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RF及其QoS机制

HomeRF及其QoS机制

一、H om eRF及其QoS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17)在《多转发级别的向量网硬件交换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用户的大规模增加,现有网络体系在资源控制、QoS、网络安全等方面难以满足网络用户的应用需求,这使得对新型网络体系架构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向量网是一种新型网络体系架构,它以向量地址和向量交换为基础,实现了交换节点简单、轻量向量连接、保证QoS、内在可信、向量地址无限可扩展等优势,并通过将控制面和传输面分离开来,减少传输面路由信息收集、更新、维护等工作,提高了数据转发的能力。本论文设计的向量网硬件交换机的主要功能是解析向量地址,转发数据包;支持部分向量网信令,处理少量控制面信息。该硬件交换机的数据处理过程快,资源利用率高。本文根据向量网理论体系,具体做了如下的设计和实现:1.提出一种向量网硬件交换机功能的改进设计方案,实现多级别数据包缓存处理及相关调度算法,多级别数据包解析转发及相关调度算法,使向量交换机可以支持多级别QoS机制;2.在ISE环境,用Verilog语言实现了一种向量网硬件交换机,包括数据包格式的预处理模块,数据转发处理模块,信令支持模块,输出控制模块等,并实验测试了相应功能;3.在NetFPGA开发板上验证了各个模块功能,结果表明可以满足向Xilinx Spartan-3A系统XC3S1400A芯片移植的要求。通过对向量网硬件交换机的设计和实现,并移植于低成本芯片,达到低成本实现1Gbps转发速率的目的,为向量网的进一步部署和应用打下基础。

曹旸[2](2017)在《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和样机实现》文中认为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规模的扩大,网络流量成倍增长。用户不仅需要更好的网络服务质量,也对网络有了更精细化自助服务的需求。传统的PTN网络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进行网络的统一控制,也无法向用户提供自助调整带宽等权限,难以摆脱日渐管道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以PTN为基础,引入SDN技术理念的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Softwaredefined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s,SPTN)应运而生。基于智能化控制平面,SPTN拥有着构建按需而动网络的能力,也拥有较好的网络扩展性。然而,目前SPTN控制器技术还不成熟,包括路由计算方法等功能尚不完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控制器路由和QoS技术研究为核心,围绕域内快速高并发路由计算方法、基于逻辑集中控制的QoS和OAM功能设计以及SPTN域控制器的设计开发展开了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在大规模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中,路由计算效率和准确率均为网络性能的关键指标。然而,提高并发路由计算效率和降低资源预留冲突间存在矛盾。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冲突感知的快速并发路由计算方案,在采用多实例并发计算保证路由计算效率的同时,针对冲突敏感性业务,使用临时流量工程数据库和资源预锁定机制避免并发路由计算造成的资源预留冲突。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路由计算方法,本方案在保证并发路由计算效率的同时,能够显着降低时延敏感型业务请求的资源预留冲突概率。(2)对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的QoS和OAM管理功能进行需求分析和协议扩展研究,基于上述工作在开源控制器平台上设计、开发和实现了 SPTN的QoS和OAM管理模块。(3)参与SPTN域控制器设计开发,搭建测试平台对控制器QoS和OAM管理功能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控制器能够按照要求在流表中添加QoS和OAM表项,并正确的配置到SPTN设备,符合预期。

周锋[3](2016)在《无线Mesh网络路由技术的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Mesh网络(Wireless Mesh Network, WMN)由移动自组织网络(Ad-Hoc)演化而来,不仅继承了Ad-Hoc的优点,也发展了自己一些特性,为无线宽带网络注入了新鲜的动力。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多跳性会导致路由复杂,增加了端到端时延,降低端到端的服务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M esh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包括终端结点、Mesh结点、网关结点三个部分,并对无线Mesh网络的路由协议和路由质量要求进行了描述,指出了当前无线Mesh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标准、分类形式,以及路由算法的仿真软件OPNET.通过仿真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了改进型AODV算法在不同距离路由开销、不同路径下平均端到端时延、不同路径下丢包率的优势。分析了基于概率思想的QoS路由协议与DSR协议在路由跳数性能上的差异。忽略节点选择概率对网络数据传输成功率的影响,假定两种路由协议都能搜索得到到达目的节点的路由,进行100个业务量仿真后,这两种路由协议下的路由跳数几乎相差无几,但新路由在搜索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为了验证改进型算法的优势,本文搭建了软硬件实验平台,从无线Mesh网络硬件系统部署的角度,分析了无线Mesh网络的接入方式,对无线Mesh AP节点的配置给出了详细的方案,比较了硬件资源如何合理的选取,给出了Android系统的初始化配置内容。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无线Mesh实验网络,对前文所做的改进性路由协议性能进行实验验证,并对路由首次建立的时间、路由建立后数据包的往返时间、吞吐量测试、延迟时间进行了测试,认真的分析了测试结果,也指出了中间遇到的问题。最后根据当前网络的发展方向,指出了路由性能在未来的研究方向。

于世朋[4](2016)在《基于记忆效应的HAS移动流媒体QoE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流媒体业务的需求呈爆炸式地增长,流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在众多的无线多媒体解决方案中HTTP Adaptive Streaming(HAS)正在迅速发展,并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得到进一步普及。HTTP Adaptive Streaming技术能够根据设备的性能以及当前网络的状态自适应切换传输视频的质量以保证流畅播放,从而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用户体验质量(QoE,Quality of Experience)是一个端到端的概念,反映了终端用户对服务或应用的认可程度。HAS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视频用户的体验质量,因此如何评价HAS QoE并根据评价结果优化HAS业务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用户体验的评价要综合网络层、应用层以及用户层的因素的影响。目前已有的对移动流媒体业务的评价方法都只考虑了影响QoE的部分因素,并且往往是“无状态的”,因为它们仅仅考虑了当前系统的环境条件,而没有将系统历史条件和用户的历史经历考虑到移动流媒体QoE评价模型中,与用户实际体验质量存在一定偏差。把用户期望、记忆效应加入到QoE评价中的有助于全面真实的了解用户最真实的主观感受,提高用户体验评价的准确度。本文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面向移动社交网络中占统治地位的1分钟左右的短视频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心理学记忆效应的QoE评价模型,该模型结合网络层、应用层以及用户心理层面的影响因素,并能针对不同用户类型作出个性化评价。为了收集用户数据求解模型参数,本文搭建了基于HLS协议的流媒体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跨平台流媒体播放,用户可以在观影结束后对视频体验进行反馈,服务器收集反馈的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过分析方法求解模型参数,之后通过主观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对模型的应用作了简要分析。

余兴勇[5](2013)在《基于IEC61850变电站通信网络业务调度技术研究与仿真实现》文中指出基于IEC61850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采用最先进的通信技术和强大的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最先进的通信技术主要解决报文实时性传输问题,统一的面向对象建模技术主要解决各种智能电子设备(IED)的互联互通问题。通信角度来说,基于交换式以太网和TCP(UDP)/IP网络,加上最先进的QoS算法能够保证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实时、可靠和高效传输。由于变电站网络具有业务种类的多样性和保护控制等操作的实时性特点,要求网络必须采用高效的QoS策略,使多种信息业务能够得到有效的综合传输,尤其是保证当时延敏感业务与非时延敏感业务共享网络时能够确保时延敏感业务实时可靠地传输。本文针对变电站网络中的业务建模和提高网络实时性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论文首先在介绍基于以太网的IEC61850变电站的网络分层、信息模型和通信映射以及变电站的IED之间的信息交互基础上。从IEC61850变电站的信息交互过程中抽象出保护与控制业务,按照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在OPNET进程域建立了保护控制业务标准模型(gnaprocontrolmgr)。同时对网络中突发业务流量的自相似性进行了数学分析,介绍了产生自相似流的RPG模块,在OPNET的节点域对P&CIED模型的建立进行了初步尝试。最后对所建立的业务模型,在多种背景下的时延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了所建立的业务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第二,为了使变电站通信网络支持业务的种类多样性和要求实时性,重点分析了当保护控制业务与PMU业务、VOIP业务共享信道时,采用SPQ队列调度算法情况下,保护控制包在SPQ队列的尾部、前端和临时抢占传输优先权三种情况下的对带宽的要求。第三,结合变电站通信网络可能出现的拥塞,提出了一种适合变电站通信网络业务时延要求高、突发性强等特点的改进的WRED算法WREDgentle,该算法能够避免拥塞时快速丢包,提高保护控制业务和集抄等业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延时。通过OPNET仿真证明了改进方法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降低了丢包率。

周豪[6](2012)在《IP网和向量网的性能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传统网络采用的主流技术包括IP网、ATM网、MPLS等类型,然而以上技术由于其设计编码等方面的种种缺陷,在通信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会导致尖锐的网络性能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一种崭新的网络结构,这就是向量网体系结构。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包括现有网络的一些情况分析,指出了现有网络的不足与缺陷,引出了向量网这一概念,然后着重介绍了向量网的技术特点与设计思路,从其设计思想出发说明了其与传统网络之间的差异。紧接着本文列出了网络性能的主要评价标准,即与网络性能紧密相关的一些参数,引入了数学模型对网络性能进行建模,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我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网络的平均地址长度以及网络的吞吐量上,针对模型我们给出了相关的数学公式,结合给出的数学公式以及我们所掌握的数据,得出了理论上的性能分析结果。最后我们引入OPNET仿真工具,并利用该仿真工具对两种网络进行仿真实验,得出实际的数据,验证了我们的理论分析,从而从实验上证明了向量网在技术上的优越性,为向量网的进一步发展,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做出理论指导。

黄楚加[7](2012)在《基于中心节点的家庭网络QoS保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数字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有线电视、IPTV等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3G、WIFI等通信网络技术的优化升级与推广,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家庭网络的丰富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用户可以享受更加多样化娱乐服务。但随着多媒体应用的普及以及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业务对网络资源争用的情况变得日益严重,现有的家庭网络服务控制方法单一,颗粒度过粗,无法满足现有业务对服务质量优化控制的要求,这对家庭网络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家庭网络中UPnP、DLNA等无中心节点QoS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中心节点的QoS保证机制,并探讨了其实现机制和优化方法,研究了在中心节点管理架构下的设备发现和服务发现机制,创新性的引入博弈论的方法,提出高效带宽分配和接入控制模型,有效提高家庭网络内部通信中的资源利用率,保证业务QoS。与现有的工作比较,本论文主要的贡献有四个方面:(1)通过联合地采用接纳控制和速率控制,明显地提高了带宽的利用率,为家庭网络多媒体共享提供了服务质量保证。(2)采用一种排队分析的方法来优化接入和速率控制。(3)引入博弈论的方法寻找多终端资源竞争的平衡点,并由中心节点负责仲裁和分配工作,而通常中心节点也负责分组的转发,使得QoS管理具有可靠性和公平性。(4)所提出的中心节点管理模式很好地兼容了UPnP标准的基本框架,在实现方式上,与很多现有家庭网络标准保持一致。

刘淑慧[8](2012)在《LTE及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LTE)网络及宏蜂窝/家庭基站(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中先进的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RM)技术。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LTE网络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研究及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对于LTE网络主要的RRM算法的研究包括:基于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 TDD)系统的混合业务场景下非理想赋形天线及调度算法的研究;基于LTE系统,考虑小区间干扰(Inter-Cell Interference, ICI),利用博弈论提出系统动态资源分配方案;基于LTE上行系统,把上行干扰限制功率控制方案和软频率复用(Soft Frequency Reuse, SFR)相结合,提出有效的分布式资源分配方案。对于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主要RRM算法的研究包括: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架构中干扰分析及分布式资源分配的研究,基于博弈论理论,提出一种子信道和功率分配相互迭代的算法; 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架构中垂直切换的研究,提出一种考虑Femtocell接入类型、用户速率、网络当前运行状况、网络运营成本等因素的优化方案。LTE网络的演进发展及双层网络能够相互协调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不仅需要系统架构升级优化,更需要RRM算法的不断创新和升级。RRM算法是关系到整个网络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介绍了LTE系统的基本知识,包括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和天线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 MIMO)等关键技术,进一步介绍了系统的帧结构、无线资源分配特点(小区间干扰、动态子信道分配、分布式网络架构等)。另外介绍了Femtocell的基本知识,包括引入背景、网络基本架构、接入方式等。接下来详细阐述了系统级移动通信仿真平台的构建,包括场景选择、模块设计、仿真流程梳理、不同系统仿真平台的差异等。然后分别对LTE网络和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无线资源管理算法进行研究和性能评估,分别较好的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LTE网络中的小区间干扰、资源分配和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中的层间干扰、垂直切换等问题。本文的研究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LTE系统采用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较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系统多了一维频域资源,论文给出一种时频域跨层调度算法,灵活的使用频率资源,获得了频域分集增益。其次,随着用户对业务种类需求的增加,且要求系统保证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需要讨论在混合业务场景下LTE调度算法的性能。论文选取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和视频业务作为典型的混合业务场景,提出一种自适应紧急门限调度器来改善系统吞吐量,且保证多种业务的QoS需求。仿真表明新提出的算法不仅能够保证实时业务的QoS,还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性能不会受到很大影响。第三,LTE系统中,小区间如何有效的分配资源(功率、子信道等)来抑制小区间干扰,得到好的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是研究的一个热点。论文在此部分中,首先利用博弈论理论,来分别给出了LTE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分布式无线资源分配算法。其中,小区间干扰协调(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CIC)模型化为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的存在性证明了文中分布式资源分配方案的收敛性。并且根据博弈论提供的得到均衡态的方式,提出两种分布式资源分配定时方案:串行和并行定时方案。这种方案结合软频率复用且利用不同移动用户的位置信息,达到改善系统性能的目的。第四,提出一种SFR和上行干扰限制功率控制方案相结合的分布式资源分配方案,来有效利用频率资源和功率资源,消除小区间干扰。这种方案适用于小区内和小区间负载不均衡情况,根据负载状况,动态调整算法参数,达到良好系统性能。自适应算法大大降低了最优资源分配复杂度,小区间仅需要较少的信令来协调。最后新方案把多小区资源分配方案分解成分布式单小区问题,算法简单灵活,更加适合实际应用。第五,随着Femtocell的引入,一方面解决了室内覆盖和业务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挑战。首先是双层网络架构的存在,会引入新的跨层干扰,另外Femtocell布置的非计划性和数目众多的特性,要求科研工作者寻找一种分布式资源分配方案来对功率、频率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跨层干扰和大量的信令交互,获得好的性能。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双层网络架构中干扰问题,然后利用博弈论提出一种功率和子载波分配的一种迭代过程,最后达到一个性能好的均衡点。最后提出一个宏蜂窝链路保证方案,用于在系统很拥挤的情况下,即承载的用户数目较大时,保证用于移动支撑性网络的宏蜂窝网络中用户服务质量。仿真结果表明新的分布式资源分配算法可以很好的解决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架构下资源分配,且算法具有低复杂度。第六,主要对异构网络的移动性管理进行研究,选取的模型是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场景。综合多方面考虑,本章把切换决策问题抽象成:在一个Macrocell/Femtocell双层架构网络下,其中Femtocell是混合接入方式,网络如何决定哪些用户应该发起切换请求;通过优化设计好的目标函数,如何为这些切换候选用户找到合适的连接点?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垂直切换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分为两步:一是考虑多种实际的因素,如:信号接收强度、用户类型、速率等来挑选需要发起切换的候选用户,避免没有必要的切换;二是考虑到整个网络情况,优化目标函数。具体来讲,设计的目标函数可以包含运营商所关心的网络性能多种因素。在本篇论文中,把网络接入点负载的均衡性和业务成本的最小化作为混合的优化目标。此方案能够综合考虑运营商关注的多个因素,且能达到性能最优,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扩展性。仿真表明,新提出的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能够更好的解决上面的切换决策问题。

包有谋[9](2012)在《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的服务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P多媒体子系统即IM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它是由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组织3GPP (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提出的,是在基于IP的网络上提供多媒体业务的通用的网络组织架构。它的显着特点是实现了通信与接入方式无关,顺应了通信网融合发展的趋势。随着各种多媒体业务的不断发展,服务质量即QoS (Quality of Services)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下一代通信网络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IP多媒体子系统的服务质量也面临着多媒体业务承载,移动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说,研究IP多媒体子系统的服务质量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IMS的整体架构、相关网元、主要的信令流程等相关问题。接下来,由IMS网络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引入了IP QoS机制和IMS网络的QoS机制,找出了优化IMS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网络仿真软件OPNET,利用其仿真了区分服务模型的各队列调度算法。在对区分服务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OPNET搭建了端到端IMS网络,设计了一个基于策略的队列调度模型,实现了对端到端IMS网络的服务质量的优化。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朱山[10](2012)在《室内无线传播及覆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30年间,无线通信业界从学术到技术主要关注蜂窝方式的布网,对于室内无线通信,无论是对传播规律或覆盖特性的研究都亟待深入开展。对于室内无线传播模型的研究,首先是理论模型,香农公式揭示了载波带宽和信号噪声比率构成的对数关系,可以计算出通信容量限,随后许多学者进一步探索并总结出无线传播衰落模型,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与繁荣,从单链路到多链路,单任务到多任务,单制式到多制式,室内空间电磁场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既科学又可行的研究方法,来开展定性、定量研究,这就是参考理论模型,基于现场实地测量数据,总结出改进的经验预测模型。当然,探索规律的目的是利用自然规律来提高效率,新的动态统计复用方法应运而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贡献包括:(1)在经典室内无线传播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适合于建筑物特点的室内无线信号传播衰落模型,选定地下停车场、购物商场、办公场所、家庭居室等多个典型场景进行无线场强分布测量,根据实测数据拟合反映传播规律的曲线,为建立适用于一般公共场所的无线室内传播预测模型奠定良好基础。(2)构建了包括全波天线校正、多场景实地测量、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计算、求取无线传播功率谱特性曲线和时延扩展特性曲线等进程的全套测量体系。提出并形成了一套基于矢量网络分析,适合于研究室内无线传播功率谱特性和时延扩展特性的,便于求解无线传输衰落、系统时延、系统PDP的方法,为室内无线传播模型的创新研究,增强无线传输与覆盖性能分析能力奠定良好基础。(3)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全IP分组化机制和MAC层无线资源调度处理方法,给出动态统计复用方法的典型实例,提出设立“共享信道”,从而形成两级数抓独立性及多通道流水线并行处理的体系架构,以显着提升系统吞吐率和时延性能,并通过仿真实验和对比分析证明本技术在提升系统主要有效性指中的作用,为提高室内无线传输与覆盖性能提供新的方法与途径。

二、H om eRF及其QoS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 om eRF及其QoS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多转发级别的向量网硬件交换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 本文研究内容
    1.3 本文结构
2 向量网理论体系介绍
    2.1 向量网标识体系
        2.1.1 身份标识(ID)
        2.1.2 位置标识(Locator)
        2.1.3 路径标识(Route)
    2.2 向量网控制面
        2.2.1 接入认证
        2.2.2 呼叫定位
    2.3 向量网控制面
        2.3.1 向量交换
3 向量网数据包
    3.1 向量网数据包
        3.1.1 数据包OPT字段
        3.1.2 数据包包头HEAD
    3.2 以太网等效向量交换机端口角色与状态转换
        3.2.1 非组长候选NGN
        3.2.2 组长候选CN
        3.2.3 组长LD
    3.3 ARP协议支持
        3.3.1 向量网协议包
        3.3.2 ARP信令包
4 向量网硬件交换机的整体设计
    4.1 以太网承载向量网
    4.2 向量网硬件交换机的整体模块设计
        4.2.1 RGMⅡ模块/GMⅡ模块
        4.2.2 ALL模块
        4.2.3 CPU模块
    4.3 模块连接和数据流图
    4.4 本章小结
5 向量网硬件交换机重点模块详细介绍
    5.1 预处理MAC模块
    5.2 分量地址切分模块
    5.3 Count_p模块
    5.4 数据缓存FIFO模块
        5.4.1 FIFO设计方案
        5.4.2 FIFO实现方式
    5.5 RAM模块
        5.5.1 RAM设计方案
        5.5.2 RAM实现方式
    5.6 CPU
        5.6.1 调度CPU策略
        5.6.2 中断CPU策略
    5.7 输出控制模块
        5.7.1 调度CPU策略
        5.7.2 APR信令控制包输出控制
        5.7.3 统计响应控制输出控制
        5.7.4 拓扑响应输出控制
    5.8 本章小结
6 向量网硬件交换机部署
    6.1 向量网硬件交换机代码实现
    6.2 向量网硬件交换机部署
        6.2.1 NetFPGA开发板介绍
        6.2.2 NetFPGA开源项目Reference Router介绍
        6.2.3 向量网硬件交换机的部署步骤
    6.3 实验结果分析
        6.3.1 实验收发数据包软件介绍
        6.3.2 实验结构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向量网硬件交换机性能测评
    7.1 性能测评环境和测评工具
    7.2 FIFO结构性能测评
        7.2.1 多级别数据缓存调度策略
        7.2.2 源发生器模型
    7.3 测试结果
    7.4 测试结果分析
        7.4.1 与以太网交换机比较
        7.4.2 与向量网软件交换机比较
        7.4.3 与当前向量网硬件交换机比较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和样机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现阶段国内外发展情况
        1.2.1 PTN网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2 SDN发展情况和技术优势
        1.2.3 SPTN发展情况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背景介绍
    2.1 PTN网络技术
        2.1.1 PTN实现方案关键技术
        2.1.2 PTN网络分层架构
        2.1.3 MPLS VPN基本原理
    2.2 SPTN总体架构概述
    2.3 控制器相关技术
        2.3.1 不同类型控制架构对比
        2.3.2 SPTN域间路由计算方案
        2.3.3 SPTN域内路由计算方案
        2.3.4 SPTN分层架构简述
    2.4 控制器实现相关技术
        2.4.1 OpenDayLight
        2.4.2 YANG模型
        2.4.3 OpenFlow南向协议扩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TN快速高并发域内路由计算方法的研究和实现
    3.1 SPTN域内路由计算方法需求分析
    3.2 SPTN域内路由计算方法
        3.2.1 概要设计
        3.2.2 总体流程
    3.3 SPTN域内路由计算方法仿真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PTN域控制器设备管理模块QoS和OAM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 SPTN域控制器QoS和OAM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4.1.1 SPTN域控制器QoS功能需求分析
        4.1.2 SPTN域控制器OAM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4.2 SPTN域控制器整体设计方案
        4.2.1 SPTN域控制器需求分析
        4.2.2 SPTN域控制器整体设计
    4.3 SPTN域控制器QoS和OAM管能相关协议扩展
        4.3.1 SPTN域控制器QoS功能相关协议扩展
        4.3.2 SPTN域控制器OAM管理功能相关协议扩展
    4.4 SPTN域控制器QoS和OAM管理功能的实现
        4.4.1 SPTN域控制器QoS功能实现
        4.4.2 SPTN域控制器OAM管理功能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PTN域控制器平台搭建及QoS和OAM管理功能验证
    5.1 业务创建相关的QoS及OAM管理机制
    5.2 环境搭建及测试方案简述
    5.3 设备管理模块QoS功能测试
        5.3.1 createExpMapping接口测试
        5.3.2 createSimpleClassify接口测试
        5.3.3 创建Tunnel过程中QoS功能相关测试
        5.3.4 创建PW过程中QoS功能相关测试
    5.4 设备管理模块OAM管理功能测试
        5.4.1 创建以太网MEP接口测试
        5.4.2 创建MPLSMEP接口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无线Mesh网络路由技术的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相关研究分析
    2.1 无线Mesh网络结构概述
    2.2 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
        2.2.1 无线Mesh网络路由概述
        2.2.2 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面临的问题
        2.2.3 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质量要求
        2.2.4 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评价标准
        2.2.5 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的分类
    2.3 OPNET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QoS需求路由协议研究与改进
    3.1 QoS研究
        3.1.1 QoS服务模型
        3.1.2 QoS保证机制
    3.2 基于QoS端到端时延的路由协议
        3.2.1 端到端时延介绍
        3.2.2 系统建模
        3.2.3 QoS路由表修改
    3.3 性能仿真分析
        3.3.1 仿真参数与伪码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概率思想的QoS路由协议
    4.1 基于概率思想的QoS的路由模型提出
        4.1.1 节点状态矢量函数构造
        4.1.2 传播矢量函数构造
    4.2 基于概率思想的路由协议操作
    4.3 性能仿真分析
        4.3.1 仿真参数与伪码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无线Mesh网络软硬件系统部署
    5.1 无线Mesh网络终端接入方式
    5.2 硬件平台搭建
        5.2.1 开发板资源选择
        5.2.2 原理图分析
    5.3 软件平台搭建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调试与应用
    6.1 网络环境配置
    6.2 改进性路由协议性能测试
        6.2.1 路由首次建立时间测试
        6.2.2 数据包往返时间测试
        6.2.3 延迟时间测试
        6.2.4 吞吐量测试
    6.3 系统应用实例
        6.3.1 无线宽带家庭
        6.3.2 校园网络视频监控
    6.4 本章小节
7 结束语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记忆效应的HAS移动流媒体QoE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HAS移动流媒体
        1.2.2 HAS移动流媒体QoE评价管理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作者硕士期间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HTTP Adaptive Streaming业务QoE评价方法研究
    2.1 用户体验质量(QoE)管理概述
        2.1.1 用户体验质量的概念
        2.1.2 用户体验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2.1.3 用户体验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2.2 HAS移动流媒体技术发展现状
        2.2.1 HTTP渐进下载技术
        2.2.2 HTTP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技术
    2.3 HAS移动流媒体业务QoE评价现状研究
        2.3.1 HAS移动流媒体质量指标提取
        2.3.2 HAS业务QoE影响因素研究
        2.3.3 HAS业务QoE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记忆效应的HAS QoE评价方法研究与设计
    3.1 HAS评价方法研究工作综述
        3.1.1 “无状态”QoE评价方法概述
        3.1.2 “有状态”QoE评价方法概述
    3.2 基于记忆效应的HAS QoE研究动机
    3.3 基于记忆效应的HAS评价方法的设计
        3.3.1 方法综述
        3.3.2 基于记忆效应的HAS QoE评价模型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台搭建与主观实验设计
    4.1 系统搭建
        4.1.1 系统总体框架
        4.1.2 内容准备模块-FFmpeg
        4.1.3 内容分发模块-Nginx-RTMP-Module
        4.1.4 反馈收集模块-MySQL
        4.1.5 内容消费模块-HTML5 Player
    4.2 主观实验设计
        4.2.1 固定比特率移动流媒体QoE主观实验
        4.2.2 考虑记忆效应的HAS业务QoE主观实验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固定比特率移动流媒体QoE主观实验结果分析
        4.3.2 HAS业务QoE主观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其他学术成果

(5)基于IEC61850变电站通信网络业务调度技术研究与仿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变电站通信网络的背景
    1.2 变电站通信网络的研究现状
        1.2.1 变电站网络业务建模及仿真研究
        1.2.2 变电站网络关键业务的队列调度
        1.2.3 变电站网络中的队列管理研究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IEC61850变电站通信网络的结构及业务
    2.1 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通信网络
        2.1.1 IEC61850 SAS的功能分层
        2.1.2 IEC61850 SAS的信息模型
        2.1.3 IEC61850 SAS的通信映射
    2.2 变电站网络的保护控制业务
    2.3 实时以太网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OPNET的保护控制业务建模及仿真
    3.1 IEC61850变电站信息交互过程
    3.2 OPNET标准业务建模
        3.2.1 OPNET建模原理
        3.2.2 OPNET标准业务结构
        3.2.3 建立标准业务模型
    3.3 自定义建模
    3.4 自相似业务建模
        3.4.1 自相似业务产生的理论
        3.4.2 自相似业务在OPNET上的模块
        3.4.3 IED建模
    3.5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保护控制业务的实时性研究
    4.1 变电站网络的区分服务
    4.2 实时调度算法研究
        4.2.1 SPQ算法
        4.2.2 保护控制包在SPQ队尾
        4.2.3 保护控制包在SPQ队前
        4.2.4 传输时抢占优先权
    4.3 严格优先队列和保护控制业务
    4.4 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的WRED在变电站通信网中的应用
    5.1 变电站通信网业务特点
    5.2 WRED及WRED-gentle
    5.3 业务建模及仿真分析
        5.3.1 业务建模
        5.3.2 WRED_gentle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工作
致谢

(6)IP网和向量网的性能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网络技术现状
        1.1.2 针对目前网络技术不足的解决方法
    1.2 论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组织结构
2 向量网体系结构概述
    2.1 向量网标识体系
    2.2 向量网传送面
        2.2.1 向量地址编码方法
        2.2.2 向量网数据报文格式
        2.2.3 向量网交换和转发过程
    2.3 向量网控制面
        2.3.1 控制面的组织架构
        2.3.2 向量网的控制报文格式
        2.3.3 呼叫寻由与向量连接的建立
    2.4 向量网的优势
3 网络性能建模和对比分析
    3.1 评估网络性能的主要参数
    3.2 网络地址长度建模和分析
        3.2.1 向量网网络地址长度估算模型
        3.2.2 向量网网络地址平均长度
        3.2.3 实验验证
    3.3 吞吐量建模和对比分析
        3.3.1 网络处理器(NPs)简介
        3.3.2 NPs网络拓扑的构建
        3.3.3 网络吞吐量的建模过程
4 OPNET环境下的仿真实验
    4.1 OPNET简介及安装配置
        4.1.1 OPNET概述
        4.1.2 OPNET安装及配置
    4.2 实验的仿真及建模流程
        4.2.1 仿真流程
        4.2.2 建模流程
    4.3 IP协议和向量网协议仿真
        4.3.1 IP包和向量包的设计
        4.3.2 IP包和向量包的创建和封装过程
        4.3.3 IP路由表初始化以及查找过程实现
        4.3.4 仿真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中心节点的家庭网络QoS保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家庭网络
    1.3 服务质量概述
        1.3.1 服务质量(QoS)待解决的问题
        1.3.2 服务质量(QoS)描述
    1.4 研究现状
        1.4.1 有线与无线局域网QoS
        1.4.2 综合与区分服务QoS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论文安排
第二章 家庭网络体系架构
    2.1 概述
    2.2 无中心节点的家庭网络体系架构
        2.2.1 协议结构
    2.3 基于中心节点的家庭网络体系架构
        2.3.1 协议结构
        2.3.2 家庭网络中心节点的一般模型
    2.4 家庭网络典型应用场景
    2.5 小结
第三章 无中心节点结构QoS机制
    3.1 UPnPQoS机制
        3.1.1 UPnP概述
        3.1.2 UPnPQoS设备模型
        3.1.3 UPnPQoS业务建立流程
    3.2 DLNAQoS机制
        3.2.1 DLNA概述
        3.2.2 DLNA差分QoS机制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中心节点的QoS机制
    4.1 概述
        4.1.1 QoS设备模型
        4.1.2 跨层设计
    4.2 基于中心节点的家庭网络QoS 模型
        4.2.1 中心节点QoS管理模块
        4.2.2 QoS业务建立流程
        4.2.3 家庭网络接入延时延时分析模型
        4.2.4 博弈竞争接入模型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 OMNeT++ 的家庭 网络 QoS 机制仿真
    5.1 Omnet++仿真工具介绍
        5.1.1 OMNeT++的体系结构
        5.1.2 OMNeT++工作原理
    5.2 仿真模型
        5.2.1 场景框架
        5.2.2 仿真场景设置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LTE及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LTE发展概述及主要研究内容
    1.3 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概述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无线资源管理概述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LTE及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基本原理
    2.1 LTE系统
        2.1.1 LTE系统的基本知识
        2.1.2 LTE系统资源分配的特点
    2.2 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
        2.2.1 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基本知识
        2.2.2 Femtocell网络基本架构
        2.2.3 Femtocell接入方式
        2.2.4 Femtocell带来的挑战
    2.3 移动通信仿真平台介绍
        2.3.1 LTE系统级仿真平台设计
        2.3.2 Macrocell/Femtocell双层架构网络系统平台
    2.4 章后小结
第三章 LTE网络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
    3.1 LTETDD系统中混合业务下非理想赋形天线及调度算法研究
        3.1.1 研究点背景
        3.1.2 自适应赋形天线
        3.1.3 非理想天线下的系统模型
        3.1.4 调度方案
        3.1.5 仿真模型和结果
        3.1.6 研究点小结
    3.2 LTE系统有效的分布式动态资源分配方案
        3.2.1 引言
        3.2.2 LTE上行干扰协调建模
        3.2.3 LTE上行链路有效分布式资源分配
        3.2.4 LTE下行链路DDRA
        3.2.5 仿真结果和分析
        3.2.6 研究点小结
    3.3 OFDMA上行系统考虑小区间干扰的分布式资源分配方案
        3.3.1 背景
        3.3.2 系统模型和问题优化
        3.3.3 分布式资源分配方案
        3.3.4 仿真和结果分析
        3.3.5 结论
    3.4 章后小结
第四章 双层架构网络中分布式资源分配
    4.1 研究点背景
    4.2 系统模型和问题优化
    4.3 分布式资源分配
        4.3.1 可行域
        4.3.2 非协作资源分配博弈
        4.3.3 宏蜂窝链路质量保护
    4.4 仿真模型和结果分析
        4.4.1 系统仿真模型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研究点小结
第五章 双层架构网络中垂直切换方案
    5.1 背景
    5.2 系统描述和目标函数的构成
        5.2.1 系统描述
        5.2.2 目标函数
    5.3 新提出的VHO方案
        5.3.1 挑选切换候选用户
        5.3.2 优化组合目标函数
    5.4 性能评估和结果分析
        5.4.1 仿真建立
        5.4.2 仿真结果和分析
    5.5 研究点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的服务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IP多媒体子系统出现的背景
    1.2 IMS服务质量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IP多媒体子系统的概述
    2.1 IP多媒体子系统的产生
        2.1.1 IP多媒体子系统的产生的需求
        2.1.2 IP多媒体子系统的特点
    2.2 IP多媒体子系统的网络结构
        2.2.1 IMS的体系结构
        2.2.2 IMS的相关网元
    2.3 IP多媒体子系统的基本业务流程
        2.3.1 SIP消息的基本会话流程
        2.3.2 I MS的注册流程
        2.3.3 IMS的基本会话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MS网络中服务质量优化的研究
    3.1 IMS网络对服务质量的要求
        3.1.1 服务质量的概念及其关键指标
        3.1.2 IMS对服务质量的要求
    3.2 IP QoS机制
        3.2.1 IP QoS的主要模型
        3.2.2 DiffServ模型的调度算法的研究
    3.3 IMS网络中的QoS机制
        3.3.1 基于策略的IMS的QoS机制
        3.3.2 IMS端到端QoS机制的建立
    3.4 研究方法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PNET网络仿真与DiffServ模型的仿真实现
    4.1 OPNET仿真平台简介
    4.2 OPNET Modeler的仿真过程
        4.2.1 OPNET Modeler的三层建模机制
        4.2.2 OPNET Modeler的业务建模机制
    4.3 DiffServ模型的仿真实现
        4.3.1 仿真模型设计
        4.3.1.1 网络域建模
        4.3.1.2 节点域建模
        4.3.1.3 进程域建模
        4.3.2 仿真参数设置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MS网络端到端的QoS系统的仿真实现
    5.1 IMS网络端到端QoS机制的实现方案
    5.2 IMS端到端网络的仿真实现
        5.2.1 IMS端到端网络仿真设计
        5.2.2 仿真参数设置
        5.2.3 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参与课题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室内无线传播及覆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思路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2 室内无线传播与覆盖研究现状分析
    2.1 引言
    2.2 无线传播模型
    2.3 经验模型指导下的无线传播测量方法
    2.4 影响无线传播与覆盖的技术分析
    2.5 提高室内无线传播与覆盖性能的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室内无线传播的测量与经验模型改进
    3.1 引言
    3.2 无线传播环境分析及室内传播模型
    3.3 一种新的改进经验模型
    3.4 改进经验模型与实测结果比较分析
    3.5 研究成果在珠海移动公司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4 室内无线传播的功率谱与时延扩展性能研究
    4.1 研究工作背景
    4.2 VNA测量的基本理论
    4.3 VNA测量体系和数据处理流程
    4.4 多场景测量方法
    4.5 数据测量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动态统计复用技术用于提高室内无线覆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动态包分统计复用方法
    5.3 动态统计复用接入的关键技术参数计算与比较分析
    5.4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5.5 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本文研究成果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H om eRF及其QoS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转发级别的向量网硬件交换机设计与实现[D]. 王凯.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1)
  • [2]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和样机实现[D]. 曹旸.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3]无线Mesh网络路由技术的性能优化研究[D]. 周锋. 贵州财经大学, 2016(06)
  • [4]基于记忆效应的HAS移动流媒体QoE评价研究[D]. 于世朋.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5]基于IEC61850变电站通信网络业务调度技术研究与仿真实现[D]. 余兴勇. 云南大学, 2013(01)
  • [6]IP网和向量网的性能建模与仿真研究[D]. 周豪.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2)
  • [7]基于中心节点的家庭网络QoS保证机制研究[D]. 黄楚加.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8]LTE及Macrocell/Femtocell双层网络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D]. 刘淑慧.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9]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的服务质量的研究[D]. 包有谋. 兰州大学, 2012(09)
  • [10]室内无线传播及覆盖性能研究[D]. 朱山.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HomeRF及其QoS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