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一、胺碘酮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1](2022)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1)》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吸收国内外心房颤动相关指南/共识重点内容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经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64名专家对《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与治疗建议(2018)》进行修订, 专家们在充分讨论、提炼、升华的基础上, 形成该文。

马丁,陈佳帅,徐思思[2](2022)在《炙甘草汤加减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炙甘草汤加减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收集炙甘草汤加减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患者累计7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炙甘草汤加减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心率、中医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单用胺碘酮患者,且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单用胺碘酮患者。结论炙甘草汤加减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胺碘酮。

贺峰谋[3](2020)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使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至我院进行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室早)治疗的患者150例进行临床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联合用药组、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每组50名患者。使用ACEI或ARB、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吸氧等常规手段对所有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生理指征、肝肾功能以及电解质变化情况,根据上述指标调整用药。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胺碘酮组给予口服盐酸胺碘酮片,第一周每次0.2g,每天3次,第二周每次0.2g,每天2次,第三周开始每次0.2g,每天1次,疗程8周;美托洛尔组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第1周每次6.25mg,每天2次,第2周每次12.5-25mg,每天2次,第3周开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药量最多可增加到每天175mg,疗程8周;联合用药组同时口服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胺碘酮第一周每次1片,每天3次,第2-8周改为维持量每次1片,每天1次,治疗时间共计8周,美托洛尔第1周每次6.25mg,每天2次,第2周每次12.5mg,每天2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药量最多增加到每天100mg。观察每名患者治疗后的Lee心衰积分变化情况、心衰临床疗效、室早数量、室早疗效、联律间期、室早指数、TP-e间期、超声心动图心功能、脑利钠肽(BNP)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Lee心衰积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组内差异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Lee心衰积分明显低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具有明显组间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与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心衰的总有效率为96.00%,胺碘酮组为84.00%,美托洛尔组为78.00%。联合用药组对心衰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所有患者治疗前的室性早搏数量情况相似,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且差异显着(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早数量明显低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具有明显组间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与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室早的总有效率为96.00%,胺碘酮组为82.00%,美托洛尔组为78.00%。联合用药组对室早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在治疗之前的三组患者联律间期差异较小,比较治疗前后情况,联合用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组有较小差异(P<0.05),胺碘酮组没有差异(P>0.05),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与联合用药组的联律间期相比,低于联合用药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无组间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室早指数无明显差异,在治疗之后均有所增加,与美托洛尔组治疗前相比,联合用药组的组内差异更加明显(P<0.05),但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室早指数明显高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具有明显组间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与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TP-e间期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组内差异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TP-e间期明显低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具有明显组间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与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用药前后超声心动图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组患者治疗后LVDd有所改善(P<0.05),但LVEF、LVFS、LVDs变化较小;治疗前后胺碘酮组的各项指标没有产生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的三组患者从组间比较来看,各项指标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P>0.05),联合用药组在治疗之后的各项指标情况改善优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NP相比,三组患者情况相似,但治疗后均发生明显减少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组内差异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BNP明显低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具有明显组间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与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总计发生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胺碘酮组4例,为8.00%,美托洛尔组5例,为10.00%。不良反应率的发生三组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的情况改善较好,短暂停止用药,或者未停止用药自行好转,未经其他治疗。结论:1.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对于慢性心脏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减少患者24小时室早数量、延长患者的联律间期、增加室早指数、缩短TP-e间期,改善患者的超声心电图各项指标和Lee心衰积分情况、明显降低患者BNP水平。且显着优于胺碘酮和美托洛尔单药应用。2.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临床效果良好的情况下用药剂量较单药治疗显着减少,能够明显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且未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安全性好。

周军[4](2020)在《多功能肽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建立及心肌靶向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目前全球导致死亡最多的疾病之一,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胺碘酮(Amiodarone,AMD)是Ⅲ类(钾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但是,该药长期使用很容易引起非靶器官部位的药物蓄积,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制约了胺碘酮的临床应用。纳米脂质体(Nanoliposome,NLPs)具有类细胞结构,能够改变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目前,在心血管领域中应用的主要为普通胺碘酮脂质体(AMD-NLPs)或单靶头修饰的纳米脂质体载药系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①药物包封率不够理想,缓释过快;②组织器官的特异选择性不强,其在提高药物心脏内导入的同时,也可能增加其他组织器官的药物分布;③药物导入心脏后,往往难以进一步导向至病灶部位,使治疗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不能长久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因此,更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开发和研制新的药物载体,并对载体进行靶头修饰,从而使得药物的靶向性更强,疗效更好。本研究拟构建一个双重靶向的纳米脂质体系统,即将两种不同靶向作用的功能纳米材料PCM-1(W L S EAGPVVTVRA L R G T G S W,心肌细胞特异性靶向肽)和TAT(YGRKKRRQRRR,细胞穿膜肽)组合在普通纳米脂质体系统中构建成具有双重靶向效果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PCM-1/TAT AMD-NLPs,简称PTA-NLPs)系统,选用胺碘酮作为药物,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了PCM-1和TAT双重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采用心肌细胞(Myocardial Cells,MCs)评价PTA-NLPs的细胞毒性和摄取能力,通过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将双重靶头的AMD纳米脂质体缓慢尾静脉注射,检测模型大鼠的心电图ST段数据,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观察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等,评价双重靶头是否比单靶头修饰的胺碘酮脂质体具有更强的心肌靶向性,更易富集于心肌部位。第一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表征目的:构建PCM-1和TAT双重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PTA-NLPs)并对PTA-NLPs进行表征分析。方法:1、称取大豆磷脂60mg、胆固醇30mg、DSPE-PEG2000-PCM-1 3mg和DSPE-PEG2000-TAT 2mg于烧瓶中,加入三氯甲烷5mL溶解;另称取处方量的胺碘酮2mg于烧瓶中,加入无水乙醇2mL溶解,于50℃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将乙醇溶液以注射器缓慢滴加至三氯甲烷溶液中,得到粗纳米混悬液。再于冰浴条件下以一定功率(工作4s,间歇2s)进行超声分散,得均匀纳米脂质体溶液,后经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均匀薄膜,真空干燥2h后,加入2mLPBS(Phosphate Buffer Saline,磷酸缓冲盐)进行水化,后经冻干,得胺碘酮纳米脂质体。2、用激光散射粒度仪分别测定纳米脂质体的光散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前样品用双蒸水3mL稀释。取纳米脂质体溶液0.5mL,应用2%磷钨酸1mL负染色制备样品,混匀后将铜网有Formavar支持膜的一面盖于染液液滴上,正染色15~30min,铜网自然晾干后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脂质体的形态。3、将所制备的PTA-NLPs冻干粉放置于无菌西林瓶中,密闭保存于0~4℃冰箱冷藏,分别于放置后的1、2和3月后取样10mg,测定PTA-NLPs的粒径与包封率,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稳定性。结果:1、所制备的 PTA-NLPs 粒径为(124.31±13.62)nm,PDI(Polydispersity Index,多分散指数)为 0.21,包封率为(88.61±4.23)%,Zeta 电位为(-17.53±1.91)mV。2、使用单因素考察方法筛选出优化的处方为:胺碘酮2mg、大豆磷脂60mg、胆固醇 30mg、DSPE-PEG2000-PCM-1 3mg、DSPE-PEG2000-TAT2mg 和水化介质 2mL。3、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本品外观呈类球型,表面光滑,无相互聚集现象,分散均匀;将PTA-NLPs于冷藏条件下避光保存3个月后,粒径、zeta电位等基本特征不变,表明其稳定性良好。结论:1、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PCM-1和TAT双重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并通过单因素观察方法筛选出优化的处方配比。2、根据优化的处方配比所制备的PTA-NLPs粒径为(124.31±13.62)nm,PDI为 0.21,包封率(88.61±4.23)%,Zeta 电位(-17.53±1.91)mV。3、根据优化的处方配比所制备的PTA-NLPs,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外观呈类球型,表面光滑,无相互聚集现象,在冷藏条件下保存3个月后基本特征不变,稳定性良好。第二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体外评价目的:通过体外方法评价PCM-1和TAT双重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PTA-NLPs)的体外释放度、对MCs生长抑制情况及MCs对PTA-NLPs的摄取能力。方法:1、采用透析袋方法评价PTA-NLPs的体外释放行为。称取PTA-NLPs 100mg置于截留分子量8000~12000的透析袋中,扎紧袋口,放入装有200mL PBS(pH=7.4)释放介质中,于37℃恒温水浴中、200转/分振荡下进行释放试验,在释放开始后的0.5、1、2、3、4、6、8、10和12h抽取介质1mL,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同时,用相同剂量的 free AMD、A-NLPs(AMD-NLPs)、PA-NLPs(PCM-1 AMD-NLPs)和 TA-NLPs(TAT AMD-NLPs)作为对照;用 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各样品在各时间点介质中药物的实际测定浓度C测,按公式c校=c测+1/200(?)c测 算得校正浓度,以校正浓度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2、用96孔培养板将MCs在37℃和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丢弃培养液,用PBS仔细洗涤细胞两次,然后加入不同的AMD制剂(free AMD、A-NLPs、PA-NLPs(PCM-1 AMD-NLPs)、TA-NLPs 和 PTA-NLPs),剂量从5μg/mL 到 50μg/mL,加入60μL噻唑蓝溶液(5mg/mL)和1mL的培养液,在培养箱中孵育4小时,检测胺碘酮纳米脂质体对MCs生长的抑制作用。将上清液吸出并丢弃,每个孔加入150μL的DMSO(Dimethyl Sulfoxide,二甲基亚砜),置平坦摇床上震荡5分钟,在570nm处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值(A),计算细胞抑制率=[(A空白对照组-A给药组)/A空白对照组]×100%。3、采用绿色荧光的香豆素-6(C6,浓度为100mg/mL)为荧光探针,按AMD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结合薄膜水化法将C6包埋于纳米脂质体的亲脂性内核中,即可获得带绿色荧光的AMD相关纳米脂质体。在12孔培养板中接种MCs,培养液为含10%牛血清的DMEM(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含各种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培养基),控制细胞密度为4.0×105个/孔,培养时间为24小时,然后将各组AMD制剂(free AMD、A-NLPs、PA-NLPs、TA-NLPs 和 PTA-NLPs),分别与 MCs 共同孵育2小时后,用PBS溶液(pH 7.4)洗涤细胞3次,尽可能清除细胞外残留的荧光物质,最后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香豆素-6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同时,用胰酶消化MCs为单细胞悬液后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定量检测,测定荧光强度。结果:1、PTA-NLPs在pH=7.4的PBS溶液中进行体外释放12h,累积释放百分率仅为(53.3±0.3)%,具有较强的缓释性能,PTA-NLPs的缓慢释放特性有利于系统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改变药物本身的体内分布行为。2、通过 MTT(3-(4,5)-dimethylthiahiazo(-z-y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噻唑蓝)实验,比较了 free AMD 组、A-NLPs 组、PA-NLPs 组、TA-NLPs 组和 PTA-NLPs组的细胞毒性,直至当浓度达到50μg/mL时,各组制剂都明显抑制了心肌细胞的生长,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当浓度小于50μg/mL时,各组制剂均对心肌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影响(p>0.05)。3、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对PTA-NLPs摄取的计数为102~103个,明显优于对PA-NLPs和TA-NLPs的摄取,表明PCM-1和TAT共同修饰后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加AMD药物进入心肌细胞的能力。结论:1、PTA-NLPs体外释放12h的累积释放百分率仅为(53.3±0.3)%,表明PTA-NLPs具有较强的缓释性能,有利于载药系统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改变药物本身的体内分布行为。2、PTA-NLPs浓度小于50 μg/mL时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3、MCs对PTA-NLPs的摄取能力明显优于PA-NLPs和TA-NLPs,表明PCM-1和TAT共同修饰后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加AMD药物进入心肌细胞的能力。第三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目的:探讨PTA-NLPs系统在实验动物中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方法:1、采用HPLC检测方法检测AMD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取空白血浆0.3mL分别加入不同量的AMD贮备液,制备成浓度为50 ng/mL、500ng/mL和2500ng/mL的标准血样,每种浓度重复3次,以药物峰面积比值(A)对药物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A=7.276C-1.283)。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进行HPLC测定药物峰面积,由标准曲线计算AMD在体内的药物浓度。2、将30只健康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各组(AMD溶液剂、A-NLPs、PA-NLPs、TA-NLPs和PTA-NLPs)分别通过尾部静脉给予5mg/kg,分别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的0.5、1、2、4、6、8、10、12和24 h通过眼部静脉采血0.6mL,收集于加有肝素的聚丙烯离心管内,12000r/min离心1 min,分离血浆并于-18℃冰箱中储存,待作血药浓度分析。3、将180只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6只,每组每个时间点重复6只小鼠。各组(AMD 溶液剂、A-NLPs、PA-NLPs、TA-NLPs 和 PTA-NLPs)分别通过尾部静脉给予5mg/kg,分别在给药后的0.5、1、2、4、8和12h摘眼球取血约0.6mL,置于事前加过肝素的离心管中,12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浆,于-20℃保存待测药物浓度。同时,断颈处死小鼠,取出心、肝、脾、肺和肾,用适量生理盐水清洗,经滤纸吸干血浆,用于组织药物浓度的测定和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HPLC测定显示AMD峰形对称,陡尖,分离度良好,主峰附近无杂质峰干扰。不同浓度(50ng/mL、500 ng/mL和2500ng/mL)血浆和组织样品的方法回收率在90~105%之间,提取回收率均>(70±3)%,日内及日间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相对标准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MD溶液剂组给药后的药物浓度是几组中最高的(313.3ng/mL),但随后浓度迅速下降(消除半衰期为2.6h),10h时已完全代谢。当AMD以NLPs形式进入体内后其达峰的血药浓度显着下降,维持在130~160ng/mL,但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双重修饰的AMD-NLPs消除半衰期可达到7.2h,10h时浓度为30.70ng/mL,24h时血药浓度为11.16ng/mL。3、在实验组(PTA-NLPs)药物在不同组织中分布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在心脏,PTA-NLPs组小鼠心脏1h时的胺碘酮浓度达到354ng/g,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和血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切片观察发现PTA-NLPs组小鼠在给药12h后各个脏器未见明显组织学变化。结论:1、建立HPLC方法用于AMD浓度的测定,验证了血浆样品和组织样品的AMD测定方法,该测定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具有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和简单等特点。2、PTA-NLPs系统的药动学和组织学分布研究表明PTA-NLPs系统不仅能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起到长循环效应,而且更多地富集于心脏且无器官的组织学变化,为后续的临床疗效研究打下了基础。第四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药效学研究目的: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进行AMD纳米脂质体的药效学评价。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9组,每组1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MD组、A-NLPs 组、PA-NLPs 组、TA-NLPs 组、PTA-NLPs(低剂量)组、PTA-NLPs(中剂量)组和PTA-NLPs(高剂量)组。将SD大鼠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后仰卧固定在动物手术台上,气管插管后连接动物呼吸机,采用标准Ⅱ导联记录大鼠心电图,沿胸骨左缘第2~4肋间隙开胸,暴露心脏,剪开心包膜,采用无创缝合丝线在左心耳下距主动脉根部2-3mm处用6-0线穿过一小束心肌并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心电图Ⅱ导联ST段抬高作标志心肌梗死模型制备成功。根据分组,在冠状动脉结扎后5min缓慢尾静脉注射不同的制剂。采用大鼠心电图机监测心电图,记录各组给药后30、60、90和120min的ST段变化情况。注射给药120min后解剖大鼠,打开腹腔,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腹主动脉血约5mL,静置5min后离心分离血清,测定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后迅速剪开胸腔摘取心脏,用PBS冲洗心脏去除血迹,沿冠状沟切除右心室,保留左心室,沿心尖到心基底部方向平行在结扎线以下将心室切成4-5 片,置 0.1%NBT(Nitro-Blue Tetrazolium,氮蓝四唑)染液中 37℃孵育10min 后取出,用滤纸吸尽水分,用Image Pro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处理图像,求算心肌梗死区面积和左心室面积,按两者之比计算心肌梗死面积比(心肌梗死面积比=梗死区面积/左心室面积)。结果:1、ST段的变化:在120min的观察期内模型组大鼠ST段抬高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没有下降趋势;接受不同AMD制剂大鼠的ST段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双重靶头AMD纳米脂质体高剂量组的ST段下降最为显着,达到(0.09±0.07)mV,与其他几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化指标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各AMD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血清中的CK、LDH、AST和MDA水平均下降,双重靶头修饰的纳米脂质体效果明显优于单靶头纳米脂质体,以PTA-NLPs在的下降幅度最大(CK:(3289.50±1102.90)U/L;LDH:(1854.60±191.30)U/L;AST:(583.50±142.70)U/L;MDA:(8.20±2.10)U/L;P<0.05)。3、心肌梗死面积:模型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比在38%左右,给予不同AMD制剂后,各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中低三个剂量的双靶头AMD纳米脂质体组均显着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比,PTA-NLPs高剂量组(13%)的心肌梗死面积比下降最为显着。结论:1、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各AMD组的ST段抬高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高剂量PTA-NLPs组下降幅度最显着,表明双重靶头胺碘酮脂质体(尤其高剂量)比单靶头胺碘酮脂质体更明显地降低模型大鼠的ST段。2、双重靶头胺碘酮脂质体AMD(尤其高剂量)比单靶头胺碘酮脂质体显着降低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血清中的CK、LDH、AST和MDA水平。3、不同AMD制剂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高剂量PTA-NLPs组的下降幅度最显着,表明双重靶头脂质体(尤其高剂量)比单靶头脂质体能使模型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更明显。

燕慧[5](2017)在《盐酸尼非卡兰注射液在室速、室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临床收集发作室速(VT)、室颤(VF)患者,通过应用胺碘酮及尼非卡兰后,观察并进一步分析静脉注射盐酸尼非卡兰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①一般资料:收集从2016年01月至2017年04月在我院急诊医学科确诊为室速、室颤患者40例,其中应用胺碘酮20例,应用尼非卡兰20例(单独应用尼非卡兰12例,胺碘酮无效后应用尼非卡兰8例)。4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56.15±16.1岁。②观察指标:患者用药前后的心电参数[血压(BP)、心率(HR)、心律、QRS波开始至T波结束的时间(QT间期)、校正后的QT间期(QTC间期)];用药起效的时间(t);电复律(DC)实施情况[DC实施的次数、心电参数];用药期间不良事件的异常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单行性VT转变为多行性VT、VT转变为VF、出现其他非室性心律失常及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的出现时间、处理方式、结局及与药物相关性]。③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包括应用药物前后的心电参数(BP、P、QTC)及起效时间(t)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前后数值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率(c/o)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α=0.05,双侧P<0.05定义为两者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所收集的40例患者中,应用胺碘酮患者20例(50%),应用尼非卡兰患者20例(50%),除9例(22.5%)患者无基础心脏疾病外,其余患者均有心脏疾病,其中冠心病20例(50%),肺心病1例(2.5%),特发性室速2例(5%),心肌病6例(15%),先心病术后1例(2.5%),瓣膜病1例(2.5%),无基础心脏病9例(22.5%),40例患者中,发作VT18例,VF22例,对于室速患者,若血流动力学稳定,给予静脉应用胺碘酮或尼非卡兰,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给予应用电除颤无效后应用胺碘酮或尼非卡兰,在应用过程中,胺碘酮的负荷量为150mg 3min静脉推注,维持量为300mg微量泵泵入,持续观察时间24h;尼非卡兰的负荷剂量为0.3mg/kg 5min静脉推注,维持剂量为0.4mg/kg至少lh静脉滴注,持续观察时间6h,其中应用胺碘酮显效8例(40%),有效8例(40%),无效3例(15%),恶化1例(5%);应用尼非卡兰显效11例(55%)[单独应用尼非卡兰显效9例(45%),应用胺碘酮无效后应用尼非卡兰显效2例(10%)],有效6例(30%)[单独应用尼非卡兰有效2例(10%),应用胺碘酮无效后应用尼非卡兰有效4例(20%)],无效2例(10%),恶化1例(5%)。对40例患者进行的1个月的随访中,应用胺碘酮20例患者中,死亡13例(65%),存活伴有脑功能障碍2例(10%),植物状态3例(15%),失访2例(10%);应用尼非卡兰20例患者中,死亡14例(70%),存活伴有脑功能障碍2例(10%),植物状态4例(20%)。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收集40例室速、室颤患者,分别静脉应用胺碘酮及尼非卡兰注射液,经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尼非卡兰对持续性室速、室颤能够有效的终止,尼非卡兰起效更迅速,其有效率高于胺碘酮,两种药物的远期疗效无差异。2.与胺碘酮相比,尼非卡兰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导致Tdp的几率较低,两种药物合用时使Tdpf发生风险增加。故在实际应用中应密切监测QT间期,避免Tdp发生。因此盐酸尼非卡兰注射液在室速、室颤患者救治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顾汉勇,鲁风云[6](2015)在《胺碘酮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胺碘酮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收集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室颤动等疾病的系统评价及大规模临床对照研究,对胺碘酮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及电除颤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共检索到18项相关系统评价。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其他药物相当;胺碘酮明显降低了心房颤动的复发率;心脏外科术后预防性使用胺碘酮,能降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发生率,还能明显降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卒中发生风险,这一作用在总剂量3 000 mg或更高时更有效,但是增加了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风险,术前、术后使用没有差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性使用低剂量胺碘酮,可降低心脏猝死率和总死亡率,但其对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益处可能有限;胺碘酮能降低心力衰竭等高危患者的总死亡率,但不良反应较多。结论:本文未检索到大规模临床研究,而系统评价所纳入的样本量有限,需更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胺碘酮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谭蓉,杨继红,孙为民[7](2014)在《去乙基胺碘酮—容易被忽视的影响胺碘酮临床使用质量的因素》文中研究表明药物可通过CYP450同工酶途径影响其底物药物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胺碘酮体内代谢产物去乙基胺碘酮不仅对其治疗作用贡献较大,同时,对CYP450同工酶系的影响也较为广泛,作用也更强。因此,对胺碘酮临床使用的评估,忽视去乙基胺碘酮的影响因素,将影响胺碘酮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唐芳,杨向军[8](2013)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处方工艺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处方工艺因素,优选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的方法,以有关物质百分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处方及制备工艺。采用RP-HPLC法测定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中盐酸胺碘酮含量及进行有关物质检查。结果:影响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有关物质的处方工艺因素有灭菌条件、溶剂的比例、缓冲液的pH值。当灭菌温度为110℃、灭菌时间为30min、溶剂比例为17:5:35、缓冲液的pH为2.0时为最佳处方工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有关物质百分含量为0.751﹪。结论:利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陈哲新[9](2009)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金晓东,刘锡强,宋丽娜,李继福[10](2009)在《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胺碘酮在治疗和预防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上疗效肯定,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治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现就胺碘酮的作用机理、应用现状和不良反应作简要综述。

二、胺碘酮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胺碘酮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炙甘草汤加减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1.1 文献检索
        1.1.2 文献类型
        1.1.3 研究对象
    1.2 文献筛选
        1.2.1 干预措施
        1.2.2 排除标准
        1.2.3 监测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总有效例数的Meta分析
        2.2.1 结果分析
        2.2.2 发表偏倚分析
    2.3 监测指标分析
        2.3.1 心率
        2.3.2 中医症状积分
3 讨论
    3.1 发表偏倚分析和异质性分析
    3.2 炙甘草汤联合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3)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患者选择
    2 诊断标准
        2.1 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2.2 室性早搏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
        2.3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方法
        4.1 研究方法
        4.2 分析指标
    5 数据处理
结果
    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Lee心衰积分变化情况比较
    3 三组患者心衰临床疗效比较
    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早数量比较
    5 三组患者室早疗效比较
    6 三组患者联律间期比较
    7 三组患者室早指数比较
    8 三组患者TP-e间期比较
    9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比较
    10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NP变化比较
    11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1 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
    2 胺碘酮与美托洛尔的药理学研究
    3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3.1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率失常患者临床疗效影响
        3.2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于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3.3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3.4 联合用药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治疗的不良反应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多功能肽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建立及心肌靶向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表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体外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药效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载体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盐酸尼非卡兰注射液在室速、室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胺碘酮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
    1. 1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2胺碘酮在心脏外科术后预防心律失常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胺碘酮在MI和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

(7)去乙基胺碘酮—容易被忽视的影响胺碘酮临床使用质量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胺碘酮代谢与去乙基胺碘酮关系
2 去乙基胺碘酮的体内过程及生物活性
3 去乙基胺碘酮对CYP450同工酶的影响
4 CYP450对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意义
5 去乙基胺碘酮经CYP450对临床用药的影响
6 掌握去乙基胺碘酮对胺碘酮应用的临床意义
7 结论

(9)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胺碘酮的临床药理作用
2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2.1 胺碘酮用于室速/室颤 (VT/VF) 治疗
    2.2 胺碘酮用于心肌梗死后的治疗
    2.3 胺碘酮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2.4 胺碘酮在房扑及房颤中的应用
3 胺碘酮应用的安全性
    3.1 肺毒性
    3.2 甲状腺功能异常
    3.3 肝功能损害
    3.4 心脏毒性

(10)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2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2.1 胺碘酮在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房扑中的应用
    2.2 胺碘酮用于室性早搏、室速/室颤等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2.3 胺碘酮在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应用
    2.4 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3 胺碘酮应用时的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
    3.1 药物相互作用
        (1) 禁止联用的药物:
        (2) 不推荐联用的药物:
        (3) 需加注意的联用药物:
        (4) 需要考虑的联用药物:
    3.2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约
        (1) 肺毒性:
        (2) 消化系统反应:
        (3) 甲状腺功能异常:
        (4) 心脏毒性:

四、胺碘酮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1)[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01)
  • [2]炙甘草汤加减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Meta分析[J]. 马丁,陈佳帅,徐思思. 中国处方药, 2022(02)
  • [3]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D]. 贺峰谋. 青岛大学, 2020(01)
  • [4]多功能肽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建立及心肌靶向性的研究[D]. 周军. 苏州大学, 2020(06)
  • [5]盐酸尼非卡兰注射液在室速、室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燕慧.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6]胺碘酮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评价[J]. 顾汉勇,鲁风云.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11)
  • [7]去乙基胺碘酮—容易被忽视的影响胺碘酮临床使用质量的因素[J]. 谭蓉,杨继红,孙为民. 药品评价, 2014(04)
  • [8]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处方工艺因素研究[A]. 唐芳,杨向军. 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3
  • [9]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临床应用进展[J]. 陈哲新. 临床医药实践, 2009(13)
  • [10]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 金晓东,刘锡强,宋丽娜,李继福.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S1)

标签:;  ;  ;  ;  ;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