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滞后的双曲方程

具有滞后的双曲方程

一、一个具有Hysteresis的双曲方程(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英[1](2021)在《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MSCR(Magnetically-Saturated Controllable Reactor,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是一种用于电力系统的动态无功平衡、电压控制和电能质量改善的重要电磁设备。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线性负载、冲击性负荷和功率波动大的电源接入,引起电网无功和电压波动越来越频繁,使MSCR在稳定电网电压和调节无功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着,对其建模计算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模型大多使用单值磁化特性模型,磁路拓扑也忽略磁通分布不均和漏磁影响。这不但影响了MSCR的研究发展,也使电力系统仿真建模的整体水平受到限制。根据MSCR铁芯结构复杂多样、铁芯处于大范围可调的直流偏磁饱和非线性状态的特点,结合铁芯磁化特性模拟和磁路拓扑确定的研究现状,论文对铁芯非线性磁化特性模拟、磁路拓扑划分、磁路参数确定以及模型求解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论文分析温度变化引起的磁特性变化对MSCR工作电流和磁饱和度的影响程度;分析不同频率和不同磁密幅值两种情况下磁滞回线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偏差情况。分析结果表明:MSCR磁化特性建模中,可忽略温度对磁化特性的影响,可不计外施激励幅值和频率变化对磁化特性模型参数取值的影响。(2)为分析铁芯磁滞和涡流效应对MSCR仿真计算结果的影响,将动态J-A磁滞模型与MSCR等效铁芯相结合,论文提出计及铁芯磁饱和、磁滞和涡流效应的MSCR磁化模型,并基于所提磁化模型计算MSCR磁化特性、电流特性和损耗特性;通过与不计磁滞和涡流效应的MSCR磁化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说明了MSCR建模中计及磁滞和涡流效应的必要性。(3)基于损耗分离理论和电阻的物理概念,分别以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的形式,将经典涡流损耗和局部涡流损耗引入现有磁路段磁滞模型中,提出计及磁饱和、磁滞和涡流效应的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同时,通过定义磁滞损耗系数,使磁滞电阻计算有了明确的表达式;为克服工程近似计算确定模型参数误差大的问题,将曲线拟合和解析计算相结合,提出分步混合模式的参数确定方法。计算结果表明:与改进前相比,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能明显降低仿真计算误差。从计算耗时、模型结构和参数确定等方面与动态J-A磁滞模型的进行比较,说明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应用于铁芯磁路建模的合理性和优越性。(4)基于分段磁路法和磁通管原理,建立由均匀区、拐角区和T形区三类磁路段构成的铁芯磁场等效磁路拓扑,并给出进一步细化的拐角区和T形区的等效磁路拓扑;将铁芯磁路拓扑和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结合,建立三类铁芯磁路段的等效磁路。基于磁场分割法和磁通管原理建立整个漏磁场磁路拓扑和磁阀漏磁拓扑,并确定漏磁通管的几何形状和磁导计算方法。计及绕组电阻的频变特性建立MSCR外电路模型,并通过回转器实现其与磁路的耦合。论文中虽以MSCR研究对象,但提出的磁路和绕组的建模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类似电磁设备的磁路和绕组建模。(5)通过梯形法离散化处理,建立外电路、铁芯磁路段和漏磁路段等MSCR的数值计算子模型,并借鉴数值计算中“隐式”计算“显式”化近似计算处理的方法,将离散化后的铁芯铁芯磁路段方程中部分项进一步“显式”化近似处理,解决非线性迭代引起的计算量大的问题;通过子模型合成总模型方式建立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矩阵方程。(6)以MSCR样机为例,通过将电路-磁路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3D有限元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电路-磁路模型的建模和求解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MSCR电路-磁路模型能准确地模拟电流、输出功率和损耗等电气量的变化,具有分析磁场分布和磁路参数变化的能力且计算耗时少,也适用于电力系统的仿真分析。论文对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建模仿真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也为与MSCR具有类似结构的电磁设备提供新的建模和分析方法,也可为完善电力系统仿真建模方法和优化电力系统网络结构提供支持。

罗明罡[2](2021)在《密集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的多体作用及热扩散》文中提出弥散粒子系广泛存在于自然及工业过程,是辐射换热的重要研究对象。根据经典辐射传递理论是否适用,弥散粒子系可以分为稀疏粒子系和密集粒子系两种类型。稀疏粒子系的辐射换热已有成熟理论,然而密集粒子系由于存在多种复杂物理过程,相关辐射换热分析理论仍待发展。密集粒子系在太阳能热利用传热储热工质、选择性激光烧结等方面有重要应用。由于涉及高温工况,辐射换热成为主要传热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当粒子间距接近或小于热辐射特征波长时,会产生光子遂穿效应(Photon tunneling effect),颗粒间辐射换热热流会远大于对应的黑体极限换热热流(高数个量级)。同时,多个粒子间存在复杂的近场相干作用,即多体作用,其对粒子间辐射换热影响显着,可引起增强,亦或抑制辐射换热热流的效果。目前,密集粒子系内多体作用对辐射换热的影响机制尚未厘清,亦缺乏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对于工业应用中具有宏量规模的密集粒子系,已发展的颗粒尺度多体辐射换热理论由于计算量过大而难以实施,亟需发展可考虑近场多体作用的连续介质辐射换热理论。本文针对密集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基于辐射换热第一原理(涨落电磁理论),完整考虑光子遂穿及多体作用等近场换热物理机制,以随机及晶格结构密集粒子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多体作用对密集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特性的影响,同时发展可适用于宏量规模的密集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分析的连续介质理论。针对随机结构密集粒子系内多体作用对其近场辐射换热特性的影响,以一种典型随机粒子体系,即金属纳米粒子分形团簇为对象,采用综合考虑电极化及磁极化贡献的耦合偶极子方法分析两个银纳米粒子分形团簇近场辐射换热中多体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磁极化涡电流耗散主导了金属纳米粒子分形团簇间近场辐射换热,只考虑电极化位移电流耗散起会引起显着偏差。室温下,多体作用对金属纳米粒子分形团簇近场辐射换热影响不明显,这与电介质分形团簇不同,后者中多体作用对近场辐射换热呈现显着抑制作用。当团簇间距较小时,金属纳米粒子分形团簇辐射换热系数随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团簇的相对取向对辐射换热热流的影响显着,而当间距较大时,团簇的空间相对取向和分形维数的影响均较弱。针对晶格结构密集粒子系内多体作用对其近场辐射换热特性的影响,以典型晶格结构粒子系为对象,包括粒子链、方形晶格及粒子光栅等,考虑电介质Si C、金属银及热致相变二氧化钒(VO2)粒子,采用耦合偶极子方法分析纳米粒子链内、两个方形纳米粒子晶格及纳米粒子光栅间多体作用对近场辐射换热特性的影响。与随机粒子系不同,晶格结构中可能存在特殊的结构共振特性,从而会对其近场辐射换热产生显着影响。通过对两个方形纳米粒子晶格结构近场辐射传热机制的深入分析,总结出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特性可分为4个分区,包括:(a)稀疏区,近场辐射换热由邻近粒子对主导;(b)稠密区,粒子系中各粒子对近场辐射换热贡献近似相等;(c)非多体作用区,多体作用可忽略,辐射换热量的计算可仅考虑两体作用;(d)多体作用区,多体作用显着。给出了判断密集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多体作用强弱的定性判据,即粒子光学响应与热辐射普朗克窗口匹配是否良好及粒子间距是否接近两体多重散射尺度。粒子光学响应与普朗克窗口匹配越好,近场耦合作用越强,多体作用对辐射换热影响越大。当邻近链与主链存在很强的耦合作用时,邻近链的存在会显着抑制主链内的辐射换热。对两个粒子光栅,多体作用使其辐射换热热流随两个粒子光栅之间的扭转角呈振荡变化。对纳米粒子系近场自辐射能流和局域能量密度的了解,有助于深入理解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的多体作用。基于耦合偶极子近似,综合考虑热涨落电极化和磁极化贡献,导出了密集粒子系热辐射坡印廷矢量的计算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求解电介质及金属纳米粒子系坡印廷矢量,对于电介质粒子,如半径20 nm的Si C粒子,电偶极子贡献远大于磁偶极子贡献(高约4个数量级),可忽略磁偶极子贡献,而对于金属粒子,如半径20 nm的银粒子,磁偶极子贡献远大于电偶极子贡献(高约2个数量级),可忽略电偶极子贡献,将其直接近似为磁偶极子。发现Si C邻近粒子链会显着抑制中心Si C粒子链内局域热辐射能量密度,而银邻近粒子链对中心Si C粒子链或银粒子链内局域热辐射能量密度则无明显影响,这主要是归结于Si C纳米粒子的光学响应与普朗克窗口匹配良好,近场耦合作用较强,从而多体作用对辐射换热影响越大。对于宏量规模的密集粒子系,采用颗粒尺度的多体辐射换热理论进行近场辐射换热分析由于计算量过大而难以实施。假设经典的热扩散方程及傅立叶定律成立,则可通过辐射等效导热系数表征粒子系近场辐射热扩散特性。通过多体辐射换热理论求解密集粒子系辐射等效导热系数,分析了多体作用及材料相变对VO2粒子链近场辐射热扩散特性的影响。发现相变温度341K以下(电介质态)VO2粒子链辐射等效导热系数远大于相变温度上(金属态)VO2粒子链辐射等效导热系数(约是后者的50倍)。这归结于电介质态时粒子光学响应与普朗克窗口匹配良好,近场耦合作用强。纳米粒子的光学响应与宿主介质相对介电常数有关,其与普朗克窗口的匹配程度受宿主介质相对介电常数影响。考虑非吸收性宿主介质,VO2粒子链辐射等效导热系数随宿主介质相对介电常数增大而增大。由于近场辐射换热的特殊性,密集粒子系内经典的热扩散方程及傅立叶定律的假设可能并不成立,针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基于热辐射第一原理进行严格推导,目前还没有基于热辐射第一原理导出密集粒子系热扩散方程的工作报道。本文基于颗粒尺度的粒子系多体辐射换热理论,结合局域温度连续假设进行严格理论推导,导出了连续介质尺度下以温度为变量的扩散型控制方程,自然地给出了辐射等效导热系数张量的计算关系式。该控制方程具有与经典热扩散方程不同的形式:对于非均匀布置的粒子系,新的控制方程除了扩散项外,还包含一个一阶对流项,表征了粒子结构非对称布置引起的不对称传热特性;对于均匀布置的粒子系,一阶对流项自然消去,退化为经典的热扩散方程形式。从理论上证明,对于非均匀布置粒子系的近场辐射换热,假设傅立叶定律成立是不准确的,结构不对称会引起热辐射光子的类对流型传热行为。通过与离散尺度理论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的新热扩散理论的准确性。所导出的新型辐射等效导热系数计算关系式具有通用性,可方便用于计算多维粒子系辐射等效导热系数张量。分析表明,由于高维粒子体系内具有更多的换热通道,密集粒子系的维数越高,辐射等效导热系数越大。

吴健[3](2020)在《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分段建模与多目标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悬架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车辆行驶动力学性能的关键部件。阻尼力可控的半主动悬架可有效改善车辆的舒适性,且具有低成本优势,成为悬架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不同类型的半主动悬架中,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具有响应快,阻尼力调节范围大的优点,但其复杂的非线性特性使得控制器设计困难。此外,传统悬架控制的目标是车路耦合激励下的簧上质量振动抑制,表征为未知车路耦合激励或随机激励作用下的垂向动力学控制问题,其原因在于车辆难以获取道路信息以及操控由驾驶员实现。汽车智能化带来更多道路信息和车辆操控方式的变化,这为悬架控制带来了新的研究内容与契机。本文的研究工作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与开展,侧重从两个方面探索了悬架控制问题。一是以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阻尼力约束为出发点,针对复杂路面激励、车辆负载变化、降低传感器数量等问题进行半主动悬架非线性控制方法的研究。二是以智能汽车具有更多道路信息和主动操控方式为出发点,基于道路预瞄信息和车辆纵垂向动力学协调,即通过前方道路信息,车辆纵向速度操控与悬架系统协调进行提升智能汽车舒适性能的控制方法研究。本文的构成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特征,给出了阻尼力约束边界的状态依赖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阻尼力近似分段常值约束描述方法,构建了可有效描述磁流变阻尼力非线性特性的1/4悬架分段约束模型,并将悬架系统控制问题归结为分段H∞控制器设计问题。针对依赖状态不变集的凸优化方法以及非零对称约束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仿射项的控制器形式,并在全局二次型Lyapunov函数(GQLF)基础上推导了保证H∞性能和稳定性的增益求解方法。在仿真环境和实验台架上,对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与实验验证,并分析了分段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给出的控制方法对于改善车辆的舒适性能是有效和可行的,且能应用于嵌入式车载电控单元。在磁流变阻尼力分段约束模型和分段H∞控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负载变化对悬架控制性能的影响和基于全局二次型Lyapunov函数设计控制器带来的保守性问题。通过对每个分区构建与负载有关的独立Lyapunov函数和设计随负载变化的控制增益,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依赖二次型Lyapunov函数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负载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方法。仿真和台架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在车辆乘员数量和载货质量变化时具有较好的振动抑制性能和负载自适应能力。为了降低汽车电控系统的应用成本,便于控制方法在实际车辆中应用,在上述状态反馈控制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基于车载传感器信息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输出反馈控制方法。本文首先针对现有方法无法处理约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补充与改进思路,通过增加控制量约束条件,给出了一种具有控制量约束的PWA(piecewise affine)系统静态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无可行解。本文分析了产生无可行解的原因,指出该方法基于凸优化设计,且采用保守性较大的边界不等式,对于本质是非凸的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具有较大的保守性。为此,本文进一步从新的角度对磁流变半主动悬架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进行了探索。其基本思路是分析状态反馈控制器和输出反馈控制器的形式和结构特征,利用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结果,通过矩阵变换获得输出反馈控制增益。这种方法建立了状态反馈控制器与输出反馈控制器的联系,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探索。台架和实车道路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被动悬架和经典skyhook算法,本文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且可在嵌入式电控单元中进行半主动悬架实时控制。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的进步,为悬架控制带来了控制方式与控制维度变化的研究契机。其特征是悬架控制由道路信息未知或仅有统计意义信息的控制方式转为可获取不平道路信息的控制方式,由垂向动力学一个控制维度转为纵垂向动力学两个控制维度。这种控制方式和控制维度的变化使得悬架控制由激励产生后的被动振动抑制控制转为可调节激励信息的主动振动抑制控制,带来了新的悬架控制问题。针对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控制方式变化的研究契机,本文探索了利用前方不平路面预瞄信息的半主动悬架预瞄控制方法。与广泛采用的恒定车速下研究预瞄控制的方法不同,本文考虑了车速变化对预瞄信息的影响,讨论了如何将预瞄传感器获得的空间域道路信息转化为能被悬架控制充分利用的时间域信号问题,提出了一种充分利用预瞄数据且能适应预瞄数据长度变化的预瞄控制器设计方法。针对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控制维度变化的研究契机,本文从调节纵向车速减小车路耦合激励,通过悬架控制抑制垂向振动的角度,研究提升车辆舒适性能的纵垂向协调方法。研究思路是对全局行驶路面进行区域分割,对需要调节车速的区域进行减小车路耦合激励信号和兼顾车辆机动性的纵向车速优化,将优化的车速与悬架垂向动力学控制协调,提升车辆的舒适性能。本文的方法可提升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模式下不平路面行驶时的舒适性能,也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了不平路面行驶时依据舒适性需求进行车速规划与调节的思路和方法。

吕振鹏[4](2019)在《基于模糊滑模控制算法的座椅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型卡车、大型客车等商用车辆,由于自身性能需要,悬架固有频率高。当车辆行驶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时,路面的不平坦、凹坑等因素会引起驾驶室内低频振动问题频发。驾驶人员如果长时间暴露于这种工作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更有甚者,会对其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对于这种车厢振动,主要采用座椅悬架来对其进行隔离,以提高驾驶人员的乘坐舒适性。当前,座椅悬架主要有三类,分别为被动座椅悬架、主动座椅悬架以及半主动座椅悬架。被动座椅悬架由于其刚度和阻尼系数一定,振动衰减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地衰减低频振动;主动座椅悬架虽然能够很好地衰减低频振动,但其成本较高、可靠性低;半主动座椅悬架由于同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减振效果与主动悬架类似等优点,在车辆减振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论文以基于磁流变液减振器的半主动座椅悬架为研究对象,对其半主动控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磁流变液减振器进行阻尼特性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双曲正切-多项式模型,并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其逆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控制算法所得到的期望阻尼力以及活塞两端的速度与加速度值,计算出所需的输入电流,从而实现将半主动控制算法应用到座椅控制中。(2)对五自由度“人体-座椅”悬架系统模型进行自适应简化,根据简化后的模型设计出一种基于参考模型的滑模控制算法。针对滑模控制中所存在的“抖振”问题,采用模糊控制对其趋近律进行优化,使得系统在控制过程中能够根据运动点与滑模面之间的距离,自动调整趋近速度。同时,在趋近律的设计过程中,选用双曲正切函数来替代趋近律切换项中的符号函数,进一步降低系统“抖振”。(3)利用Matlab/Sinmulink建立了半主动座椅悬架的仿真模型,并对行驶于不同路面及受到冲击载荷下的半主动座椅悬架与被动座椅悬架的减振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所设计的控制算法的有效性。通过仿真发现,采用所设计的模糊滑模控制算法的半主动座椅悬架相较于被动座椅悬架,能够有效地提高座椅悬架的减振效果。当车辆行驶于B级路面、C级路面、D级路面以及受到冲击载荷时,半主动座椅悬架振动加速度的均方根值相较于被动座椅悬架分别下降54.3%、54.8%、53.9%以及59.8%。最后,通过改变座椅悬架的载荷质量,来分析当参数发生变化时所设计控制算法的鲁棒性。通过仿真发现,在不同的载荷质量下,所设计的控制算法仍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控制算法的鲁棒性高。

邓桂扬[5](2019)在《水火弯板机器人控制及成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中国工信部造船量和订单量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9年1月16日):2018年年度完成的造船量为3458万吨(载重),持有的订单量为8931万吨(载重)。截至到2018年12月底中国造船规模,按三大载重吨数来计算,所占全球造船市场份额数已超过40%。上述数据表明,我国造船量为世界第一位。船体的外板加工制造在造船行业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船体外板弯板加工的工时量大约为整船制造工时量的25%~35%。目前水火弯板在进行作业时主要凭借经验丰富的技师,手持热源火枪加热和水枪跟踪冷却的方式,使钢板产生塑性成型。这对弯板成型加工的效率提出了巨大挑战,迫使水火弯板加工这种纯手工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加速变革,提高水火弯板生产效率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研发出可以代替工人的自动化水火弯板机器人成型装备势在必行。本文针对目前传统手工水火弯板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与广船国际共同研发出第三代水火弯板机器人智能成型装备,可代替技师进行自动作业和自动成型检测。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水火弯板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水火弯板机器人机械结构,参与设计了龙门式框架的弯板机器人成型装备,通过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弯板机器人五轴动力学方程,并对成型装备各运动轴运动学控制坐标量求解;研究水火弯板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了弯板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架构,进行了伺服电机电路驱动设计;研究弯板机器人数据转换接口,设计了测量与目标数据的输入规则和控制文件与输出接口,解决了机械轴的位置移动与火枪头方向控制问题。2.水火弯板机器人机械臂控制方法:研究水火弯板机器人机械臂系统,提出了一种带有不确定性的水火弯板机器人机械臂系统建模,并对其进行了控制器设计;针对弯板机器人机械臂系统存在输入受限约束,为防止被控系统出现抖动,结合双曲正切函数的数学特性,设计了有效解决输入约束问题的控制方法;针对弯板机器人机械臂系统存在各种未知干扰,又因其具有不确定性无法在控制方法中进行直接处理。因此本文结合自适应控制,设计一种可有效动态补偿未知不确定干扰的约束控制方法。3.船体外板水火弯板成型技术研究:研究外板成型物理性能规律,分析了弯板成型热工原理和线状加热成型机理,以及外板成型过程和成型影响因素;研究弯板成型过程模型,建立了温度场和变形场数学模型,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仿真实验,揭示了温度场和变形场之间规律;研究外板成型特点与焰道策略,分析帆型、鞍型、扭型、锥型以及复杂型板的焰道布置策略及其烧板工艺参数,为专家知识库系统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弯板焰道规划布置算法,提出了热线曲面展开算法和高度差焰道布置算法,实现了焰道参数估计与在线修正;研究水火弯板专家知识系统,建立了工艺参数专家知识库,建立了焰道专家推理机制,建立了加工参数专家推理机制。解决了成型装备在自动加工中的焰道自动规划和工艺参数推理问题。4.船体外板水火弯板检测技术研究:研究水火弯板测量技术,通过团队自主开发的 CAFF-GDUT(Computer Aided Formming fo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专家系统软件进行激光扫描测量,提出了外板点云数据差值算法和目标数据提取处理;研究检测板与目标板三维曲面匹配,提出了目标板与检测板坐标系转换方法,提出了目标板数据与检测板数据相互匹配方法,提出了目标板曲面重构拟合算法;研究检测板匹配与曲面重构,建立了检测板与目标板的匹配流程,设计检测板成型肋骨线和特征点提取方法,建立了检测板数据匹配评测体系。解决了板材成型后机器自动检测的问题。最后将本文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第三代水火弯板机器人智能成型装备,并对外板毛坯板材进行了现场加工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智能成型装备机器人可以按照专家系统制定的焰道和运动轨迹进行水火弯板加工,最终加工效果与软件重构图形基本一致,自动检测结果与人工一致,精度较人工更好;其焰道痕迹比人工烧板更均匀、准确、速度更快,总体提高约2.5倍的工作效率。

李寒江[6](2019)在《基于碳化硅MOSFET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加,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需要以逆变器作为接口设备,因此光伏逆变器是现今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进一步地提升逆变器的性能,将拥有高频、高效等优势的SiC MOSFET运用于逆变器中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SiC MOSFET固有的开关振荡问题可能会危及到器件的安全和逆变器的电能质量,基于此,本文建立了精准的模型来为SiC MOSFET在光伏并网逆变器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此外,由于SiC MOSFET器件的引入,对于光伏逆变器的开关频率的提升效果非常显着,因此本文针对高开关频率下的逆变器控制策略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恒频自适应滞环控制。本文以Cree公司生产的CCS050M12SM2型号的1.2 kV-SiC MOSFET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脉冲实验得出了SiC MOSFET器件的各项特性曲线,为验证和分析模型的可靠性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SiC MOSFET的静态特性模型和非线性电容模型。基于不同工作区域的情况,推导了静态特性参数的数学方程。针对各个寄生电容运用了不同的方式对其数学模型进行推导,利用双曲正切函数对Cgs进行非线性处理;利用Cgd的米勒效应获取其电容值与电压间的关系式;采用拐点前后分段拟合的公式描述Cds变化趋势。针对高开关频率的SiC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展开讨论,分析了滞环控制的基本原理,得出了传统滞环控制环宽与开关频率之间的关系式,由此指出传统滞环控制受开关频率制约会导致控制精度降低,且开关频率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运用于LCL型逆变器的变环宽自适应滞环控制,考虑参考电流的斜率设计出环宽计算环节,通过实时调控环宽来实现恒定的开关频率,该控制方式在高频的SiC逆变器中可实现非常高精度的电流跟踪效果。构建了SiC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对提升开关频率后的逆变器电路和控制器参数进行设计。在Saber环境下进行仿真,逆变器系统中采用了本文提出的SiC MOSFET模型。通过对比仿真和实验的开关振荡波形,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比研究不同开关频率下仿真和实验的并网电流波形,分析了开关振荡对高频下的SiC逆变器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阻尼振荡电路的设计方式,通过仿真验证了阻尼效果。

黄岚[7](2019)在《对称与非对称簇发振荡及其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尺度耦合效应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工程应用中普遍存在,例如化学工程中的周期振荡反应,生物群落的生灭演化,神经元细胞膜的簇发放电活动以及绳系卫星不同尺度引起的快慢行为等。因此,国内外的非线性动力学专家针对动力系统中存在的不同尺度耦合效应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致力于研究三维连续时间动力系统的快慢动力学行为,其中主要的内容如下几个方面:1、对于普遍存在不同尺度耦合效应的动力系统,其可以分离为快慢子系统相互耦合的形式。通常地,这些系统的快子系统和慢子系统彼此相互作用,而本文中则主要专注慢子系统单向耦合快子系统的形式,即快子系统对慢子系统无任何的反馈。二者快慢形式的不同导致了其动力学行为的较大差异。在快慢子系统相互耦合的情形下,系统的周期簇发呈现出“自发的”特性;而在快慢系统单向耦合情形下,系统轨迹往往表现为“被驱动的”形式,因为慢子系统仅表达为依赖于慢变量的函数。因此,在慢子系统的单向耦合下,系统轨迹往往会呈现出更丰富的运动形式。2、添加外激励项之前,原三维连续时间向量场为自治系统,添加外激励项之后,系统由自治变为非自治。明确的是,非自治系统仅存在“瞬时的平衡点”,即固定时间t至某一时刻,非自治系统某些点表现出“不动的”特性,然而随着时间t的变化,“瞬时的平衡点”的位置会发生改变。违反直觉的是,这些“瞬时平衡点”的序列甚至并不是非自治系统的解。我们将添加慢变周期外激励项的非自治系统作变量代换,以激励整体作为新的系统状态变量,随后将系统做快慢分离,令非自治系统转化为广义自治系统形式。此时,对快子系统进行平衡点分析将变得可行。3、由于周期外激励慢变的特性,我们将其整体视为广义的系统参数,亦即控制参数w。进一步地,因为控制参数w的存在,快子系统平衡点分枝数量和位置发生改变。这使得我们针对快子系统的分岔分析变得非平凡,因为其平衡点总是不位于原点,进而平衡点的计算分析过程将会变得更加复杂。4、在文章中,我们分别应用了快慢分析、稳定性分析和分岔分析对外激励作用下的系统进行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地,分别验证了几种类型的余维一分岔和余维二分岔,即叉形分岔(PB)、Andronov-Hopf分岔(HB)和Double Zero分岔(BT)。在这里,我们详细地推导和验证了几种分岔的发生条件。其中,通过应用参数化扩展系统、中心流形定理和规范型理论,验证了发生Andronov-Hopf分岔(HB)的三个条件和讨论了叉形分岔(PB)附近平衡点分枝的性态变化;此外,我们计算得到了Double Zero分岔(BT)的二阶和三阶临界规范型,证实了它的非退化性。5、本文针对一类Z2对称型三维系统的簇发机制进行探讨,进而我们定义了几种新型模式的周期簇发。其中既有非对称型簇发,亦有对称型簇发,且随着激励振幅的发展,非对称型簇发相互作用而形成对称型簇发。此外,一类非对称型三维向量场更是触发了余维二分岔的周期簇发振荡。

屈俊波[8](2019)在《井底恒压法控压钻井波动压力计算与气侵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易开采地区的油气产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油气资源越来越大的需求。而在加大对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过程中,深部、复杂地区的钻井作业日益增多,在勘探开发这些深部、复杂地层时,常常面临“安全压力窗口”狭窄的难题,导致非生产作业时间显着增加,极易发生井涌、漏失失返并引起严重的井喷事故。井底恒压法控压钻井作为一种较先进的钻井技术,能有效解决“窄安全压力窗口”的难题,气侵的预防和气侵的控制是控压钻井的核心问题。起下钻过程产生的波动压力已经成为导致井筒气侵的的一大重要因素,建立精确的起下钻波动压力预测模型,为“窄安全压力窗口”地层的最大的安全起下钻速度确定提供科学依据,这对积极预防溢流,最大程度降低溢流发生的概率都具有重要意义。精确的井筒水力学模型和压力计算是实现井筒压力精确控制的前提,是实现安全高效钻进的核心科学问题。控压钻井井筒压力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起下钻过程稳态和瞬态波动压力的准确计算,气侵之后井筒参数演变规律,以及井口回压的精细控制等方面,为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详细研究。首先,本文以同心环空流体微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动量方程,根据赫巴流体本构关系和流量相等关系,求解得到了环空流速分布和稳态波动压力梯度表达式。针对各种环空内外径比和偏心度,提出了一种以有限体积法为基础的偏心环空稳态波动压力预测模型,采用双极坐标系,将偏心环空不规则计算域共形映射到规则的矩形计算域,有效地克服了窄槽近似模型必须在内外径比率大于0.4才适用的缺陷,前人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影响环空速度和稳态波动压力的大小的各种因素,得出了结论:稳态波动压力随着钻具运动速度、环空内外径比率的增加而增大,与钻井液的屈服值和稠度系数成近似线性关系,与流性指数成指数关系。偏心度影响环空流量和速度分布的均匀性,较大偏心度可能出现滞留区域。以瞬变流方程为基础,考虑了附加动态摩阻项的影响,建立了新的瞬态波动压力预测模型方程,并采用Roe算法对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利用前人的现场测量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井筒几何参数、钻井液流变参数、钻具运动参数对瞬态波动压力峰值的影响规律,得出了结论:钻井液密度、井筒综合弹性模量、钻具运动的加速度的对瞬态波动压力的影响较小,钻具运动速度对瞬态波动压力的影响较大。偏心度对瞬态波动压力的影响程度小于稳态波动压力。基于环空微元体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建立了气侵井筒多相流动方程,推导得到双流体模型方程和漂移流模型方程,比较了两种模型的差异,指出了各种的适用范围。基于双流体模型,考虑了虚拟质量力的影响,得到了压力波在气液两相流中的传播速度方程,得出了结论:压力波波速随钻井液密度,含气率及虚拟质量力系数的增加都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先急剧减小,后变化极其缓慢。基于漂移流模型,采用了有限体积法和Roe算法构建数值通量,按照Roe平均化法则求得了系数矩阵的线性化近似雅可比矩阵,得到了漂移流模型的Roe数值算法迭代格式。Roe算法由于没有迭代逼近运算,所有离散项运算均为普通线性方程,即使较大时间步和空间步也能很好满足守恒性,计算精度高,稳定性强,可有效避免迭代过程可能出现的发散现象。以实例井为基础,模拟了从气侵发生到气体顶部刚上升到井口整个过程,分析了不同初始井口回压对井筒参数的影响,得出了初始井口回压越小,井筒气侵程度越严重的结论。将井底恒压法控压钻井的井筒气侵过程分为气侵检测阶段和气侵控制阶段,分析了在气侵检测阶段初始井口回压、气层渗透率、气层孔隙度、气层压力、机械钻速对井筒参数的影响规律,得出气层孔隙度的影响较小,其它参数影响较大的结论。分析了井底恒压法控压钻井针对气侵的四种不同的井控方案,增大井口回压,能迅速停止气侵,能保持井底恒压,返出钻井液流量和出口气体流量都较小,所受的限制因素少,适用性较强。增大泥浆泵排量,不能维持井底恒压,只能处理非常轻微程度的气侵,在循环排气过程中容易发生二次气侵,延长了井控时间,增加了井控复杂性。增大泥浆泵排量的同时也增大井口回压,能维持井底恒压,但出口的气体流量大,应考虑气液分离器的处理能力。关井后再开泵循环方案,井筒进气多,井控时间长,出口的气体流量大,必须考虑气液分离器的处理能力。节流阀是井口回压的压力来源,井口回压是钻井液通过节流阀时在阀门前后两端的形成的压力差。找出了钻井液通过楔形节流阀的最小过流面积所在位置,并计算了最小面积,推导得了到阀芯行程与阀门两端节流压降的关系式。控压钻井楔形节流阀的有效调节区间约为0.49,在此区间,阀门关度与节流压降函数呈现指数关系,压降调节范围0.2914.71MPa。

何一超[9](2019)在《面向控制的磁流变阻尼器正逆动力学模型》文中研究说明磁流变阻尼器作为半主动悬架的一种典型的执行元件,其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算法的设计是目前车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磁流变阻尼器具有动态范围大、响应速度快、功耗低等特点,而实现磁流变阻尼器阻尼特性的快速精确控制需要高度精确的动力学模型来表征其动态特性,进而可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开发。此外,为了实时跟踪所需的阻尼力信号,半主动悬架控制器还需要一个精确的逆模型。针对目前的模型不能精确地描述磁流变阻尼器在不同激励条件下的强非线性特征,本文提出了考虑剪切项滞回特性的磁流变阻尼器魔术公式参数模型,来用以表征其动力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其逆动力学模型。同时,还将该模型应用于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研究中,进行了四分之一车辆的悬架控制系统的台架试验,验证了所提出的磁流变正逆模型的精确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了基于磁流变魔术公式模型的改进参数模型。引入了剪切滞回宽度因子,摩擦平滑因子和粘性滞回宽度因子等,并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中各参数进行辨识,得到了完备的磁流变阻尼器参数模型。改进的磁流变魔术公式模型可以更精确地表征阻尼器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因而为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提供了理论模型的基础。二、基于改进的参数模型,建立磁流变阻尼器逆动力学模型。分别利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技术和直接逆推的方法建立了不同的磁流变逆动力学模型。通过与正模型所产生的精确验证数据的对比,证明了所提出的逆模型可准确地预测控制电流并密切地跟踪所期望的阻尼力。同时,通过与其它三种常用的逆模型所预测电流和预测阻尼力的比较,揭示了所提出逆模型的准确性和优缺点。三、将提出的磁流变阻尼器逆模型应用到了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通过搭建四分之一车辆悬架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分别在正弦激励、冲击激励和随机激励的条件下,对比分析了两种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逆模型有效,能实现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的理想控制效果,也为控制算法的台架试验提供了算法和软件基础。四、参与设计并搭建了四分之一车辆悬架系统试验平台,它包括改建的机械台架、电液伺服作动器、传感测控系统、信号传输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及快速原型控制器部分。在试验平台上,验证了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算法及所提出的磁流变阻尼器正逆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为进一步设计更有效的控制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试验平台的搭建也为算法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验证工具。

邹敏[10](2019)在《几类偏微分方程振动性质及一维浅水波方程的Entropy-TVD格式》文中提出在当代,微分方程无处不在,各个科学领域的研究都围绕着微分方程模型.为了与实际相符,模型形式日趋复杂,比如地震波波动模型.只有经典的原始的微分方程才可以求得解析解,对于大部分地震波波动模型目前只能简化以后进行数值模拟.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更复杂的地震波传播模型,在数值模拟不易进行时,考虑研究解的定性理论,也就是不求解直接研究解的分布和性态,从而探讨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方程解的振动性是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重要分支.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常微分方程解的振动性的基础上讨论了中立型时滞脉冲偏微分方程和方程组、分数阶脉冲偏微分方程和分数阶脉冲时滞偏微分方程组解的振动性.在振动性的讨论中,利用平均值方法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或者不等式,从而得到偏微分方程解的振动性,并尝试将振动性的研究运用于各向同性声波方程.在分数阶偏微分方程振动性的讨论中,分别利用变量代换以及分数阶导数定义与Γ函数的关系两种不同的方法将分数阶转化为整数阶.第二部分,将Entropy-TVD格式推广至一维浅水波方程,并利用三个数值实例验证了Entropy-TVD格式的有效性,并将这个格式与标准的Godunov格式在分辨率、数值精度阶数和计算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本文研究了两类时滞脉冲偏微分方程及方程组的振动性.利用平均值法、格林公式和边界条件将所要研究的非线性脉冲时滞双曲方程边值问题解的振动性转化成二阶脉冲微分不等式解的振动问题,接着利用Riccati变换将这个二阶脉冲微分不等式降为一阶,利用辅助函数得到所求边值问题解振动的充分条件.在研究一类中立型脉冲时滞抛物系统在两类边界条件下解的振动性时,首先利用平均值法、格林公式、边界条件以及垂直相加法将脉冲时滞偏微分方程组转化为脉冲时滞常微分不等式组.接着利用变量代换来处理脉冲项,将复杂的分段连续情形转化为连续的状态来考虑,将所研究的问题转化为普通一阶常微分不等式解的振动问题.这样的处理可以极大限度地让已有的大量的一阶常微分方程或者不等式解的振动理论得到推广应用,使得研究空间更为广泛.尝试将微分方程振动理论运用于各向同性声波方程中,并得到结论.(2)基于分数阶微分方程在反常扩散、多孔介质力学、非牛顿流体力学等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本文讨论了一类分数阶脉冲偏微分方程和一类分数阶脉冲时滞偏微分系统解的振动性.基于分数阶导数给研究带来的困难,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将分数阶偏导数转化为整数阶导数,这样就可以利用已有的整数阶微分方程解的振动理论处理分数阶微分方程解的振动性.本文采用的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利用Γ函数进行变量代换,第二种方法是利用Modified Riemann-Liouville分数阶导数与Γ函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转化之后的微分方程,综合应用Riccati变换和微分不等式,得到了这两类分数阶脉冲偏微分方程在不同边界条件下解的振动准则.(3)本文将Entropy-TVD格式推广至一维浅水波方程.首先详细描述了Entropy-TVD格式,介绍了这个格式的一些性质然后运用于一维浅水波方程.给出了三个数值实例,表明了Entropy-TVD格式的有效性,并研究了Entropy-TVD格式的数值精度阶数和计算成本.Entropy-TVD格式比标准Godunov格式减少了数值耗散,具有更好的分辨率.为了提高线性特征场和非线性特征场的精确度,本文还建立了两个HS重构并将深度和速度作为两片常函数.Entropy-TVD格式包含四个数值实体,即数值熵、数值速度、深度和流量.文中验证了这个格式保留了深度和流量守恒,而且满足熵条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对偏微分方程解的振动性的讨论中,利用Green公式的推导更好地处理了非线性项,有助于处理非线性地震波波动方程.利用Riccati变换对所研究的二阶常微分方程组进行降阶,使研究更为简便.利用变量代换将分段连续函数转化为连续函数,更有效地处理了脉冲项.这样可以处理更多的存在多种突发扰动的系统.将振动理论运用于声波方程,为研究复杂介质中或者更复杂的比如带有脉冲和时滞的波动模型提供理论基础.(2)在对分数阶微分方程的讨论中,其中分数阶导数的定义采用Modified Riemann-Liouville分数阶导数,修正了原先推导中的漏洞.目前,在对分数阶微分方程解的振动性的讨论中分数阶偏微分方程并不多见,带脉冲时滞的方程少之又少,基本上没有对偏微分方程组进行讨论.本文利用整数阶变量代换的方法处理了所讨论方程中的脉冲项,并利用垂直相加法得到了分数阶脉冲时滞偏微分方程组解的振动性.(3)本文将一阶精确Entropy-TVD格式推广到了一维浅水波方程,为了提高线性特征场和非线性特征场的精确度,建立了两个HS重构并把深度和速度作为两片常函数.这个格式包含四个数值实体,即数值熵、数值速度、深度和流量.Entropy-TVD格式比标准Godunov格式减少了数值耗散,具有更好的分辨率.(4)本文将熵格式推广到地下水溶质运移方程,首先采用分裂方法将地下水溶质运移方程分成对流方程和弥散方程,对流方程是一个双曲型方程,利用熵格式求解,弥散方程的空间离散用二阶中心格式离散时间离散用简单的向前差分.通过数值试验,对不同对流强度的地下水溶质运移方程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熵格式没有出现过量问题,没有出现非物理振荡,数值弥散小,特别适合强对流问题的数值计算.

二、一个具有Hysteresis的双曲方程(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具有Hysteresis的双曲方程(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磁路理论的变压器建模研究现状
        1.2.2 MSCR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MSCR铁芯磁化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铁磁材料磁特性影响因素
        2.1.1 温度变化的影响
        2.1.2 外施激励对磁滞效应的影响
        2.1.3 外施激励对涡流效应的影响
    2.2 外部激励对模型参数取值的影响
        2.2.1 动态J-A磁滞模型
        2.2.2 实例分析外部激励的影响
    2.3 磁滞和涡流效应的影响分析
        2.3.1 基于理想小斜率的MSCR磁化模型
        2.3.2 基于动态J-A磁滞模型的MSCR磁化模型
        2.3.3 磁滞和涡流效应对MSCR工作特性计算的影响分析
    2.4 小结
3 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1 磁路基本理论
        3.1.1 磁路理论的基础
        3.1.2 磁通管和磁路基本定律
    3.2 磁路-电路的类比关系
        3.2.1 磁阻-电阻类比法
        3.2.2 磁导-电容类比法
        3.2.3 磁导-电容类比法的应用
    3.3 基于磁导-电容类比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1 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2 涡流损耗瞬时损耗功率的计算
        3.3.3 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4 模型参数确定
    3.4 磁路段瞬时功率损耗计算
    3.5 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分析
        3.5.1 方圈的仿真模型
        3.5.2 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
        3.5.3 磁滞模型比较
    3.6 小结
4 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磁路模型
    4.1 MSCR磁场分布
        4.1.1 MSCR铁芯磁场分布
        4.1.2 MSCR漏磁场分布
    4.2 MSCR铁芯磁场等效磁路
        4.2.1 铁芯拐角区等效磁路
        4.2.2 铁芯T形区等效磁路
        4.2.3 MSCR铁芯磁通管的几何尺寸
        4.2.4 基于改进的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的磁路模型
    4.3 MSCR漏磁场磁路拓扑及磁导计算
        4.3.1 漏磁场磁通管几何尺寸
        4.3.2 漏磁导计算
    4.4 MSCR等效磁路
    4.5 外电路等效模型
        4.5.1 计及频变特性的绕组电阻集总参数模型
        4.5.2 外电路模型
    4.6 MSCR电路-磁路模型
    4.7 小结
5 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求解
    5.1 外电路的数值计算
        5.1.1 电阻和电感的离散化
        5.1.2 回转器的离散化
        5.1.3 基于梯形法的外电路方程
    5.2 MSCR磁路模型的数值计算
        5.2.1 基于梯形法的漏磁路段数值计算
        5.2.2 铁芯磁路段的数值计算
        5.2.3 MSCR磁路方程
    5.3 MSCR电路-磁路模型方程
    5.4 MSCR工作特性计算
        5.4.1 工作电流计算
        5.4.2 有功损耗和无功功率计算
        5.4.3 磁通和磁密计算
    5.5 电路-磁路模型的数值求解
        5.5.1 模型离散化的分析
        5.5.2 铁芯磁路段数值计算分析
        5.5.3 离散化模型的求解
    5.6 小结
6 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6.1 铁芯磁路参数计算
        6.1.1 铁芯磁路段参数计算
        6.1.2 漏磁导计算
    6.2 绕组电阻集总参数模型的参数计算
    6.3 工作特性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
        6.3.1 工作电流分析
        6.3.2 无功功率分析
        6.3.3 损耗特性分析
    6.4 磁场分布计算分析
        6.4.1 3D场路耦合模型仿真
        6.4.2 磁场计算与对比分析
    6.5 MSCR电路-磁路模型在电力系统仿真的应用
        6.5.1 基于MSCR的无功补偿系统
        6.5.2 无功补偿系统仿真分析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密集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的多体作用及热扩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辐射传递理论的密集粒子系辐射换热研究
        1.2.2 两体及三体近场辐射换热
        1.2.3 密集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离散颗粒尺度研究
        1.2.4 密集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连续介质尺度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金属纳米粒子分形团簇间多体辐射换热
    2.1 引言
    2.2 金属纳米粒子分形团簇间近场辐射换热求解模型与方法
        2.2.1 纳米粒子分形团簇结构模型
        2.2.2 耦合偶极子多体辐射换热模型
        2.2.3 金属纳米粒子极化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属纳米粒子分形团簇间近场辐射换热机理
        2.3.2 多体作用对辐射换热的影响
        2.3.3 团簇空间取向对辐射换热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晶格结构纳米粒子系间多体辐射换热
    3.1 引言
    3.2 邻近粒子链对粒子链近场辐射换热的影响
        3.2.1 链状粒子系物理模型
        3.2.2 邻近链相对位置对主链近场辐射换热的影响
        3.2.3 邻近链材料对主链近场辐射换热的影响
        3.2.4 邻近链与主链间距对主链近场辐射换热的影响
    3.3 方形晶格布置粒子系多体辐射换热
        3.3.1 方形晶格布置粒子系物理模型
        3.3.2 方形晶格布置粒子系辐射换热多体作用分区图
        3.3.3 多体作用对方形晶格布置粒子系辐射换热的影响
        3.3.4 相变作用对方形晶格布置粒子系辐射换热的影响
        3.3.5 相对位置对方形晶格布置粒子系辐射换热的影响
    3.4 粒子光栅多体辐射换热
        3.4.1 粒子光栅物理模型
        3.4.2 粒子光栅近场辐射换热尺寸效应及扭转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粒子系近场自辐射能流及局域能量密度
    4.1 引言
    4.2 纳米粒子系近场自辐射能流
        4.2.1 电-磁偶极子近场自辐射能流求解模型
        4.2.2 金属及非金属纳米粒子自辐射能流机理
        4.2.3 粒子结构分布对粒子系自辐射能流的影响
        4.2.4 粒子系自辐射能流的方向特性
    4.3 纳米粒子系局域能量密度
        4.3.1 邻近粒子链对粒子链局域能量密度的影响
        4.3.2 同心圆布置粒子系局域能量密度的距离依赖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相变粒子链多体辐射等效导热系数
    5.1 引言
    5.2 多体辐射等效导热系数求解模型
    5.3 相变作用对辐射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
        5.3.1 二氧化钒粒子光学相变特性
        5.3.2 温度依赖的辐射等效导热系数的相变特性
    5.4 多体作用对辐射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
    5.5 宿主介质介电特性对辐射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密集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常规热扩散理论
    6.1 引言
    6.2 密集粒子系近场辐射常规热扩散理论推导
    6.3 一维均匀分布粒子系辐射换热分析
        6.3.1 守恒型常规热扩散方程的离散化
        6.3.2 均匀体系常规热扩散理论的验证
        6.3.3 均匀分布粒子链光谱等效导热系数
    6.4 一维不均匀分布粒子系辐射换热分析
        6.4.1 非守恒型常规热扩散方程的离散化
        6.4.2 不均匀体系辐射类对流传热行为
    6.5 高维粒子系辐射等效导热系数
    6.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分段建模与多目标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主动与半主动悬架
        1.2.2 磁流变阻尼器及其非线性特征
        1.2.3 半主动悬架控制的研究现状
        1.2.4 半主动悬架控制的难点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分段约束建模及H_∞控制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分段仿射H_∞控制器设计
        2.3.1 约束分段线性系统建模
        2.3.2 分段H_∞控制器设计
    2.4 仿真与分析
        2.4.1 仿真参数及磁流变非线性模型
        2.4.2 随机路面仿真
        2.4.3 独立鼓包仿真
    2.5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载荷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2.1 具有时变负载的分段半主动悬架模型
        3.2.2 负载自适应的分段控制问题
    3.3 负载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3.4 仿真分析
        3.4.1 仿真环境与控制算法
        3.4.2 保守性分析及参数选择
        3.4.3 负载自适应性能分析
        3.4.4 比较PWA-H_∞和SH-ADD算法
    3.5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静态输出反馈H_∞控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分段仿射系统的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
    4.4 实验验证
        4.4.1 台架实验
        4.4.2 道路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磁流变半主动悬架预瞄控制的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2.1 路面信息
        5.2.2 具有预瞄信息的半主动悬架控制问题
        5.2.3 车速规划的多目标问题
    5.3 基于MPC的预瞄悬架控制
        5.3.1 预瞄信息处理
        5.3.2 基于hybrid VH-MPC的预瞄悬架控制
    5.4 车速规划
        5.4.1 垂向性能模拟器
        5.4.2 全局信息整定
        5.4.3 动态规划
    5.5 仿真分析
        5.5.1 固定车速下的舒适性能
        5.5.2 规划车速下的多目标性能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模糊滑模控制算法的座椅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磁流变液减振器及其应用
        1.2.1 磁流变液材料及磁流变效应
        1.2.2 磁流变液减振器的三种工作模式
        1.2.3 磁流变技术应用现状
    1.3 半主动座椅悬架控制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流变液减振器动力学建模
    2.1 磁流变液减振器参数模型
    2.2 减振器阻尼特性实验
        2.2.1 实验标准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磁流变液减振器数学建模
        2.3.1 磁流变液减振器双曲正切-多项式模型
        2.3.2 磁流变液减振器双曲正切-多项式模型参数识别
        2.3.3 模型误差分析
    2.4 磁流变液减振器双曲正切-多项式模型逆模型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面输入及半主动座椅悬架系统建模
    3.1 路面模型
        3.1.1 路面不平度功率谱密度
        3.1.2 功率谱密度Gq(n)的时空转化
    3.2 半主动座椅悬架系统建模
        3.2.1 “人体-座椅”悬架系统建模
        3.2.2 五自由度“人体-座椅”悬架系统模型
    3.3 座椅悬架系统输入模型
    3.4 座椅激励模型的建立
        3.4.1 路面输入模型的建立
        3.4.2 座椅输入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主动座椅悬架模糊滑模控制器设计
    4.1 滑模控制基本理论
        4.1.1 滑动模态的定义及其表达式
        4.1.2 滑模控制的基本定义
        4.1.3 滑模控制抖振问题
    4.2 模型参考滑模控制器设计
        4.2.1 模型简化
        4.2.2 参考模型设计
        4.2.3 滑模控制器设计
    4.3 模糊滑模控制器设计
        4.3.1 模糊控制器结构
        4.3.2 模糊滑模控制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主动座椅悬架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5.1 “人体-座椅”悬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5.1.1 减振效果分析
        5.1.2 冲击工况下的减振效果分析
        5.1.3 参数摄动下的减振效果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水火弯板机器人控制及成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船体外板成型工艺分析
        1.2.1 水火弯板基本原理
        1.2.2 水火弯板板形分类
        1.2.3 水火弯板工艺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火弯板自动加工设备研究现状
        1.3.2 弯板焰道规划成型参数研究现状
        1.3.3 弯板检测与重构技术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水火弯板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2.1 弯板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
        2.1.1 水火弯板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2.1.2 弯板机器人运动学控制量求解
        2.1.3 水火弯板机器人动力学分析
    2.2 水火弯板机器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2.1 弯板机器人控制系统总体架构
        2.2.2 弯板机器人伺服电机驱动设计
    2.3 水火弯板机器人机械臂控制方法
        2.3.1 不确定弯板机器人机械臂系统建模
        2.3.2 弯板机器人控制器设计
        2.3.3 弯板机器人机械臂系统仿真分析
    2.4 弯板机器人数据转换接口设计
        2.4.1 测量数据输入转换接口
        2.4.2 目标数据输入转换接口
        2.4.3 控制文件输出转换接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船体外板水火弯板成型技术研究
    3.1 外板成型规律物理性能分析
        3.1.1 弯板成型热工原理分析
        3.1.2 线状加热的成型原理
        3.1.3 火工弯板分析成型影响因素
        3.1.4 船体外板成型规律的研究
    3.2 弯板成型过程模型分析
        3.2.1 弯板温度场模型
        3.2.2 弯板变形场模型
        3.2.3 弯板成型仿真与实验分析
    3.3 船体外板成型特点与焰道策略
        3.3.1 帆型板曲面特点与焰道策略
        3.3.2 鞍型板曲面特点与焰道策略
        3.3.3 扭型板曲面特点与焰道策略
        3.3.4 锥型板曲而特点与焰道策略
        3.3.5 复杂型板曲而特点与焰道策略
    3.4 水火弯板焰道规划布置算法
        3.4.1 热线曲面展开算法
        3.4.2 高度差焰道布置方法
        3.4.3 焰道参数估计与在线修正
    3.5 水火弯板手家知识系统
        3.5.1 工艺参数专家知识库
        3.5.2 焰道专家推理机制
        3.5.3 加工参数专家推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船体外板水火弯板检测技术研究
    4.1 水火弯板测量技术
        4.1.1 激光扫描测量现场应用
        4.1.2 外板点云目标数据提取
        4.1.3 外板点云数据插值
    4.2 检测板与目标板三维曲面匹配
        4.2.1 目标板与检测板坐标系转换
        4.2.2 目标板数据与检测板数据相互匹配
        4.2.3 目标板曲面重构
    4.3 检测板匹配与曲面重构
        4.3.1 检测板与目标板的匹配
        4.3.2 检测板成型肋骨线和特征点提取
        4.3.3 检测板数据匹配评测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软件与弯板现场测试
    5.1 弯板加工上位机软件
        5.1.1 专家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5.1.2 工控机人机交互界面
    5.2 水火弯板板现场加工实验
        5.2.1 弯板实验测试平台
        5.2.2 弯板现场测试实验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6)基于碳化硅MOSFET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SiC MOSFET功率器件建模的研究现状
        1.2.2 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SiC MOSFET器件特性及模型构建
    2.1 SiC MOSFET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简介
    2.2 器件特性的测试及参数获取
        2.2.1 双脉冲测试电路
        2.2.2 SiC MOSFET器件特性
    2.3 SiC MOSFET器件建模
        2.3.1 静态特性建模
        2.3.2 非线性电容建模
    2.4 寄生参数对开关振荡的影响
        2.4.1 各寄生电容的影响
        2.4.2 寄生电感L_p的影响
        2.4.3 栅极电阻R_g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并网逆变器的恒频自适应滞环控制
    3.1 逆变器滞环控制的原理
        3.1.1 并网逆变器系统
        3.1.2 滞环控制原理
    3.2 变环宽准恒频滞环控制
    3.3 恒频自适应滞环控制
        3.3.1 LCL型逆变器的自适应滞环控制数学模型
        3.3.2 自适应滞环控制仿真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SiC光伏并网逆变器建模和参数设计
    4.1 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等效建模
        4.1.1 光伏阵列模型
        4.1.2 三相并网逆变器电路模型
    4.2 LCL滤波器的参数设计
        4.2.1 滤波电感的设计要求
        4.2.2 滤波电容的设计要求
        4.2.3 滤波器谐振频率的设计要求
    4.3 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4.3.1 LCL滤波器谐振问题及阻尼策略
        4.3.2 逆变器控制系统及其参数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仿真与实验分析
    5.1 SiC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Saber模型及仿真参数
    5.2 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
        5.2.1 SiC MOSFET模型验证
        5.2.2 并网逆变器的性能分析
    5.3 死区的改进及阻尼振荡电路的设计
        5.3.1 死区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及死区补偿
        5.3.2 阻尼振荡电路的设计
        5.3.3 改进后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对称与非对称簇发振荡及其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非线性动力学发展简介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岔理论基础
    2.1 动力系统结构稳定性
    2.2 连续时间动力系统的局部分岔
    2.3 中心流形定理(Center Manifold Theory)
    2.4 规范型理论(Normal Forms)
第三章 一类Z2对称的三维动力系统的周期簇发机制
    3.1 引言
    3.2 慢变周期外激励下的系统
    3.3 快子系统平衡点分枝的局部分岔
    3.4 系统周期簇发的模式及其触发机制
        3.4.1 单PB非对称型簇发振荡
        3.4.2 单PB/Hopf非对称型簇发振荡
        3.4.3 双PB对称型簇发振荡
        3.4.4 双PB/Hopf对称型簇发振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类三维非对称系统的快慢动力学行为分析
    4.1 引言
    4.2 不同尺度耦合下的系统
    4.3 系统平衡点分枝的分岔分析
        4.3.1 关于平衡点分枝E_0 的分岔计算
        4.3.2 关于平衡点分枝E_1 的分岔计算
        4.3.3 关于平衡点分枝E_2 的分岔计算
        4.3.4 一类非双曲平衡点的分析
    4.4 不同余维周期簇发模式的演化
        4.4.1 单BT型簇发振荡
        4.4.2 Hopf/BT型簇发振荡
        4.4.3 Hopf/BT/Hopf对称型簇发振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8)井底恒压法控压钻井波动压力计算与气侵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起下钻波动压力研究现状
        1.2.2 气侵井筒多相流流动规律研究现状
        1.2.3 钻井节流阀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起下钻过程井筒稳态波动压力模型研究
    2.1 同心环空起下钻过程稳态波动压力计算模型
        2.1.1 同心环空计算模型的建立
        2.1.2 同心环空模型方程的求解
    2.2 偏心环空起下钻过程稳态波动压力计算模型
        2.2.1 偏心环空计算模型的建立
        2.2.2 偏心环空模型方程的求解
    2.3 起下钻过程稳态波动压力计算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3.1 同心环空计算模型的验证
        2.3.2 偏心环空计算模型的验证
    2.4 起下钻过程稳态波动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2.4.1 环空流速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2.4.2 钻具速度的影响规律
        2.4.3 钻井液参数的影响规律
        2.4.4 环空几何参数的影响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起下钻过程井筒瞬态波动压力模型研究
    3.1 起下钻过程井筒瞬态波动压力方程的建立
        3.1.1 瞬态波动压力基本方程
        3.1.2 瞬态波动压力新方程
    3.2 起下钻过程瞬态波动压力新方程的求解
        3.2.1 新方程的特征线和相容方程
        3.2.2 利用Roe算法求解新方程
    3.3 起下钻过程瞬态波动压力计算模型的验证
        3.3.1 利用Burkhardt现场测量数据验证模型
        3.3.2 利用Clark现场测量数据验证模型
    3.4 起下钻瞬态波动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3.4.1 钻井液参数的影响规律
        3.4.2 井筒参数的影响规律
        3.4.3 钻具运动参数的影响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BHP控压钻井气侵井筒瞬态多相流动规律研究
    4.1 气侵井筒瞬态气液两相流动模型的建立
        4.1.1 气侵井筒瞬态气液两相流动基本模型的建立
        4.1.2 双流体模型
        4.1.3 漂移流模型
    4.2 压力波在气侵井筒气液两相流动中的传播速度
        4.2.1 压力波在井筒气液两相流中传播速度方程
        4.2.2 压力波传播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4.1.3 压力波传播速度算例分析
    4.3 气侵井筒瞬态气液两相流动方程的求解
        4.3.1 求气液两相流动方程组的系数雅可比矩阵
        4.3.2 求雅可比矩阵的近似线性化矩阵
        4.3.3 采用Roe算法求解方程组
    4.4 气侵井筒瞬态多相流动模型的模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BHP控压钻井井筒气侵控制方案研究
    5.1 气侵检测阶段
        5.1.1 初始井口回压的影响
        5.1.2 气层渗透率的影响
        5.1.3 气层孔隙度的影响
        5.1.4 气层压力的影响
        5.1.5 机械钻速的影响
    5.2 井底恒压法控压钻井的气侵控制方案
        5.2.1 增大井口回压方案
        5.2.2 增大泥浆泵排量方案
        5.2.3 组合方案
        5.2.4 关井后循环排气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BHP控压钻井回压控制节流阀模型研究
    6.1 楔形节流阀压降计算模型
        6.1.1 楔形节流阀最小过流面积的计算
        6.1.2 楔形节流阀压降计算
    6.2 楔形节流阀节流压降规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9)面向控制的磁流变阻尼器正逆动力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1.2.1 磁流变阻尼器正向动力学模型
        1.2.2 磁流变阻尼器逆向动力学模型
    1.3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1.3.1 经典半主动控制算法
        1.3.2 基于模型的线性反馈控制算法
        1.3.3 智能控制算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各章节内容安排
第2章 改进的磁流变魔术公式模型及参数辨识
    2.1 磁流变魔术公式参数模型
    2.2 改进的磁流变魔术公式参数模型
    2.3 改进的磁流变魔术公式模型参数辨识
        2.3.1 磁流变阻尼器动态特性试验
        2.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辨识
        2.3.3 模型的对比验证和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流变阻尼器逆动力学特性建模
    3.1 简化改进的磁流变魔术公式参数模型
    3.2 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建立逆模型
        3.2.1 磁流变阻尼器逆动力学特性的数学建模
        3.2.2 剪切滞回项的逆向建模
        3.2.3 ANFIS逆模型的验证
    3.3 直接逆推的磁流变逆动力学模型
        3.3.1 直接逆推的数学模型
        3.3.2 直接逆推的磁流变逆动力学模型验证
    3.4 逆模型的对比验证
        3.4.1 阶梯函数逆模型
        3.4.2 符号函数逆模型
        3.4.3 连续状态反馈逆模型
        3.4.4 逆模型的对比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仿真
    4.1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建模
        4.1.1 四分之一车辆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
        4.1.2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状态方程
    4.2 路面激励模型
        4.2.1 正弦激励
        4.2.2 冲击激励
        4.2.3 随机激励
    4.3 各路面激励条件下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仿真
        4.3.1 被动悬架模型
        4.3.2 连续状态天棚控制算法
        4.3.3 加速度驱动的阻尼控制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试验平台搭建与验证
    5.1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试验平台
        5.1.1 四分之一车辆机械台架
        5.1.2 电液伺服作动器
        5.1.3 传感测控系统
        5.1.4 信号传输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
        5.1.5 快速原型控制器
    5.2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验证
        5.2.1 悬架系统固有频率的测定
        5.2.2 PWM信号的标定
        5.2.3 连续天棚控制算法验证
        5.2.4 加速度驱动的阻尼控制算法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几类偏微分方程振动性质及一维浅水波方程的Entropy-TVD格式(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地震波波动模型研究现状
        1.2.2 振动理论研究现状
        1.2.3 分数阶微分方程研究现状
        1.2.4 浅水波模型的研究现状
        1.2.5 双曲守恒律方程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2.6 对流—弥散方程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2.7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
    1.4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几类偏微分方程的振动性
    2.1 里卡蒂方法研究带泛函参数的非线性脉冲时滞双曲方程的振动性
        2.1.1 第一类边界条件下方程解的振动性
        2.1.2 第三类边界条件下方程解的振动性
        2.1.3 应用举例
    2.2 中立型脉冲时滞抛物系统解的振动性
        2.2.1 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系统解的振动性
        2.2.2 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系统解的振动性
        2.2.3 应用举例
    2.3 声波方程解的振动性
    2.4 小结
第三章 分数阶脉冲偏微分方程及脉冲时滞偏微分系统解的振动性
    3.1 分数阶积分与分数阶导数
        3.1.1 Riemann-Liouville分数阶积分与分数阶导数
        3.1.2 Caputo型分数阶导数
    3.2 分数阶脉冲偏微分方程的振动性
        3.2.1 第三类边界条件下方程解的振动性
        3.2.2 第一类边界条件下方程解的振动性
    3.3 分数阶脉冲时滞偏微分系统解的振动性
        3.3.1 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系统解的振动性
        3.3.2 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系统解的振动性
        3.3.3 应用举例
    3.4 小结
第四章 一维浅水波方程的Entropy-TVD格式
    4.1 浅水波方程的Entropy-TVD格式
        4.1.1 Entropy-TVD格式的描述
        4.1.2 HS的计算应用举例
    4.2 Entropy-TVD格式的性质
    4.3 数值算例
    4.4 小结
第五章 利用熵格式计算地下水溶质运移方程
    5.1 熵格式的描述
    5.2 数值试验和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一个具有Hysteresis的双曲方程(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张慧英.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2]密集粒子系近场辐射换热的多体作用及热扩散[D]. 罗明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分段建模与多目标控制方法研究[D]. 吴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模糊滑模控制算法的座椅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D]. 吕振鹏. 天津大学, 2019(01)
  • [5]水火弯板机器人控制及成型关键技术研究[D]. 邓桂扬. 广东工业大学, 2019
  • [6]基于碳化硅MOSFET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 李寒江. 重庆大学, 2019(01)
  • [7]对称与非对称簇发振荡及其机理分析[D]. 黄岚. 江苏大学, 2019(02)
  • [8]井底恒压法控压钻井波动压力计算与气侵控制研究[D]. 屈俊波.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9]面向控制的磁流变阻尼器正逆动力学模型[D]. 何一超. 清华大学, 2019(02)
  • [10]几类偏微分方程振动性质及一维浅水波方程的Entropy-TVD格式[D]. 邹敏.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具有滞后的双曲方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