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波浪栽培技术

鸡腿菇波浪栽培技术

一、鸡腿菇波浪式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琦智[1](2021)在《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为探讨桃木屑用于大球盖菇高产栽培的最优配方与工艺,明确大球盖菇生长过程中木质纤维素利用及其降解酶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等的关系,本文共设置两种工艺(生料、发酵料),三个配方(含有不同质量比例桃木屑80%、60%、40%)共计6个处理,综合比对了菌丝生长情况、理化性状、木质纤维素组分及其降解酶的变化、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如下:1、配方中木屑含量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显着负相关。生料配方S-3(桃木屑40%、玉米芯30%、玉米秸秆30%)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菌丝长势较差,其次为生料配方S-2(桃木屑60%、玉米芯20%、玉米秸秆20%)与发酵料配方F-3(桃木屑40%、玉米芯30%、玉米秸秆30%),二者菌丝长势优良。2、各处理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发酵期间,含水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 H值在翻堆期间明显上升,发酵后期下降,基质碳、氮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渐降低。在菌丝生长阶段,所有配方的含水量显着下降,p H从6.35~7.31下降至5.18~6.29,培养料逐渐酸化,生料含碳量降低至25.92%~32.96%,发酵料降低至31.02%~43.52%。生料含氮量降低至0.87%~1.2%,发酵料降低至0.96%~1.32%。C/N从23.44/1~42.07/1下降至27.07/1~37.73/1,生料较发酵料更能促进菌丝对于培养料中营养的吸收。灰分与EC值显着上升,其中菌丝生长速率与灰分呈显着正相关,与含碳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含氮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在出菇阶段,含水量与C/N持续下降,p H略微回升,EC值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各处理木质纤维素及其降解酶的研究表明,发酵期间,半纤维素相对含量从19%~25%降低至15%~21%,木聚糖酶活力范围在1.95~3.51 U/g之间,显着高于漆酶和滤纸纤维素酶,此阶段消耗大量半纤维素。纤维素相对含量从29%~33%升高至35%~37%,滤纸纤维素酶活力在1.72~2.98 U/g之间,纤维素部分降解。木质素相对含量此时期无显着变化且未检测到漆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所有配方中木质纤维素大量降解,其中以纤维素降解最多,生料对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大于发酵料。生料中纤维素相对含量降低至15%~19%,发酵料降低至19%~26%。纤维素酶活性显着上升,其中生料(2.39~3.54 U/g)略高于发酵料(2.05~3.32 U/g)但差异不显着。木质素在生料中的相对含量降低至10%~14%,发酵料中降低至12%~23%。此时期生料整体对于木质素的降解优于发酵料,其漆酶活力分别为生料5.60~10.55 U/g、发酵料3.11~11.61 U/g。半纤维素在生料中的相对含量降低至15%~17%,发酵料降低至19%~26%。木聚糖酶活力显着上升,其中生料(4.45~5.80 U/g)显着高于发酵料(4.22~4.67 U/g)。在出菇阶段,大球盖菇优先降解纤维素,纤维素相对含量在14%~24%之间。滤纸纤维素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1.52~3.96 U/g);其次为半纤维素,其相对含量在13%~17%之间。木聚糖酶活性也保持在较高水平(5.53~7.83U/g);木质素相对含量在25%~37%之间,漆酶活性水平较低(0.51~2.50 U/g)。4、农艺性状与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料容易栽培硬度较大的子实体。生料产量显着优于发酵料,相同工艺中,木屑比例越少,其一潮菇产量越高。S-2的子实体农艺性状更好,子实体短而粗,可以生产更多一级菇。S-2与S-3(1.58 kg/m2)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其次为F-3(1.22kg/m2),综合来看,S-2与S-3都为最优配方。5、在营养品质中,生料在灰分、粗蛋白、氨基酸含量中优于发酵料。生料的灰分含量(7.15%~7.70%)要显着高于发酵料(6.65%7.25%),木屑比例与灰分含量呈负相关,其中以S-3(7.70%)最高,其次为S-2(7.38%)。粗纤维含量方面以F-3(9.60%)与S-1(9.40%)最高。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含量以F-2(35.13%,22.41%)与S-2(32.23%,22.60%)最高。当配方中桃木屑比例为60%时可以生产营养价值高的大球盖菇。综上所述,生料更适合栽培大球盖菇,其中以S-2与S-3两个配方为北京地区栽培大球盖菇的最优配方。

杨庆[2](2017)在《施肥对两种决明属牧草农艺性状和土壤可溶性氮素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氮肥使用量庞大,常年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吸收效率低,化肥流失严重,进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的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豆科牧草作为绿肥,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提高土壤氮素营养方面。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大豆作物、大田绿肥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面,而应用于山地的决明属牧草对土壤肥力的改良作用和施肥情况下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开展施肥对豆科牧草(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的农艺性状、土壤可溶性氮素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旨在为南方山地红壤区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的优质栽培、培肥地力及减少氮肥的使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适量施氮、磷和钾肥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株高、根长、结荚数、结瘤数、鲜重、根含氮量、茎含氮量、叶含氮量、荚含氮量和土壤TN,但高肥处理(N5、P5和K5)则具有抑制效应。施肥对两种牧草土壤pH影响不显着(P>0.05)。(2)施氮肥条件下,种植圆叶决明土壤TSN、NH4+-N、NO3--N和SON含量均在花期和结荚期较高,分枝期和枯萎期较低;种植羽叶决明土壤4种氮素含量在花期较高,在分枝期则较低。各氮肥处理之间,齐苗期和分枝期,种植圆叶决明土壤4种氮素含量均在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花期、结荚期和枯萎期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与N1处理相比,花期和结荚期,N2~N5处理土壤NH4+-N和NO3--N含量显着增加(P<0.05),枯萎期增加不显着(P>0.05)。齐苗期和分枝期,羽叶决明土壤4种氮素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花期、结荚期和枯萎期,土壤TSN和NO3--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土壤NH4+-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N1处理相比,花期和结荚期,N2~N5处理土壤NH4+-N含量显着性提高(P<0.05),枯萎期增加不显着(P>0.05)。(3)施氮肥条件下,圆叶决明土壤4种酶活性均在花期和结荚期较高,其他时期活性因酶的种类不同而不同;羽叶决明土壤4种酶活性因酶的种类不同在各时期变现不同。各氮肥处理之间,各时期圆叶决明土壤4种酶活性均表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N1处理相比,各时期施氮肥显着增加蛋白酶活性(P<0.05),对脲酶活性影响不显着(P>0.05);齐苗期和初花期,施氮肥显着提高两种牧草土壤天冬酰胺酶活性(P<0.05),其他时期则无显着影响(P>0.05);结荚期,施氮肥显着提高两种牧草土壤谷氨酰胺酶活性(P<0.05),其他时期影响不显着(P>0.05)。(4)施磷肥条件下,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土壤TSN、NH4+-N、NO3--N和SON含量均在花期和结荚期较高。各磷肥处理之间,齐苗期,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土壤TSN、NH4+-N、NO3--N和SON含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与P1处理相比,P5处理能显着增加4种氮素含量(P<0.05);花期、结荚期和枯萎期,随施磷量的增加圆叶决明土壤TSN含量显着增加(P<0.05),而羽叶决明出现高肥(P5处理)抑制(花期)或增加不显着(结荚期)情况。花期、结荚期和枯萎期,两种牧草土壤NH4+-N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结荚期和枯萎期,施磷肥则能显着增加其含量(P<0.05),花期增加不显着(P>0.05);两种牧草施磷可显着提高土壤NO3--N和SON含量,但合适的施磷量还有待于研究。(5)施磷肥条件下,花期和结荚期,两种牧草土壤4种酶活性均较高,其他时期其活性因土壤酶种类不同而不同。各磷肥处理之间,各时期两种牧草土壤脲酶活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种牧草土壤蛋白酶活性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与P1处理相比,花期、结荚期和枯萎期,施磷肥显着增加两种牧草土壤蛋白酶活性(P<0.05),其他时期则增加不显着(P>>0.05);施磷肥对圆叶决明土壤天冬酰胺酶活性无显着影响。与P1处理相比,施磷肥可显着增加苗期、花期和结荚期羽叶决明土壤天冬酰胺酶活性(P<0.05);施磷肥显着增加苗期、分枝期和花期圆叶决明土壤谷氨酰胺酶活性(P<0.05),施磷肥显着提高苗期羽叶决明土壤谷氨酰胺酶活性(P<0.05)。(6)施钾肥条件下,两种牧草土壤TSN和SON含量均在初花期达到峰值,土壤NH4+-N含量在苗期和花期较高,分枝期相对较低,土壤NO3--N含量各时期上下浮动不大。各钾肥处理之间,与K1处理相比,苗期和分枝期,K2~K5处理均未显着增加两种牧草土壤TSN、NH4+-N、NO3--N和SON含量(P>0.05),之后各时期,施钾肥则能显着性增加4种形态的土壤氮含量(P<0.05)。(7)施钾肥条件下,两种牧草土壤4种酶活性均在花期较高,其他时期因土壤酶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各钾肥处理之间,各时期两种牧草土壤脲酶活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K1处理相比,分枝期、花期和结荚期施钾肥可显着提高两种牧草土壤蛋白酶活性(P<0.05);各时期,圆叶决明土壤天冬酰胺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花期和出荚期,与K1处理相比,施钾肥显着增加羽叶决明土壤天冬酰胺酶活性(P<0.05);齐苗期,与K1处理相比,施钾肥显着增加圆叶决明土壤谷氨酰胺酶活性(P<0.05)。分枝期和盛花期,与K1处理相比,施钾肥显着增加羽叶决明谷氨酰胺酶活性(P<0.05)。

王雪丽,刘华[3](2016)在《河北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文章对河北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栽培技术和栽培面积、产量和产值、品种及生产布局、产业竞争力、产销一体化经营等。指出河北省发展现代食用菌产业的有利条件是: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菌棒原料丰富,能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气候适宜、菌种丰富;产业体系化发展日益健全;物流流通体系日益完善。分别从经济可持续、技术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等3个方面分析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思路是:强化政府职能,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持农户进行合作化经营,强化商品质量管理;加快新技术研发,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延长产业链,努力提高保鲜加工工艺水平,倡导食用菌产品实行精细化加工;实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田福发,张黎杰,周玲玲,刘金兵,姜若勇,吴绍军,王夏雯,余翔,孟佳丽[4](2016)在《菇-菜轮作对连作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含量及辣椒死苗率的影响》文中认为在连作3年的设施辣椒土壤中,通过设置菇-菜轮作(鸡腿菇-辣椒轮作)和连作对照2种处理,研究了2种处理下辣椒死苗率、连作土壤pH、EC值、主要养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菇-菜轮作与连作对照相比,辣椒的死苗率明显降低,土壤pH值增加、EC值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土壤全N、全P、全K含量都有所增加,但对全K含量的增加效果最大。土壤速效N、P、K含量变化趋势各不相同,速效N含量先升后降,速效P含量变化比较平缓,速效K含量持续增加。轮作处理较对照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生物量的增加都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菇-菜轮作能明显改善土壤根际环境,对辣椒连作障碍有明显缓解作用。

盛同存[5](2014)在《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策略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食用菌是一类可供食用的具有肉质或胶质菇体的大型蕈菌。作为一种21世纪的健康保健食品,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射阳县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濒黄海。全县土地面积2795平方公里,人口105万。射阳地域广袤,物产丰饶,气候温和,交通便捷,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该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走"食用菌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商品基地县"、"中国平菇之乡"等称号。从上世纪60年代至

毕于运[6](2010)在《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秸秆大国。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到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高效循环,成为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又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环境安全以及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涉及到农民生活系统中的家居温暖和环境清洁,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秸秆资源数量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草谷比法;二是副产品比重法;三是收获指数法。本文以大量的农作物种植试验研究文献为主要依据,利用其提供的农作物各部分生物量、收获指数(经济系数)、谷草比等基础数据,结合现实的草谷比实测结果,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的草谷比进行了仔细的考证,从而建立了更为系统、更为精确的草谷比体系。继而以新建草谷比体系为依据,结合历年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对1952年以来我国历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和2008年分省(市、自治区)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估算,并汇总出了1952-2008年全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和2008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秸秆总产量。计算结果表明:(1)2008年全国秸秆产量达到84219.41万t,与1952年(21690.62万t)相比净增2.88倍;(2)中国是世界第一秸秆大国;(3)秸秆是我国陆地植被中年生长量最高的生物质资源,分别相当于全国林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1.36倍、牧草地年总产草量的2.56倍和园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7.75倍;(4)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秸秆产量合计占全国秸秆总产量的2/3左右;(5)全国近一半的秸秆资源分布于全国百分之十几的土地上。在农产品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作物需要留茬收割;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收获过程中,多数农作物都会有一定量的枝叶脱离其植株而残留在田中;在秸秆运输过程中也会有部分损失,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秸秆都能够被收集起来。本文通过对各类农作物株高、收割留茬高度、叶部生物量比重、枝叶脱落率、收贮运损失率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制定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系数,并据此估算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的可收集利用量。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5102.19万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77。秸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用途:一是用作燃料;二是用作饲料;三是用作肥料;四是用作工业原料;五是用作食用菌基料,简称“五料”。本文依据秸秆的形态、质地、密度、物体结构、物质组分、养分含量、热值等自然特征,对其在“五料”利用上的自然适宜性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分类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1)最适宜和一般适宜直接燃用的秸秆占1/2以上;(2)适宜和较适宜“三化一电”的秸秆占95%以上;(3)最适宜和适宜沼气生产的秸秆约占90%;(4)适宜和较适宜直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近80%,适宜加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90%以上,适宜直接饲喂和加工饲喂猪禽的秸秆占1/5以上;(5)适宜工业加工和食用菌种植的秸秆占90%以上。综合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草性”和“木性”秸秆各约占1/5,中性秸秆约占3/5。燃用消耗过多,饲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工业加工利用偏少是目前我国秸秆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8年,在我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中,直接燃用量21000万t,占32.26%;新能源开发利用量720万t,占1.11%;饲用量17660万t,占27.13%;工业加工利用量4300万t,占6.61%;食用菌养殖利用量1300万t,占2.00%;直接还田量9200万t,占14.13%;废弃和焚烧量10922万t,占16.78%。目前我国秸秆直接还田量和残留还田量合计为28000多万t,约占全国秸秆资源总产量的1/3,平均每公顷耕地还田秸秆2.33t。根据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与“三农”之内在关系,可将秸秆资源的利用类型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二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利用;三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目前,在我国已利用秸秆总量中,一类利用约占52%,二类利用约占39%,三类利用约占9%。我国秸秆开发利用的总体趋势具体体现在“四个增加”、“两个减少”、“一个替代”。“四个增加”:一是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量增加;二是秸秆饲用量增加;三是秸秆工业加工利用量增加;四是秸秆食用菌种植利用量增加。“两个减少”:一是秸秆废弃和焚烧量减少;二是秸秆直接燃用量减少。“一个替代”是指秸秆过腹还田、秸秆沼肥还田和秸秆过腹沼肥还田逐步替代秸秆直接还田。

赵春玲[7](2010)在《双基因型玉米间作品种组合及行比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双基因型玉米合理间作具有增产、稳产作用,但不同间作模式的生理生态效应差异较大。为了明确双基因型玉米间作的品种组合和行比结构的适宜模式,以黄淮海6个主推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同品种组合和行比结构模式,2008-2009连续两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进行了大田间作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株型品种组合及不同行比结构间作群体的生理生态效应不同。在郑单958分别与鲁单981、登海602的组合中,鲁单981和登海602植株明显高于郑单958,吐丝后对郑单958具有庇荫作用,在行比1︰1和4︰2间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造成郑单958后期SPADR和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光合效率下降,籽粒减产,尽管鲁单981和登海602居于优势地位,但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均小于1,表现为生产劣势;2︰2行比间作可改善郑单958的受光状况,籽粒产量明显提高,间作群体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为生产优势。在浚单20‖滑丰9行比1︰1和浚单20‖登海602行比4︰2间作组合中,浚单20处于竞争劣势,滑丰9和登海602处于优势地位,但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也均小于1,表现为生产劣势;而2︰2行比间作可改善浚单20生长状况,籽粒产量明显提高,间作群体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为生产优势。在郑农7278‖登海602的1︰1和4︰2间作组合中,郑农7278处于劣势地位,但优于上述同样行比组合中的郑单958和浚单20; 2︰2行比间作有利于郑农7278的生长发育,籽粒产量显着提高,尽管登海602籽粒产量较单作有所减少,但间作群体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为生产优势。上述结果提示,株型差异较大的玉米品种间作以采用2︰2行比宽窄行种植为宜。(2)不同抗性基因型玉米间作有利于控制玉米叶片病害。本试验中的6个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与单作相比较,所有间作群体的南方锈病病情指数均明显下降。(3)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玉米植株农艺性状有一定影响。在本试验间作模式中,植株茎粗均无明显变化,但对株高和穗位高有一定影响,并且不同品种在不同间作模式中的变异较大,而适应性较强的品种变异较小。另外,在本试验间作组合中,对雌雄间隔期也无明显地影响。

于海茹[8](2009)在《猪苓菌丝体的几种酶活性及部分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采自长白山区野生猪苓菌核经组织分离得到的猪苓纯培养菌种为试验试材。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不同碳源及氮源对猪苓菌丝体几种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均匀设计法对猪苓菌丝体的最适产漆酶及蛋白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对胞外漆酶及蛋白酶粗酶液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猪苓菌丝体胞内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与菌丝体的生长呈正相关,且在菌丝旺盛生长的第4周时该酶酶活达到最大。在菌丝体培养第2周胞内几丁质酶达到酶活高峰,但其酶活性都很小。胞外蛋白酶在培养末期酶活性达最大。胞外纤维素酶系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在菌丝体生长的第1~2周活性较高。2.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对蛋白酶、漆酶活性影响较大,以麦芽糖(双糖)为碳源和以蛋白胨(有机氮)为氮源时其蛋白酶、漆酶活性均较高。本试验中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类所表现出酶活性变化规律是否与猪苓菌丝的共生型真菌特性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3.本试验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得到猪苓菌丝体最适产漆酶、蛋白酶培养条件为:培养液初始pH值7,培养温度30℃,培养29d。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培养猪苓菌丝体,实测得胞外漆酶、蛋白酶酶活分别为0.25 U和6.13 U。4.猪苓菌丝体胞外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适宜反应pH范围是7.0~8.0。5.猪苓菌丝体胞外漆酶反应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45~50℃;最适反应pH范围是4.5~5.0。

张忠伟,姜涛,王岩[9](2007)在《抚顺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优势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一、抚顺市食用菌产业现状1.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中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占世界生产总量的65%。辽宁省是全国食用菌主产区之一,以香菇、滑菇为主,兼有黑木耳、平菇、金针菇、杏孢菇、白灵菇、灵芝、猴头、北虫草、双孢菇等多种菇类。

周涛[10](2003)在《波浪式栽培鸡腿菇》文中研究表明 试验证明,波浪式栽培鸡腿菇产量高,在同等生产条件下收益明显。现将其技术方法简介如下: 所谓波浪式栽培模式,即在铺料播种时,将床面的培养料设计成一种起伏不平的波峰和波谷,形似水面波浪。此种栽培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一是设置波峰和波谷增加了床面出菇的表面积,与平面栽培

二、鸡腿菇波浪式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腿菇波浪式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食用菌及大球盖菇概述
        1.1.1 食用菌概述
        1.1.2 大球盖菇概述
    1.2 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
        1.2.1 大球盖菇的形态特征
        1.2.2 大球盖菇的营养需求
        1.2.3 大球盖菇对环境的要求
    1.3 大球盖菇栽培现状
    1.4 大球盖菇木质纤维素利用及其酶活性的研究
    1.5 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
        1.5.1 玉米秸秆
        1.5.2 玉米芯
        1.5.3 木屑
    1.6 北京市农业废弃物现状
        1.6.1 北京市农业废弃物现状
        1.6.2 平谷区桃木屑资源现状
    1.7 存在的问题
    1.8 目的与意义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设计及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实验材料
        2.1.3 配方与工艺设计
        2.1.4 培养料处理工艺
        2.1.5 栽培方法与播种区设置
        2.1.6 菌丝生长观察方法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球盖菇不同配方与工艺培养料的理化性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原料及培养料的理化性状指标与测定方法
        3.1.3 实验仪器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料理化性质
        3.2.2 培养料理化性质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木质纤维素组分及其相关酶活力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及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组分的测定
        4.1.2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相关酶活力的测定
        4.1.3 实验仪器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原料木质纤维素
        4.2.2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变化
        4.2.3 相关性分析
        4.2.4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相关酶活力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农艺性状的测定
        5.1.2 产量的测定
        5.1.3 实验仪器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农艺性状分析
        5.2.2 产量与生物学效率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营养品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3 实验仪器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灰分
        6.2.2 粗纤维
        6.2.3 粗蛋白
        6.2.4 氨基酸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施肥对两种决明属牧草农艺性状和土壤可溶性氮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豆科决明属牧草的研究现状
        1.1.1 决明属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和逆境生理生态
        1.1.2 决明属牧草的生产应用与成效
    1.2 土壤氮素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1.2.1 土壤氮素转化过程
        1.2.2 土壤转化的影响因素
    1.3 施肥对土壤可溶性氮素的影响
        1.3.1 豆科绿肥对土壤可溶性无机氮的影响
        1.3.2 豆科绿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影响
    1.4 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 施氮肥对两种牧草农艺性状及土壤可溶性氮素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
        2.1.4 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施氮肥对两种豆科牧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施氮肥对种植两种牧草土壤可溶性氮素的影响
        2.2.3 施氮肥对种植两种牧草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3 施磷肥对两种牧草农艺性状及土壤可溶性氮素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施磷肥对两种豆科牧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3.2.2 施磷肥对种植两种牧草土壤可溶性氮素的影响
        3.2.3 施磷肥对种植两种牧草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施钾肥对两种牧草农艺性状及土壤可溶性氮素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钾肥对两种豆科牧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4.2.2 施钾肥对种植两种牧草土壤可溶性氮素的影响
        4.2.3 施钾肥对种植两种牧草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参与课题研究
硕士期间所发文章
致谢

(3)河北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河北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栽培技术、栽培面积及产量产值
        1.1.1 先进的栽培技术
        1.1.2 栽培面积及产量
    1.2 品种和生产布局
    1.3 产业竞争力
        1.3.1 科技
        1.3.2 增长速度
        1.3.3 产业集聚
    1.4 产销一体化经营
2 河北省发展现代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区位优势明显
    2.2 拥有丰富的菌棒原料,能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3 气候适宜、菌种丰富
    2.4 产业体系化发展日益健全
    2.5 物流流通体系日益完善
3 河北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食用菌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资源利用效率低
        3.1.2 劳动者素质低,尤其农村劳动者素质更低
        3.1.3 经营方式落后,栽培分散,产品可控性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3.2 食用菌产业技术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技术创新能力低,技术转化速度慢
        3.2.2 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高
        3.2.3 产业链较短,保鲜加工工艺落后,精深加工不足
    3.3 食用菌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环境保护意识差,环境污染加剧
        3.3.2 阔叶林资源日益减少,区域内生态受到一定威胁
4 促进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
    4.1 强化政府职能,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4.1.1 完善政府扶持政策
        4.1.2 加强对种菌的监督和管理
    4.2 支持农户进行合作化经营,强化商品质量管理
    4.3 加快新技术研发,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4 延长产业链,提高保鲜加工工艺水平,倡导食用菌产品实行精细化加工
    4.5 实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4)菇-菜轮作对连作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含量及辣椒死苗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辣椒性状测定
    1.3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土壤理化性状及主要养分含量测定
    1.4 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季节辣椒菇-菜轮作处理死苗率比较
    2.2 菇-菜轮作对土壤p H、EC值和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
    2.3 菇-菜轮作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生物量的影响
3 讨论

(5)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策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
2 科学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3 坚持食用菌废料再利用
4 加大政策激励扶持力度

(6)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各类农作物草谷比取值分析及草谷比体系建立
    2.1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方法
    2.2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影响草谷比取值的因素分析
    2.4 各类农作物草谷比取值分析
    2.5 农作物草谷比体系
第三章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构成分析
    3.1 2008 年全国秸秆产量估算结果
    3.2 全国秸秆总产量估算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对比
    3.3 中国秸秆产量在世界的地位
    3.4 秸秆资源在全国生物质资源中的地位
    3.5 全国秸秆总产量基本构成
    3.6 全国秸秆资源数量变化
    3.7 全国秸秆资源数量构成变化
第四章 秸秆资源区域分布
    4.1 分区方案
    4.2 秸秆总产量与单位产量区域分布
    4.3 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区域分布
第五章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
    5.1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方法
    5.2 主要农作物收割留茬高度的确定
    5.3 主要农作物秸秆叶部生物量比重
    5.4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系数的制定
    5.5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结果
第六章 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
    6.1 秸秆资源可燃性评价
    6.2 秸秆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自然适宜性评价
    6.3 秸秆资源可饲性评价
    6.4 秸秆资源直接还田自然适宜性评价
    6.5 秸秆资源工业加工自然适宜性评价
    6.6 秸秆资源种植食用菌自然适宜性评价
    6.7 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
第七章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7.1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构成
    7.2 秸秆资源过剩与短缺
    7.3 秸秆资源焚烧与浪费
第八章 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其竞争性利用趋势分析
    8.1 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8.2 秸秆资源利用的竞争性表现及总体取向
    8.3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战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小结
    9.2 本文创新点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1952—2008 年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
    附表2 2008 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产量
致谢
作者简历

(7)双基因型玉米间作品种组合及行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间作系统的生态生理效应
        1.1.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1.2 提高作物根际土壤生物活性
        1.1.3 增强群体抗逆性
        1.1.4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1.5 改善土壤环境
        1.1.6 玉米种内内间作的生理生态效应
    1.2 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
        1.2.1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
        1.2.2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
        1.2.3 玉米/小麦间套作模式
        1.2.4 玉米/蔬菜间作模式
        1.2.5 玉米/食用菌间作模式
        1.2.6 玉米/牧草间作模式
        1.2.7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模式
    1.3 问题与展望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前景展望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品种特性与试验组合
    3.3 测定项目
        3.3.1 株高、穗位高和茎粗测定
        3.3.2 雌雄间隔期调查
        3.3.3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测定
        3.3.4 叶色值(SPADR)测定
        3.3.5 荧光参数测定
        3.3.6 群体温湿度测定
        3.3.7 病情调查
        3.3.8 考种、计产和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的测算
    3.4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和茎粗的影响
    4.2 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雌雄间隔期(interval from anthesis to silking ,ASI)的影响
    4.3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 LAI 的影响
    4.4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叶片 SPAD 值的影响
    4.5 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6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群体温湿度的影响
        4.6.1 不同基因型玉米单、间作群体温度变化特征
        4.6.2 不同基因型玉米单、间作群体湿度变化特征
    4.7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玉米病害发生状况的影响
    4.8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双基因型玉米合理间作具有增产效应
        5.1.2 不同抗性基因型玉米合理间作可减轻玉米叶片气传病害危害
        5.1.3 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玉米植株农艺性状有一定影响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8)猪苓菌丝体的几种酶活性及部分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种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培养时间对猪苓菌丝体几种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1.2.2 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对猪苓菌丝体几种胞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1.2.3 猪苓菌丝体最适产酶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1.2.4 猪苓菌丝体胞外蛋白酶、漆酶粗酶液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1.3 酶活测定方法
        1.3.1 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
        1.3.2 蛋白酶活性测定
        1.3.3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1.3.4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1.3.5 胞外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时间对猪苓菌丝体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2.1.1 胞内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变化
        2.1.2 胞内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
        2.1.3 胞外蛋白酶的活性变化
        2.1.4 胞外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
    2.2 不同碳源培养基对猪苓菌丝体几种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2.2.1 不同碳源培养基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2.2 不同碳源培养基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2.2.3 不同碳源培养基对多酚氧化酶类活性的影响
    2.3 不同氮源培养基对猪苓菌丝体几种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2.3.1 不同氮源培养基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3.2 不同氮源培养基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2.3.3 不同氮源培养基对多酚氧化酶类酶活性的影响
    2.4 猪苓菌丝体最适产酶培养条件的均匀设计法优化
        2.4.1 试验指标测定结果
        2.4.2 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2.4.3 回归模型的验证
    2.5 猪苓菌丝体胞外蛋白酶、漆酶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2.5.1 猪苓菌丝体胞外蛋白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2.5.2 猪苓菌丝体胞外蛋白酶反应的最适pH值
        2.5.3 猪苓菌丝体胞外漆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2.5.4 猪苓菌丝体胞外漆酶反应的最适pH值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鸡腿菇波浪式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D]. 杨琦智.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2]施肥对两种决明属牧草农艺性状和土壤可溶性氮素的影响[D]. 杨庆.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3]河北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王雪丽,刘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09)
  • [4]菇-菜轮作对连作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含量及辣椒死苗率的影响[J]. 田福发,张黎杰,周玲玲,刘金兵,姜若勇,吴绍军,王夏雯,余翔,孟佳丽. 江西农业学报, 2016(06)
  • [5]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策略思考[J]. 盛同存. 福建农业, 2014(10)
  • [6]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 毕于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7]双基因型玉米间作品种组合及行比模式研究[D]. 赵春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8]猪苓菌丝体的几种酶活性及部分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D]. 于海茹. 延边大学, 2009(S1)
  • [9]抚顺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优势与对策[J]. 张忠伟,姜涛,王岩. 中国农业信息, 2007(10)
  • [10]波浪式栽培鸡腿菇[J]. 周涛.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3(07)

标签:;  ;  ;  ;  ;  

鸡腿菇波浪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