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C法测定苦参肠炎康片

TLC法测定苦参肠炎康片

一、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苦参肠炎康片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肖琦,阳文武,李柏群,张钦,田毅,陈爽[1](2015)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足光散中苦参碱含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测定足光散中苦参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迪马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025 mol/L磷酸二氢钾(7∶93)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 L/min,测定波长为220 nm。结果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阴性对照无相应的色谱峰出现。苦参碱质量浓度在21.60216.00μg/m L(r=0.999 9,n=3)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00%(RSD=1.29%,n=6)。结论该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足光散中苦参碱含量的测定。

庾燕珍[2](2011)在《哮喘宁片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哮喘宁片是由麻黄、太子参、五味子、远志、胆南星、石膏、洋金花和甘草等八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镇咳定喘,消炎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气急。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由于该部颁标准要求已经偏低,故对原标准进行了再研究。本论文对有关哮喘宁片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和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经过多次摸索,增订了麻黄、五味子和远志3味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同时成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方中主药麻黄的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建立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均具有专属性好、准确可靠和简便的特点,能有效的对哮喘宁片进行质量控制,主要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文献综述本论文对有关支气管哮喘方面的呼吸系统疾病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哮喘宁片处方中麻黄、太子参、五味子、远志、胆南星、石膏、洋金花和甘草等单味药材的研究进展。2麻黄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原标准中无麻黄的薄层色谱鉴别项,本研究新增订了麻黄的薄层色谱鉴别项。用盐酸麻黄碱为对照品,在已制定的薄层色谱条件下展开,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实验表明,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3五味子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原标准中无五味子的薄层色谱鉴别项,本研究新增订了五味子的薄层色谱鉴别项。用五味子甲素为对照品,在已制定的薄层色谱条件下展开,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实验表明,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4远志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原标准中无远志的薄层色谱鉴别项,本研究新增订了远志的薄层色谱鉴别项。用远志为对照药材,在已制定的薄层色谱条件下展开,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实验表明,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5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研究原标准中无含量测定项,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哮喘宁片中麻黄的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法,盐酸麻黄碱的线性范围为4.7~75.5μg/ml,平均回收率为100.05%,RSD为2.21%(n=6)。分析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合作为法定质量标准。

叶秀金,宋粉云[3](2011)在《HPLC法测定清肺抑火丸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清肺抑火丸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Inertsil NH2柱,流动相为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溶液(80∶10∶10),检测波长为220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μL。结果:苦参碱浓度在10.0~50.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氧化苦参碱浓度在28.0~84.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RSD=2.58%,n=6)和101.0%(RSD=2.95%,n=6)。结论:本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用于测定清肺抑火丸中苦参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

吴玉琼[4](2010)在《香连丸的质量标准及其活性组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香连丸是由黄连和木香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清热化湿,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菌痢、肠炎。方中黄连占80%,为主药;木香则起重要的辅助作用;吴茱萸制黄连抑制黄连苦寒之性,使其寒而不滞。近年来关于香连丸的质量研究以小檗碱的含量测定为主。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单单以一种活性组分的含量对中药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中药发展的需要。为了提升中药复方制剂香连丸的质量控制水平,我们对香连丸中三种生物碱和两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进行了含量测定研究,并建立了香连丸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指纹图谱,以期为全面控制香连丸的质量提供方法基础。众所周知,中药之所以具有丰富的活性,依赖于其丰富的活性组成成分,这些活性组分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可以为其活性作用机理的阐释提供理论基础,为其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尚未见香连丸中活性组分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的报道。鉴于此,我们对来自于香连丸的两种中药活性倍半萜内酯-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在小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详细研究了这两种活性组分在小鼠各组织中的分布。另外,为了给体内过程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我们建立了木香中的活性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反相高效液相(RP-HPLC)半制备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香连丸的质量标准研究1.建立了香连丸中三种季胺型生物碱巴马汀、药根碱和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胶束色谱,Kromasil ODS(5μm,4.6 mm X 150 mm)色谱柱,流动相:0.2 mol.L-1NaH2PO4水溶液-7.00 m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乙腈(35:35:30,Ⅴ:Ⅴ:Ⅴ),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350 nm。香连丸中小檗碱、药根碱和巴马汀的标准曲线分别为A=3.37×104X-2.65×104(r=0.9999),A=4.58×103X-2.88×103(r=0.9997),A=5.62×103X-9.46×103(r=0.999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67%(RSD=0.17),102.37%(RSD=0.98),96.81%(RSD=3.13)。按照该方法测定了市售及自制香连丸中小檗碱、药根碱和巴马汀的含量,结果显示它们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77 mg.g-1,3.89 mg.g-1,9.88 mg.g-1(佛慈药(?)’);86.53 mg.g-1,16.66 mg.g-1,18.59 mg.g-1(自制香连丸)。2.建立了香连丸中两种倍半萜内酯-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本实验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ypersil ODS(5μm,4.6 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70:30,Ⅴ:Ⅴ),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210 nm测定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及线性范围分别为A=1.30×105X一3.38×104(r=0.9998),0.0223-0.178 mg.ml-1;A= 1.68×105.X一3.34×104(r=0.9993),0.023-0.182 mg.ml-1;平均回收率为98.50%(RSD=0.53),95.30%(RSD=0.32)。市售香连丸中的平均含量为:1.23mg.g-1,1.17 mg.g-1;自制香连丸中的平均含量为:2.41 mg.g-1,2.13 mg.g-1;实验还对组方药材-木香中的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进行了含量测定,经测得,其平均含量为:14.93 mg.g-1,13.16 mg.g-1(惠仁堂);15.67 mg.g-1,11.19 mg.g-1(黄河药市);在实验室所购买的青木香中均未检测到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3.建立了香连丸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色谱条件同季胺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选用药根碱、巴马汀和小檗碱为参照物,通过对9批自制及6批市售香连丸的指纹图谱的分析,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建立了香连丸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相似度分析表明,在波长350 nm下,15批香连丸的相似度分别为99.80%,99.81%和99.81%(自制),99.80%,99.82%和99.79%(自制),99.76%,99.80%和99.81%(自制),98.15%,98.12%和98.29%(佛慈药厂),98.22%,98.24%和98.27%(湖北某药业公司),平均相似度为99.17%。实验表明,自制与市售香连丸之间,以及自制和市售制剂本身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对黄连药材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与香连丸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进行相似度比较,结果表明,黄连药材与香连丸有10个峰匹配,且10个匹配峰跟香连丸制剂的共有峰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吸收几乎完全相同,黄连药材样品与制剂的相似度在99.51%-99.78%之间,其平均相似度为99.59%,RSD为0.076%。表明各个药店购买的黄连药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别,黄连在炮制前后跟制剂的相似度无明显区别,但炮制的黄连经渗漉后,与制剂的相似度更接近于1,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制剂所用药材与我们购买到的黄连药材品种、来源、质量及处理工艺相似。以上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这5种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不仅可以用于香连丸及制剂药材中这5种组分的含量测定,而且也为含有黄连和木香药材的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参考。本实验采用相似度评价结合药材与制剂指纹图谱谱峰匹配及上述的活性组分含量测定等多指标评价的方法,可以用于中药制剂的质量考察,且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二.木香醇提物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药代动力学及其组织分布研究1.建立了小鼠血浆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色谱条件同上述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两种成分分离度佳,无内源性物质干扰。方法平均回收率在86.5-101.8%之间,日内及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5%,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分别为21.27 ng-mL-1和785 ng·mL-1; 71 ng·mL-1和2.62μg·mL-1并将该法用于小鼠体内木香提取物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昆明小鼠14组(每组6只,每一取血时间点为1组)单次灌胃给予木香提取物后,于0、0.25、0.5、0.75、1.0、1.5、2.0、2.5、3.0、5.0、8.0、12.0、24.0和36.0 h摘眼球取血获取血浆,以乙腈沉淀蛋白,取上清夜挥干,甲醇复溶定容后进样分析。灌胃木香醇提物30 min时,血浆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峰浓度分别为0.0133和0.0308 mg·mL-1.用Drug And Statistics of Windows 1.0(DAS 1.0)药代动力学程序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血浆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tl/2a和t1/2β分别为0.690和9.908,0.292和11.094 h,相关系数为0.997和0.999,较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吸收较快,而消除较慢。2.取血后的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分离胃、肠、肺、肾、脑、肝和脾等组织(胃及肠用生理盐水将内容物冲洗干净),获取不同时间点的各组织样品,精密称定各脏器组织,加2倍量生理盐水制成匀浆液,再加4倍量的乙腈旋涡5 min,于4000 r.min-1离心10 min,取上清液,50℃下氮气吹干,用500μL甲醇溶解残渣,用0.45 gm微孔滤膜过滤,取上清液20μL。按上述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进行测定,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在组织中的最大峰浓度依次为C胃>C肺>C肠>C肾>C脑,分别为0.108和0.159 mg·g-1;0.069和0.078 mmg·g-’;0.010和0.048 mg·g-1;0.0059和0.0069mg·g-1;0.0027和0.0037 mg·g-1,其与血浆峰浓度之比为8.08和5.16;5.17和2.52;0.75和1.56;0.45和0.22;0.20和0.12;在肝脏和脾脏中并未测得上述两种成分,可能原因为:1.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均为小分子脂溶性化合物,其不经过肝脏代谢,而直接经胃粘膜或肠粘膜被吸收;2.肝脏和脾脏对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摄取率较低;3.由于脾脏的体积小,样品的预处理可能会导致其由于其含量低于检测限而未能检测到。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活性组分能较快的分布于各组织中,且在各组织中的最大浓度次序完全相同,依次是胃,肺,肠,肾,脑。可见两种组分在胃肠中的浓度均较高。这一结论与该药的治疗作用完全吻合。通过以上研究,为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作用机理的阐释建立了理论基础,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三.木香药材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分离制备利用经典硅胶柱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RP-HPLC)半制备液相色谱对木香中的活性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进行分离制备,经分析HPLC测定纯度,UV、NMR鉴定结构。结果表明,这两种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该方法制备倍半萜类化合物纯度很高且可靠、简便、快速,可用于食品和中药中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分离制备。

杨志晶,何昆云,方洪叶,张韩艺[5](2009)在《HPLC法测定妇炎康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文中认为以Hanbon C-18为色谱柱(Φ4.0mm×250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含0.1%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积比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5nm,流速为1.0mL/min.结果表明盐酸小檗碱在12~1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5.7916x-17.715(r=0.9994),平均回收率为100.56%,RSD为1.60%,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妇炎康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方法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妇炎康片的质量控制.

黄晓丹[6](2009)在《藿胆丸治疗鼻炎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开发有效成分明确、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可控的新一代中成药基础,是中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方法有很多,本课题采用分离重组思路对藿胆丸物质基础进行研究。根据藿胆丸组方中广藿香叶和猪胆粉化学组成、组方特点,合理采用现代工业技术,获取广藿香叶和猪胆粉中多种化学组分,以传统丸剂为参照,进行抗炎抗过敏化学组分分析跟踪,探明藿胆丸抗炎抗过敏药性成分为广藿香油和猪去氧胆酸;以广藿香油和猪去氧胆酸为组方成分,进行配伍和剂量的优化研究,为研发新一代中药新药奠定前期研究基础。藿胆丸由广藿香叶和猪胆粉两味组成。藿胆丸源于清代《医宗金鉴》,是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的名优中成药,具有芳香化浊,清热通窍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湿浊内蕴、胆经郁火所致的鼻塞、流清涕、前额头痛等症,已有二百余年的临床应用历史。藿胆丸疗效确切,但产品粗糙,存在生产工艺陈旧、剂型落后、服用量大等不足。本课题开展了如下研究:1、藿胆丸中广藿香叶有效部位筛选以抗炎和抗过敏药效试验筛选广藿香叶有效部位,并以成药藿胆丸为对照,结果表明,广藿香叶水溶性部位和不含挥发油的脂溶性部位虽有抗炎作用,但作用强度明显低于挥发油部位、广藿香叶、藿胆丸成药;广藿香叶水溶性部位和不含挥发油的脂溶性部位不具有抗过敏作用,而挥发油部位与广藿香叶、藿胆丸具有抗过敏作用。广藿香叶挥发油同时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其作用强度接近广藿香叶、藿胆丸成药,因此可确定藿胆丸中广藿香叶有效部位主要是广藿香挥发油。比较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以下用SFE-CO2表示)和水蒸汽蒸馏的方法提取广藿香叶挥发油。结果表明,采用水蒸汽蒸馏,只能得芳香水,甚难得到挥发油。故本课题采用SFE-CO2萃取技术提取广藿香叶挥发油并确定其提取工艺:广藿香叶粉碎成粗粉,SFE-CO2提取,提取参数为萃取温度53℃,萃取压力13MPa,解析压力5.5MPa,解析温度63℃,二氧化碳(CO2)流量为400L/h,萃取时间为2.0小时,得广藿香叶挥发油。采用SFE-CO2萃取所得广藿香叶挥发油,与市售广藿香油比较,两者质量一致,均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2、广藿香油对藿胆丸药效学的影响用广藿香油替代藿胆丸中的广藿香叶药材所得的样品称为精制藿胆方,即精制藿胆方的组成为广藿香油和猪胆粉。比较精制藿胆方、藿胆丸、广藿香油、猪胆粉的药效学,结果表明:(1)精制藿胆方、广藿香油、猪胆粉与藿胆丸均具有抗炎作用。抗炎指标有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趾肿胀、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等四种急性和亚急性炎症模型。精制藿胆方对大鼠角叉菜胶所致足趾肿胀、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等急性炎症模型、大鼠棉球肉芽肿的亚急性炎症模型的抑制作用强度与藿胆丸相当,对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作用优于藿胆丸。广藿香油、猪胆粉两者配伍后协同增效作用明显。提示用广藿香油替代藿胆丸中的广藿香叶,可以保持藿胆方的抗炎作用。(2)精制藿胆方、广藿香油、猪胆粉与藿胆丸原方均具有抗过敏作用。抗过敏指标有卵蛋白致敏豚鼠离体回肠肌的过敏性收缩反应,同种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等过敏反应模型。精制藿胆方对卵蛋白致敏豚鼠离体回肠肌的过敏性收缩反应、同种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抑制作用优于藿胆丸;对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强度相当于藿胆丸。广藿香油、猪胆粉两者配伍后协同增效作用明显。提示用广藿香油替代藿胆丸中的广藿香叶,可以保持藿胆方的抗过敏作用。(3)精制藿胆方具有体内外抗菌作用。精制藿胆方体外抗菌试验对所试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棒状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绿脓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对感染肺炎双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均具有显着的降低死亡率的作用。提示用广藿香油替代藿胆丸中的广藿香叶,可以保持藿胆方的体内外抗菌作用。(4)精制藿胆方、广藿香油、猪胆粉与藿胆丸均具有增强免疫作用。增强免疫作用指标有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碳粒廓清吞噬作用的模型。精制藿胆方、广藿香叶挥发油、猪胆粉均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碳粒廓清的吞噬作用具有显着增强作用;精制藿胆方增强免疫作用强度与藿胆丸相当。提示用广藿香油替代藿胆丸中的广藿香叶,可以保持藿胆方的增强免疫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由广藿香油和猪胆粉组成的精制藿胆方具有抗炎、抗过敏、抗菌、增强免疫作用;广藿香油与猪胆粉两者配伍应用,在抗炎、抗过敏药效中,具有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抗炎、抗过敏、抗菌、增强免疫各药效指标中,精制藿胆方相当于甚至优于藿胆丸。结果提示,藿胆丸中的广藿香叶以广藿香油替代,可保持原藿胆丸的药效。3、猪胆粉化学成分对肝功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由广藿香油和猪胆粉组成的精制藿胆方中,仍以猪胆粉直接入药,从而造成成型困难、气味难闻、卫生学难过关、质量难监控,同时由于猪胆粉含一定量的胆固醇,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血中胆固醇偏高等缺陷,迫切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寻找出与其药效等同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取代。猪去氧胆酸是猪胆粉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化学成分单一,质量稳定可控,同时不含胆固醇、杂质少、易成型等优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胆酸类成分是猪胆粉多方面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尤其是在抗炎、抗过敏、抗菌及增强免疫方面,胆酸类成分的作用表现更为突出。而猪胆粉中的胆酸类成分主要含猪去氧胆酸,为猪去氧胆酸替代藿胆丸中的猪胆粉提供了理论依据。用广藿香油和猪去氧胆酸组成藿胆有效成方,即藿胆有效成方的组成为广藿香油和猪去氧胆酸。比较精制藿胆方和藿胆有效成方对血中胆固醇及肝功能损害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后90天,精制藿胆方的血中胆固醇、ALP、AST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精制藿胆方ALT的水平与空白组相当;停药14天,精制藿胆方血中胆固醇、ALP、AST、ALT水平均恢复正常;藿胆有效成方给药后90天血及停药14天血中胆固醇、ALP、AST、ALT水平均与空白对照组相当。实验结果提示,精制藿胆方长期用药会导致血中胆固醇及部分转氨酶偏高,藿胆有效成方则可避免该结果。猪去氧胆酸替代猪胆粉应用于藿胆丸中,可以避免对血中胆固醇及肝功能损害的影响,使其安全性得到更好的保障。4、猪去氧胆酸对藿胆丸药效学的影响藿胆有效成方能够避免对血中胆固醇及肝功能损害的影响,是否能保持藿胆丸的药效尚需实验证实。以抗炎、抗过敏、抗菌及免疫功能试验等指标,来评价猪去氧胆酸的替代是否可行。结果表明:(1)藿胆有效组分方、猪去氧胆酸、广藿香油、精制藿胆方、猪胆粉及藿胆丸原方均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趾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藿胆有效组分方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急性炎症模型的抑制作用与藿胆丸原方、精制藿胆方相当。藿胆有效组分方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趾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的抑制作用略优于藿胆丸原方及精制藿胆方。猪去氧胆酸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的抑制作用与猪胆粉相当。猪去氧胆酸、广藿香油单独应用均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且两药配伍有协同增效的抗炎作用。实验结果提示,用猪去氧胆酸替代藿胆丸中的猪胆粉、可以保持藿胆方的抗炎作用。(2)藿胆有效组分方、猪去氧胆酸、广藿香油、精制藿胆方、猪胆粉及藿胆丸原方均对卵蛋白致敏豚鼠离体回肠肌的过敏性收缩反应,具有快速抑制作用;对同种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藿胆有效组分方对卵蛋白致敏豚鼠离体回肠肌的过敏性收缩反应,对同种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对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强度与精制藿胆方、藿胆丸原方相当。猪去氧胆酸对卵蛋白致敏豚鼠离体回肠肌的过敏性收缩反应,对同种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对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强度与猪胆粉相当。猪去氧胆酸、广藿香油单独应用均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且两药配伍有协同增效的抗过敏作用。实验结果提示,用猪去氧胆酸替代藿胆丸中的猪胆粉、可以保持藿胆方的抗过敏作用。(3)藿胆有效组分方、猪去氧胆酸、广藿香油、精制藿胆方、猪胆粉及藿胆丸原方均能显着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碳粒廓清的吞噬作用,藿胆有效组分方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碳粒廓清的吞噬功能的作用强度与藿胆丸原方、精制藿胆方相当。猪去氧胆酸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碳粒廓清的吞噬功能的作用强度与猪胆粉相当。猪去氧胆酸、广藿香油单独应用均有较好的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且两药配伍有协同增效的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实验结果提示,用猪去氧胆酸替代藿胆丸中的猪胆粉、可以保持藿胆方的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4)藿胆有效组分方、精制藿胆方体外抗菌试验对所试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棒状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绿脓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的MIC,藿胆有效组分方介于9.8×10-5g/mL~2.0×10-1g/mL之间,精制藿胆方介于6.2×10-3g/mL~2.0×10-1g/mL之间,提示藿胆有效组分方体外抗菌作用强度比精制藿胆方强。藿胆有效组分方、精制藿胆方对感染肺炎双球菌混悬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混悬液、金黄色葡萄球菌混悬液的小鼠的死亡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藿胆有效组分方对感染肺炎双球菌混悬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混悬液、金黄色葡萄球菌混悬液的小鼠的死亡率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精制藿胆方。提示猪去氧胆酸替代藿胆丸中的猪胆粉,更有利于其抗菌作用的发挥。通过对藿胆丸拆方研究广藿香叶和猪胆粉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并与藿胆丸原方进行比较,明确了藿胆丸原方产生临床疗效的有效部位是由广藿香油和猪去氧胆酸,且二者之间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采用藿胆丸有效成分组方不但可以避免藿胆丸原方的不良反应,而且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藿胆丸剂量大、成型难,成品质量波幅大等技术问题,提高了藿胆丸的技术含量,为产品质量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明确了藿胆丸治疗鼻炎的物质基础,用广藿香油和猪去氧胆酸组成的处方,具有药效作用物质明确,能够达到现代化中成药的雏形,为藿胆丸的产品升级换代奠定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研究方法可作为阐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提供一种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曹翔宇[7](2009)在《妇炎康浓缩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常见的妇科炎症性疾病包括外阴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等。妇炎康片是临床应用多年治疗妇科炎症疗效确切的纯中药制剂。目前,与妇炎康片处方组成相同,用于治疗慢性妇科疾患且已经载入国家正式标准的中成药有两种剂型,一种是片剂,另一种是以全方打粉入药的水丸、大蜜丸。妇炎康片片型都较大,一次服用片数多,患者服用不方便,而且同一剂型生产厂家多,市场销售无序;妇炎康丸(水丸、大蜜丸)只是将药材粉碎,用蜂蜜或水等作为黏合剂制成,服用量也很大。而妇炎康丸(浓缩丸)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产品,既体现了现代制药技术的先进性,又保持了传统汤剂的优点;既符合药物性质的特点,又由于丸形小,易于服用,克服了多数患者对片剂吞服困难的缺点,且一次服用量较小,克服了水丸、大蜜丸一次服用量大的缺点;此外,与妇炎康片相比较,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制粒、包衣等工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给医患双方多一种药品剂型的选择空间。因此,本研究旨在不改变妇炎康处方组成的前提下,对制剂工艺、质量标准部分进行改进和研究,根据2005版药典中浓缩丸的剂型特点和质量要求将片剂改革成浓缩丸。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妇炎康浓缩丸是属于第8类,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剂型的制剂。方中有效成分比较复杂,既要保留有效成分,体现复方制剂的综合疗效,又要使成品的质量稳定、安全、可控,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如何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合理的运用当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剂型改革,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制备工艺方面,在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3-B-1935-95“妇炎康片”的基础上,按照浓缩丸的制备方法进行改进。为避免高温浓缩引起局部过热,导致抓锅、结块,甚至导致有效成分的破坏,同时,为缩短浓缩时间,减少有效成分因受热时间延长而降低的几率,本工艺采用的是减压浓缩。质量标准方面,采用薄层鉴别的方法鉴定妇炎康浓缩丸中的12味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法测定妇炎康浓缩丸中有效成分苦参碱和丹参素钠的含量。薄层鉴别在原剂型“妇炎康片”鉴别方法上做出了改进,重点解决了展开剂组成、检视条件等问题,制订了莪术、盐酸小檗碱、苦参、丹参的薄层色谱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法测定含量时重点解决了色谱条件和对照品、供试品的制备问题,制订出了有效成分苦参碱(回收率98.27%,RSD为0.61%)和丹参素钠(回收率97.56%,RSD为0.95%)的含量测定方法和指纹图谱,结果稳定、方法可靠、精密度高;完成了妇炎康浓缩丸各检查项的研究——水分测定、重量差异、装量差异、溶散时限、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含量等。以上结果显示:本研究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材有效成分的性质、临床用药的需求,灵活运用中药现代化技术及质量控制技术,对妇炎康片进行剂型改革,通过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制定出了妇炎康浓缩丸完整的制备工艺流程,完成了妇炎康浓缩丸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为将来新剂型的申报和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田吉[8](2008)在《复方青蒿油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指出复方青蒿油软膏系由青蒿油、苦参、百部、金银花、薄荷脑等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功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用于瘙痒性皮肤病属风热症、湿热症者。经制成O/W型软膏,试用于临床,疗效确切可靠,未见不良反应。说明本品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其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复方青蒿油软膏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为制剂的质量评价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了实验依据。分别以樟脑、桉油精、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百部药材、绿原酸、薄荷脑为对照,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处方中的五味药材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在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样品无干扰。方法快速、简便,专属性强,斑点清晰,可以用于本制剂的鉴别。分别以蒿酮、苦参碱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处方中的青蒿油、苦参进行含量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样品中蒿酮及苦参碱含量。色谱条件为:蒿酮:色谱柱:DikmaDiamon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80:20);检测波长:243 nm;柱温:30℃;流速:0.8 mL·min-1;进样量:10μL。苦参碱:色谱柱:Dikma Diamonsil C18(250min×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三乙胺调pH7.0)(20:80);检测波长:205 nm(分段变波长测定,0~9min为260nm,9min后为205nm);柱温:30℃;流速:1.0m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蒿酮在0.22045~3.527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104.6099C+0.8614,r=1.0000。苦参碱在0.505~4.04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41.4601C-0.8001,r=0.9999。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快速,可用于本制剂的质量控制,初步稳定性研究表明制剂在室温下三个月内质量稳定。

杨舒[9](2007)在《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生物效应鉴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中药质量控制通过质量标准实现的,因此,揭示其确切疗效的质量内涵是现代中药研究的战略性问题。为了探讨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方法,实现质量标准能够标识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这三个关键性指标,我们选用临床验方鼻康喷雾剂为研究载体,在确定其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相关的生物效应的基础上,探讨其药效组分及其品质评价的生物效应鉴定方法。2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即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生物效应的确定、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分析、鼻康喷雾剂治疗AR生物效应鉴定指标的确定。2.1鼻康喷雾剂治疗AR生物效应的确定采用现代药理学抗炎、抗过敏等实验方法确定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生物效应,以探讨该生物效应所对应的药效组分,从而确定有效性鉴定指标。生物效应的实验内容包括:鼻康喷雾剂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的影响;对大鼠蛋清足跖肿胀的影响;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2.2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Agilent1100 HPLC,Hypersil ODS色谱柱(25μm,4.6mm×250mm),乙腈-0.3%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水(0.1%磷酸、0.3%三乙胺)(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in,室温。以此色谱条件,测定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的含量。2.3鼻康喷雾剂治疗AR生物效应鉴定指标的确定以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鼻腔攻击诱导建立AR的动物模型,通过行为学评分、病理学观察以及鼻黏膜中组胺的含量指示模型的可用性。采用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标准物质以及三批鼻康喷雾剂进行治疗,用ELISA法测定AR动物模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 (IL-4)、干扰素-γ(IFN-γ)两个指标。3研究结果3.1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生物效应的确定3.1.1鼻康喷雾剂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的影响鼻康喷雾剂阴性对照组小鼠耳廓肿胀度12.05±1.52 mg,鼻康喷雾剂大、中、小剂量组小鼠耳廓肿胀度分别为3.42±3.32 mg、5.95±2.04 mg、10.30±1.75 mg,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实验结果表明,鼻康喷雾剂能够减轻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度,说明其具有抗炎的作用。3.1.2鼻康喷雾剂对大鼠蛋清足跖肿胀的影响鼻康喷雾剂大、中、小剂量组在致炎后2h时大鼠右后足跖肿胀度明显减小,46h时作用最为明显,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实验结果表明,鼻康喷雾剂能够减轻蛋清所致的大鼠右后足跖肿胀度,说明其具有抗炎的作用。3.1.3鼻康喷雾剂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阴性对照组大鼠肉芽肿重量为224.99±83.09 mg/100g体重,鼻康喷雾剂大、中、小剂量组大鼠肉芽肿重量分别为144.61±25.82 mg/100g体重、163.78±21.49 mg/100g体重、210.42±69.60 mg/100g体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P <0.05)。实验结果表明,鼻康喷雾剂能够对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说明其具有抗炎的作用。3.1.4鼻康喷雾剂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阴性对照组光密度(OD值)分别为0.32±0.13和0.26±0.06,鼻康喷雾剂大、中剂量组OD值分别为0.19±0.11和0.15±0.09、0.25±0.12和0.19±0.09,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实验结果表明,鼻康喷雾剂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抑制作用,说明其具有抗过敏作用。3.1.5鼻康喷雾剂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鼻康喷雾剂能提高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ed Blood Cell-C3b Receptor Rosette, RBC-C3bRR) ,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01) ;能降低(Red Blood Cell-Immune Complex Rosette, RBC-ICR) ,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01)。实验结果表明,鼻康喷雾剂能够提高小鼠红细胞C3b受体(Red Blood Cell-C3b Receptor, RBC-C3bR)的数量和活性,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的数量,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小鼠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说明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3.2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分析鼻康喷雾剂中药效组分A和B分别为9.8404mg/mL和8.7506mg/mL。3.3鼻康喷雾剂治疗AR生物效应鉴定指标的确定3.3.1 AR生物效应纯指标实验模型研究通过行为学的考察、病理形态的观察以及鼻黏膜组织组胺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模型组与正常组以及治疗组有明显的差异,确定该方法能够成功的制作AR的模型。3.3.2鼻康喷雾剂及其药效组分对AR动物模型的影响药效组分治疗组可以将模型动物血清中IL-4含量从100.40±15.27 pg/mL降低至78.88±14.01 pg/mL,三批鼻康喷雾剂可以分别将含量降低至82.27±15.63 pg/mL、81.07±10.61 pg/mL、79.75±12.77 pg/mL,并且药效组分治疗组与三批鼻康喷雾剂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异(P <0.05或P <0.01)。药效组分治疗组可以将模型动物血清中INF-γ含量从56.24±13.58 pg/mL提高至80.26±19.06 pg/mL,三批鼻康喷雾剂可以分别将含量提高至77.71±9.67 pg/mL、75.91±18.62 pg/mL、73.36±15.91 pg/mL,并且药效组分治疗组与三批鼻康喷雾剂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异(P <0.05或P <0.01)。4结论4.1鼻康喷雾剂具有抗炎、抗过敏以及免疫调节作用,表明鼻康喷雾剂具有治疗AR的生物效应。4.2通过对模型动物血清中IL-4、INF-γ两个生物效应指标测定,证明即确定的鼻康喷雾剂药效组分与原处方药具有等效性。4.3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品质评价方法与指标4.3.1生物效应鉴定法采用纯指标鉴定法。鉴定指标为:OVA鼻腔诱导的AR模型Balb/c小鼠组细胞因子IL-4和INF-γ的含量,IL-4含量变化区间为100.40±15.27 pg/mL~78.88±14.01 pg/mL;INF-γ含量变化区间为56.24±13.58 pg/mL~80.26±19.06 pg/mL。4.3.2药效组分鉴定法采用HPLC方法测定。鉴定指标:药效组分A-B,A-B = 1:0.9。5创新点首次确定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为A-B = 1:0.9;首次探索利用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和生物效应的单纯指标法评价鼻康喷雾剂的品质。

彭树灵[10](2007)在《香连丸二次开发结肠靶向制剂的药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炎。现代医学认为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因素主要有感染因素、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使UC成为一种难治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治疗UC的西药主要有氨基水杨酸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抗菌药物、免疫抑制药等,这些药物可控制患者的的症状,但费用高,副作用大;而中药治疗疗效显着且费用低廉,副作用小。本课题所研究的香连丸,已被《中国药典》收载,处方由黄连(吴茱萸制,称为萸黄连)、木香组成,临床上多用于治疗UC,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疗效,但传统香连制剂工艺粗糙,造成有效成分含量低,服用量大;杂质较多,使制剂粘度大,易吸潮、结块,导致崩解度不合格,也不利于贮存。在生物利用度方面,传统制剂到达结肠病灶的有效成分浓度低,在病变部位停留时间有限。这些制剂不适应现代中药的发展。本课题旨在对香连丸进行二次开发。先提取精制有效部位,再将其中的萸黄连总生物碱制成结肠靶向释放微丸,木香挥发油制成胃部释放微丸;最后两部分微丸按一定比例装入普通硬胶囊,形成新一代的具有结肠靶向释放性质的香连制剂,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1)萸黄连总生物碱有效部位采用热水浸提同时超声处理的方法提取,盐析精制。并运用正交设计,以提取温度、时间、加水量、次数为因素,设计三个水平,以总生物碱的收率作为考察指标,优化提取工艺。总生物碱提取物中吴茱萸及黄连的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波长为349nm。(2)木香挥发油有效部位的提取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运用正交设计,以萃取釜温度、萃取釜压力、萃取时间为因素,设计三个水平,以萃取物中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的总含量作为考察指标,优化萃取工艺。萃取物中木香烃内酯及去氢木香内酯的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3)萸黄连总生物碱提取物采用包衣锅法,制粒滚圆,制成微丸,用丙烯酸树脂肠溶包衣,形成pH值依赖性结肠定位释放微丸,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度试验。包衣处方运用正交设计,以优特奇(EUDRAGIT)L100-55和优特奇S100的比例,增塑剂占优特奇比重及膜增重为因素,以包衣效果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设计三个水平进行优化。微丸的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同提取物。(4)木香挥发油经β-环糊精(β-CD)包合,采用饱和溶液法。包合条件运用正交设计优化,以挥发油与β-CD之比、包合温度、搅拌时间为因素,设计三个水平,以挥发油利用率为考察指标。包合物采用包衣锅法,制粒滚圆,制成微丸,不包衣,使其在胃部释放。微丸的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同萃取物。(5)将以上两部分微丸按一定比例装入普通硬胶囊。(6)所有正交设计均运用SPSS10.0进行正交设计的方差分析,P<0.05时认为该因素对考察指标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时认为无显着性差异;并对正交表的结果进行直观分析,确定最佳条件。结果(1)萸黄连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60℃热水,浸提同时超声,提取3次,每次1.0h,将得到的水提取液适当浓缩后,酸化盐析,得总生物碱提取物。提取温度及次数对黄连总生物碱收率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每次的提取时间对该考察指标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薄层色谱法的鉴别条件为:采用硅胶G-CMC薄层板,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三乙胺(19∶5∶1∶1)为展开剂,以10%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在365nm紫外灯下观察,可鉴别萸黄连提取物中吴茱萸成分;以正丁醇-乙酸-水(7∶1∶2)为展开剂,在可见光下观察,可鉴别萸黄连提取物中黄连成分。紫外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线性范围为1.04μg/ml~11.44μg/ml,R2=0.99999(n=7);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1.0%;测得上述提取精制工艺得到的提取物总生物碱的平均含量达65.9%。(2)木香挥发油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温度30℃,萃取压力25MPa,萃取时间2.5h;萃取釜温度与萃取压力对萃取物含量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萃取时间对萃取物含量的影响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萃取物的薄层鉴别条件为:硅胶G—CMC薄层板,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苯(14∶1∶3)为展开剂,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烘至斑点清晰。HPLC含量测定,色谱柱:Hewlett Packard ODS柱(125mm×4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5∶35;UV检测器,检测波长:225nm,参比波长:360nm,流速:0.5ml/min,柱温:25℃。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1.48~114.80μg/ml(R2=0.9998,n=9)和10.78~107.80μg/ml(R2=0.9999,n=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99.8%,RSD分别为0.93%、0.77%;测得上述萃取工艺得到萃取物中木香烃内酯的平均含量为27.59%,去氢木香内酯的平均含量为36.34%,平均总含量为63.92%。(3)萸黄连总生物碱微丸(萸黄连微丸)的制备工艺为以微晶纤维素(MCC)为赋形剂,加入MCC量5%的淀粉为崩解剂,以25%乙醇溶液为粘合剂,药物与辅料之比为3∶7,制粒滚圆。最佳包衣处方为优特奇L100-55与优特奇S100的比例1∶3,增塑剂占优特奇比重30%,膜增重30%,其中优特奇的比例及膜的增重对包衣效果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增塑剂的用量对包衣效果的影响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体外释放度试验:pH1.2介质中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为1.096μg/ml~9.864μg/ml,R2=0.9999(n=5).在该介质中2h内微丸的累积释放度小于5%;pH7.5介质中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为1.096μg/ml~9.864μg/ml,R2=0.9998(n=5).在该介质中5小时内萸黄连微丸累积释放度达到50%以上,10小时内累积释放度接近100%。(4)木香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B-CD(1∶9),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3h,挥发油的利用率为75.5%;各因素对挥发油利用率的影响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木香挥发油β-CD包合物微丸(木香微丸)的制备工艺为以微晶纤维素(MCC)为赋形剂,加入MCC量5%的淀粉为崩解剂,以25%乙醇溶液为粘合剂,包合物与辅料之比为3∶7,制粒滚圆。所得微丸圆整度好,在pH1.2介质中平均16min内即溶散。(5)英黄连微丸与木香微丸按质量比3∶1,装入普通硬胶囊。结论(1)采用热水浸提同时超声处理提取萸黄连总生物碱,生产周期短,收率高,质量可控;得到的提取物含量达50%以上,符合有效部位提取物的要求。采用硅胶G薄层层析法鉴别提取物中的吴茱萸与黄连,方法简便、可行、快捷;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可作为提取物质量控制方法。(2)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木香挥发油,工艺周期短,对生产人员无毒性损害;得到的萃取物无有机溶剂残留,有效含量总和达50%以上,符合有效部位提取物的要求。采用硅胶G薄层层析法鉴别挥发油中的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方法简便、可行、快捷;用HPLC测定萃取物中的含量,方法准确、灵敏、无干扰,适合于萃取物的质量控制。(3)萸黄连微丸制备工艺简单,无特殊辅料要求。体外释放度实验结果表明,经肠溶包衣的萸黄连微丸,具有一定的耐酸性和结肠靶向释放性质。(4)木香挥发油的包合工艺包合效果良好,挥发油的利用率较高,适合于工业化生产。木香微丸制备工艺简单,辅料与萸黄连微丸的制备一致。崩解时限试验表明,未包衣的木香微丸可短时间内在胃部崩解。(5)两种微丸装入硬胶囊后,形成胃肠分溶结肠靶向释放胶囊。

二、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苦参肠炎康片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苦参肠炎康片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足光散中苦参碱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仪器与试药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4-9]
    2.2溶液制备
    2.3方法学考察
    2.4样品含量测定
3讨论

(2)哮喘宁片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的概况
    第二章 哮喘宁片各单味药研究进展
        1. 麻黄的研究进展
        2. 太子参的研究进展
        3. 五味子的研究进展
        4. 远志的研究进展
        5. 胆南星的研究进展
        6. 石膏的研究进展
        7. 洋金花的研究进展
        8. 甘草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哮喘宁片的质量标准草案
    第二章 哮喘宁片的原质量标准
    第三章 哮喘宁片的质量标准研究起草说明
        1. 麻黄的薄层色谱鉴别
        2. 五味子的薄层色谱鉴别
        3. 远志的薄层色谱鉴别
        4【检查】
        5【含量测定】
        6.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1 结果
    2 结论
    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4)香连丸的质量标准及其活性组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及活性组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1.3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1.4 中药药动学研究
    1.5 中药复方制剂香连丸的研究概况
    1.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香连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概述
    第一节 香连丸及组方药材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1 前言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
        2.2 样品及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3.2 香连丸的制备
        3.3 样品溶液的制备
        3.4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3.5 方法学考察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节 香连丸及组方药材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1 前言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
        2.2 样品及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3.2 样品溶液的制备
        3.3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3.4 色谱条件的选择
        3.5 方法学考察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节 香连丸生物碱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1 前言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
        2.2 样品与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色谱条件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 自制香连丸的制备
        3.4 香连丸样品溶液的制备
        3.5 药材样品溶液的制备
        3.6 方法学考察
        4 实验结果
        4.1 香连丸指纹图谱的建立
        4.2 主要色谱峰的鉴定
        4.3 制剂与药材谱峰匹配
        4.4 黄连药材与制剂的谱峰匹配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概述
    第一节 小鼠血浆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HPLC定量分析
        1 前言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
        2.2 样品与试剂
        2.3 实验动物
        3 实验方法
        3.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3.2 木香提取物的制备
        3.3 血浆样本的采集
        3.4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3.5 方法学考察
        4 实验结果
        4.1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4.2 主要药动学参数
        5 讨论
        5.1 HPLC色谱条件的优化
        5.2 不同生物样品预处理方法的比较
        5.3 木香提取物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
        6 结论
    第二节 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1 前言
        2 仪器与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3.2 组织样品的采集
        3.3 组织样品的预处理
        3.4 方法学考察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制备木香中倍半萜类化合物
    1 前言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
        2.2 样品及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木香提取物的制备
        3.2 木香粗提取物的萃取精制
        3.3 硅胶柱层析分离
        3.4 色谱条件
        3.5 收集与制备
    4 实验结果
        4.1 制备样品纯度检测
        4.2 结构鉴定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6)藿胆丸治疗鼻炎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广藿香研究基础
        一、广藿香的文献研究
        二、广藿香油的文献研究
    第二节 猪胆粉的文献研究
        一、猪胆粉的研究基础
        二、猪去氧胆酸的文献研究
    第三节 藿胆丸的文献研究
    第四节 分离重组技术探索藿胆丸治疗鼻炎的物质基础思路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藿胆丸中广藿香治疗鼻炎有效部位的筛选
        第一节 广藿香叶有效部位的筛选
        第二节 广藿香油的萃取与化学成分研究
    第二章 广藿香油对藿胆丸药效学的影响
        第一节 精制藿胆方中广藿香油用量的计算
        第二节 广藿香油对藿胆丸药效学的影响
    第三章 猪胆粉中的化学成分对肝功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三、小结
    第四章 猪去氧胆酸对藿胆丸药效学的影响
        一、抗炎试验
        二、抗过敏试验
        三、免疫试验
        四、抗菌试验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 藿胆丸有效成分由广藿香油和猪去氧胆酸组成
        2 藿胆丸有效成分群之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
        3 有效成分组方可减少藿胆丸不良反应
        4 有效成分组方可提高藿胆丸抗菌作用
        5 分离重组的研究方法可用于藿胆丸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二、展望
第四部分 中成药现代化探讨
    一、现代药物的基本要求
    二、工业化的中成药
    三、现代化的中成药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致谢

(7)妇炎康浓缩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妇炎康浓缩丸的研究进展
    (一) 处方分析及方中各药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1.处方分析
        2.方中各药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二) 妇科炎症及相关用药概述
    (三) 妇炎康相关临床研究
    (四) 浓缩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第二章 妇炎康浓缩丸生产工艺研究
    (一) 处方来源及剂型选择
    (二) 提取工艺研究
    (三) 浓缩工艺研究
    (四)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五) 讨论
第三章 妇炎康浓缩丸的质量标准标准研究
    (一) 薄层鉴别研究
    (二) 苦参碱和丹参素钠的含量测定
        1.苦参碱的测定
        2.丹参素钠的测定
    (三) 检查项的实验研究
    (四)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复方青蒿油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正文
    2.1 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概述
    2.2 处方来源、组成及分析
    2.3 本草记载及现代研究
    2.4 原料(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2.5 成品质量标准研究
        2.5.1 性状
        2.5.2 鉴别
        2.5.3 检查
        2.5.4 含量测定
        2.5.4.1 仪器与试剂
        2.5.4.2 对照品纯度检测
        2.5.4.3 青蒿油中蒿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2.5.4.4 苦参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2.5.5 功能与主治
        2.5.6 用法与用量
        2.5.7 规格
        2.5.8 贮藏
    2.6 初步稳定性考察
        2.6.1 考察方法
        2.6.2 考察项目与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及照片
综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生物效应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药鉴定方法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麻黄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山豆根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四章 鼻部用药制剂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五章 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篇 实验部分
    第一章 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生物效应的确定
        第一节 鼻康喷雾剂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的影响
        第二节 鼻康喷雾剂对大鼠蛋清足跖肿胀的影响
        第三节 鼻康喷雾剂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第四节 鼻康喷雾剂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
        第五节 鼻康喷雾剂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效组分分析
        第一节 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效组分分析
        第二节 小结
    第三章 鼻康喷雾剂治疗AR 生物效应鉴定指标的确定
        第一节 变应性鼻炎生物效应纯指标模型研究
        第二节 IL-4 的含量测定
        第三节 INF-γ的含量测定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篇 总结与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10)香连丸二次开发结肠靶向制剂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课题设想
    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节 黄连与吴茱萸化学成分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木香及其化学成分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第四节 香连制剂研究进展
    第五节 香连现有剂型、存在的问题及课题设想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连的炮制及其总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第一节 萸黄连提取物定性鉴别及黄连总生物碱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
    第二节 萸黄连总生物提取工艺的优化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木香挥发油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第一节 木香挥发油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鉴别
    第二节 木香挥发油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方法考察
    第三节 木香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香连结肠靶向释放胶囊的研制
    第一节 萸黄连总生物碱微丸的制备
    第二节 微丸包衣及体外释放度试验
    第三节 木香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
    第四节 木香挥发油β-CD包合物微丸的制备
    第五节 萸黄连总生物碱微丸及木香挥发油微丸的胶囊封装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苦参肠炎康片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足光散中苦参碱含量[J]. 肖琦,阳文武,李柏群,张钦,田毅,陈爽. 中国药业, 2015(17)
  • [2]哮喘宁片的质量标准研究[D]. 庾燕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3]HPLC法测定清肺抑火丸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J]. 叶秀金,宋粉云. 中国药房, 2011(12)
  • [4]香连丸的质量标准及其活性组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 吴玉琼. 兰州大学, 2010(10)
  • [5]HPLC法测定妇炎康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J]. 杨志晶,何昆云,方洪叶,张韩艺.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1)
  • [6]藿胆丸治疗鼻炎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黄晓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妇炎康浓缩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曹翔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复方青蒿油的质量标准研究[D]. 田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9]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生物效应鉴定方法研究[D]. 杨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S2)
  • [10]香连丸二次开发结肠靶向制剂的药学研究[D]. 彭树灵.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TLC法测定苦参肠炎康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