在悬浮培养3个月后,将悬浮细胞转入添加0.05 mg/L NAA和2.00 mg/L BA的MS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5代后,获得绿色芽点,继续继代一个月,绿色芽点长成小苗,再生植株成功。总之,通过优化培养条件,获得了小麦“5389”幼胚的稳定悬浮细胞培养体系。这将为本课题组进一步在单细胞水平探讨激发子诱导寄主产生防卫反应的生理机制提供便利的实验体系。

陈琰,张洁,王冬梅[6](2011)在《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系培养条件的优化与筛选》文中认为[目的]优化和筛选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系培养的条件。[方法]以成熟胚为外植体,探讨了附加不同浓度KT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的影响,并通过调整2,4-D、KT和蔗糖的浓度及初始接种量对悬浮细胞系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小麦洛夫林10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中不宜加入KT;初始接种量为1.5 g,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002.00 mg/L 2,4-D、0.050.10 mg/L KT和30.00g/L蔗糖,最有利于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系的稳定。[结论]为以悬浮细胞系为材料深入开展小麦抗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凌新萍[7](2009)在《小麦成熟胚分化和脱分化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细胞分化和脱分化是组织培养过程中两个不同的生物过程。为了揭示小麦成熟胚分化和脱分化过程分子机理,本研究以豫麦18为材料,利用Affymetrix Wheat GeneChip?基因芯片技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研究了小麦成熟胚在有、无2,4-D诱导下脱分化过程中相关的差异表达情况,主要结果表明:1)2,4-D对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的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小麦成熟胚培养过程观察结果表明,在无2,4-D的培养基中,小麦成熟胚进行的是自然萌发的过程,先长出根,再进行发芽。在有2,4-D的培养基里小麦成熟胚形成了愈伤组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伤组织愈来愈多,在外观可以明显的看到剥离的小麦成熟胚在不断地变大,说明2,4-D对改变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的发育途径具有决定作用。2)利用基因注解对小麦成熟胚分化与脱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在有意义表达的341个基因中,细胞壁相关基因有13个,生物膜与物质运输相关基因有23个,信号转导相关基因有33个,离子通道及运输相关基因有4个,蛋白质合成基因有7个,蛋白加工和贮藏基因有37个,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有9个,脂肪代谢相关基因有8个,糖代谢相关基因有20个,能量代谢相关基因有9个,细胞骨架相关基因有7个,转录因子基因有7个,分子伴侣基因有9个,转录翻译修饰相关基因有12个,染色体相关基因有13个,细胞分裂相关基因有2个,激素相关基因有7个,萌发相关基因有2个,解毒功能相关基因有3个,微量元素相关基因有7个,发病机理相关基因有16个,胁迫相应基因有19个,假设蛋白7个,未知蛋白14个,其他53个。3)小麦成熟胚分化与脱分化过程主要功能基因表达分析。Expansin在成熟胚细胞分化和脱分化过程中都上调,能积极地影响细胞结构的改变。编码信号识别颗粒的X13913.1基因在脱分化过程中上调,在分化过程中下调,它能在蛋白质折叠过程中起作用。编码谷氧还蛋白的基因BJ305759在脱分化过程的上调表达是分化过程中的3.5倍,在脱分化过程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状态的调控及抵抗氧化应激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糖体蛋白基因在脱分化和分化过程上下调的基因表达情况相似。3个编码MYB转录因子家族类基因和3个编码bZIP转录因子家族类基因以及一个编码bZIP转录因子家族类基因在脱分化过程中上调表达量高于分化中的表达量,推测在脱分化过程中对基因的调控较强烈,初步确认这些基因在脱分化过程中受到2,4-D的刺激而起的反应。细胞骨架蛋白基因在分化和脱分化过程中多为上调表达,在24小时的培养过程中,成熟胚已经得到了2,4-D的刺激,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RNA为解螺旋酶基因BJ211972在分化过程中上调在脱分化过程中下调,推测在分化过程中能促进细胞分裂,用以形成新的组织器官。这些功能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对小麦成熟胚分化和脱分化的启动和进行有重要影响。

沈向磊[8](2008)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的组织定位及细胞壁相关基因表达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豫麦18为材料,从外部形态、细胞结构及基因表达等不同层面对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的组织定位和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文应用显微技术,观察了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对脱分化的起始部位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小麦成熟胚脱分化首先发生于胚根鞘细胞,这些细胞在2,4-D诱导条件下,培养6h启动脱分化,逐步回复变化为薄壁细胞,至24h便有愈伤组织形成,培养72h,小麦成熟胚已经脱分化形成体积较大的愈伤组织团,这些愈伤组织主要由胚根鞘细胞脱分化而来的薄壁细胞组成。其主要表现为,细胞间隙增大,体积逐渐变大,细胞中液泡明显,细胞核变大,被大液泡排挤到细胞边缘。经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细胞壁变薄,细胞器种类增多,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数量增加,淀粉粒、脂体等物质密度减小至消失,随着原有物质的消失和新物质出现,细胞质重新组合。为研究小麦成熟胚脱分化分子机理,本研究利用Affymetrix wheat GeneChip?基因芯片技术在转录水平研究了细胞壁相关基因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起始0点为对照,分别研究0、2、6、12、24和72h时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将那些与0点比值大于2或小于0.5,即表达变化两倍以上的基因视为有意义的基因,分析了这些发生有意义变化的细胞壁相关基因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含有61127个探针组,代表了55085个基因的小麦基因组表达谱上,发生有意义表达变化的基因共约有15000个。其中,有138个细胞壁相关基因在小麦成熟胚细胞脱分化过程中至少在一个时间点中发生了有意变化,它们的表达产物按功能分为8类:分别是伸展蛋白、扩张蛋白、纤维素合成酶、纤维素酶、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半乳糖激酶、肉桂酰-CoA还原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分析表明,伸展蛋白基因45个,扩张蛋白基因48个,它们大多表达上调,推测这些基因对小麦成熟胚细胞脱分化过程中细胞壁的伸展起重要作用。其中,AY543542.1、CD490917、AY543544.1、BJ249762等扩张蛋白基因在0-72h主要为上调,且在24h或72h时上调倍数为200以上。CA640232、CA604159、CA641446等伸展蛋白基因在24h或72h也达到最大值,上调倍数30以上。细胞壁扩张蛋白和伸展蛋白基因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与我们观察到的细胞壁变化是相对应的,也说明了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与细胞壁物质代谢相关的基因45个,包括纤维素合成酶基因13个,纤维素酶基因2个,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3个,半乳糖激酶基因8个,肉桂酰-CoA还原酶基因16个,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3个。这些基因在小麦成熟胚培养的整个过程或某些时间点表现为上调表达,它们对小麦成熟胚细胞脱分化过程中细胞壁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起到重要作用。

耿华春[9](2008)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家族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以豫麦18为材料,利用Affymetrix wheat GeneChip?基因芯片技术在转录水平上研究了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中的表达变化。以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起始0点为对照,研究了在2,4-D分别诱导0、2、6、12、24和72h时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将那些与0点比值大于2或小于0.5,即表达变化两倍以上的基因视为有意义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含有61127个探针组,代表了55085个基因的小麦基因组表达谱上,发生有意义表达变化的基因共约有15000个。在这些有意义变化的基因中着重对有意义变化的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作了深入分析。共检测到42类转录因子家族,初步确认有425个相关基因在脱分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中上调表达的转录因子有139个;下调表达的转录因子有232个;上下调表达的转录因子有54个。对这42类转录因子家族中的3类转录因子家族及其靶基因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如下:(1) MYB家族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本文研究了12个MYB家族转录因子及它们调控的27个下游基因。根据它们在芯片上的总体表达情况可知,MYBST1负调控Lhcb5,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信号响应期起作用;MYB4-like通过负调控4cl1和C4h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信号传导期起主要作用;MYB2通过负调控Adh1和Rd22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信号响应期和愈伤组织形成期发挥作用。(2) AP2EREBP家族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AP2亚族中的BBM和ANT基因可以维持细胞分生能力并调节细胞增殖、器官生长和愈伤组织形成。在小麦基因芯片上没有找到直接描述为这两个基因的相关基因,但描述为AP2亚族转录因子的基因有10个。根据小麦成熟胚脱分化时期划分的生理生化特点可知,24h之后为愈伤组织形成主要时期。在芯片上从24h开始大量表达上调的基因有3个,它们分别是gb:BJ277744、gb:CA651253和gb:CK200155。根据它们的表达情况可知,gb:CK200155基因有可能是BBM和ANT基因的同源基因,其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的愈伤组织形成期上调表达幅度达对照的79倍,其在愈伤组织形成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利用基因敲除或RNA干扰等方法做功能验证。(3) MADS家族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本文研究了小麦脱分化中的32个MADS家族转录因子及其2个靶基因。根据它们在小麦基因芯片中的表达情况可知,它们主要在脱分化信号传导期和愈伤组织形成期起一定的作用。有关它们详细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王廷璞,陈荃,崔爱明,刘瑞媛,马伟超[10](2008)在《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小麦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综述了近年来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情况。研究资料表明:小麦组织培养中,不同来源和不同生理状态的小麦外植体(幼胚、幼穗、花药、成熟胚、叶、根等),在愈伤组织诱导和获得再生植株的能力方面均显示了优点和不足。

二、小麦新品种R_(59)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新品种R_(59)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裸燕麦转基因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燕麦概述
    1.2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开放组培技术
        1.2.2 无糖组培技术(光独立培养法)
        1.2.3 新型光源的应用
    1.3 燕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品种
        1.3.2 外植体
        1.3.3 培养基
        1.3.4 外源激素
    1.4 燕麦遗传转化
        1.4.1 基因枪法
        1.4.2 花粉管通道转化法
        1.4.3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裸燕麦成熟胚组织培养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制
        2.2.2 种子预处理
        2.2.3 诱导培养
        2.2.4 继代培养
        2.2.5 分化培养
        2.2.6 生根培养
        2.2.7 炼苗移栽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供试裸燕麦品种的筛选
        2.4.2 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2.4.3 愈伤组织绿芽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2.4.4 不定根的诱导
    2.5 小结
3 裸燕麦创伤胚遗传转化
    3.1 材料与试剂
        3.1.1 植物材料
        3.1.2 质粒和菌种
        3.1.3 引物设计
        3.1.4 仪器及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裸燕麦创伤胚处理
        3.2.2 侵染液的制备
        3.2.3 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的筛选
        3.2.4 菌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2.5 移栽时间对胚出芽率、成活率的影响
        3.2.6 转化植株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筛选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3.3.2 菌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3.3 移栽时间对胚出芽率、成活率的影响
        3.3.4 转化植株的检测
4 讨论
    4.1 品种对裸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培养基成分对裸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4.3 影响农杆菌转化的因素
    4.4 创伤胚移栽时间的影响
    4.5 再生植株的检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2)节节麦幼胚和成熟胚再生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节节麦概述
        1.1.1 节节麦的起源及分布
        1.1.2 节节麦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1.1.3 节节麦基因组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2 麦类作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基因型筛选
        1.2.3 培养基及外源激素对麦类作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节节麦幼胚再生体系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小麦材料
        2.1.2 仪器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
        2.2.2 节节麦幼胚组织培养方案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组合下节节麦幼胚的诱导、分化及再生情况
        2.3.2 基本培养基对节节麦幼胚组培特性的影响
        2.3.3 碳源对节节麦幼胚组织培养特性的影响
        2.3.4 2,4-D对节节麦幼胚组培特性的影响
        2.3.5 KT对节节麦幼胚组织培养特性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节节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建立
    3.1 实验材料
        3.1.1 小麦材料
        3.1.2 仪器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
        3.2.2 节节麦成熟胚组织培养方案
    3.3 结果与分析
        3.3.1 2,4-D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3.3.2 转分化时间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分化的影响
        3.3.3 不同激素种类及配比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分化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3)普通小麦新品种陕农33组织培养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未成熟胚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1.1.1 未成熟胚组织培养胚龄的选择
        1.1.2 培养基及外援激素对未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1.1.3 预处理对未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1.1.4 接胚方式对未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1.1.5 基因型对未成熟胚培养的影响
    1.2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1.2.1 成熟胚组织培养的方式和特点
        1.2.2 培养基组分、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对成熟胚培养的影响
        1.2.3 接种切割方式对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1.2.4 基因型对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1.3 小麦幼穗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幼穗培养方式和特点
        1.3.2 激素种类和配比对幼穗培养的影响
        1.3.3 基因型对幼穗培养的影响
        1.3.4 小麦幼穗培养组织发生机理的研究
        1.3.5 小麦幼穗培养研究及应用进展
    1.4 小麦花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4.1 生育时期的选择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1.4.2 培养基及外源物质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1.4.3 基因型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1.4.4 花药培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4.5 花药培养发生机理过程的研究
        1.4.6 花药培养的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普通小麦新品种陕农 33 组织培养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小麦材料
        2.1.2 取样、灭菌及接种
        2.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1.4 幼胚试验方法
        2.1.5 观察记载项目和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供试材料未成熟胚愈伤诱导能力的比较
        2.2.2 三种供试材料未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能力及每胚再生植株产生能力比较
        2.2.3 AgNO_3对陕农 33 未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褐化的影响
        2.2.4 CuSO_4对陕农 33 未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分化的影响
        2.2.5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小麦成熟胚愈伤诱导率的影响
        2.2.6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小麦成熟胚再生分化率的影响
        2.2.7 不同基因型对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小麦新品种陕农 33 的组织培养能力
        2.3.2 Ag~+和 Cu~(2+)对陕农 33 未成熟胚组织离体培养能力的影响
        2.3.3 培养基类型及基因型对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及高频再生率基因型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小麦材料
        3.1.2 成熟胚种子选取、灭菌及接种
        3.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1.4 观察记载项目和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小麦基因型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比较
        3.2.2 不同基因型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分化再生率的比较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普通小麦新品种陕农 33 未成熟胚组织培养
    4.2 普通小麦新品种陕农 33 成熟胚组织培养
    4.3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高频再生率基因型的筛选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小麦“5389”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2.3 继代过程中愈伤组织状态的调控和保持
        2.2.4 悬浮细胞培养
        2.2.5 细胞形态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1 成熟胚
        3.1.2 幼胚
    3.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1 2,4-D 对小麦“5389”愈伤组织的诱导的影响
        3.2.2 ABA 对小麦“5389”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3 KT 对小麦“5389”愈伤组织的的诱导的影响
        3.2.4 2,4-D 和KT 组合对小麦“5389”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愈伤组织的细胞学观察及其分类
    3.4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适宜培养条件
        3.4.1 在原诱导培养基上继代的愈伤组织
        3.4.2 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 ABA 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3.4.3 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 KT 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3.4.4 2,4-D 和KT 组合对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3.4.5 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 CH、Gln、Asn、ME 等物质对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3.5 胚性愈伤状态的保持
    3.6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3.6.1 初始接种密度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6.2 不同2,4-D 浓度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6.3 不同KT 浓度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6.4 蔗糖浓度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6.5 不同附加物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6.6 悬浮细胞系的生长特性
        3.6.7 悬浮培养液pH 值变化的测定
        3.6.8 悬浮细胞活性的测定
    3.7 植株再生
4 讨论
    4.1 愈伤组织的诱导
        4.1.1 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1.2 不同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4.3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培养
    4.4 悬浮细胞的再生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系培养条件的优化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愈伤组织的诱导。
        1.2.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1.2.3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1.2.4悬浮细胞系培养条件的优化。
        1.2.4. 1 初始接种量的测定。
        1.2.4. 2 最适2, 4-D浓度的测定。
        1.2.4. 3 最适KT浓度的测定。
        1.2.4. 4 最适蔗糖浓度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2, 4-D和KT不同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 2, 4-D和KT不同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2.3 悬浮培养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
        2.3.1 初始接种量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2, 4-D浓度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2.3.3 不同KT浓度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2.3.4 蔗糖浓度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
    3.2 接种量和蔗糖

(7)小麦成熟胚分化和脱分化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分化与脱分化的研究概况
        1.1.1 细胞的全能性
        1.1.2 分化与脱分化过程中细胞结构的变化
        1.1.3 分化与脱分化过程中细胞周期的调控
        1.1.4 分化与脱分化过程中激素的调控
        1.1.5 分化与脱分化过程中 PH 的调节
        1.1.6 细胞分化与脱分化的分子基础
        1.1.7 愈伤组织形成时期的划分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1.1.8 脱分化研究存在问题
        1.1.9 脱分化产生的条件
    1.2 小麦愈伤组织培养
        1.2.1 小麦愈伤组织培养研究
        1.2.2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研究意义
    1.3 基因芯片技术
        1.3.1 基因芯片技术概述
        1.3.2 基因芯片的分类
        1.3.3 基因芯片系统构成
        1.3.4 基因芯片的优缺点
        1.3.5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基因芯片实验方法
        3.1.1 材料处理
        3.1.2 RNA 的提取
        3.1.3 RNA 的纯化
        3.1.4 cDNA、cRNA 的合成与纯化
        3.1.5 cRNA 片断化
        3.1.6 芯片杂交
        3.1.7 芯片检测参数的获取
        3.1.8 数据分析
        3.1.9 差异表达基因的注解及分类
    3.2 半定量 RT-PCR 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2,4-D 对小麦成熟胚培养的影响
    4.2 小麦成熟胚分化与脱分化相关的基因分类
    4.3 小麦成熟胚分化与脱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3.1 细胞壁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3.2 生物膜及物质运输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4.3.3 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3.4 离子通道及运输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3.5 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3.6 蛋白加工和贮藏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3.7 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3.8 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4.3.9 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3.10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4.3.11 细胞骨架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4.3.12 转录因子的表达变化
        4.3.13 转录翻译修饰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3.14 染色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4 半定量 RT-PCR 检测激素相关基因芯片数据的可靠性
5 结论与讨论
    5.1 2,4-D 对小麦成熟胚的分化和脱分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5.2 小麦成熟胚分化和脱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ABSTRACT

(8)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的组织定位及细胞壁相关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细胞脱分化研究概况
        1.1.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1.2 植物细胞脱分化过程中的生理活动与细胞结构变化
        1.1.3 细胞脱分化调控机理
        1.1.3.1 细胞周期调控
        1.1.3.2 激素的作用
        1.1.4.细胞分裂与愈伤组织形成
    1.2 小麦愈伤组织诱导
        1.2.1 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
        1.2.2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研究意义
    1.3 芯片技术
        1.3.1 基因芯片技术概述
        1.3.2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2 引言
3 技术路线
4 材料与方法
    4.1 供试材料
    4.2 试剂配制
        4.2.1 Epon812 树脂的配制:
        4.2.2 100mM 磷酸缓冲液(pH7.4)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显微观察
        4.3.2 基因芯片实验方法
        4.3.2.1 材料处理
        4.3.2.2 RNA 的提取
        4.3.2.3 RNA 的纯化
        4.3.2.4 cDNA、cRNA 的合成与纯化
        4.3.2.5 cRNA 片断化
        4.3.2.6 芯片杂交
        4.3.2.7 芯片检测参数的获取
        4.3.2.8 差异表达基因的注解及分类
5 结果与分析
    5.1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的组织定位和细胞结构变化
        5.1.1 小麦成熟胚2,4-D 诱导与无2,4-D 诱导下表型观察分析
        5.1.2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细胞结构变化
        5.1.3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初期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5.2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细胞壁变化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1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扩张蛋白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2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伸展蛋白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3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3.1 纤维素合成酶基因表达分析
        5.2.3.2 纤维素酶基因表达分析
        5.2.3.3 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表达分析
        5.2.3.4 半乳糖激酶基因表达分析
        5.2.3.5 肉桂酰-CoA 还原酶基因表达分析
        5.2.3.6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基因表达分析
6 结果讨论
    6.1 脱分化时期划分
    6.2 脱分化过程中细胞结构变化
    6.3 脱分化过程中细胞壁相关基因表达
参考文献
ABSTRACT

(9)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家族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细胞脱分化研究简史
        1.1.1 细胞全能性
        1.1.2 脱分化过程中生理活动和细胞结构变化
        1.1.3 细胞脱分化的调控机理
        1.1.3.1 细胞周期调控
        1.1.3.2 激素调控
        1.1.4 脱分化研究目的意义
        1.1.5 愈伤组织形成时期的划分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1.1.6 脱分化研究存在问题
        1.1.7 脱分化产生的条件
        1.1.8 愈伤组织和脱分化的关系
    1.2 小麦胚脱分化研究进展
        1.2.1 小麦胚的脱分化过程
        1.2.2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研究意义
    1.3 植物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3.1 植物转录因子的基本概念
        1.3.2 植物转录因子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
    1.4 基因芯片技术
        1.4.1 基因芯片技术概述
        1.4.2 基因芯片的分类
        1.4.3 基因芯片系统构成
        1.4.4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1.4.4.1 测序
        1.4.4.2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1.4.4.3 基因诊断与基因药物的设计
        1.4.4.4 药物筛选和指导合理用药
        1.4.5 基因芯片的优缺点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材料处理
        3.2.2 Affymetrix 表达谱芯片实验操作
        3.2.2.1 RNA 的提取
        3.2.2.2 RNA 的纯化
        3.2.2.3 cDNA、cRNA 的合成与纯化
        3.2.2.4 cRNA 片断化
        3.2.2.5 芯片杂交
        3.2.2.6 芯片检测参数的获取
        3.2.2.7 数据分析与聚类分析
        3.2.2.8 差异表达基因的注解及分类
        3.2.3 RT-PCR 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转录因子家族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4.2 MYB 家族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的表达变化
        4.2.1 MYB 家族转录因子在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4.2.2 靶基因在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4.3 AP2/EREBP 家族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在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4.3.1 AP2/EREBP 家族转录因子在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4.3.2 靶基因在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4.4 MADS 家族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在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4.4.1 MADS 家族转录因子在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4.4.2 靶基因在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4.5 RT-PCR 检测转录因子家族及其靶基因芯片数据的可靠性
5 结论与讨论
    5.1 转录因子家族及其靶基因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5.2 MYB 家族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与小麦成熟胚脱分化关系
    5.3 AP2_EREBP 家族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与小麦成熟胚脱分化关系
    5.4 MADS 家族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与小麦成熟胚脱分化关系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10)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植体来源的选择
    1.1 幼胚
    1.2 幼穗
    1.3 花药
    1.4 成熟胚
    1.5 其他外植体
2 外植体处理方法
3 培养基的选择
4 植物激素对胚愈伤组织及植株再分化的影响
    4.1 2, 4-D的浓度对小麦胚愈伤组织培养特性的影响
    4.2 ABA、6-BA、IAA的浓度对小麦胚愈伤组织培养特性的影响

四、小麦新品种R_(59)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裸燕麦转基因体系的建立与优化[D]. 李庆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节节麦幼胚和成熟胚再生体系建立[D]. 徐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3]普通小麦新品种陕农33组织培养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D]. 刘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4]基因型和外植体对小麦离体培养的影响[J]. 杜文平,余桂容,宋军,徐利远,张莲,蒋云. 分子植物育种, 2012(03)
  • [5]小麦“5389”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植株再生[D]. 乔妹.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7)
  • [6]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系培养条件的优化与筛选[J]. 陈琰,张洁,王冬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5)
  • [7]小麦成熟胚分化和脱分化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D]. 凌新萍.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8]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的组织定位及细胞壁相关基因表达研究[D]. 沈向磊.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3)
  • [9]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家族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谱分析[D]. 耿华春.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4)
  • [10]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研究进展[J]. 王廷璞,陈荃,崔爱明,刘瑞媛,马伟超.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小麦新品种R_(59)成熟胚组织培养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