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基性岩脉成岩模式判别

闽西基性岩脉成岩模式判别

一、闽西基性脉岩成岩方式的判别(论文文献综述)

汤谨晖[1](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袁远[2](2020)在《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西南地区是东南沿海乃至华南最具经济意义的铁、铜成矿带之一,带内已发现120余个铁多金属矿床,尤以马坑式矽卡岩型铁钼多金属矿最为典型。铁钼多金属矿化与集中出露于该区永定—德化一带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针对该阶段花岗岩类的研究程度仍比较低,致使该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成因机制及其与铁钼多金属成矿的耦合关系还存在争议。据此,本文选取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相关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为研究对象,包括十二排、大排与永福复式岩体,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矿物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详细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全面阐明了它们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及演化机制,精确厘定了岩浆侵位时代;查明了典型铁钼矿床地质特征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事件的成因联系以及构造背景。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揭示了本文研究岩体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在142~128Ma。通过对比分析区内已报道的同时期花岗岩类年代学与岩石学资料,新提出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存在一条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岩带,岩石组合主要为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侵位时限为早白垩世早期(145~125Ma)。2.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花岗岩类显示高硅富钾,普遍贫钙、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组成上,它们均不同程度富集K、Rb、Th、U、Y和REE,显着亏损P、Ti、Sr、Ba、Nb、Ta等元素,具有中等至强负Eu异常和平缓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研究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体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3.Sr-Nd-Hf同位素特征表明,相关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很可能是由古元古代(麻源群)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岩浆发生混合,随后进一步通过较高程度分异结晶形成的。幔源岩浆不仅直接参与了成岩过程,并且地幔物质贡献程度随时间逐渐增大,反映了深部趋于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4.典型矿床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及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主要形成于145~130Ma,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具有紧密时空关联。S-Pb-O-Re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的成矿流体与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与早白垩世高分异花岗岩类相似的壳源岩浆。通过综合对比,本文认为闽西南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侵入及相关的矽卡岩—斑岩型铁钼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引发的弧后伸展背景。5.通过对比分析前人对该区成矿系列的相关认识,本文将闽西南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有关的成矿系列重新厘定为“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有关的铁、钼、铅锌、铜成矿系列”,并进一步提出了铁钼多金属矿床的主攻类型及找矿方向。

宋昊,徐争启,宋世伟,倪师军,张成江,晏文权,程发贵,李亚平[3](2019)在《桂西大新-钦甲地区辉绿岩脉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是我国铀矿地质工作者建立的铀矿床类型,是我国四大铀矿工业类型之一。桂西地区是我国华南地区一个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产出区域,包括大新(373)铀矿床等多个典型铀矿床(点)。研究辉绿岩与矿床成因的联系,对重新认识矿床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桂西大新-钦甲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和辉绿岩脉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辉绿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中锆石的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辉绿岩的成岩与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矿间的关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Rb、U、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都高于MORB值,高场强元素Ta、Nb、Zr、Hf等均相对于MORB有所富集,而HREE元素中等亏损,表明本区辉绿岩属于富集地幔特征的板内碱性玄武岩系列(WPB),属于华南陆内伸展构造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导致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铁镁质岩浆发生侵位的产物。辉绿岩脉3个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86. 7±0. 9Ma、89. 05±0. 96Ma、91. 6±8. 3Ma,表明形成于晚白垩纪早期,与华南地区与中基性岩脉有关的铀矿床成矿时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也与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基性岩脉时代一致,对应于华南白垩纪构造应力场中四次重要的拉张活动时代中的一期。辉绿岩脉锆石特征指示了辉绿岩成岩过程对矿源层中铀的活化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成岩与成矿之间的热动力联系;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矿床成矿年龄和辉绿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铀矿床具有多期成矿特点,即"沉积期铀预富集、辉绿岩作用下二次预富集、后期热液再次富集成矿",可能是该类型矿床成矿作用的重要形式。

钟福军,潘家永,巫建华,夏菲,伏顺成,祁家明,赵奇峰[4](2019)在《粤北长江铀矿田辉长闪长岩的岩石成因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长江铀矿田深部赋矿辉长闪长岩的岩石成因制约着对铀成矿作用认识的深入.通过对辉长闪长岩开展锆石U-Pb定年、Lu-Hf同位素、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其岩石成因、成岩构造背景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辉长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0 Ma,形成于晚侏罗世,具板内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环带斜长石与黑云母主量元素变化记录了岩浆由基性到中性的演化过程.锆石(~150 Ma)εHf(t)为-14.1~-8.6,tDM2为1.7~2.1 Ga.辉长闪长岩源区为遭受俯冲带流体交代改造的相对富集地幔,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与中元古代-古元古代壳源物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形成于地壳伸展拉张和岩石圈大规模减薄的构造背景.辉长闪长岩为铀成矿提供了更为有利的还原性环境,促使热液中U6+的还原沉淀.

王博[5](2019)在《华南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强度及动力学背景探讨》文中认为前人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和野外实地观察,发现岩浆侵入体的等效长度与厚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几何化关系,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本文使用GIS对华南燕山早期花岗岩进行统计,并利用拟合后的经验公式对岩体体积进行估算。统计结果表明:华南燕山早期(200-140Ma)花岗岩总体积约260000km3,岩浆平均添加速率近4300km3/myr。早侏罗世(200-180Ma)的岩浆活动较为薄弱,因此,中-晚侏罗世岩浆平均添加速率可达到6500km3/myr。本文按照铁指数、修改的碱钙指数、铝饱和指数等三个指标,对华南燕山早期花岗质岩体进行非成因的描述性分类,结果显示,铁质、钙碱性、过铝质系列的花岗岩和镁质、钙碱性、过铝质系列的花岗岩数量最多。华南燕山早期花岗岩以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为主,其源岩主要为变质沉积物和英云闪长岩。通过锆饱和温度计算,发现华南存在多个岩浆高温区,在南岭地区形成了一个近东西向的高温带。利用Nd同位素进行壳幔物质比例计算,统计结果显示,燕山早期花岗岩以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为主。通过汇编近年来华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测年数据,建立花岗岩年代学数据库。燕山早期出露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政和-大埔断裂以西,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呈反“C”型围限着燕山早期岩体。燕山早期岩体整体上呈现出北东向发育,其中南岭地区岩体长轴以近东西向为主,岩体的长轴发育明显受先存的断裂带和裂谷的控制。华南燕山早期大规模的花岗岩主要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受印支后伸展和俯冲板片断离的双重影响;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主要产自岩石圈持续伸展-减薄背景下。

贾丽辉[6](2018)在《东南沿海粤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研究与含矿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粤东地区作为华南板块边缘,位于东南沿海火山-侵入岩带的西南端,分布大量的晚中生代花岗岩及相关矿产。由于基础地质研究相对薄弱,区内成岩成矿事件厘定、花岗岩成因、构造动力学背景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粤东地区的东港、流周山、新圩和三饶中酸性侵入体以及钟丘洋火山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全岩主量、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原位Hf-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开展花岗岩成因、壳幔相互作用、构造演化以及与Cu-Mo-Au等多金属矿床的关系等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重新厘定了粤东地区晚中生代的岩浆作用事件,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晚期(106102 Ma)的岩浆活动。2)通过对比邻区同时代的罗卜岭含矿花岗闪长斑岩,新圩和三饶岩体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组成以及高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提出在东南沿海成矿带的西南端粤东地区有早白垩世晚期斑岩型铜(金、钼)矿的成矿可能性。3)钟丘洋流纹质凝灰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U-Pb年龄为164.7±1.3Ma,与该区钟丘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时代一致,推测粤东地区中侏罗世斑岩型铜矿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构造环境。4)全岩Sr-Nd和锆石Hf-O同位素特征显示,粤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主要是由底侵的幔源岩浆诱发地壳部分熔融,经由不同比例幔源岩浆和不同性质壳源岩浆相互混合作用形成。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到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同位素组成表现为渐趋亏损的规律,揭示了逐渐增强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5)粤东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事件为东南沿海岩浆活动从SW向NE演化提供一定的线索,壳-幔源岩浆混合作用沿北东向逐渐发生并增强,且发育大规模NNE向走滑断裂以及分布于拉分盆地中的铜金钼多金属矿床等,指示该时期东南沿海处于更加伸展的构造环境,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在晚白垩世由北西方向斜向俯冲转变为平行于大陆边缘走滑有关。

周云飞[7](2017)在《新疆巴里坤小加山地区钨矿床成矿规律及远景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加山钨矿床位于新疆巴里坤地区,属石英脉型钨矿床。该区基础地质资料缺少,勘查工作程度低,成因研究薄弱,制约了成矿机理研究的深度。本文在地质特征基础上,对小加山钨矿床不同类型的含钨石英脉开展岩相学、流体包裹体研究,通过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讨论矿化蚀变特点,查明成矿流体来源,获得成因认识,分析成矿作用,总结成矿规律。矿区位于东准噶尔成矿区中部南缘,处于博格达-哈尔里克构造带上。构造位置上矿区处于哈尔里克复式背斜中,构造线方向以EW向为主。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一亚组第一段(D2d11)、第二段(D2d12)。主要岩浆岩有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及少量中酸性花岗闪长岩脉。矿体赋存于邻近海西晚期花岗岩侵入体附近的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一亚组第二段(D2d12)的变质晶屑凝灰岩中。与成矿有关的小加山侵入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花岗岩,其围岩主要为蚀变闪长岩和变晶屑凝灰岩。该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A型花岗岩,岩体均属于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特征揭示出岩浆成岩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强烈地分离结晶作用,岩浆物质来源可能与富集岩石圈地幔有关。花岗岩为后碰撞伸展花岗岩区,岩体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是后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黑钨矿石英脉分为灰色含钨石英脉和白色含钨石英脉两种。岩相学观察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两相水溶液包裹体,EW走向的灰色石英脉包裹体气液比大,SN走向的白色石英脉包裹体气液比较小。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灰色石英脉均一温度(Th)范围为143~354℃,白色石英脉Th范围为154~312℃。激光拉曼探针显示小加山钨矿含黑钨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含有少量CO2组分。H、O同位素研究表明: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演化过程为:岩浆岩侵入活动→岩浆水运移分离→含钨络合物迁移搬运→冷却富集成矿,成矿晚期流体有大气降水的混合。受海西期构造活动影响,钨的花岗质岩浆自下而上发生侵入,花岗岩高度分异演化,冷凝后形成黑云母花岗岩,富含W元素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沿裂隙向上流动,在上部地层中引发硅化和绢云母化,随着成矿流体温度降低,含钨络合物分解,形成了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结合钨矿床的矿物共生组合和围岩蚀变特征、成矿流体和岩浆作用等研究结果,认为小加山钨矿床与赣南钨矿构造环境具有相似性,可能存在“三层搂”结构,从而建立了成矿模式。进行了化探数据W、Mo含量等值线图分析,综合地质特征以及东南矿点和化工西矿区W、Mo含量等值线与异常带吻合区域,反映出东南矿点和化工西矿区深部和外围存在钨矿潜力很大。

王森[8](2016)在《闽西南马坑铁矿成矿要素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马坑铁矿位于华夏古陆东南缘,武夷山成矿带的南段,闽西南晚古生代拗陷盆地内,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为了揭示马坑式铁矿的成矿要素特征及矿床成因,本文在对马坑铁矿矿床研究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控制马坑铁矿的赋矿层位、岩浆岩建造成矿构造要素,建立了成矿模式,并开展马坑式铁矿的成矿预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闽西南马坑式铁矿成矿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下石炭统林地组(C1l)、上石炭统经畲组-上二叠统栖霞组(C2j-P2q)等主要赋矿层位,探讨了马坑式铁矿成矿结构面(硅钙面)控矿作用特征及主要的成矿结构面类型,认为成矿作用主要受岩石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性界面控制。2、大洋和莒舟花岗岩岩体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25145 Ma和125136 Ma,为复式岩体。地球化学成分上具有高分异I型花岗岩成因特征。两个岩体的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结合矿化蚀变分布特征推断马坑铁矿与莒舟岩体关系更加密切,为主要的成矿地质体。3、马坑矿区辉绿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区及外围主要的两期辉绿岩分别形成于315 Ma和135146 Ma,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揭示本区中基性岩墙群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马坑矿区辉绿岩具有一定的矿化蚀变分带性,成矿专属性上与铁矿关系密切,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反映的伸展构造背景有利于矿床的形成,为成矿提供了部分铁质来源。4、开展马坑式铁矿成矿构造背景研究工作,认为控制马坑式铁矿的构造要素主要为推覆构造、滑脱构造和褶皱构造。变形岩石磁组构及构造变形研究结果表明,闽西南地区晚中生代存在多期交替进行的挤压、伸展构造。在这种构造转换的过程中,为成岩、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有利于成矿物质富集成矿。5、在对马坑式铁矿的成矿要素认识基础上,建立了成矿模型,提出了硅钙面、辉绿岩等马坑式铁矿的找矿标志。对矿区深部及外围进行成矿预测研究,认为柳树坝-郭罗坪、瓜路-山坪头、马坑-中甲、火德坑-玉宝和石桥-陆家地等地具有马坑式铁矿的找矿潜力。

孙赛军[9](2016)在《汇聚板块边缘岩浆活动研究 ——以西藏那曲和徐淮中生代岩浆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汇聚板块边缘是板块消亡的地方,一般包括俯冲构造环境及之后的碰撞构造环境,它可以分为洋-陆板块汇聚、陆-陆板块汇聚,是一种重要的板块构造活动。在汇聚板块边缘,由于板块俯冲过程能够携带大量地表物质进入深部地幔进行再循环或者元素分异,故对陆壳生长、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后期碰撞造山作用对于陆壳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及岩浆活动也具有重大贡献。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岩浆活动对于更好地了解陆壳物质运移、再循环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藏拉萨地体北部那曲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和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徐淮地区利国侵入杂岩为例,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岩浆活动特征。青藏高原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间特提斯洋的发育、俯冲闭合以及后期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全球典型的俯冲碰撞造山带。作为亚洲大陆最南缘的拉萨地块,记录着大量的俯冲碰撞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青藏高原汇聚板块边缘重要的地区之一。尽管前人对拉萨地块进行了众多的地质研究,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议,如拉萨地块的来源与基底问题、构造演化、岩石成因及深部动力学问题等。同时拉萨地块北部广泛出露的中生代岩浆岩具有正的εHf(t)值与拉萨地块南部相似,暗示了显生宙重要的陆壳生长时期。但是,由于缺少足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证据,对于大陆地壳的生长机制、深部动力学过程仍不明了。本次我们选择拉萨地体北部那曲地区早白垩世晚期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为研究目标,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岩石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Hf-O)及年代学(锆石U-Pb)研究,来揭示110 Ma岩浆大爆发事件的成因及构造背景,同时对拉萨地体来源和基底性质进行限定。位于拉萨地体北部的那曲岩浆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由侵入岩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火山岩安山岩、流纹英安岩及流纹岩组成。拉萨地体北部那曲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U-Pb年龄为112 Ma,属于拉萨地体中北部早白垩世晚期岩浆爆发的产物。两种岩性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为高钾钙碱性至钾玄岩系列,弱至中等过铝质特征。它们富集碱性元素,Rb、Th、K、U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P元素,具有高Al2O3含量(12-16 wt.%)、Rb/Sr比值(1.3-33)和低Mg指数(15-39)的特征。同时原位Hf-O同位素显示样品具有较负且变化大的εHf(t)=-25.90.5和正的δ18O=7.9-11.5‰。侵入岩的以上特征指示了源区可能为陆壳沉积物质与幔源物质相互作用,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那曲侵入岩是拉萨地体中北部约120-100 Ma早白垩世晚期岩浆爆发事件产物之一。此次岩浆爆发事件在岩体成分上具有很大的变化范围(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闪长质包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前人研究认为其构造背景可能为班公-怒江洋岩石圈南向俯冲引起的板片断裂。我们推断可能与新特提斯洋闭合有关,特别是新特提斯洋脊俯冲,板片窗打开造成软流圈上涌熔融形成,并且对拉萨地体北部地壳的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那曲中酸性火山岩为一套安山岩、流纹英安岩和流纹岩组合。其中,中性安山岩的形成时代为111.9±1.2ma,酸性流纹质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109.2±3.5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都为早白垩世,为112ma拉萨地体中北部的岩浆爆发事件的产物。其中那曲火山岩sio2含量变化较大为51.9wt.%74.6wt.%,具有低mgo含量(0.37wt.%3.65wt.%)及低mg#(1658)值特征。岩石为弱至中等过铝质特征,蛛网图上富集th、u,而亏损nb、ta、p、ti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整体表现为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的趋势,且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强((la/yb)n=8.814.9),具eu负异常(δeu=0.46)。那曲中酸性火山岩体的锆石ti温度计为720℃左右。锆石ce(Ⅳ)/ce(Ⅲ)普遍在2250之间,大多小于200,指示岩浆具有低的氧逸度,应该距离相关俯冲带比较远。锆石εhf(t)大多集中在-7.70.5之间,对应的hf模式年龄(tdmc)为9181336ma。而锆石δ18o值为4.57‰9.46‰之间,大多高于幔源结晶的锆石o同位素值(5.3‰)而与沉积来源的锆石o同位素值接近,暗示了陆壳物质的贡献。另外,安山岩锆石核部点(106ma和108ma)具有更负的εhf(t)值(-16.6和-30.4)、更老的hf模式年龄(tdmc为1785ma和2481ma)和偏正的δ18o值(5.10‰和7.06‰)说明了残留的古老陆壳物质也可能参与了那曲中酸性火山岩的形成。综合以上证据,本次研究初步认为那曲中酸性火山岩为壳幔混合成因,很可能是与新特提斯洋闭合有关,特别是新特提斯洋脊俯冲,板片窗打开、低角度俯冲的板片后撤等,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并造成上覆古老岩石圈地幔或陆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且其熔融产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尽管青藏高原拉萨地体早期的构造演化还不清楚,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古老的物质被报道。我们对那曲花岗闪长岩(110ma)进行了原位u-pb锆石定年及hf-o同位素研究,并得到了一组继承锆石,重要的是最古老的锆石具有自形晶特征。那曲花岗闪长岩300多颗锆石结果显示具有5个年龄峰值,分别为3.45ga,2.56ga,1.76ga,900ma和111ma。这些锆石具有很大变化范围的εhf(t)值(-45.19.2)和相应的hf模式年龄(9243925ma),锆石δ18o值同样变化较大(-5.809.64)。锆石2.56ga,1.76ga和900ma年龄峰值暗示了拉萨地体经历了新太古代陆壳生长和再循环作用,见证了古元古代晚期构造岩浆事件,表现为与羌塘地块、喜马拉雅地块和印度地块具有亲缘性。这些继承锆石具有3.5ga古太古代年龄,其中一颗古太古代锆石(3454ma)具有负的εhf(t)值(-4.8)、更老的hf模式年龄值(3935ma)和正的δ18o值(7.27),暗示古老陆壳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这些古太古代锆石具有完整的自形晶,暗示了它们为近源搬运的砾岩,或者通过同化混染作用或深部熔融过程中从基底岩石中分离捕获的。不管是哪种过程,这些自形晶古太古代锆石都暗示了在青藏高原那曲研究区附近可能存在古太古代基底。古老的太古宙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发生了克拉通破坏(岩石圈减薄),并作为岩石圈减薄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而备受关注。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破坏减薄的机制和深部动力学过程仍存在争议。而解开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即为埃达克岩,故本文在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徐淮地区利国中生代侵入杂岩进行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以期能够揭示埃达克岩成因、pb同位素之谜及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背景。徐淮地区中生代利国侵入杂岩由花岗闪长斑岩和含角闪石闪长玢岩组成,形成于早白垩世,随之伴生的还有铜、铁矿化。利国侵入杂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64.0-71.6wt.%)、k2o含量(2.95-3.70wt.%)、na2o含量(4.78-5.52wt.%),且k2o/na2o比值为0.54-0.75,表现出相对富na2o的特征。利国中酸性侵入岩样品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特征((la/yb)n=12.6-26.7),弱至无eu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th、nb、ta、zr。徐淮利国中酸性侵入岩样品具有高的sr含量(502-655ppm),低的y(3.0-9.1ppm)和yb(0.25-0.98ppm)含量,以及高的sr/y比值(55.9-178.3)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样品具有高mg#值和低feot/mgo比值特征,属于高镁埃达克岩范畴。对于这种高镁特征,前人用拆沉(榴辉质)下地壳或者板片俯冲模型解释。一个关键的证据是这些埃达克岩中存在下地壳包体。但是这些包体都是干的,而岩浆岩含水较高,这并不平衡,因此这些包体更可能是岩浆侵位过程中捕获的外来包体,而不是来源于埃达克岩的源区。此外,前人报道的富nb玄武岩及包体中角闪岩相退变质现象也无法用拆沉模型解释。样品87sr/86sri(0.70615-0.70670),εnd(t)(-3.72-7.13)特征与俯冲相关的洋壳沉积物相似。并且,本次研究岩体高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值((206pb/204pb)t=18.041-18.990、(207pb/204pb)t=15.531-15.637、(208pb/204pb)t=24.854-38.848)与扬子基底较为接近,暗示了扬子基底贡献的可能性,同时我们又不能排除早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时造成的下地壳pb同位素的均一化。岩体继承锆石1.8ga、2.5ga年龄峰值与华北地块碎屑锆石相似,暗示了华北地块下地壳基底的参与。在埃达克岩判别图上,这些岩石落入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区域。以上证据支持(130ma)洋脊俯冲模型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机制,低角度俯冲的机械侵蚀和之后埃达克质岩浆、a型花岗岩浆的热侵蚀对于华北克拉通的减薄破坏都起着关键作用。

丁聪[10](2015)在《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文中研究表明福建省位于我国大陆东南部,是欧亚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汇部位。其构造位置上处在华夏地块东南缘,加里东期以来发育有大量岩浆岩,特别是面积广阔的中生代各类型花岗岩。区域内构造环境独特,具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史。对这一地区岩浆岩岩石成因、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的研究,对最终揭示沿海地区乃至华南陆块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泉州地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出露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岩体呈岩基、岩株状侵位于下三叠系、侏罗纪、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中,并在紧邻海岸线的区域发育有中基性脉岩,脉岩沿解理与脆弱部位侵位于花岗岩岩基中。经锆石LA-ICP-MS年代学测试,泉州地区岩浆作用可分为晚侏罗-早白垩世(162141Ma)、早白垩-晚白垩世(13296Ma)、晚白垩世(9690Ma)三个阶段。晚侏罗-早白垩世岩浆岩分布于距离海岸线最远的地区,岩性以高钾钙碱性的偏铝质花岗岩为主;早白垩-晚白垩世岩浆岩发育于距离海岸线较近的地区,岩性以高钾钙碱性、偏铝质花岗岩为主;晚白垩世岩浆岩则主要为中-高钾钙碱性的镁铁质脉岩以及少量的高钾、偏铝质黑云母花岗岩。在成因及岩石类型上,泉州地区花岗岩样品均为I-型花岗岩,部分表现出高分异特征,并普遍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表现出一定的岛弧性质。锆石Hf以及全岩Sr、Nd同位素指示其成岩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幔源物质注入,并整体向沿海方向幔源物质贡献量增加,结合其多峰的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特征表明这一地区曾存在广泛的幔壳间相互作用。脉岩样品显示出与岛弧有关的微量元素性质的同时,还兼有大陆边缘裂谷的特点,源区具有EMI、EMII与亏损地幔的多源混合特征。年代学测试结果则显示出其产出时间与区域上100110Ma、8595Ma的大范围伸展事件相吻合。结合区域上已有研究成果,福建泉州地区晚侏罗-晚白垩时期可能先后经历了,晚侏罗-早白垩世特提斯构造域与古太平洋俯冲构造域联合作用及体制转换;早白垩-晚白垩世由俯冲引起的大范围伸展与幔源岩浆底侵以及俯冲后期发生的板片后撤与板片断离事件;晚白垩世俯冲-拉张构造体制过渡阶段。本文的研究也为进一步描绘福建沿海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佐证。

二、闽西基性脉岩成岩方式的判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西基性脉岩成岩方式的判别(论文提纲范文)

(1)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地质演化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遥感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寒武系(?)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3.1.3 白垩系上统(K_2)
        3.1.4 古近系(E)
        3.1.5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构造
        3.2.3 火山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
        3.3.2 火山岩
        3.3.3 次火山岩
    3.4 变质岩
        3.4.1 区域变质岩
        3.4.2 动力变质岩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矿体地质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1.4 控矿因素分析
    4.2 麻楼矿床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2.4 控矿因素分析
    4.3 鹅石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矿体地质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3.4 控矿因素分析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5.2 成矿要素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物质来源
        5.3.2 成矿流体来源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5.3.4 成矿模式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6.1.2 异常信息提取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7.1 成矿潜力分析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7.2 地质模型建立
        7.2.1 找矿标志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7.6.3 综合信息分析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8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2)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华南晚中生代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闽西南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研究现状
        1.2.3 闽西南晚中生代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实验分析方法
        1.5.1 锆石U-Pb测年
        1.5.2 锆石Lu-Hf同位素测定
        1.5.3 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
        1.5.4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1.5.5 全岩Sr-Nd同位素测定
        1.5.6 电子探针分析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系基底岩系
        2.1.2 上泥盆统-中三叠统岩系
        2.1.3 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及火山岩系
    2.2 侵入岩
        2.2.1 前中生代侵入岩
        2.2.2 早中生代侵入岩
        2.2.3 晚中生代侵入岩
    2.3 区域构造
第3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学特征
    3.1 十二排岩体
    3.2 大排岩体
    3.3 永福复式岩体
    3.4 洛阳岩体
    3.5 潘田岩体
第4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年代学特征
    4.1 十二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4.2 大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4.3 永福复式岩体年代学特征
第5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5.1 十二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1.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1.3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5.2 大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2.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2.3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5.2.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
    5.3 永福复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3.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3.3 矿物学特征
        5.3.4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5.3.5 各单元岩石的成因联系
第6章 典型铁钼矿床特征
    6.1 龙岩马坑铁(钼)矿
        6.1.1 矿区地质特征
        6.1.2 矿床地质特征
        6.1.3 成矿物质来源
        6.1.4 成矿时代
        6.1.5 矿床成因
    6.2 永定大排铁铅锌(钼)矿床
        6.2.1 矿区地质特征
        6.2.2 矿体特征
        6.2.3 围岩蚀变特征
        6.2.4 矿物共生组合与期次
        6.2.5 成矿时代
        6.2.6 矿床成因
    6.3 武平十二排钼矿
        6.3.1 矿区地质特征
        6.3.2 矿体特征
        6.3.3 蚀变与矿化特征
        6.3.4 成矿时代
        6.3.5 矿床成因
    6.4 漳平洛阳铁(钼)多金属矿床
        6.4.1 矿区地质特征
        6.4.2 矿床地质特征
        6.4.3 成矿物质来源
        6.4.4 成矿时代
        6.4.5 矿床成因
    6.5 安溪潘田—德化阳山铁矿床
        6.5.1 潘田铁矿床
        6.5.2 德化阳山铁矿
    6.6 马坑外围铁(钼)矿化点地质特征及矿化时代
        6.6.1 竹子炉钼矿点
        6.6.2 山坪头铁多金属矿点
    6.7 永福岩体外围矿化特征及及成矿年代学研究
        6.7.1 主要地质矿化特征
        6.7.2 矿化时代
第7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成矿作用
    7.1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时空结构
    7.2 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带与深部构造的空间关系
    7.3 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的关系
        7.3.1 岩浆起源与演化
        7.3.2 成矿物质来源
        7.3.3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对铁钼成矿作用的启示
    7.4 闽西南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相关铁钼多金属矿成矿系列的再认识
        7.4.1 前人对于闽西南及邻区成矿系列的划分方案
        7.4.2 闽西南铁钼多金属矿化作用成矿系列的重新厘定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成果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3)桂西大新-钦甲地区辉绿岩脉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
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矿物岩石学特征
    2.2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3 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 辉绿岩锆石测试结果
5 讨论
    5.1 辉绿岩成岩时代及成因
    5.2 辉绿岩脉成岩与铀成矿关系
    5.3 对华南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
6 结论

(4)粤北长江铀矿田辉长闪长岩的岩石成因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 测试结果
    3.1 锆石U-Pb年代学
    3.2 锆石Lu-Hf同位素
    3.3 矿物化学特征
        3.3.1 斜长石
        3.3.2 黑云母
        3.3.3 辉石
    3.4 地球化学特征
4 讨论
    4.1 成岩时代
    4.2 源区特征与岩石成因
    4.3 成岩构造背景
    4.4 与铀成矿的关系
5 结论

(5)华南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强度及动力学背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岩体几何形态
    2.2 花岗岩分类
    2.3 华南构造-岩浆动力学模式
    2.4 花岗岩物源及壳幔作用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
    3.1 大地构造位置
    3.2 构造单元划分
    3.3 华南地区构造演化
    3.4 中生代侵入岩概况
第4章 岩体时空分布
    4.1 燕山早期岩体发育特征
    4.2 岩体年代学特征
第5章 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强度
    5.1 岩体体积估算原理
    5.2 燕山早期岩体体积
    5.3 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强度
第6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1 花岗岩Frost分类
    6.2 燕山早期花岗岩类型
        6.2.1 A2a型花岗岩
        6.2.2 A2b型花岗岩
        6.2.3 A3a型花岗岩
        6.2.4 A3b型花岗岩
        6.2.5 A4b型花岗岩
        6.2.6 B1a型花岗岩
        6.2.7 B1b型花岗岩
        6.2.8 B2a型花岗岩
        6.2.9 B2b型花岗岩
        6.2.10 B3a型花岗岩
    6.3 锆饱和温度
    6.4 壳幔物质比例
第7章 讨论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东南沿海粤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研究与含矿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研究进展
    1.2.2 华南地区研究现状
    1.2.3 粤东地区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已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南地质概况
    2.1.1 前寒武地质
    2.1.2 古生代地质
    2.1.3 早中生代地质
    2.1.4 晚中生代地质
2.2 粤东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区内矿产 3 岩体地质特征
3.1 野外产状及岩石学特征
    3.1.1 新圩岩体
    3.1.2 三饶岩体
    3.1.3 流周山岩体
    3.1.4 东港岩体
    3.1.5 钟丘洋火山岩
3.2 锆石U-Pb年代学
    3.2.1 新圩岩体
    3.2.2 三饶岩体
    3.2.3 流周山岩体
    3.2.4 东港岩体
    3.2.5 钟丘洋火山岩
3.3 粤东岩浆活动时代格架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4.1 中侏罗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4.1.1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4.1.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4.1.3 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4.1.4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1.5 岩石成因分析
4.2 中侏罗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4.2.1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4.2.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4.2.3 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4.2.4 岩石成因分析
4.3 早白垩世早期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4.3.1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4.3.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4.3.3 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4.3.4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3.5 岩石成因分析
4.4 早白垩世晚期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4.4.1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4.4.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4.4.3 矿物化学特征
    4.4.4 原位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4.4.5 原位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4.6 岩石成因分析
4.5 对壳幔相互作用的启示 5 斑岩型Cu–Au–Mo含矿性评价
5.1 与罗卜岭斑岩型Cu-Mo矿对比
5.2 成矿潜力分析
    5.2.1 氧逸度
    5.2.2 含水量
5.3 粤东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勘查标志 6 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动力学背景 7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2 )全岩Rb-Sr-Sm-Nd同位素分析
3 )电子探针测试
4 )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测试
5 )SIMS锆石氧同位素分析
6 )锆石Lu-Hf同位素 附表
附表1
附表2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成果

(7)新疆巴里坤小加山地区钨矿床成矿规律及远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1.7 研究现状
        1.7.1 钨矿床的空间分布
        1.7.2 钨矿床的成矿时代
        1.7.3 钨矿床类型
        1.7.4 钨矿床成因
    1.8 主要研究成果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构造及演化
        2.1.3 岩浆活动
        2.1.4 变质作用
    2.2 区域内主要矿床地质
        2.2.1 双峰山金矿
        2.2.2 绿石沟铜矿
3 小加山地区矿床地质
    3.1 工作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化蚀变
    3.2 南矿点蚀变矿化特征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化蚀变特征
    3.3 东南矿点蚀变矿化特征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化蚀变特征
    3.4 化工西矿区蚀变矿化特征
        3.4.1 矿区地质
        3.4.2 矿化异常带特征
        3.4.3 矿体地质
        3.4.4 矿石特点
        3.4.5 围岩蚀变
    3.5 本章小结
4 流体成矿作用
    4.1 样品特征与研究方法
    4.2 包裹体岩相学
        4.2.1 南、东南矿点
        4.2.2 化工西矿区
        4.2.3 FIA特点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3.1 南、东南矿点
        4.3.2 化工西矿区
        4.3.3 FIA均一温度
    4.4 包裹体盐度、流体密度
    4.5 包裹体成分测试
        4.5.1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4.5.2 四极质谱分析
    4.6 成矿流体的性质及演化
        4.6.1 成矿流体性质
        4.6.2 成矿流体演化
    4.7 本章小结
5 岩石地球化学
    5.1 主量元素特征分析
        5.1.1 未蚀变岩主量元素
        5.1.2 蚀变作用的元素变化
    5.2 稀土微量元素分析
        5.2.1 稀土元素
        5.2.2 微量元素
        5.2.3 蚀变作用的元素变化
        5.2.4 成矿物质来源
    5.3 构造背景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矿床成因模式
    6.1 氢、氧同位素
        6.1.1 测试方法
        6.1.2 分析结果
        6.1.3 成矿流体来源
    6.2 成矿时代
        6.2.1 黑云母花岗岩特征
        6.2.2 黑云花岗岩形成年龄
        6.2.3 成矿时代判定
    6.3 成矿作用
        6.3.1 控矿因素
        6.3.2 成矿方式
        6.3.3 成矿机制
    6.4 成矿模式
    6.5 与赣南钨矿成矿条件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成矿规律与远景评价
    7.1 成矿规律
    7.2 勘查与找矿标志
        7.2.1 勘查工作
        7.2.2 化探异常
        7.2.3 找矿标志
    7.3 远景评价
        7.3.1 钨矿成矿远景
        7.3.2 钼矿远景评价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成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版Ⅰ野外标本照片
附录B 图版Ⅱ岩石显微照片
附录C 小加山矿床主要岩石鉴定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闽西南马坑铁矿成矿要素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工作量统计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地层(基底岩系)
        2.1.2 泥盆世—中三叠世地层(盖层岩系)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构造格局
        2.2.2 推覆构造与伸展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时空分布特征
        2.3.2 岩石类型
        2.3.3 岩浆活动与成矿
    2.4 区域成矿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背景
        3.1.1 矿区地层与成矿作用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床特征
        3.2.1 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及规模
        3.2.2 矿石特征
        3.2.3 矿化蚀变及矿化阶段特征
        3.2.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特征
        3.2.5 成矿时代
第4章 晚古生代赋矿建造及其控矿作用
    4.1 赋矿地层特征
    4.2 马坑式铁矿沉积建造界面控矿特征
    4.3 沉积建造界面控矿机制讨论
        4.3.1 物理机制
        4.3.2 化学机制
第5章 岩浆岩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5.1 花岗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5.1.1 岩石学特征
        5.1.2 地球化学特征
        5.1.3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5.2 莒舟-大洋花岗岩侵位时代及成因探讨
        5.2.1 花岗岩侵位时代
        5.2.2 成因及源区探讨
        5.2.3 构造意义
    5.3 花岗岩与成矿关系探讨
    5.4 矿区辉绿岩特征
        5.4.1 辉绿岩的分布特征
        5.4.2 岩石学特征
        5.4.3 地球化学特征
        5.4.4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5.5 辉绿岩侵位时代及构造指示
        5.5.1 侵位时代
        5.5.2 构造指示
    5.6 辉绿岩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第6章 控矿构造及成矿结构面
    6.1 推覆(滑脱)构造控矿作用
        6.1.1 推覆(滑脱)构造特征
        6.1.2 推覆构造对铁多金属矿的控矿作用特征
        6.1.3 推覆构造带对铁多金属矿床赋矿层位分布的控制
        6.1.4 推覆构造对铁多金属矿床保存的控制作用
        6.1.5 滑脱构造控矿作用
    6.2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
    6.3 裂隙充填控矿特征
    6.4 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6.4.1 磁组构研究
        6.4.2 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讨论
    6.5 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6.6 成矿结构面控矿特征研究
        6.6.1 成矿结构面类型
        6.6.2 结构面控矿作用
    6.7 成矿过程中的汇流扩容构造
第7章 成矿作用特征及找矿预测
    7.1 马坑铁矿矿床成因模式
        7.1.1 矿床成因
        7.1.2 晚中生代构造控岩控矿作用探讨
        7.1.3 成矿模式
    7.2 马坑式铁矿找矿预测模型
        7.2.1 找矿标志
        7.2.2 找矿模型
    7.3 找矿预测研究
        7.3.1 深部预测
        7.3.2 外围预测
第8章 结语
    8.1 结论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汇聚板块边缘岩浆活动研究 ——以西藏那曲和徐淮中生代岩浆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概况
    一、陆壳生长与演化
    二、拉萨地块起源与演化
    三、拉萨地块基底研究
    四、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的研究现状
    五、华北克拉通的形成与破坏
第二节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第一节 样品制备
    一、样品薄片和探针片制备
    二、岩石无污染制备200目粉末
    三、锆石单矿物挑选和制靶
第二节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一、主量元素分析方法
    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第三节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四节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
    一、LA-ICP-MS锆石U-Pb分析
    二、SHRIMP锆石U-Pb分析
第五节 锆石Hf-O同位素分析方法
    一、锆石Hf同位素分析
    二、锆石O同位素分析 第三章 拉萨地体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大地构造背景
第二节 区域岩浆活动
第三节 沉积地层学
第四节 拉萨地体中生代岩石圈结构 第四章 那曲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第二节 岩相学
第三节 分析结果
    一、全岩地球化学
    二、LA-ICP-MS U-Pb锆石定年
    三、锆石Hf-O同位素
第四节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一、年代学
    二、岩石学成因
    三、构造背景及地球动力学解释
    四、陆壳生长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那曲中酸性火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及岩相学描述
第二节 分析结果
    一、锆石LA-ICP-MS U-Pb年龄
    二、全岩地球化学
    三、成岩温度与氧逸度
    四、锆石Hf-O同位素
第三节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一、岩浆源区与岩石成因
    二、构造背景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西藏太古代基底?--来自那曲太古代锆石的证据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及岩相学描述
第二节 分析结果
    一、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二、锆石LA-ICP-MS U-Pb年龄
    三、锆石Hf-O同位素
第三节 讨论
    一、拉萨地体存在古太古代基底?
    二、古太古代-新太古代陆壳生长和再循环作用
    三、拉萨地体的起源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徐淮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华北克拉通
第二节 华北路克拉通东南缘
第三节 华北地块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
    一、晚三叠世岩浆活动
    二、早侏罗世岩浆活动
    三、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
    四、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五、晚白垩世岩浆活动
第四节 徐淮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岩体地质概况 第八章 徐淮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岩石学特征
第二节 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第三节 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第四节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一、全岩主微量特征
    二、Sr-Nd同位素特征
    三、Pb同位素特征
第五节 岩石成因和深部动力学意义
    一、岩体形成时代及成岩温度、氧逸度
    二、岩浆源区
    三、岩石学特征
    四、同位素特征
第六节 徐淮利国埃达克质岩成因模式
    一、增厚(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模型
    二、拆沉下地壳熔融
    三、洋脊俯冲模型
第七节 华北克拉通破坏
第八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华南及福建地区岩浆岩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项目依托与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与岩石学特征
    2.1 华南陆块区域地质背景
    2.2 华南陆块沉积地层分布
    2.3 华南陆块岩浆岩分布
    2.4 福建及研究区地质背景
        2.4.1 构造带及岩浆岩
        2.4.2 地层
    2.5 样品的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2.5.1 石狮地区样品岩相学特征
        2.5.2 官桥地区样品岩相学特征
        2.5.3 蓝田地区样品岩相学特征
        2.5.4 华安地区样品岩相学特征
3 样品测试方法
    3.1 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
    3.2 全岩元素分析
    3.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4 泉州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1 泉州地区锆石U-Pb年代学及微量元素特征
        4.1.1 锆石U-Pb年代学
        4.1.2 锆石微量元素
    4.2 全岩元素地球化学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3 全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4.3.1 花岗岩类Sr-Nd同位素特征
        4.3.2 中基性脉岩Sr-Nd同位素特征
    4.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4.1 石狮地区
        4.4.2 官桥地区
        4.4.3 蓝田地区
        4.4.4 华安地区
5. 泉州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岩石成因
    5.1 华南东部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
    5.2 岩石成因类型划分
    5.3 泉州地区岩浆岩岩石成因与源区性质
        5.3.1 华安地区花岗岩成因与源区性质(162~141Ma)
        5.3.2 蓝田花岗岩成因与源区性质(~132Ma)
        5.3.3 官桥地区花岗岩成因与源区性质(~114Ma)
        5.3.4 石狮地区花岗岩成因与源区性质(105~96Ma)
        5.3.5 石狮地区中基性脉岩成因与源区性质(105~90Ma)
6 泉州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
    6.1 晚侏罗-早白垩世(162~141Ma)
    6.2 早白垩-晚白垩世(132~96Ma)
    6.3 晚白垩世(96~90Ma)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附表1泉州地区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果
    附表 2 泉州地区岩浆岩锆石微量元素测试结果
    附表3泉州地区岩浆岩锆石Hf同位素测试结果
个人简历

四、闽西基性脉岩成岩方式的判别(论文参考文献)

  • [1]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02)
  • [2]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D]. 袁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桂西大新-钦甲地区辉绿岩脉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J]. 宋昊,徐争启,宋世伟,倪师军,张成江,晏文权,程发贵,李亚平. 岩石学报, 2019(09)
  • [4]粤北长江铀矿田辉长闪长岩的岩石成因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J]. 钟福军,潘家永,巫建华,夏菲,伏顺成,祁家明,赵奇峰. 地球科学, 2019(09)
  • [5]华南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强度及动力学背景探讨[D]. 王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东南沿海粤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研究与含矿性评价[D]. 贾丽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7]新疆巴里坤小加山地区钨矿床成矿规律及远景评价[D]. 周云飞.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5)
  • [8]闽西南马坑铁矿成矿要素及找矿预测研究[D]. 王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9]汇聚板块边缘岩浆活动研究 ——以西藏那曲和徐淮中生代岩浆岩为例[D]. 孙赛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8)
  • [10]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D]. 丁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标签:;  ;  ;  ;  ;  

闽西基性岩脉成岩模式判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