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半导体的聚合物和聚合物凝胶

液晶半导体的聚合物和聚合物凝胶

一、Polymer and Polymer Gel of Liquid 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s(论文文献综述)

袁进[1](2021)在《两亲分子协同构筑荧光组装体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组装是构建基元在无外加力的扰动下,经构建基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自发地进行组装或聚集从而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两亲分子是自组装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逐渐拓展至超分子化学领域。两亲分子自组装因为多样的构筑基元,简单的构筑方法以及丰富的响应性和功能性,在日益发展的交叉学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荧光材料是从外部接受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光的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衣食住行。荧光材料经历了染料分子、半导体量子点、镧系金属离子、荧光纳米材料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保证荧光强度,荧光寿命以及量子产率等优异荧光性能的前提下,简单绿色的合成方法,灵活的调控性和丰富的功能性成为荧光材料发展的新方向。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两亲分子协同构筑荧光组装体的研究进展极大地拓展了荧光材料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究其原因,荧光组装体不仅可以很好的保留和提升荧光构筑基元的发光性质,还可以充分发挥两亲分子组装的灵活性,利用组装体本身的结构特性,实现功能和应用的突破。尽管目前已有诸多荧光组装体的研究与报道,但是其作为功能材料的适应性和功能性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适应特殊环境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因此,深入开展两亲分子与荧光构筑基元协同作用的荧光组装体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通过荧光构筑基元与两亲分子的协同作用,构筑囊泡、凝胶、纳米颗粒等多类型荧光组装体,并探究其作为荧光材料在荧光检测以及光电器件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尤其拓展了荧光材料的可调控性和环境适应性。第一章,阐述了两亲分子协同构筑荧光组装体的研究现状,包含主要的构筑策略、常见的构筑基元、基本的发光原理、组装体类型以及功能和应用等。详细综述了两亲分子荧光组装体的设计思路,包括两亲分子(主要为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荧光构筑基元共组装以及新型荧光两亲分子自组装。指出了两亲分子协同构筑荧光组装体的特点与优势,同时也提出了目前仍需解决的问题。最后,概括了本论文的主题思想、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二章,利用含有多金属氧酸盐(POM)的新型有机-无机杂化两亲分子(POM-PPCT)与荧光构筑基元Eu3+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荧光囊泡。我们认为荧光囊泡的构筑是金属离子配位作用以及π-π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由于三联吡啶分子优异的光电性能,可作为Eu3+的敏化基团,通过天线效应诱导Eu3+的光致发光特性。此外,由于金属离子配位作用的动态性,荧光囊泡显示出了对于重金属离子Cu2+的响应性,通过荧光猝灭效应实现对于Cu2+的识别,且具有好的敏感性和选择性。检测限可达24nM,同时可以抵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证明了该荧光组装体可以作为检测Cu2+的理想传感平台。第三章,我们选取易于合成的铜纳米簇(CuNCs)作为荧光构筑基元,详细研究了不同有机溶剂(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的诱导作用。利用铜纳米簇本身的表面活性,在不同有机溶剂的驱动下,以谷胱甘肽作为配体和稳定剂的铜纳米簇自组装形成尺寸不同的球形纳米颗粒。纳米颗粒显示出了优异的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通过实验我们证明该特性主要由铜纳米簇水溶液与有机溶剂的体积比决定,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逆响应。同时,由于不同有机溶剂的极性差异,会导致铜纳米簇在纳米颗粒中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从而在不同有机溶剂的混合溶液中显示出了不同荧光强度和荧光发射波长。因此,该荧光组装体可以作为区分不同有机溶剂的新方法,新策略。第四章,为了提高荧光检测器抵抗背景干扰的能力,我们向铜纳米簇水溶液中引入色氨酸作为参比荧光团,构筑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两种荧光团在多重氢键的作用下自组装形成球形纳米颗粒。利用铜纳米簇对于水溶液的响应性,可以实现对于混合溶剂中水含量的检测。通过研究发现,该比率型荧光探针具有两个主要优势:一是具有灵活的调节性。通过调节氨基酸种类、浓度以及溶剂比例可以实现对于比色范围的调控;二是具有良好的抗冻性。实验结果表明其冰点仅与溶剂比例有关,当溶剂比例从3:7调节至1:9时,冰点从-45℃变为-4℃,以实现不同温度环境下的使用需求。利用荧光探针对水含量的响应性实现了对于酒精度的测定,我们期望其可以作为一种新型荧光传感平台应用于实际生活。第五章,铜纳米簇还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低分子量凝胶因子,在金属离子Zn2+诱导形成具有纳米颗粒交联网络的荧光凝胶。手性小分子色氨酸的引入,不仅可以实现异质网络凝胶的构筑增强荧光性能,还可以通过两种网络手性信号的叠加实现手性信号的调节和翻转。溶剂诱导和金属离子配位作用的协同效果使得凝胶具有聚集诱导发光增强现象赋予其优异的荧光性能。H2O/DMSO混合溶剂赋予凝胶优异的抗冻性能。实验结果还表明该凝胶对于外界刺激(机械力,温度,pH,H2O2,EDTA)显示出了优异的响应性。利用其溶胶-凝胶转变和荧光强度变化作为双重标准可以实现对于不同种类阴离子的识别。该凝胶材料不仅大大提高了铜纳米簇荧光组装体的稳定性,还为手性荧光材料的构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第六章,配体分子的结构可以赋予铜纳米簇进一步共组装的能力。利用最典型的两亲分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谷胱甘肽分子羧基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形成以铜纳米簇为亲水部分,表面活性剂烷基链为疏水部分的新型两亲复合物。通过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可以诱导两亲复合物结构由极性结构转变为非极性结构,也使得组装体结构有球形纳米颗粒向网络状结构转变。表面活性剂在组装过程中通过影响疏水相互作用以及分子间距可以实现对于组装体荧光性质的调控。该荧光组装体可以作为橙色荧光粉用于发光二极管(LED)的构筑。我们希望这种简单灵活的方法可以为荧光固体材料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赵家鑫[2](2021)在《基于偶氮苯结构的有机硅光响应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光响应高分子材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和其他响应行为相比,光响应具有响应迅速、安全可控的特点,可以在不对体系引入其他干扰的情况下,对材料的某些特定性能进行调控,并且整个过程是可逆的,基本不会产生副产物,具有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等优点。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光响应高分子材料在光响应微流体传导、光响应生物传感器、光响应形状记忆材料、光响应机械驱动系统、光响应药物控释等领域广泛应用。高分子材料中的有机硅材料具有其他高分子材料不能同时兼备的一些特点,例如耐高低温、耐候性、耐老化性、透水透氧、生物亲活性以及独有的反应特性和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这些特点使得有机硅高分子材料得以在三维打印、人造皮肤/器官、高性能可拉伸电子产品、软体机器人等领域有所应用,并有望成为高分子光响应智能材料方面的重点研究对象。偶氮苯是光响应材料体系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光响应结构单元,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它可以发生顺反异构变化,从而产生偶极矩、极性、物理几何形状尺寸等特性的改变,进而引起材料整体性能的变化。关于智能响应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碳链高分子,而对于有机硅材料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基于偶氮苯结构单元与有机硅基体的优点相结合,并试图研究建立起偶氮苯有机硅体系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光响应有机硅材料种类较少的问题,以及更方便制备光响应有机硅材料,本文选用含偶氮苯小分子与常见的有机硅氧烷进行异氰酸酯基偶联反应,简易高效地制备了具有光响应活性的偶氮苯功能化有机硅氧烷单体,其具有响应速度快,响应幅度大以及可逆性良好的特点,从而有利于偶氮苯结构在相应的反应体系中的引入,有利于制备光响应有机硅聚合物材料。本文还探索了光响应有机硅修饰的纳米颗粒制备,采用偶氮苯化硅氧烷单体对表面含羟基的纳米二氧化硅进行修饰,得到具有光响应特性纳米颗粒,并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与湿度稳定性,方便储存,在相关领域存在潜在应用价值。本文还采用了异氰酸酯基偶联反应来制备一种具有优异光响应特性以及稳定性的含偶氮苯光响应填料,该填料分子具有双偶氮苯以及双脲键结构,具有响应范围宽、响应迅速以及可以为体系提供氢键的特点。本文最后还使用共水解法制备了基于偶氮苯结构的有机硅光响应薄膜,其可以实现光诱导机械变形运动,光诱导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化(10℃左右)以及光诱导动态力学性能变化等特点,可以实现对例如储能模量、损耗模量以及损耗因子做到定时定量可逆调控的特性。本文对其不同的光响应变化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测试表征,并对相关的响应机制进行了阐述说明:在进行紫外光照射后,光响应有机硅薄膜中所含偶氮苯结构依次发生反式到顺式的变化,导致链段自由空间体积增大,体系的规整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宏观变化体现为形态的变化以及柔软度增加,在经过白光照射或加热后,光响应有机硅薄膜相关性能与形态恢复到初始状态,实现可逆循环。

Moon Jong Han,Dong Ki Yoon[3](2021)在《用于可持续电子器件的软物质材料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在从传统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中,生态友好材料因其可持续性和可生物降解性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研究发现,在电子器件中应用可持续材料,可获得来自废弃生物资源的工业效益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可持续材料用于有机电子元件(如基板、绝缘体、半导体和导体)的进展。希望本文能够引起人们对绿色和可持续工业材料及其实际应用的关注。

李林鹏[4](2021)在《界面工程构筑一维纳米材料有序组装体》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一维纳米材料因其出色的结构与功能特性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功能纳米器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合成方法多样,包括液相法、模板法、电化学沉积法等,但由于合成后排布的无序性,一维纳米材料无法在功能器件中发挥其独特的结构优势,因此对一维纳米材料进行有序化组装是其应用的重要一环。界面工程指通过调控溶剂之间的表面张力、密度等参数,在多相界面处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它作为一种纳米材料的组装方法,具有高效、稳定、价格低廉等优势。本论文紧紧围绕如何利用界面工程来实现一维纳米材料的有序组装展开,从结构单元物化性质、界面构成等方面出发,研究了在三相水-油-空气界面以及两相水-空气界面,构筑一维纳米材料有序组装体的方法及其影响规律,其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三相水-油-空气界面构筑新型一维纳米材料组装体薄膜/纱线:采用三相界面法实现了氧化钼、硫化铋等一维纳米结构的高度有序组装,并得到其取向薄膜/纱线宏观组装体。在水-二氯甲烷-空气界面通过结构与力学设计,将氧化钼纳米带组装成紧密堆积且平行排列的宏观纳米结构,构筑了单组分的无机半导体薄膜和纱线。载流子迁移率在取向薄膜中沿纳米带轴向和径向方向分别是400和30 cm2/(V·s),证明了薄膜优异的电学各向异性。组装的氧化钼纱线内部结构高度有序,其拉伸强度高达120 MPa。组装方法具有普适性,可适用于多种一维纳米结构。这种有序组装体结构对能源、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指导价值,为多种无机半导体宏观结构的构筑与调控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三相水-油-空气界面连续构筑无机半导体纳米纱线:短程构筑的无机半导体纱线因其长度限制,限制了其应用。通过组装方法调控,实现了氧化钒基无机半导体纳米纱线的连续化制备,并实现了纤维状器件的多种应用。在水-三氯甲烷-空气界面处,经历取向、组装和加捻三个过程,实现了有序、高强度的纯无机半导体纱线的连续制备。高长径比优势提供了结构单元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通过有序化处理,实现微观结构的均匀性和宏观结构的取向性。所得的半导体纱线由于独特的结构特性,具有低密度、高柔性、高强度等特点,可应用于纤维状的热/光传感器件、电致变色人工肌肉等用途。电化学驱动的电致变色人工肌肉可在电压作用下,实现16.46%的致动幅度和0.71 J/g的致动能量输出,并且颜色在黄色和深绿色之间同步变化,为无机半导体纤维的连续化构筑等科学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基于普通毛刷的两相界面法构筑宏观有序组装体:三相界面组装方法由于有机溶剂的使用而受到环保等因素的限制,而两相界面组装具有环境友好、高效等优点。通过普通毛笔刷涂工艺制备了多种一维纳米材料的有序组装体,包括银纳米线、氧化钼纳米带、硫化铋纳米带等。为实现一维纳米结构的有序组装,对刷涂行为进行了力学分析与调控,通过添加甘油来提高分散液粘度,从而增大刷涂的横向剪切力,实现纳米结构的平行排列。通过理论公式和软件模拟计算,当甘油与水体积比为3:1时,横向剪切力增大了24倍左右。这种方法具有普适性,可应用于多种一维纳米材料,但受制于材料的物理性质,其刷涂效果也有所区别。最后,利用不同的刷涂纳米线,实现了各向异性导体和热电薄膜等应用,降低了一维纳米材料有序组装工艺的难度,拓展了应用领域。基于纳米毛刷的两相界面法构筑宏观有序组装体:普通毛刷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它无法提供精确的诱导力。利用纳米刷涂的方法提高了剪切力作用,实现了多种一维纳米材料的高度有序组装。设计并制备了纳米毛刷,来提高刷涂过程中刷毛与刷涂材料的接触面积,提高刷涂剪切力与剪切效率。根据毛刷的成分与表面性质不同,可分别水性纳米毛刷和油性纳米毛刷,用于刷涂不同分散液体系。水性纳米毛刷有氧化钼纳米带薄膜/纱线、氧化钒纳米带薄膜/纱线、静电纺丝聚合物薄膜/纱线等,可用于多种一维纳米材料水分散液的刷涂,包括银纳米线、氧化钨纳米线等;油性纳米毛刷有碳纳米管薄膜/纱线等,可用于多种共轭聚合物的刷涂,包括聚(3-己基噻吩-2,5-二基)等。制备的有序组装体可用于柔性透明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等领域。本内容提供了新型的纳米刷涂工艺,对于纳米结构的精细化连续构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帅峰[5](2021)在《基于聚合物分散液晶的量子点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显示器件的下转换材料,量子点(QDs)通常被封装于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透明的高分子基体中制备量子点薄膜。然而,薄膜自身的光波导结构和高透过率极大地降低了发射光的输出效率和入射光或激发光的利用率。液晶/聚合物复合薄膜的散射态可使通过薄膜的入射光发生多重散射作用,已被证实可有效地实现量子点的荧光增强和调控。另外,基于液晶/聚合物体系的量子点薄膜具备制备工艺简单、低成本和可大面积工业化生产的优势。为了突破基于液晶/聚合物体系的量子点薄膜需依附于基板和有限的量子点封装性能的限制并拓宽其应用,一种基于可聚合液晶/聚合物体系的全聚合量子点薄膜被相继开发,该全聚合量子点薄膜具备自支撑、量子点荧光增强和优良的封装性能。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可聚合液晶单体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和模拟、基于液晶/聚合物体系的基板辅助的荧光增强和调控量子点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基于可聚合液晶/聚合物体系的自支撑的量子点荧光增强和封装全聚合量子点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端基带有羟基、丙烯酸酯和乙烯基醚三个氰基联苯同系物,对应为nOCB-OH、nOCB-AE和nOCB-VE(n=2-12),并对其进行结构确认、液晶性能表征、奇偶效应和基于B3LYP/6-31G*理论水平的分子模拟研究。特别地,环保、高效的[Ir(cod)Cl]2催化剂的使用为端基带有乙烯基醚氰基联苯合成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现,羟基、丙烯酸酯或乙烯基醚基团的引入,使得近晶相(SmA)失稳而不存在,同系物nOCB-OH和nOCB-VE大部分化合物存在向列相,而同系物nOCB-AE大部分化合物为晶体。(2)为了更好地评估基于液晶/聚合物体系量子点薄膜的量子点荧光增强和调控,将具有强散射的TiO2纳米粒子引入基于高分子/TiO2、液晶/高分子、液晶/高分子/TiO2三个体系的量子点薄膜进行比较研究,并系统考察了TiO2纳米粒子的粒径、含量和修饰对量子点薄膜的形貌、电光性能、荧光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150 nm粒径、0.1 wt%的负载量可实现液晶/高分子/TiO2体系量子点薄膜同常规的透明丙烯酸酯高分子量子点薄膜相比6倍的荧光增强。(3)为了系统地考察基于可聚合液晶/聚合物体系的全聚合量子点薄膜的量子点荧光增强和封装性能,本文采用(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和乙烯基醚液晶的阳离子聚合的分步聚合相继制备基于聚合物分散乙烯基醚液晶(PDVLC)、聚合物分散交联乙烯基醚液晶(PDCVLC)和含氟聚合物分散交联乙烯基醚液晶(F-PDCVLC)的量子点薄膜。研究发现,F-PDCVLC量子点薄膜可实现同常规的丙烯酸酯高分子量子点薄膜相比5倍的荧光增强并兼具优良的量子点封装性能。

虞梦娜[6](2019)在《宽带隙芴基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调控及其光物理性质研究》文中认为宽带隙芴基聚合物由于其易修饰、深蓝光发射以及高荧光量子效率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蓝光发光二极管、有机激光和场效应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本身复杂多变的聚集行为使得宽带隙芴基聚合物在材料性能和器件应用上还不能达到人们所预期的效果,仍有许多关键性科学问题,如蓝光稳定性差、自组装能力低、多变凝聚态结构复杂和功能性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本博士论文以分子吸/斥协同理论为设计策略,以宽带隙芴基聚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超分子方法研究其自组装行为,揭示绿光带的起源,系统实现了芴基聚合物的构象可控转变,实现了蓝光发光效率和稳定性的提升,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通过超分子功能化的方法,在芴基聚合物的9位引入羟基基团,研究分子链内/间氢键作用对芴基宽带隙半导体在分子层次的有序组装和光电特性的影响。通过一步法溶剂挥发诱导界面自组装构筑了形状规整的球形组装体,同时验证了这种方法对于两亲性聚合物零维组装的普适性。亚微米球的尺寸与前驱体溶液浓度正相关,且绿光带发射行为呈现出尺寸依赖性,有效论证了绿光带的聚集诱导机制。其次,我们以聚(9,9)-二辛基芴(PFO)为原型,研究了PFO分子链在1,2-二氯乙烷(DCE)中的聚集态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前驱体浓溶液中分子链的聚集方式是决定薄膜凝聚态结构和形貌的重要因素,首次揭示了聚芴平面化构象与聚集行为的内在构效关系。我们通过最优临界聚集时间优化了旋涂工艺,成功实现了原位薄膜上高结晶性和高发光效率β构象纳米薄膜的构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绿光带发射提高稳定性。随后,我们将光谱可视化方法与高分辨光谱技术结合,系统研究了聚芴非均匀纳米薄膜中无规和平面化构象的荧光动力学过程,并首次通过成像技术直观呈现了聚芴半导体β构象薄膜自掺杂特性的可视化。通过对比发现,PFO和PODPF的β构象薄膜的荧光衰减寿命均低于无规构象的薄膜。此外,荧光各向异性成像(FAIM)表征发现β构象薄膜由于较高的分子链取向而呈现出较高的各向异性。PODPFβ-构象膜中的超稳定放大自发辐射(ASE)的阈值也证实了其在有机激光器中的潜在应用。接着,在总结超分子协同作用调控溶液分子链聚集行为、薄膜凝聚态结构和形貌及其光电性能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立体异构策略成功构建了宽带隙蓝光超分子聚合物的分级有序二维晶体结构,其显示出异常的结晶增强发光,发光效率提高了90%。同时,晶体的结构刚性、致密堆积和有序构象能导致优异的形貌稳定性(限制分子运动)和抗化学氧化性,提高材料蓝光发光稳定性。为了进一步验证单晶状态下平面化构象对材料性质的调控,我们还实现了外消旋体微晶的深蓝光激光行为,至此发现了立体异构在精确调整分子排列、控制分子自组装行为和优化凝聚态结构的巨正效应。最后,我们将材料体系拓展到系列高分子材料,通过混合溶剂法宏量制备了二维纳米片,呈现高度有序的分子链排列,以及与本体薄膜截然不同的光物理行为。通过聚合物种类、良溶剂和不良溶剂的筛选,还验证了该方法制备二维纳米结构的普适性。我们的策略拓展了聚合物在绿色、低成本的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范围。总之,在本论文中,我们探索了芴基宽带隙半导体在溶液、薄膜和微纳结构状态下的聚集行为,揭示了芴基聚合物绿光带的起源,实现了芴基宽带隙半导体在分子层次的有序组装,提高了材料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对于进一步丰富芴基宽带隙半导体的光电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天欣[7](2020)在《含香豆素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液晶性和光响应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香豆素是一类光交联型光响应型材料,它能发生可逆的光二聚与解聚反应。另外,甲壳型液晶聚合物具有合成方法简单、可溶液加工以及主链具有一定刚性和稳定的液晶性等特性,因此本论文将具有光响应特性的香豆素基团引入到甲壳型液晶聚合物的侧基,期望得到一类具有光响应特性的甲壳型液晶功能聚合物。本论文通过简单的合成得到了一类含香豆素的聚合物PCO以及两类共聚物PCO-PSP和PCO-PMMA;并研究了上述均聚物和共聚物的液晶性及刺激响应特性等。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一类甲壳型的香豆素单体MCO,将这种香豆素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得到了一类含香豆素的聚合物PCO,并通过核磁氢谱(1H-NMR)、飞行时间质谱(M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然后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再通过热重(TGA)研究发现聚合物PCO的5%热失重温度在340℃以上,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通过紫外吸收光谱(UV)和荧光发射光谱(PL)对其进行了光学性能的分析,结果表明单体MCO和聚合物PCO在365nm紫外光的照射下,在极性溶剂中320nm处的吸收强度不断降低,而位于390nm处的荧光强度会急剧降低,并且聚合物的光响应程度大于单体的。通过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发现该类聚合物具有稳定的液晶性,通过一维X射线衍射WAXD的研究推测其相结构为六方柱状相。2、将香豆素单体MCO与含螺吡喃的乙烯基单体MSP进行自由基共聚得到了聚合物PCO-PSP。通过1H NMR、FT-IR、EA等确认了其结构和组分比并采用GPC测试了共聚物的分子量。然后用TGA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其5%热失重温度在290℃以上;在365nm的紫外光照射下随着紫外光照时间的增长,共聚物PCO-PSP的324nm处的紫外吸收峰不断降低,说明香豆素发生了光二聚反应,560nm处则出现一个新的紫外吸收峰,这是螺吡喃从SP异构化到MC态的吸收峰,并且直观的紫外照射下的粉末照片则说明实现了固态光致变色;在酸刺激下共聚物薄膜会发生由无色到黄色的转变,在碱的刺激下能恢复到初始状态。3、将香豆素单体MCO与不同比例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A进行自由基共聚得到了一系列不同比例的共聚物PCO-PMMA。通过1H NMR、FT-IR、EA等确认了其结构和组分比并采用GPC测试了共聚物的分子量。共聚物的5%热失重温度均在260℃以上;UV和PL测试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光响应特性,在365nm紫外光的照射下其324nm处的紫外吸收峰在不断降低,其在400nm处的荧光强度也随之降低,并且随着MCO含量的增加光响应性程度增大。该系列共聚物PCO-PMMA还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余虎力[8](2020)在《以纤维素为手性源构筑新型手性功能材料》文中提出手性是自然界神奇的属性之一,与人类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手性可以巧妙地与功能性材料结合,应用于不对称催化、手性拆分、圆偏振光等领域,在生物材料、光电器件、智能材料领域也展现出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利用手性小分子作为手性源是制备手性材料中常见的策略,但手性小分子资源有限、价格贵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手性材料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利用自然界中资源丰富的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纤维素作为手性源,有望解决手性小分子所面临的局限性。受益于纳米技术的发展,如DNA折纸术,de novo组装等,近年来基于DNA和蛋白质(或多肽)的手性材料得到迅速发展。纤维素作为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生物大分子,手性层次多样,利用纤维素作为手性源,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目前基于纤维素的手性材料研究十分有限,主要应用于手性色谱柱上,对其多层次手性的利用还有待深入开发。通过酸解纤维素原材料,可以得到纤维素纳米晶(CNCs)。CNCs为一维晶体棒状结构,具有三个层次的手性:分子组成单元葡萄糖中的碳手性(第一层次),纳米棒的螺旋扭曲结构(第二层次),纳米棒组装形成的胆甾相液晶结构(第三层次)。为推动纳米纤维素手性材料的发展,拓宽基于纤维素手性材料的应用范围,本论文对纤维素纳米晶三个层次手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不同层次手性的利用新方法。同时,将纤维素的手性与非手性物质如取代聚炔、半导体CuO相结合,制备了形貌与结构不同的新型手性功能材料。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纤维素纳米晶(CNCs)的第三层次手性,制备了一种圆偏振荧光可调节的刺激响应复合膜。通过带正电的丹磺酰氯侧基荧光聚炔(PM1)与表面带负电的CNCs共组装,制备了 PM1/CNCs复合膜。通过SEM、CD和UV的表征,证明复合膜具备胆甾相液晶结构。通过荧光光谱测试知,复合膜在HCl和NH3气体的调节下,荧光可逆的猝灭与产生,并可控制与NH3作用时间,调节荧光强度,这主要是由于丹磺酰氯侧基对酸碱具有敏感性。通过不同水含量的调节,复合膜的颜色可以从无色,到蓝色、绿色、黄色、红色较均一的变化,并且过程可逆,重复性好,通过CD、UV、SEM等测试证明主要是由于CNCs吸水后,膜中手性液晶结构的螺距对应变化引起。最终,通过酸碱和水含量的控制,可以对复合膜发射的CPL的强度和波长同时进行可逆调控。(2)利用CNCs的第二层次手性为模板,制备了具有光学活性的纳米花。通过铜氨离子与CNCs表面螺旋分布羟基的络合作用,在碱性与加热(40℃)条件下,使铜氨离子在原位转变为CuO。CuO以棒状CNCs为生长模板,最终形成复合纳米花结构。通过SEM、高分辨TEM、AFM等观察到呈放射状的纳米棒组成纳米花的花瓣,纳米棒具有右手螺旋结构,由尺寸更小的纳米纤维排列形成。通过煅烧除掉CNCs后,得到了仍保持有纳米花状结构的CuO粒子,纳米花瓣为右旋纳米棒。通过CD测试表明,CuO/CNCs复合纳米花和CuO纳米花都具有光学活性。利用两种纳米花的光学活性高比表面积,对苏氨酸对映体进行诱导结晶实验,实现了对苏氨酸对映体的有效分离。(3)利用CNCs的第一层次手性诱导制备了光学活性聚合物微球。利用CNCs作为悬浮聚合的稳定剂,非手性炔单体在液滴中聚合,成功制备了聚合物微球,但CD证明微球无光学活性。然后,利用含碳碳三键的硅烷偶联剂改性,在CNCs表面接上了炔基,利用炔基化的CNCs与非手性炔单体共聚,CD谱图中在与聚合物UV吸收对应的位置产生正向CD信号,证明炔基化CNCs的手性成功传递给了非手性聚炔。随后在悬浮聚合中,利用炔基化CNCs作稳定剂,成功制备聚合物微球。通过SEM观察到,炔基化CNCs以单分散态分布在微球的表面与内部,部分炔基化CNCs被聚合物完全包埋,说明微球中有炔基化CNCs参与了共聚。进一步对微球进行了 CD和UV-vis吸收谱图测试,证实微球具有光学活性,进一步证明炔基化CNCs的手性向非手性聚炔传递成功。(4)利用上部分(3)中建立的手性诱导方法,将CNCs替换为了羧甲基纤维素(CMC)。通过酰胺化反应,成功在CMC上接上了炔基。利用未改性CMC制备的非手性聚炔微球,无光学活性。然后通过炔基化的CMC作为悬浮聚合的稳定剂,制备了聚合物粒子。炔基化CMC溶液粘度随着剪切速率增加而减少,说明CMC分子沿着剪切力方向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取向。在悬浮聚合的过程中,通过将搅拌速率从200 rpm增加到350 rpm,得到的聚合物微粒从球形转变为纺锤形,进一步增加速率到600 rpm,纺锤形粒子尺寸明显减小。通过SEM对粒子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在3个转速下所生成的聚合物微粒都由5-10 μm的小球组装形成,相邻小球间形成孔隙,并且小球由纤维结构组成,证明聚合物微粒具有多层次结构。通过CD和UV-vis吸收谱图测试,证实球形和纺锤形微粒都具有光学活性,同时证明炔基化CMC的手性向非手性聚炔成功传递。利用具有光学活性的球形和纺锤形微粒对手性药物进行选择性释放,实现了手性药物的有效拆分。

钱坤[9](2020)在《半导体苯并菲侧链型液晶高分子调控PVDF膜的介电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合物电介质材料因为本身的易加工性能、非常良好的柔韧性能以及优秀的电性能在现代电力供应和可再生能源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大多数聚合物的介电常数(ε)很低(<10),增加了介质储能领域的材料体积。因此,如何提高聚合物材料的介电常数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制备高介电常数聚合物材料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聚合物合金材料,其材料具有易加工、质量轻、柔性好等特点,但不足之处在于添加的聚合物功能性问题和聚合物间相容性问题。另一种是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其材料可以结合聚合物基体与陶瓷纳米颗粒的优点,具有潜在的高介电、低损耗和高储能的特性。然而在实际研究中,陶瓷纳米颗粒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性和相容性差以及界面问题,导致复合材料的介电储能性能下降。半导体苯并菲侧链型液晶高分子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自组装有序性、良好的溶解加工性能、分子量可控、易于合成等特点。这些特性对聚合物共混以及无机陶瓷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本论文针对聚合物共混合金以及陶瓷/聚合物介电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研究:(1)采用传统的自由基聚合法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法合成了三种p型半导体苯并菲盘状侧链液晶聚合物:均聚物(PHT)、共聚物(PHT-co-P9F)和嵌段聚合物(PHT-b-P9F),其中PHT为聚甲基丙烯酸-[(3,6,7,10,11-五己氧基)苯并菲氧基]酯,P9F为聚全氟丁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将三种聚合物分别与聚偏氟乙烯溶液共混,制备了聚合物合金薄膜。研究了一系列聚合物合金的相容性和介电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合金的介电性能与PHT的有序性以及PHT与PVDF的相容性有关。在三种聚合物共混物中,PHT-b-P9F与PVDF的相容性最好,因为P9F与PVDF之间形成了F-H键,大大改善了PHT-b-P9F/PVDF聚合物合金的介电性能。50 wt%PHT-b-P9F/PVDF在100 Hz下的最大ε为35.5,是纯PVDF的4.23倍。(2)通过均聚物PHT对钛酸钡纳米颗粒进行表面改性,以此利用PHT的特性来增强钛酸钡纳米颗粒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以及提高界面极化。采用RAFT法成功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BT@PHT纳米颗粒,并制备相应BT@PHT/PVDF复合材料。通过阻抗分析仪和铁电分析仪,研究了复合材料的介电和储能性能。研究结果表明,50 wt%BT@PHT/PVDF复合材料中,在100 Hz下,ε最大可达22.0。与PVDF基体相比,所有复合材料介电损耗与电导率均无明显变化。此外,40 wt%BT@PHT/PVDF复合材料在50 KV/mm电场下的储能密度达0.2 J/cm3。本论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来制备高ε,低介电损耗和高储能密度的新型介电材料,同时探索了界面极化对介电材料的介电行为的影响规律。

江文峰[10](2020)在《手性多级纳米结构的自组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手性纳米材料对于推动手性分析和检测、手性拆分、生物标记、与偏振光相关的光子学和光电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已经制备了很多无机和有机手性纳米结构,但手性多级纳米结构的报道却少很多,多级结构的自组装机理以及多级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利用金-硫醇化物纳米片和有机大环分子作为组装基元,通过自组装制备了多种具有多级结构的手性纳米材料,并研究了其自组装机理,组装体的胶体溶液、化学和光学活性等性质。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1.金-半胱氨酸(Au-Cys)多级组装手性粒子的构建氯金酸与半胱氨酸反应,生成尺寸多分散的纳米片。向溶液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使纳米片之间作用相反的强相互作用力(静电斥力和近程耦合力)相抵消。这时,较弱的次级作用,比如纳米粒子形状的不对称性或者手性,才可以控制组装路径。结果,纳米片组装形成具有多级纳米结构的类颗石藻胶体粒子(CLIPs)。本文发展数学图论,建立复杂度因子的算法,定量比较不同结构的复杂度,发现与自然界中以及人工合成的一些多级纳米结构相比,CLIP粒子具有相当或者更高的结构复杂度。调节Au-Cys纳米片中配体的对映体过量χ以及组装初期的成核温度tn,本文得到了具有丰富组装体形貌的二维相图。比较相图中不同结构的复杂度因子,本文发现最复杂的结构出现在χ→±100%时。如果用非手性分子巯基乙酸(TGA)代替手性分子Cys作为配体时,组装体结构的复杂度显着降低;而用另外一种手性配体青霉胺(Pen)代替Cys时,形成了相似且具有复杂多级结构的CLIP粒子,这表明手性对于形成复杂多级结构的重要性。向Au-Cys中掺杂银或者铜,可以增强材料的弹性约束,使得弹性约束在组装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些掺杂改变了组装体的形貌,所形成粒子的结构复杂度降低。2.Au-Cys粒子胶体溶液、化学稳定性和光学活性的研究Au-Cys CLIP粒子可以分散在极性溶剂以及非极性溶剂中,表现出良好的胶体溶液性质。这些粒子在极端酸性及强碱性条件下,仍然可以保持其结构和发光性质,表现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Au-Cys CLIP粒子具有较强的光学活性,消光与发光的g-factor分别达到了0.055和0.01。Au-Cys材料具有很好的化学可调节性:向Au-Cys材料中掺杂Cu或者Ag时,不但可以改变组装体形貌,还可以将材料发出的红色荧光蓝移至橙色和黄绿色,并且发光仍然具有手性特征。Au-Cys CLIP粒子发光的手性方向可以通过物理超声实现反转。本文提出新的手性发光机理:Au-Cys材料由于自身电子云极化所发出的光为手性光;发出的荧光在与CLIP粒子作用时,粒子的手性结构会对左、右旋光造成不对称散射,也会赋予发光一定的手性。这两个原因造成的发光手性方向相反,是竞争关系。在完整的CLIP粒子中,不对称散射贡献较大,因此散射手性决定了整体发光的手性;将CLIP粒子超声解组装为纳米带后,散射能力大大减弱,材料自身发光的手性贡献较大,因此电子云极化造成的荧光手性决定了整体发光的手性方向。3.基于有机大环分子的多种手性多级纳米结构的构建手性二胺与二异氰酸酯在NMP中反应,生成了一系列大环分子同系物。二聚的大环分子通过自分类(self-sorting)形成无规片层组装体,从溶液中自分离析出。手性大环二聚体(MCU2)在溶液中自组装,根据条件不同得到了一系列的手性结构,包括螺旋浆叶片粒子(PBP粒子)、PBP超粒子、纳米花粒子、螺旋纳米纤维、由纳米粒子组成的螺旋线、由螺旋纳米带组成的环带球晶粒子。由两种互为对映异构体的MCU2分子形成的组装体,结构具有镜面对称性。结构分析表明,当手性大环分子形成的晶体属于简单单斜晶系时,组装体表现出纳米尺度下的结构手性;而当其形成的晶体属于简单四方晶系时,组装体无大尺度下的结构手性。

二、Polymer and Polymer Gel of Liquid 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olymer and Polymer Gel of Liquid 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s(论文提纲范文)

(1)两亲分子协同构筑荧光组装体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两亲分子
        1.2.1 表面活性剂
        1.2.2 新型两亲结构
    1.3 荧光材料
        1.3.1 传统荧光构筑基元
        1.3.2 新型荧光构筑基元
        1.3.3 荧光组装体
    1.4 基于两亲分子的荧光组装体
        1.4.1 组装体的构筑
        1.4.1.1 两亲分子与其他构筑基元相互作用
        1.4.1.2 荧光两亲分子自组装
        1.4.2 有序组装体的荧光增强原理
        1.4.2.1 基本发光原理
        1.4.2.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1.4.2.3 天线效应
        1.4.2.4 聚集诱导发光
        1.4.3 组装体类型
        1.4.3.1 溶液聚集体——胶束与囊泡
        1.4.3.2 固体材料
        1.4.3.3 软物质材料
        1.4.3.3.1 液晶
        1.4.3.3.2 凝胶
        1.4.4 应用
        1.4.4.1 荧光检测
        1.4.4.2 LED发光器件
        1.4.4.3 荧光成像
    1.5 本论文的主题思想、研究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Eu~(3+)诱导的荧光囊泡及其用于铜离子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样品制备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EM)
        2.2.5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AFM)
        2.2.6 动态光散射表征(DLS)
        2.2.7 光谱学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u~(3+)/POM-PPCT自组装
        2.3.2 荧光囊泡的组装机理
        2.3.3 荧光囊泡的荧光性质
        2.3.4 荧光囊泡用于Cu~(2+)检测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溶剂作用下铜纳米簇自组装驱动的聚集诱导发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铜纳米簇(CuNCs)的合成
        3.2.3 样品的制备
        3.2.4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3.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3.2.6 动态光散射表征(DLS)
        3.2.7 光谱学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铜纳米簇的合成与表征
        3.3.2 溶剂驱动的聚集诱导发光现象
        3.3.3 溶剂驱动的自组装
        3.3.4 自组装诱导发光机理解释
        3.3.5 溶剂作用调控机理
        3.3.6 荧光可调节性
        3.3.7 有机溶剂的识别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温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酒精度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铜纳米簇的合成
        4.2.3 铜纳米簇与色氨酸共组装
        4.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4.2.5 动态光散射表征(DLS)
        4.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4.2.7 差式量热扫描表征
        4.2.8 光谱学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铜纳米簇的合成和表征
        4.3.2 铜纳米簇氨基酸共组装
        4.3.3 组装机理探究
        4.3.4 比率检测混合溶剂中的水含量
        4.3.5 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抗冻性能
        4.3.6 荧光探针用于酒精度测定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温抗冻荧光凝胶用于阴离子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凝胶制备
        5.2.3 凝胶抗冻性质研究
        5.2.4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5.2.5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EM)
        5.2.6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AFM)
        5.2.7 流变学表征
        5.2.8 超低温差式扫描量热表征(DSC)
        5.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5.2.10 谱学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凝胶的构筑及其光学性质
        5.3.2 凝胶结构和流变学性质
        5.3.3 凝胶形成的影响因素
        5.3.4 凝胶的手性调控性能
        5.3.5 凝胶自组装机理解释
        5.3.6 荧光的抗冻性能
        5.3.7 凝胶的多刺激响应性
        5.3.8 检测阴离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静电相互作用驱动的两亲性铜纳米簇自组装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
        6.2.2 样品的制备
        6.2.3 制备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
        6.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6.2.5 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
        6.2.6 Zeta电位与粒径表征(Zeta-DLS)
        6.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6.2.8 小角X射线表征(SAXS)
        6.2.9 表面张力测定
        6.2.10 谱学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uNCs/CTAX自组装
        6.3.2 CuNCs/CTAX聚集机理
        6.3.3 CuNCs/CTAX荧光性能
        6.3.4 表面活性剂结构对CuNCs/CTAX荧光性质的影响
        6.3.5 CuNCs/CTAX用于发光二极管(LED)的构筑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偶氮苯结构的有机硅光响应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响应智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偶氮苯类光响应结构在各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偶氮苯结构的主客体识别相互作用
        1.3.2 偶氮苯结构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1.3.3 偶氮苯结构在力学驱动器的应用
        1.3.4 偶氮苯结构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3.5 偶氮苯结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4 有机硅材料在柔性器件领域的研究进展
        1.4.1 有机硅材料在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
        1.4.2 有机硅材料在软体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光响应偶氮苯有机硅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方法及表征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 核磁共振氢谱碳谱(~1H NMR、~(13)C NMR)分析
        2.3.3 紫外光谱(UVS)测试
        2.3.4 热稳定性测试
    2.4 实验部分
        2.4.1 4-(3-三乙氧基硅基丙基氨酯)偶氮苯的制备
        2.4.2 4-(3-三乙氧基硅基丙基脲基)偶氮苯的制备
        2.4.3 光响应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
        2.4.4 异氟尔酮二脲基偶氮苯的制备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含偶氮苯硅氧烷单体的红外分析表征
        2.5.2 含偶氮苯硅氧烷单体的核磁分析表征
        2.5.3 含偶氮苯硅氧烷单体的顺反异构研究
        2.5.4 光响应纳米颗粒的红外结构表征分析
        2.5.5 光响应纳米颗粒的顺反异构研究
        2.5.6 光响应纳米颗粒的热稳定性研究
        2.5.7 异氟尔酮二脲基偶氮苯的红外结构表征分析
        2.5.8 异氟尔酮二脲基偶氮苯的核磁表征分析
        2.5.9 异氟尔酮二脲基偶氮苯的顺反异构调控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响应有机硅薄膜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测试方法及表征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2 紫外光谱(UVS)测试
        3.3.3 热稳定性测试
        3.3.4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3.3.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3.7 能谱分析测试
        3.3.8 固体低场核磁测试
    3.4 实验部分
        3.4.1 光响应有机硅薄膜的制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光响应有机硅薄膜的红外谱图分析
        3.5.2 光响应有机硅薄膜的交联密度与弛豫时间研究
        3.5.3 光响应有机硅薄膜的表面结构特征及元素表征
        3.5.4 光响应有机硅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性能研究
        3.5.5 光响应有机硅薄膜的光响应玻璃化转变温度研究
        3.5.6 光响应有机硅薄膜的宏观光响应性能研究
        3.5.7 含偶氮苯有机硅薄膜的光控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3.5.8 含偶氮苯有机硅薄膜的热稳定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界面工程构筑一维纳米材料有序组装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1D纳米材料的理论基础
        1.2.1 1D纳米材料的种类与性质
        1.2.2 1D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1D纳米材料的有序组装
    1.3 界面工程构筑纳米结构组装体
        1.3.1 界面工程连续构筑一维纳米结构组装体
        1.3.2 界面工程连续构筑二维纳米结构组装体
    1.4 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三相界面法构筑1D纳米材料有序组装体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1D纳米材料的合成
        2.2.3 三相界面组装法制备纳米薄膜和纱线
        2.2.4 三相界面组装法制备皮芯结构纱线
        2.2.5 三相界面组装法制备复合纱线
        2.2.6 薄膜与器件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1D纳米结构的形貌与物相分析
        2.3.2 MoO_3纳米带有序组装过程与效果分析
        2.3.3 三相界面的组分调控与动态力学分析
        2.3.4 MoO_3纳米薄膜的形貌分析
        2.3.5 MoO_3纳米纱线的形貌与力学性能分析
        2.3.6 三相界面组装法的普适性分析
        2.3.7 多种复合纱线的形貌分析
        2.3.8 复合纱线的电学输出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三相界面法连续构筑无机半导体纱线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高长径比V_2O_5纳米带的合成
        3.2.3 VONY纱线的连续稳定制备
        3.2.4 VONY纱线的半导体性能测试
        3.2.5 螺旋结构皮芯纱线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
        3.2.6 纱线与器件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VONY纱线的成型过程及其形貌分析
        3.3.2 纳米单元在三相界面的组装机理与力学分析
        3.3.3 1D纳米结构的长径比计算与分析
        3.3.4 VONY纱线的物理性质分析
        3.3.5 VONY纱线的半导体性能分析
        3.3.6 螺旋结构皮芯纱线的成型过程与形貌分析
        3.3.7 螺旋结构皮芯纱线的变色人工肌肉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普通毛刷的两相界面法构筑宏观有序组装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1D纳米材料的合成
        4.2.3 1D纳米材料分散液的制备
        4.2.4 1D纳米材料有序组装体的制备
        4.2.5 薄膜与器件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1D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与BCT过程分析
        4.3.2 BCT剪切力学与取向原理分析
        4.3.3 BCT方法的普适性分析
        4.3.4 有序组装体的各向异性结构与性能分析
        4.3.5 CNT基各向异性致动器结构与性能分析
        4.3.6 有序组装体的热电薄膜结构与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纳米毛刷的两相界面法构筑宏观有序组装体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1D纳米材料分散液和共轭聚合物溶液的制备
        5.2.3 亲水性纳米毛刷的制备
        5.2.4 疏水性纳米毛刷的制备
        5.2.5 共轭聚合物基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
        5.2.6 薄膜与器件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毛刷的结构设计与刷涂过程中的界面特性分析
        5.3.2 纳米毛刷的亲疏水性研究及其影响规律分析
        5.3.3 1D纳米材料有序组装体的形貌及其影响规律分析
        5.3.4 有序组装体的应用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聚合物分散液晶的量子点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液晶
        2.1.1 液晶简介
        2.1.2 液晶分类
        2.1.3 液晶织构
        2.1.4 液晶的光学特性
    2.2 液晶/聚合物复合材料
        2.2.1 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
        2.2.2 聚合物稳定液晶(PSLC)
        2.2.3 聚合物分散与稳定液晶共存体系(PD&SLC)
    2.3 液晶/聚合物/量子点复合薄膜
        2.3.1 量子点简介
        2.3.2 量子点薄膜的应用
        2.3.3 液晶/聚合物/量子点复合薄膜
    2.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3 端基带有可聚合官能团氰基联苯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及液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分子模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端基带有羟基的氰基联苯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3.3.2 端基带有丙烯酸酯的氰基联苯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3.3.3 端基带有乙烯基醚的氰基联苯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3.3.4 端基带有羟基、丙烯酸酯和乙烯基醚氰基联苯的液晶性能
        3.3.5 端基带有羟基、丙烯酸酯和乙烯基醚氰基联苯的奇偶效应
        3.3.6 端基带有羟基、丙烯酸酯和乙烯基醚氰基联苯的分子模拟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液晶/聚合物/TiO_2体系量子点薄膜的荧光增强及调控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iO_2纳米粒子的修饰
        4.3.2 TiO_2纳米粒子的微观形貌
        4.3.3 基于液晶/聚合物/TiO_2的量子点薄膜的制备
        4.3.4 基于液晶/聚合物/TiO_2的量子点薄膜的微观形貌
        4.3.5 基于液晶/聚合物/TiO_2的量子点薄膜的电光性能
        4.3.6 基于液晶/聚合物/TiO_2的量子点薄膜的荧光增强
        4.3.7 基于液晶/聚合物/TiO_2的量子点薄膜的荧光调控
        4.3.8 基于液晶/聚合物/TiO_2的量子点薄膜的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可聚合液晶/聚合物的量子点薄膜的荧光增强及封装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端基带有乙烯基醚的氰基三联苯的合成及液晶性能表征
        5.3.2 两端带有乙烯基醚的液晶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5.3.3 乙烯基醚液晶单体的混配
        5.3.4 基于乙烯基醚液晶/聚合物的全聚合量子点薄膜的制备
        5.3.5 基于乙烯基醚液晶/聚合物的全聚合量子点薄膜的微观形貌
        5.3.6 基于乙烯基醚液晶/聚合物的全聚合量子点薄膜的荧光增强
        5.3.7 基于乙烯基醚液晶/聚合物的全聚合量子点薄膜的接触角
        5.3.8 基于丙烯酸酯液晶/聚合物的全聚合量子点薄膜
        5.3.9 基于乙烯基醚液晶/聚合物的全聚合量子点薄膜的封装
        5.3.10 基于乙烯基醚液晶/聚合物的全聚合量子点薄膜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宽带隙芴基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调控及其光物理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宽带隙芴基聚合物发光行为研究进展
        1.2.1 宽带隙芴基聚合物的缺陷发光研究
        1.2.2 宽带隙芴基聚合物的形貌和凝聚态行为研究
        1.2.3 宽带隙芴基聚合物的发光稳定化策略研究
    1.3 宽带隙芴基聚合物多维度组装的研究进展
        1.3.1 宽带隙芴基聚合物的零维组装
        1.3.2 宽带隙芴基聚合物的一维组装
        1.3.3 有机宽带隙半导体的二维组装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氢键型聚芴分子组装及其绿光带聚集诱导机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测试仪器
        2.2.3 PPFOH亚微米球的制备
        2.2.4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PFOH亚微米球的制备与表征
        2.3.2 PPFOH亚微米球的光学性质表征
        2.3.3 基于PPFOH纳米球的发光器件制备及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烷基芴聚集行为、构象转变及其光电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测试仪器
        3.2.3 PFO-DCE溶液和薄膜,PLEDs器件的制备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动态光散射测试
        3.3.2 PFO在不同状态下的光学性质
        3.3.3 PFOβ构象薄膜的形貌
        3.3.4 PFO在 DCE溶液中的聚集行为
        3.3.5 PFO的电致发光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二代β构象聚二芳基芴凝聚态结构及其光电性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测试仪器
        4.2.3 薄膜与激光器的制备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分析
        4.3.2 PFO和 PODPF薄膜的拉曼光谱
        4.3.3 薄膜形貌、寿命成像以及各向异性分析
        4.3.4 PODPF薄膜的ASE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级高度有序芴基超分子聚合物晶体及其光电性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5.2.3 合成
        5.2.4 rac-2O8-DPFOH-SFX纳米片和单晶的制备
        5.2.5 ASE和激光性质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超分子寡聚芴醇的两个立体异构体
        5.3.2 自组装行为
        5.3.3 2O8-DPFOH-SFX在不同状态下的光物理性质
        5.3.4 结晶增强发射和光谱稳定性
        5.3.5 两种立体异构体在不同状态下的放大自发辐射(ASE)和激光行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芴基聚合物半导体二维可控组装方法的普适性探索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纳米片的制备
        6.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NFO自组装纳米片制备
        6.3.2 PNFO纳米片光学性质表征
        6.3.3 PNFO纳米片排列结构表征
        6.3.4 PNFO纳米片的拉曼光谱
        6.3.5 影响纳米片生长的条件
        6.3.6 混合溶剂法的普适性探索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
致谢

(7)含香豆素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液晶性和光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光响应型材料概述
        1.2.1 光响应型材料的分类
        1.2.2 香豆素类光响应材料及其光二聚反应机理
        1.2.3 螺吡喃类光响应材料
    1.3 含香豆素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含香豆素液晶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3.2 含香豆素聚合物在光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
        1.3.3 含香豆素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1.4 甲壳型液晶聚合物及其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含香豆素甲壳型液晶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溶剂
        2.2.2 仪器与测试条件
        2.2.3 香豆素单体MCO及其聚合物PCO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及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3.2 单体及聚合物的分子量分析及热稳定性
        2.3.3 单体及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能分析
        2.3.4 聚合物的液晶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香豆素和螺吡喃共聚物PCO-PSP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溶剂
        3.2.2 仪器与测试条件
        3.2.3 共聚物PCO-PSP的合成路线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共聚物PCO-PSP的结构表征
        3.3.2 共聚物PCO-PSP的分子量分析及热稳定性
        3.3.3 共聚物 PCO-PSP 的刺激响应特性
        3.3.4 共聚物PCO-PSP的液晶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香豆素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CO-PMMA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溶剂
        4.2.2 仪器与测试条件
        4.2.3 共聚物PCO-PMMA的合成路线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聚物PCO-PMMA的结构表征
        4.3.2 共聚物PCO-PMMA的分子量分析及热稳定性
        4.3.3 共聚物PCO-PMMA的光学性能分析及溶解性
        4.3.4 共聚物PCO-PMMA的液晶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以纤维素为手性源构筑新型手性功能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生物大分子
        1.1.1 引言
        1.1.2 DNA简介
        1.1.3 蛋白质或多肽简介
        1.1.4 多糖简介
    1.2 基于纤维素纳米晶(CNCs)多层次手性材料
        1.2.1 引言
        1.2.2 基于CNCs的光学活性粒子
        1.2.3 基于CNCs的光学活性膜
        1.2.4 基于CNCs的光学活性凝胶
        1.2.5 基于CNCs的光学活性纤维
    1.3 螺旋取代聚炔的手性诱导策略
        1.3.1 引言
        1.3.2 聚合过程中诱导
        1.3.3 聚合后期诱导
    1.4 手性功能材料的应用简介
        1.4.1 引言
        1.4.2 不对称催化
        1.4.3 手性拆分
        1.4.4 圆偏振光材料
        1.4.5 其它应用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其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利用CNCs胆甾液晶结构制备可调控圆偏振荧光(CPL)膜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测试仪器
        2.2.2 CNCs的制备
        2.2.3 取代聚炔/纤维素纳米晶复合膜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响应性CPL复合膜的制备策略
        2.3.2 纤维素纳米晶(CNCs)的表征
        2.3.3 无色复合膜的结构表征
        2.3.4 复合膜的多重响应性能
        2.3.5 荧光调控对复合膜CPL发射的影响
        2.3.6 手性调控对复合膜CPL发射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利用CNCs螺旋扭曲棒作手性模板构筑光学活性纳米花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测试仪器
        3.2.2 脱硫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
        3.2.3 CuO/CNCs复合纳米花与CuO纳米花的制备
        3.2.4 诱导苏氨酸对映体选择性结晶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纳米花的组成表征
        3.3.2 复合纳米花的结构与光学活性表征
        3.3.3 复合纳米花的生长机理
        3.3.4 光学活性纳米花在诱导结晶方面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利用CNCs手性碳作手性源诱导制备光学活性聚炔微球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测试仪器
        4.2.2 中性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
        4.2.3 炔基化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
        4.2.4 微球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学活性微球制备策略
        4.3.2 炔基化纤维素纳米晶的表征
        4.3.3 光学活性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4.3.4 炔基化纤维素纳米晶的手性传递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利用纤维素作手性诱导剂制备球形和非球形光学活性聚合物粒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和测试仪器
        5.2.2 炔基化羧甲基纤维素(A-CMC)的制备
        5.2.3 炔基化羧甲基纤维素与非手性单体的共聚
        5.2.4 聚合物微粒的制备
        5.2.5 微粒对辛克宁和辛可尼丁对映体选择性释放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球形和非球形微粒制备策略
        5.3.2 炔基化羧甲基纤维素的制备与表征
        5.3.3 球形与纺锤形微粒的制备与表征
        5.3.4 球形和纺锤形微粒对辛克宁和辛可尼丁对映体选择性释放表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博士研宄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半导体苯并菲侧链型液晶高分子调控PVDF膜的介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介电材料
        1.2.1 介电材料的参数
        1.2.2 介电材料的极化机理
        1.2.3 外部条件对介电性能的影响
    1.3 介电材料的种类
        1.3.1 陶瓷
        1.3.2 聚合物
        1.3.3 聚合物共混合金材料
        1.3.4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1.4 聚合物合金介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共混介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4.2 半导体高分子/聚合物共混介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4.3 绝缘高分子/聚合物共混介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4.4 化学共混聚合物合金
    1.5 BaTiO_3/聚合物复合介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5.1 绝缘壳层包覆BaTiO_3/聚合物复合介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5.2 导电壳层包覆BaTiO_3/聚合物复合介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界面极化理论模型
    1.7 液晶高分子概述
    1.8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三种不同半导体苯并菲侧链型液晶高分子的合成及其聚合物合金的介电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单体的合成
        2.2.4 聚合物的合成
        2.2.5 聚合物合金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与聚合物的表征
        2.3.2 均聚物、无规共聚物和嵌段共聚物的相结构和相转变
        2.3.3 聚合物合金薄膜的凝聚态结构和形貌
        2.3.4 聚合物合金薄膜的介电性能
        2.3.5 聚合物合金薄膜的极化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晶高分子苯并菲包覆BaTiO_3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介电储能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单体的合成
        3.2.4 小分子链转移剂的制备过程
        3.2.5 半导体苯并菲侧链型液晶高分子包覆纳米BaTiO_3颗粒的制备
        3.2.6 PVDF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T@PHT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3.3.2 PVDF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3.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
        3.3.4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储能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实验药品与仪器
附录 B 个人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手性多级纳米结构的自组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级结构自组装
    1.3 手性结构
        1.3.1 手性有机结构
        1.3.2 手性无机结构
    1.4 手性材料的光学活性
        1.4.1 手性折射、吸收和散射
        1.4.2 手性发光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金属硫醇化物的多级组装手性粒子的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原料
        2.2.2 合成方法
        2.2.3 表征
        2.2.4 计算机模拟方法
        2.2.5 图论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u-Cys初始组装基元的结构表征
        2.3.2 Au-Cys纳米片的自组装
        2.3.3 Au-Cys化学结构表征
        2.3.4 组装结构复杂性的评价——复杂度因子(CI)
        2.3.5 手性与结构复杂性的关系——组装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属硫醇化物多级组装手性粒子的胶体、化学和光学活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原料
        3.2.2 合成方法
        3.2.3 表征
        3.2.4 计算机模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u-Cys的胶体溶液性质以及化学稳定性
        3.3.2 Au-Cys的光学活性
        3.3.3 Ag和 Cu掺杂的Au-Cys的光学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机大环分子的多种手性多级纳米结构的构建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原料
        4.2.2 合成以及组装
        4.2.3 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手性大环分子R-和 S-MCU_2的制备
        4.3.2 R-和 S-MCU_2的组装
        4.3.3 R-和 S-MCU_2手性组装体的结构评价
        4.3.4 R-和 S-MCU_2组装体的光学活性——CD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Χ-T_N相图对应的全部SEM照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投寄的论文、专利

四、Polymer and Polymer Gel of Liquid 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s(论文参考文献)

  • [1]两亲分子协同构筑荧光组装体及性能研究[D]. 袁进. 山东大学, 2021(11)
  • [2]基于偶氮苯结构的有机硅光响应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赵家鑫. 山东大学, 2021(12)
  • [3]用于可持续电子器件的软物质材料研究进展[J]. Moon Jong Han,Dong Ki Yoon. Engineering, 2021(05)
  • [4]界面工程构筑一维纳米材料有序组装体[D]. 李林鹏. 东华大学, 2021(01)
  • [5]基于聚合物分散液晶的量子点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帅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6]宽带隙芴基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调控及其光物理性质研究[D]. 虞梦娜.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7]含香豆素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液晶性和光响应特性研究[D]. 成天欣. 湘潭大学, 2020(02)
  • [8]以纤维素为手性源构筑新型手性功能材料[D]. 余虎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9]半导体苯并菲侧链型液晶高分子调控PVDF膜的介电性能的研究[D]. 钱坤. 湘潭大学, 2020
  • [10]手性多级纳米结构的自组装研究[D]. 江文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液晶半导体的聚合物和聚合物凝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