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纯化蛋白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纯化蛋白质

一、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提纯蛋白质(论文文献综述)

孙彬玉[1](2021)在《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的制备及活性评价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蛋白质药物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部分蛋白质药物存在分子量小于80 k Da,易被肾小球滤出导致体内循环半衰期短;具备免疫原性而被蛋白水解酶水解等难题。因此发展一种可以增加蛋白质分子量且为其提供屏蔽效应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生物技术法及化学偶联法对蛋白质进行修饰,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制备了一种可在原核系统中高效表达的可溶性人重组干扰素。通过蛋白质工程手段在人重组干扰素IFN-β1b末端添加50个K(赖氨酸)E(谷氨酸)重复单元,也就是IFN-KE50。使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及镍柱亲和层析法制备并分离提纯出可溶性干扰素IFN-KE50。包涵体IFN-β1b通过仲丁醇提取和复性折叠。将得到的IFN-KE50和IFN-β1b蛋白用圆二色谱确认二级结构并通过细胞实验检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显示,聚氨基酸尾链使可溶性蛋白IFN-KE50的空间结构被一定程度破坏并造成了干扰素生物活性的降低。其次,针对生物技术法的前期设计复杂,生物活性不理想的问题进行了化学偶联法实验。选用多种蛋白质表面氨基作为偶联位点,采用“Grafting to”法对蛋白质进行表面修饰。选择了基于NHS/EDC活化COOH-PEG的间接偶联法,和基于NHS-PEG的直接偶联法对蛋白质直接偶联。使用SDS-PAGE凝胶电泳对偶联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直接偶联法相比于间接偶联法的效率能提高1倍。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基于组氨酸标签位点特异性偶联方法。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p H值,有无一甲基咪唑(1-MIM)催化剂等因素对偶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12 h,在p H等于8.0存在1-MIM时偶联效率提升了2倍。为了进一步提高偶联效率,采用了低温冷冻法。将蛋白质与偶联试剂置于低温(-20°C,-80°C)下进行了偶联实验。MALDI-TOF-MS对偶联产物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显示,-20°C冷冻条件下组氨酸标签蛋白的偶联效率显着提升,偶联效率达到100%,平均一个蛋白质分子偶联上3个PEG(聚乙二醇)分子。总之,本文通过生物技术及化学偶联的方式制备了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发展了一种新的位点特异性蛋白修饰办法,通过低温冷冻大大提高了偶联效率,为蛋白质药物长效化提供了新的修饰思路。

蔡诚[2](2020)在《pH响应木质素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木质纤维素酶解和酶回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使得人们迫切的寻找一种可以替代石化能源的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源是由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得到的化学能,由于其储量巨大、来源方便、可再生,并且能直接转化为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受到了各国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木质纤维素是生物质最主要的存在形式,通过酶转化的手段将木质纤维素转变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是生物炼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酶催化水解木质纤维素具有环境友好、专一性强、设备要求低和条件温和等优点,但是目前大规模工业化仍然存在底物的酶解效率不高、纤维素酶的成本高和酶解木质素的利用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工作创造性地提出将酶解木质素改性为pH响应表面活性剂来促进木质纤维素的酶解,并回收纤维素酶。这样不仅缓解了酶解木质素利用困难的问题,而且促进了木质纤维素的酶解并节约了纤维素酶的用量。首先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木质素磺酸钠(SXSL)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复配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为pH响应木质素两性表面活性剂(pH-LAS)的合成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发现,SXSL与CTAB复配后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木质纤维素的酶解效率。通过表面电荷测试和吸附实验发现,CTAB可以中和SXSL表面的部分负电荷,从而减少SXSL与底物木质素以及SXSL分子相互的静电排斥力,增加SXSL在底物木质素上的吸附,形成了有效空间位阻和水化膜,减少了纤维素酶在木质素上的无效吸附,促进了底物中纤维素的酶解。接着在木质素磺酸盐上通过接枝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AC)合成木质素磺酸钠季铵盐(SLQA),并研究了不同季铵化程度的SLQA对木质纤维素酶解和纤维素酶吸附的影响。随着季铵化程度的增加,SLQA对木质纤维素的酶解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且其在木质素膜上的吸附逐渐增强。吸附SLQA后的木质素膜比吸附SXSL的更加亲水,这种现象随着季铵化程度的提高而更加明显,因此SLQA相比SXSL可以形成更有效的空间位阻和水化膜减少纤维素酶在木质素上的无效吸附,从而提高底物纤维素的转化率。通过调节pH可以回收SLQA,重新加入酶解体系中仍可促进木质纤维素的酶解,但是由于SLQA中磺酸根含量远大于季铵根含量,使得其酸析沉淀得率和pH响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然后在磺化度较低的磺化碱木质素(SAL)上接枝CHPTAC合成等电点较高的pH响应磺化碱木质素季铵盐SAL-Nx(x为CHPTAC占SAL的质量百分比)。其中SAL-N28的等电点为2.3,当溶液pH从5.0降到3.0,超过95%的SAL-N28从5 m M醋酸钠缓冲液中沉淀出来,同时可以将溶液中纤维素酶沉淀出来。SAL-N28对不同纤维素酶组分的回收能力不同,SAL-N28可以回收CTec 2中绝大多数的β-葡萄糖苷酶(β-GL)、内切葡聚糖酶(EG)III和木聚糖酶(Xyn),同时外切葡聚糖酶(CBH)I和CBH II的回收率也超过了一半,静电作用是SAL-N28吸附纤维素酶的主要作用力。在微晶纤维素(Avicel)的酶解过程中,通过调节pH循环回收利用SAL-N28和纤维素酶,可以节约70%左右的纤维素酶。在玉米芯残渣(CCR)的酶解过程中,SAL-N28不仅可以将底物转化率从78%提高到93%,而且可以节约50%的纤维素酶。在木质素上接枝较多的阴阳离子基团会削弱其与纤维素酶之间的疏水作用,因此在木质素上接枝少量的非离子亲水链段来增强其对纤维素酶的结合力,利用木质素自身的pH响应性来实现表面活性剂和纤维素酶的回收。通过环氧氯丙烷(ECH)将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 PEG)接枝在酶解木质素上得到L-m PEGx(x为反应过程中m PEG与木质素的质量百分比)。随着m PEG接枝量的增加,L-m PEG对纤维素酶的活性影响越小,且其对木质纤维素酶解促进作用越明显。相比木质素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SAL-N28,L-m PEG40具有更高的产率和更灵敏的pH响应性。且L-m PEG40亲水基团的接枝率远小于SAL-N28,其与纤维素酶的疏水作用更强,可以回收更多的纤维素酶。在CCR的酶解过程中,L-m PEG40可以将葡萄糖的收率提高17.2%,节约60%以上的纤维素酶,而且96%以上的L-m PEG40可以循环利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木质素表面活性剂回收纤维素酶的能力,用ECH通过聚乙二醇(PEG)使木质素交联起来合成L-PEGx-y(x为PEG的分子量,y为反应中PEG与木质素的质量比)以增大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相比于L-m PEG,相同条件下合成的L-PEG拥有更大的分子量,由于较大的分子量有利于L-PEG在木质素膜上形成更大的空间位阻,更有效地促进木质纤维素的酶解。且较大的分子量有利于增强L-PEG在沉淀时与纤维素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纤维素酶的回收。添加3 g/L的L-PEG1000-40可以使木质素含量较高的稀酸处理桉木的酶解效率从38.2%提高到84.5%,并且节约40%的纤维素酶用量。pH响应木质素表面活性剂在木质素纤维素酶解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纤维素的转化率,降低了纤维素酶的用量,而且实现了木质纤维素全组分的综合利用,对优化木质素纤维素酶解糖化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王沛[3](2020)在《棉纤维基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纤维素是大自然中存在最多、最环保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它具有可降解、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而棉花中的纤维素含量接近100%,为天然的最纯纤维素来源。因为棉纤维表面含有大量羟基,通过对其表面进行化学改性和修饰,能够得到拥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新型吸附剂,并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棉纤维作为吸附分离材料,其吸附分离对象较为单一,对目标物质的吸附分离没有选择性,达到吸附平衡时间较长。因此,开发一种高选择性和高吸附分离效率的新型棉纤维吸附剂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脱脂棉为基材,通过原位反应对其进行表面改性,随后设计了表面离子印迹和表面分子印迹材料,分别用以吸附铜离子和分离牛血红蛋白。通过正交、单因素实验,探讨了反应条件对印迹效果的影响,从而确定出最佳吸附分离条件。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铜离子表面离子印迹棉的制备与表征本研究以改性脱脂棉为基材,Cu2+为模板离子,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离子印迹棉(IIC)。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对IIC与非离子印迹棉(NIC)进行了表征;探讨了p H值、吸附时间、Cu2+浓度以及循环使用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探讨了吸附机理。(2)牛血红蛋白表面分子印迹棉的选择性吸附研究以牛血红蛋白(BHb)为模板分子,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分子印迹棉(MIC),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仪对样品进行表征。研究了p H值、吸附时间、蛋白质浓度等因素对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真实牛血样品的选择性吸附进行分析。在p H=6.2时,MIC的吸附性能最好,在100 ml 200 mg/L的BHb溶液中,吸附量高达62.95 mg/g,印迹因子可达7.56。(3)金属离子对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棉吸附性能的影响由于模板蛋白质分子通常是以非共价键作用力与印迹材料结合,这使得印迹材料在水溶液中对蛋白质的亲和力和选择性较低。本课题在制备分子印迹棉的过程中加入Cu2+,使Cu2+鳌合在纤维表面,得到固定Cu2+的分子印迹棉(Cu2+-MIC)。在吸附蛋白质的过程中,Cu2+与蛋白质形成配位键,使印迹材料有更高的吸附能力和更好的稳定性。在与MIC吸附BHb相同的环境下,Cu2+-MIC对BHb的吸附量高达140.33 mg/g,印迹因子为7.91,相比MIC有了明显提升。

李霞[4](2019)在《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固定化及缓释载体的制备》文中认为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Buckwheat Trypsin Inhibitor,BTI)是胰蛋白酶的一种竞争性抑制剂,与胰蛋白酶有特异亲和力,可用于制备亲和填料,实现一步层析法纯化胰蛋白酶。最新研究表明,BTI在体外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够延缓秀丽隐杆线虫的健康寿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已解析了BTI一级序列及三维结构基础上,本研究制备了抑制活性提高的mBTI突变体,对其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为BTI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参考及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用体外定点突变技术制备了活性提高的突变体mBTI,并对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采用定点突变试剂盒,通过PCR技术构建了pQE-30-mBTI质粒,经大肠杆菌诱导表达、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葡聚糖G25凝胶柱脱盐后,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mBTI,比较了突变体mBTI与BTI的抑制活性,又探究了三种有机试剂对mBTI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构建了pQE-30-mBTI质粒,经亲和层析纯化得到了电泳纯的mBTI,突变体mBTI的抑制活性明显增强。甲醇降低了BTI的抑制活性,二甲基乙酰胺和乙腈对mBTI有一定增强作用,当乙腈浓度大于40%时,增强作用会减弱。第二部分:以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为载体,对mBTI进行固定化,并对其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根据CaCl2浓度、载体与抑制剂体积比和固定化时间三个单因素结果,设计Box-Behnken中心试验,利用响应面法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固定化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响应面优化后得到最佳固定化条件为:CaCl2浓度为5.5%,载体与抑制剂体积之比为1.6:1(mL/mL),固定化时间为31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固定化BTI抑制率为72.4%,与预测值74.3%相差较小,证明用响应面法优化mBTI固定化工艺条件参数准确可信,为制备mBTI缓释载体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用三种方法制备了含mBTI的壳聚糖-海藻酸盐微球,并对其缓释性能进行研究。方法一将mBTI-海藻酸钠溶液直接滴到壳聚糖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中进行固定(一步法);方法二是将mBTI-海藻酸钠先滴到CaCl2溶液中,30 min后再转移到壳聚糖溶液中固定(两步法);方法三是将两步法制备的微球再转移到海藻酸钠溶液中固定(双重交联)。结果表明,一步法制备mBTI-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的包埋率比两步法、双重交联法包埋率高。制备的微球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都可以缓慢释放mBTI,但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速率要快于模拟胃液。在0-10 min内,冻干微球的mBTI释放速率快于未冻干微球,在10 min以后,两种形态冻干微球都可以实现对mBTI的缓慢释放。

王静[5](2019)在《重组LAP-CATHL2抗菌肽体外表达及其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中最常见的、最高发的和能引起严重损失的奶牛疾病之一。奶牛乳房炎不仅能降低奶牛的奶产量和牛奶的品质,还能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早期对乳房炎的防治,主要是使用抗生素。但是,因为滥用和长期使用抗生素,在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重要问题,如细菌产生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和牛奶中有过多的抗生素的残留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目前,在奶牛乳房炎的治疗上,非抗生素物质的使用越来越多,而非抗生素物质也逐渐已成为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药物,其治疗策略也逐步替代以前的抗生素治疗。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ABP),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具有强烈抗菌作用的小分子多肽,在机体抵抗病原入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抗菌肽因其独特的抗菌机制和广谱、高效的抗菌活性而引起普遍关注。目前,运用基因工程方法表达抗菌肽基因,用于畜牧业中以防治家禽和家畜的某些疾病是抗菌肽应用的热点,也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重叠延伸PCR克隆了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构建了它的原核、酵母和奶牛乳腺细胞3种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并检测了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的抗菌谱及最小抑菌浓度,分析了它的序列结构特性。此外,本研究还通过构建奶牛乳房炎动物模型,检测了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首先从牛舌鳞状上皮细胞和股骨骨髓细胞中分别克隆出牛β-防御素LAP和牛CATHL2抗菌肽,然后利用重叠延伸PCR克隆得到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本研究将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分别克隆进pGEX-4T-1载体、pPICZαA载体、和插入了αS1酪蛋白调控序列作为启动子的pCMV-C-Flag载体,分别构建了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的原核表达载体、酵母表达载体和奶牛乳腺细胞表达载体,并将这些表达载体分别转进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毕赤酵母GS115和分离纯化的原代奶牛乳腺细胞中。对这些表达系统中的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进行诱导表达,并纯化得到了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其产量分别是2.83、1.16、0.114 mg/mL培养液。用包括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在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25923)、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25922)、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NICPBP54002)、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p.)、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ATCC10987)和白色念珠菌(Nostoc)等9种菌对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的抗菌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在9种测试菌中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能力最强。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检测了3个不同表达系统表达的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此抗菌肽活性最低,其对4种测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次是500μg/mL、250μg/mL、250μg/mL和500μg/mL;酵母表达载体表达的抗菌肽对4种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125μg/mL、62.5μg/mL、62.5μg/mL和125μg/mL;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表达载体表达的抗菌肽对4种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31.25μg/mL、31.25μg/mL、31.25μg/mL和62.5μg/mL。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网站预测分析了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的亲/疏水性、跨膜区域、信号肽结构、磷酸化位点、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等结构信息。结果表明,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既有亲水性部分也有疏水性部分,属于两亲性蛋白。此外,其序列中有明显的跨膜区域和多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在二级和三级结构中,此抗菌肽的二级结构主要包含β-折叠,有多个正向或反向的β-折叠区域,各个β-折叠区域以其两端的松散的成环状的肽链连接。利用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构建了奶牛乳房炎的动物模型。通过乳房灌注试验和乳房注射质粒试验检测了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乳房灌注时,当抗菌肽浓度为250 mg/mL,每个乳区每天灌注10 mL抗菌肽溶液时,酵母和奶牛乳腺细胞表达系统表达的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对奶牛乳房炎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原核系统表达的抗菌肽治疗效果不明显;乳房注射质粒时,注射奶牛乳腺细胞表达系统的质粒对奶牛乳房炎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而注射原核和酵母表达系统的质粒时,其预防效果不明显。本试验成功克隆了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并构建了其原核、酵母和奶牛乳腺细胞3种表达质粒。在3种表达系统中均成功诱导表达了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重组牛LAP-CATHL2抗菌肽,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的重组抗菌肽活性最低。此外,奶牛临床试验表明,酵母和奶牛乳腺细胞两种系统体外表达的重组抗菌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奶牛乳房炎有显着治疗效果,而在乳腺注射质粒时,只有奶牛乳腺细胞表达载体对奶牛乳房炎有显着防治效果。

黄倩[6](2019)在《蛋白酶脱胶对丝素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广泛使用中性皂或碳酸钠溶液用于去除蚕丝外围的丝胶,但会对丝素纤维造成明显破坏。中性蛋白酶能够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环境,及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催化丝胶的水解,部分中性蛋白酶对丝胶蛋白的水解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具有广泛应用于蚕丝脱胶的潜力。选择合适的中性蛋白酶和合适的工艺条件处理蚕丝,达到既除去蚕丝外围的丝胶,又尽量减轻对丝素的破坏效果,是真丝织物精炼及医用丝素蛋白纯化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胰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对家蚕生丝脱胶,并与碳酸钠脱胶进行对比,研究蛋白酶的种类、浓度对脱胶程度、丝素纤维理化性质、丝素蛋白分子量的影响。并将脱胶、溶解、透析后得到的丝素蛋白按分子量大小分离后,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多孔丝素材料,探讨丝素蛋白高分子量组份对多孔材料的孔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分别在胰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的最高活性对应的温度和pH下,研究不同浓度(0.1g/L、1g/L、2g/L和4g/L)蛋白酶的蚕丝脱胶效果,及其对丝素纤维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脱胶率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脱胶所用蛋白酶浓度的增大,蚕丝的脱胶率增大,酶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脱胶率高低顺序为: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扫描电镜观察脱胶后纤维表面显示,2g/L和4g/L的胰蛋白酶、4g/L的枯草杆菌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2g/L的木瓜蛋白酶脱胶后,蚕丝的表面光滑,无丝胶残留;红外吸收光谱和氨基酸组成对脱胶后丝素纤维中丝胶残留的分析结果显示,用浓度为2g/L的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或用4g/L的菠萝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后,能够基本将蚕丝外围的丝胶脱除;力学性能测试显示,与脱胶前相比,虽经脱胶后蚕丝的拉伸强度均有所下降,但用菠萝蛋白酶脱胶后强度的下降幅度较小。其次,分别用浓度为4g/L的胰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菠萝蛋白酶,2g/L的木瓜蛋白酶及0.5g/L的Na2CO3对蚕丝脱胶,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乌氏粘度、凝胶层析和流变学剪切粘度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对比蚕丝经上述5种方案脱胶处理后对丝素蛋白分子量和溶液粘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枯草杆菌蛋白酶、胰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脱胶获得的丝素蛋白的平均分子量分别为183.5kDa、183kDa、184.5kDa和170kDa,均高于碳酸钠脱胶获得的丝素蛋白的平均分子量142.5kDa。剪切粘度测试结果显示,菠萝蛋白酶脱胶获得的丝素蛋白的粘度最大,且上述几种蛋白酶脱胶获得的丝素蛋白粘度均高于碳酸钠脱胶获得的丝素蛋白。表明菠萝蛋白酶脱胶对丝素纤维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枯草杆菌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对丝素的水解破坏程度也较轻,而碳酸钠脱胶对丝素纤维有明显的水解破坏。最后,将4g/L胰蛋白酶脱胶后获得的丝素纤维,经9.3MLiBr溶解后,加入二硫苏糖醇断裂重链和轻链之间的二硫键,以双层透析的方式,分离、去除丝素蛋白中低分子量组份,获得高分子量丝素蛋白,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分离出来的高分子量丝素蛋白分子量进行鉴定。进一步,用高分子量丝素蛋白组份制备多孔材料,以常规丝素蛋白为对照组,初步探究高分子量丝素蛋白多孔材料的孔结构及力学性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用二硫苏糖醇断裂丝素蛋白中的二硫键以及双层透析的方式,能够将胰蛋白酶脱胶获得的丝素蛋白低分子量组份分离出去,从而获得高分子量丝素蛋白组份;与未去除低分子量组份的丝素相比,用高分子量丝素蛋白组份制得的多孔材料内部,纤维状及网络状结构明显减少,多孔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压模量显着增大。

陈丽洁[7](2019)在《沼泽红假单胞菌蛋白Rhp-PSP对病毒RNA降解及关键氨基酸位点》文中认为植物病毒病是植物"癌症",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毒,其病毒粒子为直杆状结构,主要有核酸和外壳蛋白组成。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的植物病症主要表现出畸形、花叶、生长陷入不良状态等症状。蛋白质农药,是一种新兴起的生物农药,属于蛋白激发子类药物。作为新型生物农药,蛋白质农药有望成为高效、绿色防控植物病毒病的新途径。从沼泽红假单胞菌菌分离的抗病毒蛋白Rhp-PSP,质谱分析显示,Rhp-PSP蛋白属于YjgF/YER057c/uK114家族蛋白成员,该家族蛋白的重要功能是对核酸的降解作用。先前研究已证实Rhp-PSP抗病毒蛋白对TMV病毒粒子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蛋白对病毒核酸的作用有关。因此推测Rhp-PSP蛋白可能以病毒RNA为靶标,通过干扰其正常功能来抑制病毒的增殖。将Rhp-PSP蛋白及其家族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比对结果显示,Rhp-PSP蛋白结构中有5个关键位点,分别:第23位酪氨酸(Tyr23)、第72位天冬氨酸(Asn72)、第120位苯丙氨酸(Phe120)、第129位精氨酸(Arg129)、第143位谷氨酸(Gln143)。研究为了进一步阐明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核酸体外降解作用及其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后蛋白降解核酸作用,选取Tyr23(酪氨酸)、Arg129(精氨酸)、Gln143(谷氨酸)3个位点进行突变,构建突变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利用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Rhp-PSP蛋白及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降解作用。结果表明,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具有降解作用;Arg129突变后,突变蛋白不具有降解核酸作用,而Tyr2 3和Gln143突变后,突变蛋白仍具有降解TMV CP mRNA作用。这说明,Rhp-PSP蛋白行使降解核酸作用的关键位点在129位精氨酸上。半叶法接种心叶烟实验验证Rhp-PSP蛋白、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与TMV-RNA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同Northern blot检测Rhp-PSP蛋白及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降解作用效果一致。实验结论得出,Rhp-PSP蛋白对核酸具有降解作用,且Rhp-PSP蛋白降解核酸的关键位点在C-端附近的β折叠上129位精氨酸上。Rhp-PSP蛋白通过Arg129位结合病毒RNA并参与其随后的降解,以实现对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

李高明[8](2019)在《斑联蛋白参与的肌动蛋白调控维持软骨细胞的分化状态》文中研究表明关节软骨是滑膜关节中高度特化的结缔组织,没有神经和血管,关节软骨中唯一的软骨生成细胞即软骨细胞维持关节软骨的正常功能。研究证明,软骨细胞在生物力学的动态环境中保持软骨基质合成和降解之间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软骨细胞受到的异常机械或生物刺激破坏,软骨组织通常会发生缺失,最终导致整个关节退化。因此,关节软骨细胞的生物力学和力生物学在关节软骨的稳态和病理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软骨细胞的生物力学特性主要取决于细胞骨架,尤其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已经被证明可调控软骨细胞的表型、硬度、粘弹性和对机械/化学刺激的反应等一系列特征。与其他真核细胞一样,软骨细胞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ECM)通过黏着斑连接。斑联蛋白是一种集中在黏着斑的LIM蛋白,作为应力敏感蛋白,斑联蛋白能够响应力学信号在黏着斑上移动并重新定位到肌动蛋白应力纤维。斑联蛋白含有许多活跃的结构域,包括三个参与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碳末端LIM结构域、与Ena/血管舒张活化的磷酸化蛋白(VASP)家族成员相互作用的富含脯氨酸的结构域、用于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转移的核输出信号。已有研究表明斑联蛋白可以启动成纤维细胞中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塑,能够加强气道平滑肌细胞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研究表明斑联蛋白可以重组细胞外分泌颗粒周围的肌动蛋白纤维,调控内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分泌。然而,斑联蛋白在调节软骨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中的作用尚未被阐明。黏着斑蛋白可以强化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基质的粘连,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也是基于整合素与基于钙粘蛋白的粘附复合物的组成成分,分别通过与踝蛋白与ɑ-粘连蛋白的相互作用对力学信号快速响应并被招募到这两种类型的黏着斑。黏着斑蛋白能够形成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与黏着斑的极化连接,在维持组织完整性中起重要作用,对于持续性的细胞定向迁移也是必需的。研究表明,黏着斑蛋白和斑联蛋白共定位于黏着斑。因此,黏着斑蛋白可能会参与肌动蛋白和斑联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构建兔斑联蛋白低表达关节软骨细胞模型研究斑联蛋白对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黏着斑蛋白的调节作用,并进行了免疫荧光、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来检测软骨细胞肌动蛋白和黏着斑蛋白表达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变化。结果显示:软骨细胞斑联蛋白的低表达增加球状肌动蛋白(G-actin)与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的比值,并抑制了黏着斑蛋白、软骨形成标记物II型胶原蛋白以及肥大标记物X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已被证明通过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途径调节软骨细胞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所以为研究肌动蛋白对斑联蛋白和黏着斑蛋白的作用,我们采用TGF-β1处理软骨细胞并检测斑联蛋白和黏着斑蛋白的变化。结果显示:经TGF-β1处理后,软骨细胞丝状肌动蛋白的表达增强,斑联蛋白的表达减弱。同时,因TGF-β1处理后软骨细胞肌动蛋白发生聚合,导致黏着斑蛋白和去分化标记物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增强,而II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表达减弱。这些结果显示:在软骨细胞中,斑联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肌动蛋白的聚合状态密切相关,并且斑联蛋白和丝状肌动蛋白的变化分别与II型胶原蛋白和黏着斑蛋白的变化保持一致,表明斑联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在胶原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细胞骨架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重塑中起重要作用。

金秋阳,刘鑫宇,胡晶红[9](2017)在《蛋白质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质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是研究蛋白质所必需的,其在生物工程、药物研究、分子研究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蛋白质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也取得了重大发展,本文对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进行综述,并指出蛋白质分离纯化所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法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谢玲姬[10](2016)在《内生菌SYfx213.2发酵产薯蓣皂苷酶条件优化及酶的初步分离纯化》文中指出薯蓣皂苷元是合成200多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前体物质,薯蓣皂苷元及其衍生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促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活性。传统生产薯蓣皂苷元的方法是用强酸将盾叶薯蓣植物中的甾体皂苷水解为皂素,但是该方法对薯蓣植物利用率低且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废水,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微生物酶解法温和、环保,是解决废水污染问题与提高薯蓣皂苷元产量理想的方法。本论文利用内生真菌SYfx213.2发酵产皂苷酶获得薯蓣皂苷元的方法,是生产薯蓣皂苷元的新途径。本论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内生真菌SYfx213.2进行属种鉴定,以其发酵产物薯蓣皂苷酶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面方法优化内生真菌SYfx213.2发酵产薯蓣皂苷酶条件,对最佳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发酵验证,并初步对薯蓣皂苷酶进行分离纯化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高效产酶菌株(SYfx213.2)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结果曲霉属黄曲霉。(2)对内生真菌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单因素优化结果分别为:蔗糖8.0 g/L,牛肉膏2.0 g/L、磷酸氢二钾1.5g/L、硫酸镁0.5g/L、氯化钾0.5g/L、接种量15%、转速100rpm、发酵温度33℃、初始pH5.0、装液量为100m L。(3)对发酵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响应面分析得最佳条件分别为蔗糖8.95g/L,牛肉膏2.08g/L,诱导物14.12g/L,该条件下发酵产薯蓣皂苷元产量为19.73mg/L。相比内生真菌SYfx213.2产酶条件优化前薯蓣皂苷元产量提高6.8倍,皂苷酶酶活力达到178U。(4)丙酮沉淀优化后,丙酮沉淀最佳方案为:薯蓣皂苷酶粗酶液v:丙酮溶液v=1:4,沉淀时间1小时,丙酮沉淀次数为一次。(5)通过两次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对薯蓣皂苷酶分离纯化进行了初步探索,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初步测定皂苷酶蛋白条带分子量为64.60kDa。

二、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提纯蛋白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提纯蛋白质(论文提纲范文)

(1)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的制备及活性评价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蛋白质药物与长效化
        1.2.1 干扰素蛋白质
        1.2.2 已上市长效化蛋白质产品
        1.2.3 蛋白质药物长效化拟解决的问题
    1.3 长效化偶联方法
        1.3.1 化学偶联技术
        1.3.2 生物技术
    1.4 化学偶联结构
        1.4.1 聚乙二醇长效化及其活性位点选择
        1.4.2 非聚乙二醇长效化
    1.5 生物技术偶联结构
        1.5.1 基因编辑添加多肽尾链
        1.5.2 Fc融合蛋白长效化
    1.6 表征手段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 基于生物技术法制备干扰素-高分子偶联物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操作
        2.3.1 LB培养基的配制
        2.3.2 2×YT培养基的配制
        2.3.3 SDS-PAGE电泳检测实验
        2.3.4 质粒的转化
        2.3.5 蛋白表达及提取
        2.3.6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
        2.3.7 蛋白纯化实验
        2.3.8 圆二色谱实验
        2.3.9 细胞实验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蛋白测序结果与分析
        2.4.2 蛋白表达结果与分析
        2.4.3 蛋白复性与纯化结果与分析
        2.4.4 MALDI-TOF-MS表征结果与分析
        2.4.5 圆二色谱表征结果与分析
        2.4.6 细胞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小结
3 基于化学偶联法制备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操作
        3.3.1 蛋白质与原位活化COOH-PEG的间接偶联实验
        3.3.2 蛋白质与NHS-PEG的偶联实验
        3.3.3 SDS-PAGE凝胶电泳
        3.3.4 SDS-PAGE碘染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蛋白质与COOH-PEG的活化偶联初步实验
        3.4.2 不同蛋白质与COOH-PEG的活化偶联实验
        3.4.3 蛋白与不同分子量的COOH-PEG的原位活化偶联实验
        3.4.4 蛋白与不同支链结构的COOH-PEG的原位活化偶联实验
        3.4.5 蛋白与NHS-PEG的偶联实验
    3.5 小结
4 基于乙烯基砜基团制备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操作
        4.3.1 VS-PEG的合成及分离
        4.3.2 蛋白质与VS-PEG的偶联实验
        4.3.3 VS-PEG的不同PH值偶联条件筛选
        4.3.4 催化剂对VS-PEG偶联效率的影响
        4.3.5 VS-PEG的不同Buffer偶联条件筛选
        4.3.6 不同p H值条件下蛋白冷冻偶联
        4.3.7 不同冷冻温度下蛋白偶联
        4.3.8 不同冷冻时间蛋白偶联
        4.3.9 组氨酸标签封闭对照实验
        4.3.10 MALDI-TOF-MS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蛋白与VS-PEG的偶联实验
        4.4.2 蛋白与VS-PEG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偶联
        4.4.3 1-MIM对 VS-PEG偶联效率的影响
        4.4.4 蛋白与VS-PEG在不同温度下的偶联
        4.4.5 蛋白与VS-PEG在不同Buffer条件下的偶联
        4.4.6 不同p H值条件下蛋白冷冻偶联初步试验
        4.4.7 不同低温条件下蛋白偶联
        4.4.8 不同冷冻时间蛋白偶联
        4.4.9 MALDI-TOF-MS检测
        4.4.10 组氨酸标签封闭对照实验
    4.5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pH响应木质素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木质纤维素酶解和酶回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质能源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1.1.1 生物质能源
        1.1.2 木质纤维素的组成
        1.1.2.1 纤维素
        1.1.2.2 半纤维素
        1.1.2.3 木质素
        1.1.3 木质纤维素的转化利用
        1.1.3.1 碳水化合物的转化
        1.1.3.2 木质素的转化
    1.2 木质纤维素的酶解
        1.2.1 纤维素的酶解
        1.2.2 影响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因素
        1.2.2.1 底物的影响因素
        1.2.2.2 纤维素酶的影响因素
        1.2.2.3 木质纤维素酶解条件
        1.2.3 添加剂对酶解的影响
        1.2.3.1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2.3.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2.3.3 蛋白类添加剂
        1.2.3.4 木质素类添加剂
    1.3 木质素的化学改性和应用
        1.3.1 木质素常见的改性方法
        1.3.2 木质素的应用
        1.3.2.1 木质素作为水处理剂
        1.3.2.2 木质素作为表面活性剂
        1.3.2.3 木质素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1.3.3 pH响应木质素的合成及应用
    1.4 纤维素酶的回收
        1.4.1 纤维素酶的固定化
        1.4.2 超滤膜回收纤维素酶
        1.4.3 新鲜底物重吸附回收纤维素酶
        1.4.4 其他回收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木质素磺酸钠与CTAB复配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预处理
        2.2.3 成分分析
        2.2.4 酶解与测糖
        2.2.5 表面电荷与上清液中SXSL含量测试
        2.2.6 SXSL与CTAB复配(SXSL-CTAB)对酶解的影响
        2.2.7 木质素膜的制备
        2.2.8 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吸附测试
    2.3 预处理液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及添加CTAB后的变化趋势
    2.4 SXSL-CTAB强化木质纤维素的酶解
        2.4.1 CTAB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2.4.2 SXSL-CTAB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2.4.3 不同pH下,SXSL-CTAB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2.5 SXSL-CTAB强化木质纤维素酶解的机理探讨
        2.5.1 SXSL-CTAB上清液和沉淀对酶解的影响
        2.5.2 SXSL-CTAB减小纤维素酶在木质素上无效吸附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木质素磺酸钠季铵盐的合成及其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木质素磺酸季铵盐(SLQA-x)的合成
        3.2.3 产品物性分析
        3.2.4 预处理和成分分析
        3.2.5 酶解与测糖
        3.2.6 QCM吸附测试
        3.2.7 木质素膜接触角的测试
        3.2.8 SLQA-80进一步酸析提纯
        3.2.9 提纯后SLQA-80溶解百分率测定
        3.2.10 SLQA-80的回收
    3.3 SLQA的合成和表征
    3.4 SLQA促进木质纤维素的酶解
        3.4.1 SLQA中季铵根的含量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3.4.2 不同pH下,SLQA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3.5 SLQA促进木质纤维素酶解机理
        3.5.1 SLQA对木质素膜表面的亲疏水性影响
        3.5.2 SLQA对纤维素酶在木质素膜上吸附的影响
    3.6 SLQA的回收利用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磺化碱木质素季铵盐的合成及其在纤维素酶回收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磺化碱木质素季铵盐(SAL-Nx)的合成
        4.2.3 产品物性分析
        4.2.4 SAL-Nx溶解百分率测定
        4.2.5 酶解与测糖
        4.2.6 SAL-N28回收溶液中的纤维素酶
        4.2.7 CTec2的二维凝胶电泳
        4.2.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纤维素酶
        4.2.9 SAL-N28对不同纤维素酶组分的回收
        4.2.10 SAL-N28在酶解过程中回收纤维素酶
    4.3 SAL-NX的合成和表征
        4.3.1 SAL-Nx的红外光谱
        4.3.2 SAL-Nx的元素分析和基团含量
        4.3.3 SAL-Nx的等电点
    4.4 SAL-NX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4.5 SAL-NX溶解率曲线
        4.5.1 产品季铵化程度对溶解率曲线的影响
        4.5.2 体系离子强度和糖浓度对溶解率曲线的影响
    4.6 SAL-N28回收溶液中纤维素酶的情况
    4.7 SAL-N28回收不同纤维素酶组分的情况
    4.8 SAL-N28在酶解过程中循环回收纤维素酶
    4.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H响应木质素基单甲氧基聚乙二醇醚的合成及其在酶解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5.2.2 木质素基单甲氧基聚乙二醇醚(L-mPEG)的合成
        5.2.3 L-mPEG分子量和红外光谱测试
        5.2.4 相对滤纸酶活(FPA)测试
        5.2.5 Zeta电位和L-mPEG40溶解百分率测试
        5.2.6 底物酶解
        5.2.7 L-mPEG和SAL-N28回收溶液中纤维素酶的滤纸酶活
        5.2.8 QCM-D测试
        5.2.9 SDS-PAGE分析回收的纤维素酶组分
        5.2.10 酶解过程中纤维素酶的回收
    5.3 L-mPEGX的合成和表征
    5.4 L-mPEGX对纤维素酶活性和木质纤维素水解的影响
    5.5 L-mPEGX对纤维素酶不同组分回收的影响
    5.6 L-mPEG40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5.7 L-mPEG40和SAL-N28的PH响应性及其回收纤维素酶的对比
    5.8 L-mPEG40与SAL-N28回收纤维素酶差异分析
    5.9 L-mPEG40在木质纤维素酶解过程中循环回收纤维素酶
    5.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pH响应木质素基聚乙二醇醚的合成及其在酶解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6.2.2 L-PEG的合成
        6.2.3 纤维素酶的相对酶活测试
        6.2.4 分子量和红外光谱测试
        6.2.5 酶解和测糖
        6.2.6 SDS-PAGE分析回收的纤维素酶组分
        6.2.7 纤维素酶滤纸酶活及添加剂的回收
        6.2.8 QCM-D测试
        6.2.9 L-PEG在Eu-DA酶解过程中循环回收纤维素酶
    6.3 L-PEG的合成和性质
    6.4 L-PEG对纤维素酶活性和酶回收的影响
    6.5 L-PEG对Eu-DA酶解的影响
    6.6 L-PEG和L-mPEG对Eu-DA酶解影响的对比
    6.7 L-PEG和L-mPEG回收纤维素酶的对比
    6.8 L-PEG1000-40在Eu-DA酶解过程中循环回收纤维素酶
    6.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棉纤维基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重金属的污染及治理技术
        1.2.1 重金属离子污染
        1.2.2 重金属离子去除技术
    1.3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1.3.1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
        1.3.2 蛋白质分离纯化存在的问题
    1.4 印迹技术
        1.4.1 分子印迹技术
        1.4.2 分子印迹技术分类
        1.4.3 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4.4 影响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因素
        1.4.5 离子印迹技术
        1.4.6 离子印迹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4.7 表面印迹技术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2 铜离子表面离子印迹棉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和材料
        2.1.2 铜离子印迹棉的制备方法
        2.1.3 铜离子印迹棉的表征方法
        2.1.4 铜离子印迹棉的吸附实验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铜离子印迹棉的表征
        2.2.2 铜离子印迹棉吸附性能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牛血红蛋白表面分子印迹棉对蛋白质的选择性吸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和材料
        3.1.2 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棉的制备方法
        3.1.3 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棉的表征方法
        3.1.4 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棉的吸附测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棉的表征
        3.2.2 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棉吸附性能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金属离子对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棉吸附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和材料
        4.1.2 Cu~(2+)-MIC的制备方法
        4.1.3 Cu~(2+)-MIC的表征方法
        4.1.4 Cu~(2+)-MIC的吸附测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Cu~(2+)-MIC的表征
        4.2.2 Cu~(2+)-MIC吸附性能的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固定化及缓释载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
    1.2 定点突变技术
    1.3 固定化技术的应用
    1.4 缓释技术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活性突变体mBTI的制备及活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mBTI突变体基因PCR扩增
        2.2.2 PCR产物的回收
        2.2.3 重组质粒的连接与转化
        2.2.4 突变体mBTI蛋白的诱导表达
        2.2.5 突变体mBTI蛋白亲和纯化
        2.2.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7 突变体mBTI对胰蛋白的抑制活性研究
        2.2.8 有机试剂对突变体mBTI抑制活性的影响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CR产物的回收
        2.3.2 突变体mBTI蛋白亲和纯化
        2.3.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4 突变体mBTI对胰蛋白酶的抑制活性研究
        2.3.5 有机试剂对突变体mBTI抑制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mBTI固定化条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对mBTI的固定化
        3.2.2 单因素对固定化mBTI的影响
        3.2.2.1 CaCl_2浓度对固定化mBTI的影响
        3.2.2.2 载体与抑制剂体积比对固定化mBTI的影响
        3.2.2.3 时间对固定化抑制剂mBTI的影响
        3.2.3 响应面优化mBTI的固定化条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对固定化mBTI的影响
        3.3.1.1 CaCl_2浓度对固定化mBTI的影响
        3.3.1.2 载体与抑制剂体积比对固定化mBTI的影响
        3.3.1.3 时间对固定化mBTI的影响
        3.3.2 响应面优化mBTI的固定化条件
        3.3.2.1 响应面试验结果
        3.3.2.2 回归模型建立及参数分析
        3.3.3 固定化条件的响应面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mBTI微球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载mBTI微球的制备
        4.2.2 载mBTI微球包埋率的测定
        4.2.3 体外模拟胃液释放行为
        4.2.4 体外模拟肠液释放行为
        4.2.5 冻干mBTI微球释放速率的研究
        4.2.6 mBTI微球含水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载mBTI微球包埋率的测定
        4.3.2 体外模拟胃液释放行为
        4.3.3 体外模拟肠液释放行为
        4.3.4 冻干mBTI微球释放速率的研究
        4.3.5 mBTI微球含水量的测定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5)重组LAP-CATHL2抗菌肽体外表达及其奶牛乳房炎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1.1.1 奶牛乳房炎概述
        1.1.2 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
        1.1.3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1.2 抗菌肽研究进展
        1.2.1 抗菌肽的概述
        1.2.2 抗菌肽的应用
    1.3 抗菌肽的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1.3.1 原核表达系统
        1.3.2 酵母表达系统
        1.3.3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1.4 试验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试验试剂
        2.1.2 主要试验仪器
        2.1.3 试验动物与细胞
        2.1.4 试验菌株与载体
    2.2 试验方法
        2.2.1 牛β-防御素LAP的克隆
        2.2.2 牛CATHL2 抗菌肽的克隆
        2.2.3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克隆
        2.2.4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原核表达载体和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2.2.5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乳腺上皮细胞表达载体的构建
        2.2.6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表达
        2.2.7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纯化
        2.2.8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抗菌活性分析
        2.2.9 重组牛LAP-CATHL2 对奶牛乳房炎防治作用
        2.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牛Β-防御素LAP的克隆
    3.2 牛CATHL2 抗菌肽的克隆
    3.3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克隆
    3.4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表达载体的构建
        3.4.1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4.2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酵母载体的构建
        3.4.3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奶牛乳腺细胞载体的构建
    3.5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表达与纯化
        3.5.1 原核表达载体中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表达与纯化
        3.5.2 酵母表达载体中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表达与纯化
        3.5.3 奶牛乳腺细胞表达载体中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表达与纯化
    3.6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抗菌活性分析
        3.6.1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抑菌谱检测
        3.6.2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最低抑菌浓度检测
    3.7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结构
        3.7.1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一级结构分析
        3.7.2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亲/疏水性分析
        3.7.3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跨膜结构分析
        3.7.4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信号肽分析
        3.7.5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磷酸化位点分析
        3.7.6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二级结构分析
        3.7.7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三级结构分析
    3.8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
        3.8.1 奶牛乳房炎模型构建
        3.8.2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
        3.8.3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对奶牛乳房炎的预防效果
4 讨论
    4.1 牛Β-防御素LAP和牛CATHL2 抗菌肽的融合
    4.2 重叠延伸PCR克隆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
    4.3 不同表达系统对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表达和菌活性的影响
    4.4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的抗菌活性分析
    4.5 重组牛LAP-CATHL2 抗菌肽在奶牛乳腺中的表达及对奶牛乳房炎防治效果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蛋白酶脱胶对丝素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蚕丝丝素
    1.2 丝胶蛋白
    1.3 蚕丝的脱胶
        1.3.1 碱性试剂脱胶
        1.3.2 酸性试剂脱胶
        1.3.3 高温高压脱胶
        1.3.4 表面活性剂脱胶
        1.3.5 蛋白酶脱胶
        1.3.6 蚕丝蛋白酶脱胶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中性蛋白酶的选择
        1.4.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蛋白酶的浓度对脱胶后丝素纤维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经不同蛋白酶处理后蚕丝的脱胶率
        2.2.2 脱胶后蚕丝的表面形貌
        2.2.3 脱胶后蚕丝的红外吸收光谱
        2.2.4 氨基酸分析
        2.2.5 脱胶后蚕丝的拉伸断裂性能
        2.2.6 脱胶后蚕丝的TG/DTG曲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蛋白酶脱胶对丝素蛋白分子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与缓冲液的制备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2.2 丝素蛋白溶液的流变性能
        3.2.3 乌氏粘度
        3.2.4 凝胶层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分子量丝素蛋白组份多孔材料的性能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2.2 氨基酸分析
        4.2.3 红外光谱
        4.2.4 SEM观察多孔材料的形貌
        4.2.5 多孔材料的孔隙率
        4.2.6 多孔材料的压缩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全文结论
    5.2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3 后续研究计划
    5.4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沼泽红假单胞菌蛋白Rhp-PSP对病毒RNA降解及关键氨基酸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物质
        1.1.1 化学合成方法得到抗病毒物质
        1.1.2 天然产物抗病毒
    1.2 蛋白质农药
        1.2.1 蛋白质农药的主要种类
        1.2.2 蛋白质农药应用状况
    1.3 高氯酸溶性蛋白PSP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2.1 材料
        2.1.1 材料
    2.2 方法
        2.2.1 TMV CP基因序列的扩增
        2.2.2 扩增目的片段的回收
        2.2.3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4 目标DNA载体的构建及阳性重组子的检测
        2.2.5 重组子质粒的提取
        2.2.6 提取目的质粒的酶切
        2.2.7 酶切产物的纯化
        2.2.8 TMV CP RNA探针的标记
        2.2.9 TMV CP mRNA的合成及纯化
        2.2.10 Rhp-PSP蛋白的纯化
        2.2.11 Rhp-PSP蛋白处理TMV CP mRNA
        2.2.12 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2.3 结果与分析
        2.3.1 TMV CP基因序列的扩增
        2.3.2 构建TMV CP基因序列的阳性重组子的检测和鉴定
        2.3.3 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体外降解作用
    2.4 讨论
第三章 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突变蛋白目的序列的扩增
        3.2.2 目的基因酶切
        3.2.3 PET22b载体的酶切
        3.2.4 酶切目的基因与酶切载体的连接
        3.2.5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3.2.6 目的质粒的提取
        3.2.7 目的质粒的转化
        3.2.8 原核表达载体的表达
        3.2.9 诱导蛋白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10 目的蛋白的纯化
        3.2.11 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处理TMV CP mRNA
        3.2.12 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突变蛋白目的序列的扩增
        3.3.2 带目的基因重组子的检测
        3.3.3 突变蛋白诱导表达
        3.3.4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的降解作用
    3.4 讨论
第四章 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及TMV-RNA的降解作用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TMV侵染性克隆菌株的活化
        4.2.2 TMV侵染性克隆菌株接种适龄本氏烟
        4.2.3 TMV病毒粒子的提取
        4.2.4 提纯TMV病毒粒子RNA的制备及提纯
        4.2.5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活性测定
        4.2.6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RNA的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活性测定分析
        4.3.2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RNA的活性测定分析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B-实验所用的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致谢

(8)斑联蛋白参与的肌动蛋白调控维持软骨细胞的分化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2 引言
    2.1 研究依据
    2.2 研究思路
    2.3 技术路线
第一章 软骨细胞斑联蛋白低表达模型的构建与相关检测
    3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试剂、耗材和设备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耗材和设备
        3.2.3 其他有关试剂的配制
        3.3 研究方法
        3.3.1 软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3.3.2 干扰RNA转 染软骨细胞以敲低斑联蛋白基因的表达
        3.3.3 干扰RNA转 染后软骨细胞的q RT-PCR
        3.3.4 干扰RNA转 染后软骨细胞的免疫荧光
        3.3.5 干扰RNA转 染后软骨细胞的蛋白质免疫印迹
        3.3.6 干扰RNA转 染后软骨细胞的肌动蛋白定量
        3.3.7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干扰RNA转 染软骨细胞以敲低斑联蛋白基因的表达
        4.2 敲低斑联蛋白基因后软骨细胞丝状肌动蛋白的含量降低
        4.3 敲低斑联蛋白基因后软骨细胞黏着斑蛋白的表达降低
        4.4 敲低斑联蛋白基因影响软骨细胞胶原的合成
第二章 TGF-β1 处理软骨细胞及相关检测
    5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5.1 实验动物
        5.2 实验试剂、耗材和设备
        5.2.1 主要实验试剂
        5.2.2 主要实验耗材和设备
        5.2.3 其他有关试剂的配制
        5.3 研究方法
        5.3.1 软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5.3.2 TGF-β1 处理软骨细胞
        5.3.3 TGF-β1 处理后软骨细胞的免疫荧光
        5.3.4 TGF-β1 处理后软骨细胞的q RT-PCR
        5.3.5 TGF-β1 处理后软骨细胞的蛋白质免疫印迹
        5.3.6 TGF-β1 处理后软骨细胞的阿尔新蓝染色
        5.3.7 统计学分析
    6 实验结果
        6.1 软骨细胞经TGF-β1 处理后丝状肌动蛋白的含量升高 , 斑联蛋白的 表达降低
        6.2 软骨细胞经TGF-β1 处理后黏着斑蛋白的表达升高
        6.3 软骨细胞经TGF-β1 处理后蛋白聚糖与胶原合成发生变化
7 结论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9)蛋白质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蛋白质的提取
    1.1 溶液提取法
    1.2 酶提取法
    1.3 超声波提取法
    1.4 双水相萃取
2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2.1 沉淀法
    2.2 膜分离技术
    2.3 电泳法
        2.3.1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2 毛细管电泳法
        2.3.3 双向电泳
        2.3.4 等电聚焦电泳
    2.4 层析法
    2.5 其他
        2.5.1 反胶团萃取
        2.5.2 分子印迹技术
        2.5.3 微流控芯片
3 瓶颈
4 展望

(10)内生菌SYfx213.2发酵产薯蓣皂苷酶条件优化及酶的初步分离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盾叶薯蓣皂苷元概况
        1.1.1 盾叶薯蓣概述
        1.1.2 薯蓣皂苷元
        1.1.3 薯蓣皂苷元的功能与应用
        1.1.4 薯预皂苷元的工业生产现状
    1.2 薯蓣皂苷酶研究进展
        1.2.1 产薯蓣皂苷酶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2.2 薯蓣皂苷酶的研究进展
    1.3 发酵过程优化
    1.4 统计学方法优化
        1.4.1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法(P-B)
        1.4.2 最陡爬坡法(Steepest Ascent)
        1.4.3 响应面法(RSM)
    1.5 立题依据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子生物学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3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3.1 PCR扩增目的基因的结果
        2.3.2 构建系统发育树
    2.4 讨论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生真菌SY_(fx2)13.2 产酶条件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
        3.1.4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菌体活化与发酵培养
        3.2.2 接种方式的优化
        3.2.3 前体诱导物的优化
        3.2.4 皂苷酶酶活力测定
        3.2.5 单因素优化
        3.2.6 多因素优化
        3.2.7 验证实验
    3.3 试验结果
        3.3.1 接种方式优化结果
        3.3.2 前体诱导物优化结果
        3.3.3 单因素试验结果
        3.3.4 多因素优化试验结果
        3.3.5 验证试验结果
    3.4 讨论与分析
        3.4.1 诱导物优化
        3.4.2 菌体胞内酶活力
        3.4.3 单因素优化
        3.4.4 多因素优化
        3.4.5 薯蓣皂苷元
    3.5 小结
第四章 皂苷酶初步分离纯化
    4.1 试验材料
        4.1.1 材料
        4.1.2 溶液配制
        4.1.3 试剂
        4.1.4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薯蓣皂苷酶粗酶提取
        4.2.2 蛋白质浓度测定
        4.2.3 皂苷酶酶反应
        4.2.4 薄层层析检测皂苷酶反应产物
        4.2.5 丙酮沉淀优化
        4.2.6 薯蓣皂苷酶分离纯化
        4.2.7 薯蓣皂苷酶的分子量测定
    4.3 试验结果
        4.3.1 薯蓣皂苷酶反应结果
        4.3.2 皂苷酶粗酶液浓缩
        4.3.3 皂苷酶电泳分离纯化结果
        4.3.4 薯蓣皂苷酶分子量测定结果
    4.4 讨论与分析
        4.4.1 皂苷酶粗酶酶活
        4.4.2 皂苷酶酶反应机制推测
        4.4.3 皂苷酶的分离纯化
        4.4.4 皂苷酶酶学特性
        4.4.5 酶反应产物生成率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提纯蛋白质(论文参考文献)

  • [1]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的制备及活性评价初探[D]. 孙彬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pH响应木质素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木质纤维素酶解和酶回收中的应用[D]. 蔡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3]棉纤维基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沛.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4]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固定化及缓释载体的制备[D]. 李霞. 山西大学, 2019(01)
  • [5]重组LAP-CATHL2抗菌肽体外表达及其奶牛乳房炎的防治[D]. 王静.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6]蛋白酶脱胶对丝素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 黄倩. 苏州大学, 2019(05)
  • [7]沼泽红假单胞菌蛋白Rhp-PSP对病毒RNA降解及关键氨基酸位点[D]. 陈丽洁. 湖南大学, 2019(06)
  • [8]斑联蛋白参与的肌动蛋白调控维持软骨细胞的分化状态[D]. 李高明. 西南大学, 2019(01)
  • [9]蛋白质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研究进展[J]. 金秋阳,刘鑫宇,胡晶红. 山东化工, 2017(14)
  • [10]内生菌SYfx213.2发酵产薯蓣皂苷酶条件优化及酶的初步分离纯化[D]. 谢玲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纯化蛋白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