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川崎重工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三效吸收式冷水机组

日本川崎重工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三效吸收式冷水机组

一、日本川崎重工开发成世界上第1台三效吸收式冷水机组(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辉[1](2020)在《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动态特性分析与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表明

于磊[2](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刘大庆[3](2016)在《工业余热综合利用之同方川崎吸收式热泵项目规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因此,节能减排是已被我国提到国策高度的战略。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左右。工业能源消耗量巨大、节能潜力同样很大。其中以热电、钢铁、化工、石化以及轻纺、造纸、制药、食品等为代表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吸收式热泵正是充分利用工业余热、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新技术。吸收式热泵吸收冷却塔等处的排放热,形成新的可资利用的热能,或者重新加入工业循环、或者提供民用供热,具有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针。因此,溴化锂吸收式热泵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持久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同方川崎吸收式热泵项目总体规划、实施环境、销售计划及策略、财务分析以及风险分析,总结了同方川崎公司实施吸收式热泵项目的整体思路。通过对吸收式热泵工作原理的分析确认了项目的可行性。之后通过财务和风险分析,计算出在项目期内,投资利润率为13.78%、内部收益率为20.5%、静态回收期6.96年、动态回收期8.17年,这些数据都表明项目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投资效益良好。

刘玮[4](2015)在《基于蓄能技术和地源热泵的冷热电联产系统优化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能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另一方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建筑能耗是全社会总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冷热电单独生产方式的能源利用率低,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不但能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也减少了能量的长距离输送。因此,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率高,同时兼顾削峰填谷、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易于实现能源的季节性平衡,经济环保,有利于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本文以基于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和蓄能技术(Thermal Energy Storage,TES)的冷热电联产(Combined Cooling,Heating and Power,简称为CCHP)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三种CCHP系统形式,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蓄能技术对CCHP系统设计和运行特性的影响;对CCHP系统在不同负荷率条件下的逐时运行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达到降低整个CCHP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此外,搭建了CCHP实验系统,对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下的地埋管换热器和地源热泵系统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最后对CCHP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和环保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本文的研究是与作者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而开展的,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了三种CCHP系统形式,构建了CCHP系统性能理论模型,研究了蓄能技术及燃气内燃机容量对系统装机容量和运行特性的影响。蓄能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在额定设计工况下的装机容量、系统初投资和运行费用。以CCHP系统一为例,蓄能技术分别降低了15.27%CCHP系统装机容量(制冷工况下)和37.54%CCHP系统装机容量(制热工况下),每年可以减少运行费用约为6.48万元,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2)燃气内燃机承担CCHP系统的基础电力负荷,不足部分由公用电网补充,在蓄能工况下的机组电力负荷由公用电网承担,有利于降低燃气内燃机的装机容量及高效运行。(3)由于室外气象参数的瞬态变化,CCHP系统的运行策略需要逐时变化以适应系统负荷的变化,得到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的逐时运行策略:在系统负荷超过安装容量时,蓄能罐释放热量或者冷量调节负荷峰值,用以补充其他设备制冷量或制热量的不足。(4)在系统负荷小于安装容量时,由于蓄能罐蓄存的热量或者冷量存在损失,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应尽可能及早利用,以降低蓄能罐储存热量或冷量的损失;在系统负荷较小时,蓄能罐释放的冷量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完全承担系统的冷负荷需求。(5)各组地埋管换热器由于敷设位置不同及系统长期部分负荷下运行,使得各区域地埋管换热器的运行状态和地源侧循环水回水温度不一致;由于运行时间不连续和土壤的热量累积,停机后再次运行的地源侧循环水温度趋于升高;地源侧循环水温度最高约为30℃,地埋管换热器性能明显优于冷却塔;经过运行时间3433小时,主要结论如下:系统在蓄热工况下机组的COP为2.78,低于设计值3.49;而地源热泵直接供冷时热泵机组运行的能效比为6.60,略高于蓄冷工况下的6.30。(6)在整个制冷和制热季节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CCHP系统中各个机组启停状态的方式使系统的制冷量或制热量满足建筑物对负荷的需求;在接近或者达到额定设计工况时,蓄能罐中蓄存的冷量或者热量主要用于弥补其它机组制取的冷量或者热量的不足;在系统运行的初期和末期,蓄能罐中蓄存的冷量或者热量应优先利用,以降低蓄能罐的热量损失,从而降低整个CCHP系统的运行费用。(7)以GSHP与蓄能技术为基础的CCHP系统,主要以天然气作为系统的驱动能源,与传统的冷热电单独生产系统相比,该CCHP系统具有良好的环保性。以GSHP与蓄能技术及发电机/公用电网并列运行耦合的CCHP系统为例,CCHP系统每年的发电量约为4.67×106 kW·h,可以取代1630吨标准煤;此外,若以传统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指标为310g/kW·h,电网输送损耗率以8%来计算,该CCHP系统每年可以减少121吨标准煤消耗。(8)以GSHP与蓄能技术及发电机/公用电网并列运行耦合的CCHP系统为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每年可以1.04×107 MJ的热量作为烟气热水吸收式热泵机组的热源,每年可以节省667吨标准煤;与传统的冷热电单独生产系统相比,GSHP与蓄能技术及发电机/公用电网并列运行耦合的CCHP系统每年消耗天然气为1.20×106 m3,可以取代1883吨标准煤,每年可以减排2000吨二氧化碳和32吨二氧化硫。

张静[5](2012)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室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能源缺乏、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节能减排也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在众多制冷方式中,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以其环保、节能、高效等自身优势,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为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溴化锂制冷系统组成设备的原理、性能,掌握其运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了解其节能、环保、安全等特点;能够根据地区、环境特点,选择加热、冷却方式,配置节能、高效的制冷系统。本文依据GB/T18431-2001《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国家标准,设计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室。本实验室可测定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有:加热蒸汽压力与制冷量的关系、冷媒水出口温度与制冷量的关系、冷却水进口温度和制冷量的关系、冷却水量与制冷量的关系、稀溶液循环量与制冷量的关系及水侧污垢对制冷量的影响等。依据JISB8622-1994《吸收式制冷机》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设计规范以及JB865601997《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安全要求》设计了制冷量为100kW的单效双筒溴化锂制冷机组;太阳能供热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媒水系统等辅助系统。设计的太阳能供热系统夏季运行时可节省能源80%左右。本文选用Agilent34980A做为数据采集器,在充分应用其自带的Benchlink软件的基础上,又对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采集数据在更为直观的系统运行界面上动态显示,并通过开发的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初步计算,以迅速对测试数据的有效性及溴化锂制冷机组的性能进行评价。

王国华[6](2012)在《远大空调绿色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和资源匮乏日益严峻,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以及联合国多次环境会议的召开,使得绿色需求在全球兴起。我国也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低碳消费模式。中央空调是高能耗产品,如何节约能源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产品的发展是关键。中央空调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绿色营销策略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本文首先对绿色营销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为远大空调绿色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做好了理论铺垫。其次,对远大空调绿色营销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远大空调实施绿色营销的优势和劣势,并分析了远大空调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状况、消费者分析等,得出了远大空调实施绿色营销的机遇和威胁。然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远大空调选择绿色营销的必要性。远大空调的绿色营销策略的制定主要是基于营销4Ps理论。本文分别从绿色产品策略、绿色价格策略、绿色渠道策略、绿色促销策略和绿色服务策略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远大空调绿色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主要从构建绿色企业识别系统、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建立健全绿色管理机制以及利用节能服务提升绿色竞争力几个方面着手。本文的研究旨在对整个中央空调行业乃至其他家电企业以及远大空调绿色营销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李代程[7](2012)在《溴化锂溶液传质特性及其纳米溶液制作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吸收器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关键部件,吸收器的吸收效果优劣直接影响到制冷机组的效率。吸收器工作时浓溴化锂溶液吸收气相水蒸气,是一个传热传质过程。许多人对吸收器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过研究,但是由于溶液内部进行的传热传质过程异常复杂,因此对传热传质在溶液内部相互耦合和作用的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目的是将溴化锂溶液的传热传质过程分开进行,重点研究传质过程。通过在多功能制冷工质传热传质性能检测与试验装置平台上进行的传热传质分离实验,研究了改变吸收器的吸收压力、吸收面积、溶液流量和溶液浓度时斜板吸收器内的传质过程。通过测量溴化锂溶液吸收前后的浓度变化计算出溴化锂溶液的吸收率,运用传质机理分析解释吸收率随实验参数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吸收压力、吸收面积、溶液流量和溶液浓度不同程度的影响水蒸气的吸收量和吸收率,其中吸收压力和吸收面积对传质效果影响显着提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效率有效途径之一是向溴化锂溶液中添加纳米材料。制备纳米溴化锂溶液需要进行机械震荡等措施,当需要制备大量的纳米溴化锂溶液时,受机械振荡器一次震荡溶液的限制,需分次制备纳米溴化锂溶液,耗时较长并且制备出溶液的添加剂浓度误差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文提出了浓浆+稀释的制备纳米溴化锂溶液的简单方法:即首先制备加浓的纳米溴化锂溶液,制备完成后再稀释到原有的倍数。为了探讨这种纳米溴化锂溶液制备方法的可行性,本文选取了一定添加剂浓度的溴化锂溶液,通过重力沉降实验和吸收光谱实验对比研究了直接配置的纳米溴化锂溶液和法配置的纳米溴化锂溶液。通过研究证实了浓浆+稀释配置方法的可行性。

姜尔宁[8](2011)在《全球冷水机组和空调市场(三)》文中研究指明由USGBC开发的LEED为建筑物业主和运行者提供了一个框架以验证和贯彻实用的和可测量的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运行和保养方案。LEED适用于所有商业用和住宅用的建筑型式。它在整个的建筑寿命期间工作——设计和建造、运行和保养、承租人装备和重要的技术改造。

贾国珍[9](2009)在《轧钢加热炉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文中指出目前,我国轧钢加热炉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仅有25.8%。从能耗的构成上来看,要降低轧钢系统的能耗,一方面应通过技术进步降低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应利用先进的能量回收技术,合理有效地对轧钢系统中的余热余能资源进行回收利用。随着设备大型化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优化,轧钢系统的能源消耗逐渐降低,在该方面降低能耗的潜力已不大。而我国轧钢加热炉的余热回收水平不高,因此进一步回收利用生产过程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是未来轧钢系统节能的主攻方向和企业未来节能的突破口。本文在对南钢现场调研和查阅各类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轧钢加热炉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途径一烟气余热预热助燃空气、连铸坯热装热送、加热炉汽化冷却蒸汽的回收和利用,通过计算南钢加热炉的单位热耗,找到影响加热炉单耗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加热炉单耗的影响,并探讨烟气余热回收、连铸坯热装热送和汽化冷却技术所取得的技术经济效益。本文针对汽化冷却系统,详细地分析涉及南钢轧钢加热炉各个厂的蒸汽发生源和使用情况,与国内外的先进水平做对比找出存在的差距;从理论上分析南钢加热炉蒸汽系统,计算南钢加热炉蒸汽的理论产生量;提出南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并分析节能效果。针对南钢高速线材厂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产生的饱和蒸汽在非采暖期大量放散、蒸汽没有合理用户的现状,分析溴冷机组的实用性和在南钢高线厂应用的可行性,为公司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同时推动溴化锂制冷技术在南钢进一步的应用。

程金强[10](2009)在《功能表面强化传热传质研究及其在车载溴冷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在竖直粗糙表面的液体均膜形成和稳定方法,并探索其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作为吸收器的应用,看能否实现该功能表面内侧溴化锂溶液均膜流动吸收水蒸气放热、外侧直接风冷散热的传热传质强化技术,并将此成果应用到车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中,探索有效的车载小型溴冷机方案。对功能表面的液体流动流场分布及在吸收水蒸汽下温度场的分布和空气侧扩展表面的强化传热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对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显示了溶液在功能表面微槽道间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分布,分析了粗糙突起的形状及排列对流场的影响,为吸收器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结合后期试验数据对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进行不断改进,使模拟结果更准确更能反映实际的过程。在实践中以三种工艺方式来形成所需的功能表面,并对表面进行了热处理或者附着丝网以进行溶液二次分布,分别观察了其溶液喷淋均膜情况,总结了功能表面上实现均膜稳定技术的有效方法。设计出315w倾斜板式降膜吸收器,并以此搭建整个制冷系统试验台,通过不同工况下的试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通过研究发现该功能表面有独特的均膜效果,尤其是在将表面退火处理以后,液膜铺展面积更大更均匀,液膜平均厚度较小,满足溴冷机中吸收器蒸汽侧传质的要求;在强度允许情况下,将该板材厚度减小,并且在外侧加工上翅片以强化散热,又能满足吸收器空气侧风冷散热的要求。本文的研究为重量更轻、直接空冷的溴冷机中吸收器的开发提供一条解决途径,为溴冷机小型化、全空冷的实现并能作为车载制冷系统使用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二、日本川崎重工开发成世界上第1台三效吸收式冷水机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川崎重工开发成世界上第1台三效吸收式冷水机组(论文提纲范文)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工业余热综合利用之同方川崎吸收式热泵项目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同方川崎吸收式热泵项目规划
    2.1 项目实施背景
    2.2 项目实施意义
    2.3 项目实施规划
    2.4 项目实施原理——蒸汽型吸收式热泵工作原理
第三章 项目实施环境分析
    3.1 项目实施市场环境分析
        3.1.1 市场前景分析
        3.1.2 热电行业及其应用分析
        3.1.3 冶炼行业及其应用
        3.1.4 石化行业及其应用分析
    3.2 项目实施的市场竞争对手分析
        3.2.1 行业现状
        3.2.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 项目实施的公司支持能力分析
        3.3.1 公司管理
        3.3.2 生产制造
    3.4 项目实施的PEST分析
        3.4.1 Political(政治法律环境)
        3.4.2 Economic(经济环境)
        3.4.3 Social(社会文化环境)
        3.4.4 Technological(技术及自然环境)
        3.4.5 总结
    3.5 项目实施的SWOT分析
        3.5.1 Strength (优势)
        3.5.2 Weakness (劣势)
        3.5.3 Opportunity (机遇)
        3.5.4 Threat (威胁)
        3.5.5 总结
第四章 销售计划及策略
    4.1 销售目标
    4.2 目标市场
    4.3 产品策略
    4.4 销售策略
        4.4.1 市场措施
        4.4.2 销售组织
    4.5 服务策略
第五章 项目建设的财务分析
    5.1 盈利能力分析
        5.1.1 销售收入分析
        5.1.2 主营业务成本分析
        5.1.3 费用税金分析
    5.2 原投资经营与追加投资分析
        5.2.1 现有资产状况
        5.2.2 追加投资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蓄能技术和地源热泵的冷热电联产系统优化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冷热电联产系统特点
    1.3 冷热电联产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基于蓄能技术的CCHP系统热力学优化
    2.1 基于蓄能技术的CCHP系统
    2.2 基于蓄能技术的CCHP系统优化模型构建
    2.3 原动机选择
    2.4 CCHP系统性能分析
    2.5 CCHP系统主要设备配置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蓄能技术的CCHP实验系统构建
    3.1 实验系统流程
    3.2 实验系统主要设备
    3.3 实验测量仪表
    3.4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蓄能技术的CCHP系统实验研究
    4.1 制热工况下的系统性能
    4.2 制冷工况下的系统性能
    4.3 系统蓄能特性实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蓄能技术的CCHP系统经济性与环保性评价
    5.1 系统技术经济性评价
    5.2 系统环保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字母注释表
致谢

(5)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室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简介
    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发展概述
    1.3 溴化锂制冷工作机理
    1.4 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室总体方案设计
    2.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试验系统
    2.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性能试验内容
        2.2.1 机组性能试验要求
        2.2.2 在设计工况下对机组性能的试验
        2.2.3 变工况下对机组性能的试验
        2.2.4 机组自动控制性能的试验
第3章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计
    3.1 单效溴化锂制冷机工作原理
    3.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工作循环流程
        3.2.1 循环流程的溶液回路过程
        3.2.2 循环流程的制冷剂回路过程
    3.3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热力计算
        3.3.1 已知参数
        3.3.2 设计参数的选定
        3.3.3 各状态点参数值
        3.3.4 各主要设备的热负荷
    3.4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传热计算
        3.4.1 发生器传热面积计算
        3.4.2 冷凝器传热面积计算
        3.4.3 蒸发器传热面积计算
        3.4.4 吸收器传热面积计算
        3.4.5 溶液热交换器传热面积计算
    3.5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结构
        3.5.1 各换热设备传热管数n的计算
        3.5.2 各换热设备的流程数与传热管内的流速计算
第4章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辅助系统设计
    4.1 太阳能供热系统
    4.2 冷却水系统
    4.3 冷媒水系统
第5章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及数据处理
    5.1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5.1.1 测量仪表
        5.1.2 数据采集及显示设备
    5.2 试验数据处理
        5.2.1 试验数据的记录
        5.2.2 试验结果的计算
    5.3 试验结果的储存与显示
        5.3.1 通道布置方案
        5.3.2 试验数据与结果显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6)远大空调绿色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理论综述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2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营销
        1.2.3 绿色营销理论
        1.2.4 国内外绿色营销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第2章 远大空调绿色营销环境分析
    2.1 远大空调概述以及经营现状分析
        2.1.1 远大空调简介
        2.1.2 远大空调经营现状
        2.1.3 远大空调绿色营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2 宏观环境分析
        2.2.1 政治法律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自然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微观环境分析
        2.3.1 行业竞争格局
        2.3.2 消费者需求分析
        2.3.3 供应商分析
    2.4 远大空调绿色营销SWOT分析
        2.4.1 优势
        2.4.2 劣势
        2.4.3 机会
        2.4.4 威胁
    2.5 远大空调绿色营销策略的选择
第3章 远大空调绿色营销策略
    3.1 市场细分与定位
        3.1.1 中央空调市场细分
        3.1.2 目标市场的选择
        3.1.3 远大空调绿色营销的市场定位
    3.2 远大空调绿色产品策略
        3.2.1 绿色设计
        3.2.2 清洁生产
        3.2.3 绿色采购
    3.3 绿色定价策略
        3.3.1 影响绿色产品定价的因数
        3.3.2 认知价值定价策略
        3.3.3 差别定价策略
    3.4 远大空调绿色渠道策略
        3.4.1 渠道策略的选择
        3.4.2 直销策略
        3.4.3 分销策略
        3.4.4 逆向渠道策略
    3.5 远大空调绿色促销策略
        3.5.1 绿色广告策略
        3.5.2 公共宣传策略
    3.6 绿色服务策略
        3.6.1 树立全员绿色服务观念
        3.6.2 绿色销售支持
        3.6.3 绿色检测和监控服务
        3.6.4 提供合同能源管理
第4章 远大空调绿色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4.1 构建绿色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4.1.1 绿色理念识别系统
        4.1.2 绿色行为识别系统
        4.1.3 绿色视觉传播系统
    4.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4.3 建立健全绿色管理机制
    4.4 利用节能服务提升绿色竞争力
        4.4.1 远大节能服务发展历程
        4.4.2 节能服务
        4.4.3 节能服务提升绿色竞争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溴化锂溶液传质特性及其纳米溶液制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优点
    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3 提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效率途径与方法
        1.3.1 新型制冷工质的改进
        1.3.2 改进机组内换热部件的结构形态
        1.3.3 吸收式制冷机组循环方式改进
        1.3.4 智能化调节机组
        1.3.5 传热传质研究
    1.4 纳米流体在强化换热研究中的应用
    1.5 纳米溶胶的应用现状
    1.6 纳米颗粒对溴化锂溶液性质的影响研究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溴化锂溶液绝热吸收传质研究
    2.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吸收器传热传质研究
        2.1.1 吸收机理
        2.1.2 降膜吸收研究
    2.2 吸收器传热传质概况
        2.2.1 传热传质分离概念的提出
        2.2.2 传热传质分离研究近况
第3章 试验平台简介
    3.1 试验台总体设计
    3.2 各个技术模块介绍
    3.3 试验台自动化控制系统
第4章 溴化锂水溶液传热传质分离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传热传质分离试验
        4.2.1 试验热力参数选取
        4.2.2 传质试验操作说明
        4.2.3 吸收器内水蒸气吸收压力对传质的影响
        4.2.4 吸收器吸收面积对传质的影响
        4.2.5 溴化锂溶液流量对传质的影响
第5章 纳米溴化锂溶液配置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纳米微粒的分散
    5.3 纳米悬浮液的制备
    5.4 纳米悬浮液稳定性研究方法
    5.5 纳米悬浮液重力沉降实验
    5.6 纳米悬浮液分光光度实验
        5.6.1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实验装置
        5.6.2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构成及原理
        5.6.3 吸光度实验结果
结论
    本文结论
    展望
公式符号说明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轧钢加热炉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钢铁工业能耗现状
        1.1.1 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结构特点
        1.1.2 我国钢铁工业、企业的发展趋势
    1.2 钢铁工业余热资源及余热回收利用
        1.2.1 钢铁工业余热资源概况
        1.2.2 钢铁工业余热回收利用
        1.2.3 加热炉余热资源概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加热炉余热回收的节能理论与技术
    2.1 加热炉节能的评价指标
    2.2 轧钢加热炉余热回收技术
        2.2.1 烟气余热回收
        2.2.2 连铸坯热装热送
        2.2.3 加热炉汽化冷却
第3章 南钢加热炉余热回收利用分析
    3.1 南钢加热炉余热资源利用情况
    3.2 烟气余热回收
    3.3 钢坯热装热送
    3.4 汽化冷却余热蒸汽的回收
第4章 溴化锂制冷回收余热
    4.1 研究背景
        4.1.1 溴化锂制冷概述
        4.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4.2 溴化锂制冷在南钢的应用分析
        4.2.1 溴化锂制冷的应用分析
        4.2.2 溴化锂制冷在南钢的可行性分析
    4.3 溴化锂制冷回收余热的经济效益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功能表面强化传热传质研究及其在车载溴冷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概述
        1.2.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原理
        1.2.2 车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空调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1.2.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国内外发展概况
        1.2.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发展趋势
    1.3 相关研究结果的分析
        1.3.1 强化传热传质的研究现状
        1.3.2 溴冷机中吸收器的研究现状
        1.3.3 降膜吸收的研究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功能表面降膜吸收传热传质特性研究
    2.1 物理及数学模型
        2.1.1 物理模型
        2.1.2 数学模型
    2.2 数值模拟方法
        2.2.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2.2 换热模型
        2.2.3 湍流模型
        2.2.4 边界条件
    2.3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2.3.1 模拟对象几何描述
        2.3.2 网格划分
    2.4 几何模型边界条件的定义
    2.5 FLUENT 中求解控制参数设置
        2.5.1 计算模型的选择
        2.5.2 求解器控制参数设置
        2.5.3 结果显式
    2.6 功能表面自由降膜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6.1 粗糙表面类型对流场均布性的影响
        2.6.2 表面突起排列对流场均布性的影响
        2.6.3 突起高度、突起间距对流场的影响
    2.7 功能表面喷淋降膜试验研究
        2.7.1 流量对表面湿润性的影响
        2.7.2 吸收板倾斜角度影响
        2.7.3 粗糙表面不同加工方式之间的差异
    2.8 功能表面板降膜吸收传热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8.1 翅片侧温度场分布
        2.8.2 不锈钢基板温度场分布
        2.8.3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2.9 小结
3 基于功能表面降膜吸收器的小型全空冷溴冷机试验台设计
    3.1 热力计算
        3.1.1 小型制冷样机设计目标及分析
        3.1.2 基于功能表面板吸收器的试验台热力计算
    3.2 热力计算辅助设计软件开发
    3.3 结构设计
        3.3.1 发生器及溶液换热器
        3.3.2 汽液分离器
        3.3.3 冷凝器
        3.3.4 冷剂水储液器
        3.3.5 U 型节流管
        3.3.6 吸收蒸发器
        3.3.7 V 型溶液配液槽
        3.3.8 试验台总成图
    3.4 校核计算
        3.4.1 溶液循环量及流速
        3.4.2 反生器至冷凝器过热冷剂蒸汽流速及压降
        3.4.3 蒸发器至吸收器冷剂蒸汽流速及压降
    3.5 试验台加工组装工艺
        3.5.1 试验台加工金属材料的选择
        3.5.2 钎焊焊接工艺
        3.5.3 数控电火花加工工艺
        3.5.4 试验台密封性检漏
    3.6 小结
4 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4.1 试验台试验方案
    4.2 试验台试验规范
        4.2.1 试验前准备工作
        4.2.2 试验过程规范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全风冷试验数据汇总
        4.3.2 风速大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4.3.3 风温大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4.3.4 浓溶液流量大小对试验结果影响
        4.3.5 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4.4 试验现象分析及结构改进
        4.4.1 发生器内电加热时有爆炸声的出现
        4.4.2 冷凝水的出现需要很长时间
        4.4.3 所用磁力耦合泵输送流体流量不稳定
        4.4.4 停机稀释防结晶方法
        4.4.5 发生器需保持一定液位的稳定性
        4.4.6 稀溶液回液管有时候看不见液位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日本川崎重工开发成世界上第1台三效吸收式冷水机组(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动态特性分析与性能优化[D]. 王鹏辉.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3]工业余热综合利用之同方川崎吸收式热泵项目规划[D]. 刘大庆. 天津大学, 2016(11)
  • [4]基于蓄能技术和地源热泵的冷热电联产系统优化与实验研究[D]. 刘玮. 天津大学, 2015(08)
  • [5]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室设计[D]. 张静.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9)
  • [6]远大空调绿色营销策略研究[D]. 王国华. 湖南大学, 2012(03)
  • [7]溴化锂溶液传质特性及其纳米溶液制作技术研究[D]. 李代程.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02)
  • [8]全球冷水机组和空调市场(三)[J]. 姜尔宁. 制冷技术, 2011(04)
  • [9]轧钢加热炉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D]. 贾国珍. 东北大学, 2009(06)
  • [10]功能表面强化传热传质研究及其在车载溴冷机中的应用[D]. 程金强.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日本川崎重工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三效吸收式冷水机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