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多动脉炎误诊为肺结核一例

结节性多动脉炎误诊为肺结核一例

一、结节性多动脉炎误诊为肺结核1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金花,于淼淼,陈雷,刘加洪[1](2020)在《不典型肺结核32例CT误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不典型肺结核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初诊CT误诊的32例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出现低热,11例出现咳嗽,8例出现盗汗,7例感到胸痛,6例有胸闷和气促表现,6例有咯血症状,2例伴有呼吸困难;8例无临床症状为体检发现。结节肿块型肺结核18例(56.25%)、肺叶或肺段实变型肺结核10例(31.25%)、空洞型肺结核3例(9.38%)、粟粒结节型肺结核1例(3.13%)。初诊胸部CT检查误诊为肺癌17例,肺炎11例,错构瘤3例,转移瘤1例。误诊时间1周~6个月。15例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肺结核,14例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肺结核,3例经痰液检查确诊肺结核。32例经手术和(或)抗结核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3年,痰液检查结核分枝杆菌均转阴,且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当肺结核CT表现与肺癌等疾病CT表现重叠度较高时,易误诊。为降低不典型肺结核误诊率,临床需仔细鉴别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结合实验室或肺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等手段,进一步明确诊断。

庄麦松[2](2020)在《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3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指明淀粉样变性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指自体蛋白及其胞外蛋白的错误折叠,以纤维的形式沉积于组织器官细胞外,从而导致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的临床综合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罕见病的患病率为0.65‰~1‰(占总人口的比率,据统计分析,肺部淀粉样病疾病的年发病率仅仅为0.01 ‰,故肺部淀粉样变疾病归属于罕见病,而其中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临床更罕见。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咯血等,影像学上可出现管壁钙化或增厚,管腔狭窄,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有强化,其中管壁钙化为较特异性的特征。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无特异性,局限的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容易漏诊,而病变较弥漫者可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及钙化、肺部结节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容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由于临床医师对其影像学观察及认识不足而导致的误诊漏诊常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综合分析,并及时行完善病理学检查,如病理组织涂片显示存在淀粉样物质的沉积,并且存在刚果红染色阳性的现象可以确诊,从而减少误诊。本文报道就诊于山东省省立医院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为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的3例病例,追踪他们的结局,并回顾相关国内外文献,探讨呼吸系统淀粉样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分期和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3例病例年龄性别分别为:72(男);75(男);55(女),均经支气管镜检查显示主气道或主支气管狭窄,病理学确诊。淀粉样变疾病出血风险大,检查过程中病变触之易出血,未给予介入治疗,确诊后给予激素治疗,经治疗病情缓解出院,随访出院后症状无反复加重,治疗效果较满意。呼吸道淀粉样变虽为临床疑难少见病例,但因为它可导致心肺衰竭,容易误诊、漏诊,成为临床少见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及早完善病变部位或其他易取得部位(如皮下脂肪、骨髓、唾液腺)的组织活检,有利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治疗上,大多数无症状病例我们只需要仔细追踪。弥漫性肺泡间隔淀粉样变性病变重者治疗方法通常为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节性肺淀粉样变通常是局灶性的,局部手术切除可治愈,远期预后良好;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通常采用保守或支气管镜介入或外照射治疗。除了传统的化疗药物如马法兰、环磷酰胺等,蛋白酶体抑制剂(PI)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伊沙佐米均已用于临床治疗中;单克隆抗体如雷达木单抗已进入对淀粉样病患者的Ⅲ期试验,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的研究因Ⅲ期临床试验无效以终止。

于远航[3](2020)在《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以下均简称为GM)是以在乳腺小叶为中心,周边可见多灶性微脓肿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非干酪样坏死,坏死性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又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临床上除了病理为诊断的“金标准”外,无其他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为乳腺癌等疾病,从而导致失治误治,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目的:本文第一部分对于GM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尽可能的抓住GM的病因学和诊治的关键。同时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GM的临床研究下一步的方向。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已经治愈的GM患者,以及借鉴近十年对于主题是对GM诊治进行分析的1048例患者,对其一般情况、发病特点和原因、诊治特点及后期随访复发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认识,积累对该病的临床经验,对此后开展对该病的其他研究做一个基础,为今后开展该病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方法:第一部分于中英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和“granulomatous mastitis”为关键词,1988年-2019年2月的全面检索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进行综述。第二部分1.在中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为关键词搜索,用“分析”为在结果中二次搜索,根据纳排标准最终剩余20篇文献,提取其中共1048例患者的相关信息。2.收集从2016年12月-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乳腺外科门诊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共60例,通过查阅病历资料,门诊及线上进行随访的调查,了解其情况,与文献中的1048例,共1108例患对其部分一般情况和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检查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第一部分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临床经验总结。结果:1.我院60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范围25-44岁,其中25岁-35岁的患者居多,占总数的68.3%,其中BMI不在正常范围值的有文献中1048例患者最大65岁,最小16岁,主要集中在25-40岁。年龄段分布广,跨度大。本病全年均可发病,季节不限,本院研究中重要集中在夏季多发。文献研究中提到秋季多发。2.多数发生在断乳后2.5年内的初产妇和经产妇。研究中有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共有235例,占研究总数的23%。单侧乳房多发,双侧发病在研究中只有20例双乳发病,其余都是单侧乳房发病,且在本院60例研究中有左乳多于右乳,其中涉及单象限发病的有39例,主要集中在外上象限。两个象限以上发病的21例,其中有3例患者全乳房发病。病灶大小主要为5-10cm,有32例(53.3%)3.本研究中本院患者病程7d-14个月,平均3.03个月。本院将该病分肿块型,脓肿型,窦道型,混合型。60例患者中,于外院就诊治疗过的有53名患者,来我院时处于肿块型的有23例(38.3%),脓肿型的15例(25.0%),窦道型的13例(21.7%),混合型的9例(15.0%);4.本研究60例患者中先天乳头畸形有24例,患过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有19例,15例有患侧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或精神类药物的患者有8例等。文献回顾中,哺乳期乳腺炎史有239例,先天乳头畸形或凹陷有223例,患侧外伤史50例,流产史53例,药物史34例,泌乳素增高28例等。5.进行相关检查过程中,60例本院患者患侧乳房导管扩张48例(80%),液体流动(液性暗区)44例(73.3%),患侧淋巴结肿大22例(36.7%)。文献中报道了427超声结果,其中82例被误诊为乳腺癌,其余主要以不规则低回声结节或肿块为主,部分显示液性暗区,脓肿形成,考虑炎性包块等。性激素检查中,异常患者不正常项出现69次,其中32例(53.3%)泌乳素不在正常范围内。60例患者中,有43例做了细菌培养+药敏,42例无菌生长,1例分泌物为含有金色葡萄球菌。文献中也有也有129例出现炎细胞浸润,怀疑恶变26例,误诊率较高。7.文献中采用的治疗,有抗生素、中药、激素、引流、外敷、手术等,术式主要为手术区段切除、单纯肿物切除、皮下腺体切除、乳房重建术、乳房全切术等。本院治疗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中药+手术治疗,第二种是中药+引流+手术治疗。中药辨证论治,引流采取普通切开引流术伴搔扒换药,手术为清创缝合术。两种治疗年龄、病程、分型、象限分布、伴随症状中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相同,有比较意义。中药+手术组治愈9例,显效12例,中药+引流+手术治愈24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100%,两组在整体疗效(P=0.00<0.05),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证明两组有效果,且效果明显;在乳房外形上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病灶最长径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组内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显差异,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前的最长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后最长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说明中药+引流+手术组在诊对术后病灶大小上优于中药+手术组。8.通过门诊、微信平均随访22.46±8.834月,中药+手术组原位置复发2例(3.3%),经过切开引流后再行清创缝合术后痊愈,随访未见复发;中药+引流+手术组随访期间未见原位置复发情况。结论:1.本病的近年来的发病趋势升高,且一般为女性,也有男性患者(但由于病人数量有限,本院未对男性病人进行统计)。2.该病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3.四季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夏季多发。4.一般都是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精神类药物,外伤,泌乳素增高、促排卵、口服性激素类药物、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肥胖、吸烟等不良习惯等提示可能有GM的发病相关因素。5.双乳均可发病,单侧多发,本研究中左侧多发,四个象限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外上象限多发。6.发病时主要是以初期以乳房肿块伴疼痛,后期发展破溃流脓形成窦道或瘘管且经久不愈,且发展过程迅速。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咳嗽、关节肿痛、四肢红斑、乳头溢液等症状。7.该病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可行初步诊断,但病理检查时GM的诊断金标准。8.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是目前本作者认为最值得推广的办法之一,本研究中认为中药+引流+手术方案更优。9.本病极易复发,切除范围要斟酌而定,选择手术时机,保持乳房外形美观也是治疗考虑范畴的重要范畴之一。术后也要一定时间内的药物调理,防止复发。

曹晓宇[4](2020)在《罕见结缔组织疾病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病人的临床特征,以及性别差异对RP临床特点的影响。新型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比值(C 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 CAR)、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单核和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 MLR)、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比值(albumin to fibrinogen ratio AFR)可预测自身免疫疾病的活动状态。我们探讨了这些新型炎症指标和复发性多软骨炎疾病活动指数(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RPDA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2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PUMCH)住院的RP病人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描述全部病人以及合并其他疾病RP病人的临床特征。除外合并其他疾病的RP病人后,余下病人按照性别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RP病人性别差异对脏器受累影响。在新型炎症指标部分,入组2005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PUMCH住院的RP病人。排除合并其他疾病以及实验室资料,如血常规、血白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结果不完整的病人。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估CAR、NLR、PLR、MLR、AFR和RPDAI的相关性。结果:2005年12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PUMCH共有212例住院病人,RP病人最常见的起病年龄段为40-49岁。病程中气道受累的病人占75%,其次发热症状的病人占70.8%。一共有19例RP病人合并其他疾病,其中5例病人合并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GPA),2例病人分别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肺结核、肿瘤。在控制起病年龄和诊断延迟时间两个因素的影响后,与未合并其他疾病的RP病人相比,眼部受累在RP合并其他疾病病人中更多见。在控制起病年龄和诊断延迟时间两个因素的影响后,男性RP患者出现关节受累的概率,是女性RP患者的0.357倍(p=0.003,95%CI 0.181-0.701)。一共入组170病人以探讨新型炎症指标在RP中的应用。CAR、NLR、PLR、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RPDAI呈正相关。血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与RPDAI负相关;控制入院年龄和病程两个因素后,结果显示CAR、NLR、PLR均和RPDAI具有相关性(R2=0.060,标准化系数 β=0.175,p=0.023;R2=0.098,标准化系数 β=0.265,p=0.001;R2=0.069,标准化系数 β=0.199,p=0.009)。结论:RP病人最常见的起病年龄段是40-49岁,病程中气道受累最常见。RP最常合并GPA。在控制起病年龄和诊断延迟时间这两个影响因素后,眼部受累在RP合并其他疾病病人中更多见;此外,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RP患者关节受累更多见。控制入院年龄和病程两个因素影响后,新型炎症标志物CAR,NLR,PLR和RPDAI有相关性,其中NLR和RPDAI的相关性最强。目的:我们旨在探讨行肾穿刺活检的中国SSc病人的肾脏损害特点。方法:我们回顾性收集1990年1月至2019年8月在PUMCH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SSc病人的病例资料,并分析临床特征和病理结果。结果:一共有25例SSc病人行肾穿刺活检。其中,10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SRC;1例病人经过2次肾穿刺活检(第1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第2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SRC);2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ANCA相关肾小球肾炎;1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肾病;1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微小病变肾病;7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 LN),其中2例病人经过2次肾穿刺活检。具体来说,1例病人第1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IV型LN,第2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Ⅳ型和V型LN。另外1例病人第1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V型LN,第2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Ⅲ型和V型LN;1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SRC合并LN;2例病人发生药物相关性肾损害(1例由马兜铃酸引起,另1例由D-青霉胺引起)。在口服马兜铃酸的SSc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中,可观察到急性肾小管坏死。在D-青霉胺诱导的肾损害病人中,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示微小病变肾病。在所有SRC病人的肾脏病理切片中,均观察到了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TMA)的表现。例如,“洋葱皮”样外观伴管腔狭窄,内皮水肿和增生,内皮粘液样变和水肿,动脉血管壁内的红细胞碎片,小叶间动脉纤维素样坏死,缺血性肾小球,小动脉玻璃样变,血栓形成。其中,呈“洋葱皮样”外观的小动脉弹性纤维增生伴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表现。结论:SSc患者可出现多种肾脏组织病理类型,例如SRC、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NCA相关肾小球肾炎、IgM肾病、微小病变肾病、LN、SRC合并LN、药物(马兜铃酸和D-青霉胺)引起的肾脏损害。在疾病不同阶段,LN病理类型可发生改变。东方国家的风湿病学家应注意到马兜铃酸肾病的可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SRC是SSc患者最常见的肾脏损害类型。SRC病人的肾脏病理切片中均观察到TMA的表现,其中呈“洋葱皮样”外观的小动脉弹性纤维增生伴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TMA表现。上述提到的SSc病人中多种肾脏损害类型可与SRC的临床症状相似。由于截然不同的疾病管理模式,将SRC和其他类型的肾脏病变区分出来至关重要。对正在接受针对SRC治疗的SSc患者,不管是否有血尿,若病人仍存在持续肾脏损害伴蛋白尿,我们建议进行肾穿刺活检。目的:初步探究血管新生异常在SSc发病机制中作用。探讨CD4+CXCR5-PD-1+Tph细胞、CD4+CXCR5+CD25+Foxp3+Tfr细胞在SSc免疫学异常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PUMCH系统性硬化症门诊就诊、和在PUMCH风湿免疫科病房住院的SSc病人。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的CECs上JAMA表达、Tph细胞及其标志物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 CCR)2、CD25、CD38、CD69、T 细胞 Ig 和 ITIM 结构域(T cell Ig and ITIM domain TIGIT)、诱导性 T 细胞共刺激因子(inducible T cell costimulatory ICOS)、CCR7、T-bet 表达,Tph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白介素-21(interleukin-21 IL-21)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以及外周血循环中Tfr细胞表达。比较HC和SSc病人细胞表达的统计学差异。若出现显着统计学差异,再进行临床分组,和其他细胞亚群、实验室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在HC和SSc中,CECs、凋亡CECs和活化CECs 比例没有差异,且JAMA在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s)、CECs、凋亡CECs和活化CECs的表达也没有差异。入组62例SSc病人(仅3例病人为初治)和46例HC检测Tph细胞表达。与HC相比,外周血Tph细胞的表达在SSc中明显升高(3.52±1.27 vs 3.04±1.04,p=0.04)。在停用激素免疫抑制剂3个月以上,或者初治SSc患者中,外周血Tph 细胞表达明显升高(4.40±1.33%vs 3.36±1.20%,p=0.02)。Tph 细胞表面标志物 CCR2、CD25、CD38、CD69、TIGIT、ICOS、CCR7 及胞核内转录因子 T-bet 在HC和SSc表达均无差异。但是,与HC相比,Tph细胞上CD127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在 SSc 中较低(1734.00±325.50 vs 1510.00±307.00,p=0.03)。Tph细胞的胞内因子分泌情况方面,HC和SSc中的Tph细胞胞内因子IL-21的分泌情况没有差异(11.30±2.90 vs 12.67±2.88,p=0.46)。但是与SSc相比,HC中Tph细胞胞内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量更高(48.35±10.16 vs 34.14±12.94,p=0.03)。外周血Tph细胞表达与外周血嗜碱粒细胞绝对值(r=0.2581,p=0.0429)、PLT(r=0.3605,p=0.004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ng width-standard deviation RDW-SD)(r=0.2695,p=0.0373)、CD4+CXCR5+PD-1+Tfh 细胞(r=0.374,p=0.002)均呈正相关;但是与Medsger疾病严重度评分、欧洲硬皮病研究组活动指数(European Scleroderma Study Group activity index EScSG-AI)评分、修订的欧洲硬皮病试验和研究组活动指数(European Scleroderma Trials and Research Group Activity Index EUSTAR-AI)无相关性。SSc中Tph细胞表达与静息B细胞、调节性B细胞、记忆性B细胞、浆母细胞、CD19+CD11c+B细胞、CD19+CD11c+CD21-T-bet+不典型记忆性B细胞没有关联。纳入16例SSc病人(均为经治病人)以9例HC检测Tfr/Tfh,SSc外周血Tfr/Tfh 比值较HC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0.012±0.01 vs 0.008±0.003,p=0.11)。结论:在HC和SSc外周血中,MNs表面JAMA表达没有差异。SSc病人的外周血Tph细胞表达明显升高,尤其在初治和停用激素免疫抑制剂3个月以上的病人中。与HC相比,SSc患者Tph细胞表面标志物CD127 MFI较低,胞内因子TNF-α的表达较低。SSc患者外周血Tph细胞表达与外周血嗜碱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Tfh细胞表达、RDW-SD呈正相关,未发现与B细胞亚群的相关性。与HC相比,SSc外周血中Tfr/Tfh有上调趋势。

张莹[5](2020)在《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临床特征、预后和随访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反复炎症导致动脉狭窄或扩张。大动脉炎可累及心脏瓣膜,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约20%-44%的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大动脉炎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既往关于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只有少数几个回顾性研究探讨了接受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长期预后。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一个中国大动脉炎人群中评估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的比例、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2017年8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1069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具有心脏瓣膜受累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信息通过复诊或电话回访获得。手术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包括:中度或重度瓣周漏、瓣膜功能障碍、瓣膜脱落、吻合口动脉瘤、残余升主动脉再发动脉瘤、再次手术和死亡。结果1069例患者中,373例患者(34.9%)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相较于不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合并瓣膜受累的患者发病年龄较大(28.1±10.6岁vs.25.9±9.8岁,P=0.036),病程较长(65.9月vs.50.6月,P=0.009),红细胞沉降速率(47.4%vs.30.5%)和C-反应蛋白(40.1%vs.25.1%)升高的比例较高。在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中,260例(69.7%)表现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次是二尖瓣关闭不全(39.1%)、三尖瓣关闭不全(34.6%)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11.8%)。心脏瓣膜狭窄罕见,仅占10例。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中,49.6%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中度或重度。其他瓣膜受累多表现为轻度关闭不全。相较于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中度和重度患者的升主动脉较宽、心悸和呼吸困难比例较高,大动脉炎发病较晚。1 1例患者曾误诊为其他心脏病,8例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41例(女性25例,男性16例)患者在我院行首次手术治疗,23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18例接受复合带瓣管道手术(composite graft replacement,CGR)。手术的平均年龄为40.3岁。从大动脉炎发病到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8.0月(最短20天,最长27年)。两组均无住院期间死亡。经过6.6(四分位数间距0.6-9.4)年的随访,12例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其中AVR组10例,CGR组2例。AVR组和CGR组的5年无复合终点事件率分别为55.8%和91.7%。在将性别、围术期糖皮质激素和炎症活动性作为协变量纳入分析后,我们发现AVR组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有高于CGR组的倾向(风险比4.212,95%置信区间[0.910,19.509],P=0.066)。结论(1)心脏瓣膜受累在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较常见,占34.9%。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主,占瓣膜受累患者的69.7%。(2)当诊断为大动脉炎时,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瓣膜情况。育龄期妇女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应考虑大动脉炎。(3)约5%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CGR是重要的手术方式。第二部分: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贫血是大动脉炎患者常见的合并症。贫血与多种疾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相关。既往关于大动脉炎中贫血的研究多为病例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比例、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4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大动脉炎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按照血红蛋白浓度将患者分为合并贫血和不合并贫血两组,分析两组间临床表现、治疗方面的异同。本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随访合并贫血的患者,分析其预后。结果在533例大动脉炎患者中,贫血占194例(36.4%),其中女性占92.8%。两组间的发病年龄和评估年龄差异不显着,但贫血组的病程短于非贫血组(54.8月vs.79.4月,P=0.039)。与不合并贫血的患者相比,炎症活动(64.9%vs.50.1%)、头晕(29.4%vs.21.2%)在合并贫血患者中的比例高;而肺动脉受累(12.4%vs.26.8%)、肺动脉高压(12.9%vs 20.1%)和使用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2.8%vs 11.6%)在合并贫血患者中的比例较低。贫血程度以轻度为主(177例,91.2%)。贫血类型以正细胞性贫血(62.9%)最常见。贫血患者的体重指数、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贫血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比例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但贫血组每日激素剂量较高。35例贫血患者接受了 口服铁剂治疗。经过4.0月(四分位数间距2.1-11.8)的随访,43.7%的患者仍处于贫血状态。仍处于贫血状态患者的比例在口服铁剂组(44.8%)和未口服铁剂组(42.0%)间差异不显着。口服铁剂组血红蛋白升高幅度大于未服铁剂组。结论(1)贫血在大动脉炎患者中常见,占36.4%。女性患者合并贫血的比例高于男性。(2)相较于非贫血患者,贫血患者处于炎症活动期的比例较高。(3)口服铁剂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浓度。第三部分:大动脉炎合并结核的临床特征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肺动脉和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可能是诱因之一。大动脉炎和结核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且大动脉炎人群中结核病的比例高于一般人群。本研究旨在分析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的比例、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1105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有无结核病史将患者分为合并结核组和不合并结核组,分析两组临床表现、治疗方面的异同。对合并活动性结核的患者进行随访并分析其预后。结果1105例大动脉炎患者中,109例(9.9%)合并结核,女性为男性的3.7倍,平均发病年龄为26.7±10.0岁,中位病程为56.3月。两组间人口学特征差异不显着。与不合并结核的患者相比,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炎症活动(61.5%vs.48.4%)、一般症状(15.6%vs.8.7%)、咯血(7.3%vs.1.4%)、肺动脉高压(19.3%vs.10.7%)和肺动脉受累(31.2%vs.17.3%)的比例较高。肺结核最常见(97例,在结核患者中占89.0%),其次为淋巴结核(8例,7.3%)。53例(48.6%)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前,23例(21.1%)结核病与大动脉炎同时发生,24例(22.0%)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比例和每日激素剂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合并结核患者介入治疗的比例低于不合并结核患者。10例合并活动性结核的患者接受三联抗结核药物治疗,其中3例接受了泼尼松治疗。随访期间,未发现结核扩散。结论(1)我国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比例并不低,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类型。约50%患者的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前。(2)肺动脉受累、肺动脉高压、和炎症活动在合并结核患者中的比例更高。(3)抗炎治疗前应筛查结核;抗炎治疗期间对炎症和结核的密切随访是必要的。

贾茜[6](2016)在《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治及预后,对本病的诊疗提供帮助,减少临床误诊率及漏诊率。方法: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2001-2016年发表在CNKI、Pubmed等数据库有关RP的文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重点对国内近10年内相关的123篇文献中,记录较完整的142例患者及该例报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同时探讨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预后等一般规律。结果:RP发病率低,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可伴有多系统损害,病情易反复,首诊易误诊、漏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有效,预后个体差异较大。1.病例:本次报道病例的临床表现为耳廓、肾脏受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后患者因个人原因未再用药,1月后随访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视物模糊等症状,并未再规范诊治,目前该患者仍在随访中。2.文献复习:(1)性别:男性75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1.10:1。(2)年龄:各年龄均可发病,最小7岁,最大82岁,主要集中在40-60岁,中位发病年龄46岁,平均年龄45.05±15.36岁。(3)合并疾病:8例合并恶性肿瘤,其中5例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3例合并自身免疫病,其中7例合并骨关节炎,5例合并血管炎,2例合并寻常型银屑病,3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脂膜炎、sweet病、溃疡性结肠炎、抗磷脂综合征各1例。(4)临床表现:仅23例累及一个脏器或系统,余120例呈多系统损害。累及耳103例(72.0%),呼吸系统99例(69.2%),关节52例(36.4%),鼻、眼各49例(34.3%),皮肤1O例(7.0%),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各8例(5.6%)、6例(4.2%)、4例(2.8%),发热56例(39.2%)。(5)实验室检查:贫血72例(72/124),白细胞增多50例(50/124),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41例(41/124),淋巴细胞比率降低5例(5/124),血小板增多17例(17/124)。尿常规异常15例(15/53),肝酶异常9例(9/66),低白蛋白血症8例(8/15),高脂血症3例(3/6),甲状腺功能异常3例(3/12),高尿酸血症1例。自身抗体谱异常28例(28/114),血清免疫球蛋白异常24例(24/61),血清C3、C3异常9例(9/45)。血沉增快112例(112/139),血清CRP升高72例(72/95)。(6)影像学检查:93例行颈胸部HRCT检查,64例有异常发现,如气道管壁增厚、狭窄、扭曲,肺野高密度影,肺门等处淋巴结肿大,肋骨及周围软组织肿胀、模糊等。50例患者行气管镜检查,48例有异常发现,如黏膜水肿充血、软骨环消失、气道狭窄、管壁钙化、增厚、塌陷等。14例患者于气管镜下行局部组织活检及病理检查,组织学改变可见急慢性炎症、纤维肉芽组织形成等改变。(7)病理改变:30例患者行局部皮肤和(或)软骨组织活检及病理检查,共同特点为软骨正常腔隙结构破坏、嗜碱性消失,早期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后期为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晚期可见软骨被纤维组织替代。(8)治疗:142例患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其中55例患者单用此方案治疗,82例在此方案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等,7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4例联合应用生物制剂治疗。(9)预后:7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8例出现耳廓塌陷,3例听力丧失,14例视力受损,47例鞍鼻畸形,45例气道狭窄,2例声带、会厌运动受限。6例治疗无效死亡,其中5例死于呼吸衰竭、肺部感染,1例意外死亡。结论:1、RP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2、RP可伴发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3.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多系统损害。4.根据病情单独或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5.RP预后个体差异较大,早期正确诊断、规范治疗是控制本病进展的重要前提。

任超玲[7](1987)在《结节性多动脉炎的临床及病理——附五例尸检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报告了五例结节性多动脉炎的临床及病理材料,并对文献进行复习。此病除不规则发热、关节肌肉疼痛、体重下降、贫血、白细胞升高等一般症状外,临床表现以多器官受累为特征。肝脾肿大为最常见体征。本病最常侵犯的器官为肾、心及胃肠道的中小型肌性动脉。本文着重讨论其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该病预后不佳,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或肾功能不全。

蒋春茂[8](2019)在《鼻咽结核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结核(Nasopharyngeal tuberculosis,NPTB)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鼻咽结核的认识,以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鼻咽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2002年-2017年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29例鼻咽结核患者,总共纳入31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31例鼻咽结核患者中,原发性鼻咽结核26例,男13例,女18例,男女比例1:1.38,平均年龄39岁。临床表现:颈部包块12例、鼻部17例(鼻阻11例、鼻漏7例、鼻出血及涕中带血4例)、咽部10例(咽痛9例)、耳部8例(耳闷5例、耳鸣4例、听力下降3例)等,伴全身症状者4例。顶后壁是鼻咽结核最常见部位,咽隐窝及侧壁也常受累。影像学和鼻咽镜检查可协助发现病变,但无特征性。19例患者行痰和(或)分泌物抗酸染色和(或)结核杆菌培养,仅3例(15.79%)阳性。初诊其他疾病者14例(14/31)。所有患者均完善组织病理学检查,6例患者初次行鼻咽部活检未获得准确诊断。31例患者行抗结核治疗,经随访症状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鼻咽结核中原发性多见,青年女性居多,颈部包块、鼻阻、咽痛、耳闷等是常见表现,顶后壁是好发部位。病原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鼻咽结核的确诊依据,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阴性率及误诊率不低。该疾病临床症状、影像学及鼻咽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使得临床极易误诊、漏诊。因此,临床工作者在应诊具有鼻咽病变的患者,应考虑到结核可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杨平平,杨媛华,邝土光,杨敏福,王剑锋,黄强,杨苏乔,李积凤,刁小莉,张坤宁,龚娟妮[9](2018)在《大动脉炎致肺部空洞三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胸部CT呈空洞病变的大动脉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胸部CT呈空洞病变的3例大动脉炎的临床资料。以"Takayasu动脉炎/大动脉炎"和"肺"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以"Takayasu arteritis"和"pulmonary"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起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分别为49、28、28岁,其中男2例,女1例,均因咳嗽、发热及胸痛就诊,胸部CT呈空洞性病变,表现为厚壁或薄壁、单发或多发的空洞或楔形实变影,在吸收后残留条索影,其中1例进行了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出血性肺梗死表现。3例患者曾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和肺栓塞,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空洞吸收、症状缓解。文献检索获得中、英文文献85篇(777例),阅读后筛选出7篇(13例)患者存在肺实质损害的描述,结合本组3例患者共16例,其中男2例,女14例,年龄18~58岁,多以发热、伴或不伴咳嗽、咯血、乏力、呼吸困难就诊。其中12例为片状或楔形磨玻璃影和实变影,吸收后残留肺外周或沿支气管血管束的索条影,2例为胸腔积液,4例出现空洞征象;16例中3例曾误诊为肺结核,7例误诊为肺部感染,5例误诊为肺栓塞。结论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极易误诊和漏诊,对于表现为咳嗽、咯血、胸痛合并肺实质空洞性病变的患者,需高度警惕大动脉炎的可能性,早期筛查、确诊,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蒋佳佳[10](2016)在《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病理分析及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1例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总结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孢子丝菌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以减少误诊。方法对2012年-2015年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且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5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报告1例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5例孢子丝菌病患者中,发病年龄40岁以上患者41例,占75%。皮损分布部位:面部5例,占9%;上肢39例,占71%:下肢10例,占18%;面部、躯干、四肢泛发1例,占2%。皮损组织病理表现: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47例,占85%;真皮内炎细胞浸润呈现“三带结构”(中央为中性粒细胞组成的坏死区,周围绕以上皮样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外层为浆细胞、淋巴细胞)30例,占55%。PAS染色中孢子检出24例,检出率为44%。在55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皮损表现为皮肤播散型,予10%碘化钾溶液口服及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3个月后皮损基本消退,5个月后随访皮疹完全消退无复发。小结孢子丝菌病皮损的组织病理通常表现为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炎细胞浸润呈现“三带结构”,PAS染色孢子检出率较低。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临床罕见。

二、结节性多动脉炎误诊为肺结核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节性多动脉炎误诊为肺结核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不典型肺结核32例CT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分型及分布
    2.2 影像学表现
        2.2.1 结节肿块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2.2.2 肺叶或肺段实变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2.2.3 空洞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2.2.4 粟粒结节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2.3 误诊情况
    2.4 确诊及治疗
3 讨论
    3.1 不典型肺结核误诊原因分析
        3.1.1 误诊为肺癌:
        3.1.2 误诊为肺炎:
        3.1.3 误诊为错构瘤:
        3.1.4 误诊为转移瘤:
    3.2 防范不典型肺结核误诊措施

(2)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3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背景
案例报道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呼吸系统淀粉样变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辨情况表

(3)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GM的病因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文献整理
    1 引言
    2 流行病学
        2.1 国外流行病学
        2.2 国内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和增加发病几率的因素
        3.1 西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1.1 自身免疫
        3.1.2 炎性反应
        3.1.3 激素水平改变
        3.1.3 避孕药
        3.1.4 其他
        3.2 中医的病因病机
    4 临床表现
        4.1 发病部位和好发部位
        4.2 临床症状和体征
        4.2.1 主要临床表现
        4.2.2 伴随症状
    5 诊断
        5.1 符合临床表现
        5.2 辅助检查
        5.2.1 实验室检查
        5.2.2 影像学检查
        5.3 病理检查
    6 鉴别诊断
        6.1 乳腺癌
        6.2 炎性乳腺癌
        6.3 急性感染性乳腺炎或乳房脓肿
        6.4 浆细胞性乳腺炎
        6.5 乳房结核
        6.6 结节病
    7 治疗
        7.1 手术治疗
        7.2 非手术治疗
        7.2.1 激素治疗
        7.2.2 中医治疗
        7.2.3 其他治疗
    8 随访与复发
第二部分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临床回顾
    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病例资料来源
        1.1 检所关键词
        1.2 相关检索数据库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检索步骤
        2 临床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
        2.2 选择患者标准
        2.3 诊断标准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外形评价标准
        2.6 观察指标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年龄分布
        1.2 患者BMI值
        1.3 发病季节
        1.4 婚育史、哺乳史
        1.5 既往史
        1.6 过敏史
        1.7 家族史
        2 临床症状与体征
        2.1 发病部位
        2.2 病程
        2.3 临床症状和体征
        2.4 外院治疗及诊断情况
        3 辅助检查
        3.1 实验室检查
        3.2 影像学检查(以基本的超声检查为主)
        3.3 病理学检查
        4 治疗
        4.1 中药运用
        4.2 根据一般资料就行基线分析:
        5 随访与复发
讨论
    1 一般资料讨论
    2 发病机制讨论
    3 临床症状讨论
    4 诊断讨论
    5 治疗讨论
    6 本研究中治疗方式的优势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问题及展望
        2.1 课题方面的不足
        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中引用病例的文献来源
附录二 收集病例调查问卷
综述 肉芽肿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罕见结缔组织疾病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新型炎症指标的应用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一)RP住院病人的整体临床特征描述
        (二)性别差异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脏器受累的影响
        (三)初步探索新型炎症指标在复发性多软骨炎中的应用
    讨论
        (一)复发性多软骨炎住院病人的整体临床特征描述
        (二)性别差异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脏器受累的影响
        (三)初步探索新型炎症指标在复发性多软骨炎中的应用
    结论
第二部分: 回顾性分析住院期间行肾穿刺活检的系统性硬化症病人肾脏病理类型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初步探究系统性硬化症发病机制
    中文摘要3
    Abstract3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综述 系统性硬化症新血管形成异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临床特征、预后和随访研究
    1.1 前言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研究
    2.1 前言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结核的临床特征研究
    3.1 前言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大动脉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历
致谢

(6)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报道
文献复习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鼻咽结核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鼻咽结核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病理分析及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1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1例
4.讨论
5.小结
6.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孢子丝菌病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结节性多动脉炎误诊为肺结核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典型肺结核32例CT误诊分析[J]. 韩金花,于淼淼,陈雷,刘加洪. 临床误诊误治, 2020(11)
  • [2]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3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D]. 庄麦松. 山东大学, 2020(02)
  • [3]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D]. 于远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罕见结缔组织疾病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 曹晓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D]. 张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贾茜. 山东大学, 2016(02)
  • [7]结节性多动脉炎的临床及病理——附五例尸检报告[J]. 任超玲. 中华内科杂志, 1987(07)
  • [8]鼻咽结核临床分析[D]. 蒋春茂.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9]大动脉炎致肺部空洞三例并文献复习[J]. 杨平平,杨媛华,邝土光,杨敏福,王剑锋,黄强,杨苏乔,李积凤,刁小莉,张坤宁,龚娟妮.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10)
  • [10]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病理分析及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1例病例报告[D]. 蒋佳佳.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结节性多动脉炎误诊为肺结核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