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图形折叠

第十一章图形折叠

一、第十一章 图形折叠(论文文献综述)

金东风[1](2021)在《网络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图形变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数学教学存在演示性、动态性欠缺的问题,网络画板的应用能够增强数学教学的演绎性,直观地展示知识逻辑,创造良好探究环境和互动环境。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网络画板的应用价值和基本流程,并以图形变换教学为例介绍网络画板的应用方式,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寇换换[3](2021)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个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核心素养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在核心素养理念落地的过程中,教科书是一个关键的中介环节,教科书的设计编写有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地。当前,国家正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将从高中教育阶段进一步扩展到义务教育阶段,而其后与之相应的教科书修订工作,也必然涉及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实、对核心素养精神的体现。不过在教科书修订工作展开之前,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目前正在使用的教科书,在自发的情况下,对核心素养是否有所体现,如果已有体现,那么这种自发的体现,又体现得如何:哪些应该做的,目前的教科书已经做到的,又有哪些,是目前的教科书尚未做到,因此必须要做出相应改变的。本研究所做的,即是这样的工作,而所关注的学科,则是数学。具体说来,本研究就当前正在使用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对其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所比较的教科书版本,为使用范围比较广的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本研究既从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三个方面对两版教科书进行了宏观的比较分析,又就两版教科书的导学系统、活动系统、练习系统与特色栏目对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进行了微观的对比统计分析。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本研究确定了这两版本教科书在服务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优缺点:人教版教科书内容的组织更有逻辑性,活动的类型丰富、逻辑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是内容的呈现方式较为简单。北师大版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丰富、重视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内容的选择也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是内容组织的逻辑性不足,活动类型简单。两版教科书都存在各类型习题数量不均衡,数学核心素养各要素蕴含数量相差悬殊的问题。针对两版教科书不同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在接下来的教科书修订中,人教版:1.内容的选择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2.并注意内容呈现情境的丰富性,这样才更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北师大版:1.应增强内容组织的逻辑性;2.并注意增加活动的类型。而针对两版教科书共同的问题,本研究认为:1.应合理增加与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与活动;2.增加习题类型,丰富习题内容。此外,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宜:1.广阅各版教科书,以取长避短;2.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3.充分利用各栏目活动,全面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张丽[4](2021)在《利用VR技术培养初中生几何空间能力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几何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几何空间能力作为数学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几何教育密切相关,中学数学课标对其也越来越关注。但结合当前培养研究现状来看,初中生几何空间能力仍比较薄弱,增强空间物体表现和操作乃是提高学生几何空间能力的关键,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发展,相比较其他媒体在空间物体特征表现和空间操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初中生几何空间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几何空间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几何空间能力包括几何空间表象形成、几何空间表象的心理旋转和思维操作、创造几何空间新形象三个层次,具体能力组成包括图形识别与理解、视图与展开、组合与分解、旋转与运动变换、方位与投影、作图与推理几部分。随后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等进行剖析,确定培养目标和内容,构建基于VR技术培养几何空间能力的模型框架,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内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设计并制作了虚拟几何学习资源系统,开展培养几何空间能力中的图形识别与理解、视图与展开、旋转与运动变换、方位与投影几个能力的实践研究。在实践中首先根据培养目标针对选定的几个能力进行测试卷编制,后分组开展教学实践,对各组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前测、后测获取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实践研究和测试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虚拟几何学习资源系统在提高初中生折叠与展开、心理旋转、投影、图形认识方面有明显效果,在提高初中生视图能力上有较小效果。由此可见,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几何教学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几何空间能力。同时,本研究也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期引起相关研究者的注意和思考,为VR技术应用于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姜子文[5](2021)在《对初中生几何变换掌握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八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都对几何变换的掌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对于几何变换的考察也越来越严格。但是学生面对几何变换却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本文以八年级学生为例对初中生的几何变换掌握情况进行研究,希望找出他们在几何变换方面掌握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帮助教师更好的教学。本文以范希尔理论和课程标准中对于几何变换的要求为理论基础,制作了考察学生几何变换掌握情况的测试卷,拟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初中生的几何变换掌握情况如何?2.造成学生几何变换解题困难的原因是什么?3.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几何变换?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问卷法以及访谈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有70.5%的学生对于几何变换的掌握处于水平二,能够基本掌握几何变换的概念、性质、作图方法以及计算。有26.9%的学生对于几何变换的掌握情况处于水平三,他们可以根据题意作出相应的图形,也可以灵活运用几何变换的性质解决较为复杂的计算题,掌握程度高。初中生对于平移的掌握程度最高,其次为轴对称,掌握程度最低的是旋转。初中生解题困难的原因是长时间学习之后,记忆出现了遗忘;学生作图不精确,忽视了变换前后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的性质;学生在解计算题时,不会运用几何变换的性质,会用猜测特殊角的方式进行解题。通过测试卷分析和访谈,本文构建了几点策略以供读者参考:加深对概念的实质性理解;关注几何变换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利用多媒体软件丰富教学;强化学生作图能力;几何变换与现实相结合;积极渗透几何变换思想。

高飞[6](2021)在《人教、北师两版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该文旨在通过探究人教版和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几何思维水平有何异同,来考察我国现行广泛使用的两版初中数学教材符合学生几何学习认知规律的情况。为此,以人教版和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和比较法。设置如下研究问题:不同几何思维水平知识点有何异同?不同年级几何思维水平及变化趋势有何异同?不同主题几何思维水平有何异同?得出如下结论:两版教材均注重对“分析”思维水平的培养;两版教材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均注重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北师版教材相较于人教版更注重“视觉”思维水平的培养。给出如下建议:人教版教材应注重“视觉”几何思维水平的培养;两版教材均应注重在九年级上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选取合适的教材。

黄叶红[7](2020)在《在折纸游戏中理解并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文中指出在探索初中数学知识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几何知识较为抽象,在学习时往往难以理解几何知识的内涵。将折纸游戏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办法,例如利用折纸基本公理对平面基本图形进行分解与合成,探索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对应的情景中提升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刘松[8](2020)在《基于现象透明性理论的当代博物馆建筑参观动线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50、60年代,柯林·罗和同事斯拉茨基共同发表透明性着作并完成类的划分,现象透明性理论迅速引起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得州骑警”综合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体系”与凡·杜斯堡的“空间构成”这两种图式发展出九宫格练习,海杜克在此基础上提出方盒子问题和胡安格里斯问题,霍伊斯里在ETH继续着“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埃森曼则发展出深层结构,这些改革中无不渗透着现象透明性理论。直到80年代,霍伊斯里提出“广义透明性”,将现象透明性理论发展为建筑设计的手段。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面临着场所感营造、对使用主体关注及趣味性探索等多方面挑战,现象透明性空间所塑造的参观动线设计是面对这些挑战的有效建筑设计方式。本文在整理现象透明性理论和博物馆建筑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实际博物馆建筑案例调研分析参观动线中的现象透明性空间,进而总结其构成要素组织策略。本文研究过程主要分为: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形成完善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梳理现象透明性理论背景,整理柯林·罗和斯拉茨基的现象透明性理论以及霍伊斯里的“广义透明性”,总结现象透明性空间特征;明晰博物馆发展历史,总结依据参观动线的博物馆类型划分;探讨以现象透明性理论分析当代博物馆建筑参观动线的可行性。第三章以柯林·罗和霍伊斯里的现象透明性设计手段为基础,分析演绎当代博物馆建筑实际案例中的“现象透明性”表达过程。第四章是本文重点章节,通过上一章对实际案例调研分析,以三种现象透明性设计手段为切入点,总结当代博物馆建筑参观动线中的现象透明性空间构成要素组织策略。第五章将论文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项目设计中,以实践验证理论成果的合理性。第六章为结语,说明研究结论及当前研究不足之处。

黄美玲[9](2020)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初中教科书“数学活动”栏目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促进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实,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近几年来尚未建立关于“数学活动”栏目的系统研究。“数学活动”栏目教学的有效与“数学活动”栏目相关研究的匮乏形成了一个矛盾。本研究尝试以南宁市一所市直属公办实验学校为例,探索“数学活动”栏目的有关认识,研究“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问题,为“数学活动”栏目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本研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将“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划分为数学操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大维度,并编制八、九年级“数学活动”栏目测试卷和调查问卷,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和调查结果,初步得出“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问题及内部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案例分析法对八、九年级各两节课堂实录进行解析,进而得出“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外部原因。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教学建议。综合上述两个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目前存在“总体状况一般,有待提高”的问题。2.从“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考察维度的能力表现上来看,学生数学操作能力维度在八、九年级之间,在特色班和平行班之间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3.从“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考察维度的情感表现上来看,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在八、九年级之间,在特色班和平行班之间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4.“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内部原因主要有:实物操作维度上,学生操作不规范,过程操作要领不正确;表象操作维度上,学生的概念表象模糊,定理性质记忆不明确;符号操作维度上,学生的符号操作混乱,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学生对“数学活动”栏目的学习过程体验程度低,探究学习兴趣不高,存在一定的学习惰性。5.“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是教学方式。目前,“数学活动”栏目的常态化教学,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水平;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的“数学活动”栏目教学,学生实物操作能力、表象操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均有一定的发展,但不注重发展学生的符号操作能力。本文提出的建议有:合理设置“数学活动”栏目的内容,满足年级间学生能力的发展需要;根据班别不同与学情分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水平。

代俊峰[10](2020)在《基于现象透明性的建筑群体空间布局研究 ——以云智嘉和启动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象透明性理论一经提出就饱受热议,影响着一代人对于现代建筑的理解,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可以说每个建筑基本都有现象透明性的影子,表达着设计者可悟不可言的设计思路。本文重新系统总结现象透明性的本质概念,并且加以延展、发挥使其可以成为一种指引设计的理念。本文依据现象透明性所指出的人脑产生的假想模型作为发挥点,以河南巩义云智小镇启动区群体建筑做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者角度考虑的空间层次、观察者角度考虑的界面层次以及群体建筑意境表达层次三部分论述现象透明理念对于设计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一章介绍理论背景,交代研究内容和方法,列出研究框架。第二章交代项目的背景进而分析出设计需求,并且重新总结现象透明性的本质概念,加以延展概括,论证设计需求与现象透明性理念的互补关系。从而总结出依据理论提供的设计指导意见。第三章介绍以设计者宏观角度进行的云智小镇群体建筑空间营造,从空间的三种特性;功能、形态、关系三个方面论述现象透明性理念在设计阶段初期的指引作用。第四章介绍以观察者视角进行的云智小镇启动区群体建筑界面营造,从影响界面观感的三个方面,环境主导、建筑相互、以及动态变化三个角度论述现象透明性在设计中后期的指引作用。第五章介绍现象透明理念对于建筑意境的营造启发,将云智小镇中存在的时代感、本土感、民俗情怀、城乡对比等多个角度的情感进行“情感模型”营造,引发关于体验者的多重理解与反思。

二、第十一章 图形折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一章 图形折叠(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图形变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画板在初中数学中应用的流程
    第一,明确基本的技能学习与知识探究目标
    第二,保障软硬件环境质量
    第三,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四,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五,组织自主探究、交流和分享
二、网络画板的应用课例——以图形变换为例
    第一,明确图形变换教学的核心目标。
    第二,创设图形变换教学的探究情境
    第三,组织探索与验证活动
    第四,以应用为导向开展图形转换思维应用训练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个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数学核心素养
        (二)教科书
        (三)教科书设计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相关研究对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讨论
    三、史宁中对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问题的讨论
    四、相关研究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科书编写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科书比较分析(上)
    一、两版教科书数与代数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二、两版教科书数与代数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四)两版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四、两版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四)两版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科书比较分析(下)
    一、两版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二、两版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四)两版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综合与实践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四、两版教科书综合与实践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北师大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两版教科书中数学核心素养各要素总体体现情况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中各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对比分析
        (一)两版本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二)两版本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三)两版本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四)两版本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三、两版教科书在服务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优缺点
        (一)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优缺点
        (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优缺点
    四、两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修订与使用建议
        (一)两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修订建议
        (二)给初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者的建议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两版教科书内容梳理
附录二:数学核心素养具体表现描述
致谢
个人简介

(4)利用VR技术培养初中生几何空间能力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空间能力的重视
        1.1.2 当前初中生几何空间能力的培养存在问题与不足
        1.1.3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数学几何教学具有一定优势
        1.1.4 国家政策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2 研究现状
        1.2.1 空间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运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初中生几何空间能力培养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1.4.4 实验对比法
        1.4.5 数据分析法
    1.5 研究内容及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几何空间能力”及相关概念辨析
        2.1.1 空间能力
        2.1.2 几何空间能力及其构成
    2.2 VR技术及相关概念辨析
        2.2.1 VR技术
        2.2.2 VR技术的特征
        2.2.3 VR技术的类型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经验之塔”理论
        2.3.3 体验式学习理论
第3章 几何空间能力培养模型构建
    3.1 课标要求及教材体现
        3.1.1 课程标准
        3.1.2 教材内容
    3.2 基于VR技术培养几何空间能力的模型构建
        3.2.1 VR技术在几何空间能力培养中的优势
        3.2.2 基于VR技术培养几何空间能力的模型构建
    3.3 几何空间能力培养课程教学设计
        3.3.1 学习者分析
        3.3.2 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3.3.3 教学目标分析
        3.3.4 学习环境分析
        3.3.5 课程活动设计
第4章 虚拟几何学习资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虚拟几何学习资源系统的设计
        4.1.1 前期分析
        4.1.2 虚拟几何学习资源的设计
    4.2 虚拟几何学习资源系统的实现
        4.2.1 开发和运行环境
        4.2.2 开发技术工具
        4.2.3 模块实现
        4.2.4 资源系统测试与发布
第5章 实践研究与分析
    5.1 测量工具
        5.1.1 测试卷编制
        5.1.2 测试卷构成
        5.1.3 测试时间与成绩记录
    5.2 教学实践
        5.2.1 实践研究对象及实验设计
        5.2.2 前测分析
        5.2.3 教学活动开展
        5.2.4 后测数据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对初中生几何变换掌握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八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几何变换的发展概述
        1.1.2 几何变换在新课标中的要求
        1.1.3 几何变换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1.1.4 几何变换对学生的要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5 研究流程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综述
        2.1.1 几何变换的概念
        2.1.2 几何变换思想
    2.2 教材中的几何变换
        2.2.1 小学教材中的几何变换
        2.2.2 中学教材中的几何变换
    2.3 几何变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几何变换的国内研究现状
        2.3.2 几何变换的国外研究现状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分类
        2.4.2 范希尔理论的特点
        2.4.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第3章 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对象
    3.2 测试卷设计
        3.2.1 测试卷几何变换掌握水平划分
        3.2.2 测试卷个别题目分析
    3.3 测试卷的信度与效度
    3.4 访谈设计
        3.4.1 学生的访谈设计
        3.4.2 教师的访谈设计
第4章 八年级学生几何变换掌握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4.1 八年级学生几何变换掌握情况的总体分析
    4.2 八年级学生各水平答题情况分析
        4.2.1 八年级学生的几何变换总分情况分析
        4.2.2 八年级学生水平0 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4.2.3 八年级学生水平1 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4.2.4 八年级学生水平2 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4.2.5 八年级学生水平3 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4.2.6 八年级学生平移、旋转、轴对称答题情况分析
    4.3 访谈分析
        4.3.1 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访谈与分析
        4.3.2 对于教师的访谈与分析
第5章 教学策略构建
    5.1 加深对概念的实质性理解
    5.2 关注几何变换概念之间的异同点
    5.3 利用多媒体软件丰富教学
    5.4 强化学生作图能力
    5.5 几何变换与现实相结合
    5.6 积极渗透几何变换思想
第6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
        6.1.1 几何变换掌握情况
        6.1.2 几何变换解题困难的原因
        6.1.3 教学策略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几何变换掌握水平测试卷
    附录 B: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C: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6)人教、北师两版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主要术语界定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概念
        2.1.2 理论背景
        2.1.3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
    2.2 文献综述
        2.2.1 教材几何比较研究
        2.2.2 范希尔理论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分析
    3.3 研究思路及框架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几何思维水平知识点比较
        4.1.1 “视觉”水平
        4.1.2 “分析”水平
        4.1.3 “非形式化演绎”水平
        4.1.4 “形式化演绎”水平
    4.2 不同年级几何思维水平比较
        4.2.1 七年级
        4.2.2 八年级
        4.2.3 九年级
    4.3 不同主题几何思维水平比较
        4.3.1 图形的性质
        4.3.2 图形的变化
        4.3.3 图形与坐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人教版七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附录 B 北师版七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附录 C 人教版八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附录 D 北师版八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附录 E 人教版九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附录 F 北师版九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在折纸游戏中理解并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折纸游戏中提升数学思维
二在折纸游戏中创设情景理解数学知识
三在折纸游戏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在折纸游戏中激发思维
五知识融合,完成课题学习
六总结

(8)基于现象透明性理论的当代博物馆建筑参观动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源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相关概念辨析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关于透明性理论的研究
        1.4.2 关于博物馆建筑的研究
        1.4.3 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
        1.5.1 研究方法
        1.5.2 可行性分析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相关架构
    2.1 现象透明性理论
        2.1.1 理论背景
        2.1.2 柯林·罗和斯拉茨基的现象透明性理论
        2.1.3 霍伊斯里对现象透明性理论的发展—“广义透明性”
        2.1.4 现象透明性空间特征总结
    2.2 当代博物馆建筑
        2.2.1 博物馆建筑发展历史
        2.2.2 结合参观动线的当代博物馆类型划分
    2.3 现象透明性理论与参观动线的关系
        2.3.1 参观动线
        2.3.2 内在逻辑顺序
        2.3.3 现象透明性空间对参观动线的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博物馆建筑中的“现象透明性”表达
    3.1 调研建筑实例
        3.1.1 案例选取
        3.1.2 调研内容
    3.2 秩序缝合
        3.2.1 秩序缝合设计手段
        3.2.2 调研实例分析
    3.3 空间叠加渗透
        3.3.1 空间叠加渗透设计手段
        3.3.2 调研实例分析
    3.4 空间层化
        3.4.1 空间层化设计手段
        3.4.2 调研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参观动线中的现象透明性空间构成要素组织策略
    4.1 现象透明性空间构成要素
        4.1.1 空间
        4.1.2 构成要素
    4.2 秩序缝合下构成要素组织策略
        4.2.1 对位与法线控制
        4.2.2 延伸、轴线与比例
        4.2.3 边界形状塑造
    4.3 空间叠加渗透下构成要素组织策略
        4.3.1 虚体容积穿插渗透
        4.3.2 实体体积折叠渗透
        4.3.3 混合形式穿插和折叠
    4.4 空间层化下构成要素组织策略
        4.4.1 模糊位置关系
        4.4.2 结合借景与框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原德百奇石文化博物馆参观动线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基地
        5.1.2 总图规划
    5.2 构成要素组织策略
        5.2.1 秩序缝合下构成要素组织策略
        5.2.2 空间叠加渗透下构成要素组织策略
        5.2.3 空间层化下构成要素组织策略
    5.3 参观动线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局限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调研建筑实例平面图

(9)人教版初中“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情况不佳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数学活动”栏目文献综述
        2.1.1 “数学活动”栏目国外文献综述
        2.1.2 “数学活动”栏目国内文献综述
    2.2 教学效果文献综述
        2.2.1 教学效果国外文献综述
        2.2.2 教学效果国内文献综述
    2.3 文献总结
    2.4 理论基础
        2.4.1 布鲁纳学习理论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3 非智力因素理论
    2.5 概念界定
        2.5.1 “数学活动”栏目内涵
        2.5.2 教学效果内涵
        2.5.3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内涵
        2.5.4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维度的初构
        2.5.5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维度的再构
        2.5.6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维度的确定与说明
3 人教版初中“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的现状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数学操作能力测试卷的编制
        3.3.2 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问卷的编制
        3.3.3 正式施测
        3.3.4 信效度检验
    3.4 数学操作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3.4.1 各班各维度描述统计分析
        3.4.2 年级与班别差异分析
        3.4.3 典型错题诊断分析
    3.5 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结果分析
        3.5.1 各班各维度描述统计分析
        3.5.2 年级与班别差异分析
        3.5.3 各题得分统计分析
    3.6 结论
    3.7 讨论
4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案例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八年级《平面镶嵌》同课异构
        4.2.1 “概念引入”教学片断与分析
        4.2.2 “活动探究”教学片断与分析
        4.2.3 “课堂小结”教学片断与分析
    4.3 九年级《测量旗杆的高度》同课异构
        4.3.1 “复习引入”教学片断与分析
        4.3.2 “活动探究”教学片断与分析
        4.3.3 “课堂小结”教学片断与分析
    4.4 结论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八年级“数学活动”栏目测试卷》
附录2 《九年级“数学活动”栏目测试卷》
附录3 《八、九年级“数学活动”栏目调查问卷》
附录4 师生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基于现象透明性的建筑群体空间布局研究 ——以云智嘉和启动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来由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基础理论与项目概况
    2.1 现象透明性的源起与发展
        2.1.1 心理学基础
        2.1.2 物理透明性与现象透明性的区别
        2.1.3 绘画中的现象透明性
    2.2 现象透明性在建筑中的思考
        2.2.1 暗示与反驳
        2.2.2 重叠与重组
        2.2.3 清淅与模糊
        2.2.4 透明理念的启示
    2.3 云智小镇项目概况
        2.3.1 项目定位
        2.3.2 环境概况
        2.3.3 文化概况
    2.4 云智小镇群体建筑的设计原则
        2.4.1 设计容纳多种元素的空间布局
        2.4.2 创造令人反复品读的建筑界面
        2.4.3 营造可被多重解读的建筑意境
    2.5 本章小结
3.总体布局的空间重叠
    3.1 空间功能多适性
        3.1.1 功能分区关联
        3.1.2 功能拆分与复合
        3.1.3 功能需求演变
    3.2 空间形态暧昧性
        3.2.1 整体形态层化
        3.2.2 图形删除重组
        3.2.3 叠加不同形态特点
        3.2.4 退进营造形态相同点
    3.3 空间关系混合性
        3.3.1 多种感知范围
        3.3.2 多种围合关系
        3.3.3 多种对比关系
        3.3.4 多个轴线赋形感知
    3.4 本章小结
4.形态控制的界面重叠
    4.1 主从型环境界面
        4.1.1 强调高差关系
        4.1.2 突出山脉层级
    4.2 共构性静态界面
        4.2.1 入口界面
        4.2.2 开放空间界面
        4.2.3 行进转折点界面
    4.3 沉浸式动态界面
        4.3.1 景色观察点引导行进行为
        4.3.2 路径引导界面动态变化
    4.4 本章小结
5.场所表达的意境重叠
    5.1 现代与传统精神共生
        5.1.1 虚静营造
        5.1.2 崇尚自然
        5.1.3 中和思想
    5.2 生活与游憩行为融合
        5.2.1 民俗行为
        5.2.2 田野隐居
    5.3 城市与乡野景色对比
        5.3.1 景观营造
        5.3.2 建筑材料
        5.3.3 空白背景
    5.4 本章小结
6.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1.1 透明性的图形应用
        6.1.2 建立视觉模型
        6.1.3 重构情感模型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第十一章 图形折叠(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图形变换为例[J]. 金东风. 基础教育论坛, 2021(23)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个案比较研究[D]. 寇换换.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4]利用VR技术培养初中生几何空间能力的探究[D]. 张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对初中生几何变换掌握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八年级为例[D]. 姜子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人教、北师两版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比较研究[D]. 高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7]在折纸游戏中理解并提升数学核心素养[J]. 黄叶红. 学园, 2020(26)
  • [8]基于现象透明性理论的当代博物馆建筑参观动线设计研究[D]. 刘松.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9]人教版初中“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调查研究[D]. 黄美玲.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现象透明性的建筑群体空间布局研究 ——以云智嘉和启动区为例[D]. 代俊峰.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第十一章图形折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